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730章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②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开始了长达10个月、行程近5000公里长征。这支兵力最少的红军,却书写了五大传奇。

    传奇一:兵力不减反增

    红25军长征出发前,在何家冲一带进行整编,撤销师一级建制,军直辖223团、224团、225团和手枪团,全军2980余人。

    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

    历经独树镇战斗、庾家河之战两场恶战,他们在陕南站稳了脚跟。

    1935年1月起,经过蔡玉窑、文公岭、九间房、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

    1935年7月16日,为策应中央红军,红25军进军甘肃南部,攻占两当,威逼天水,攻占秦安、隆德,翻越六盘山,沿西兰公路东进,进逼平凉,激战泾川县四坡村,转战镇原、庆阳、合水。

    9月15日,胜利结束长征。

    出发时2980余人,最多时达到4000余人,到达陕北时还保留了3400余人。

    此外,还有鄂豫陕红74师2100多人,两部合计5500多人。

    传奇二:创建了稳固根据地

    红25军在行程近5000公里、转战四省的10个月里,沿途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发动人民群众,组建地方武装,播撒革命火种,奇迹般地在1935年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

    1934年,红25军在丹凤县蔡川进行整编后,派出一部分兵力,用于发动当地群众。

    而以主力部队主动出击的形式,逐步形成了以今陕西省商洛地区为中心,包括今湖北省的郧西、郧县,河南省的卢氏、西峡、淅川,陕西省的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蓝田、长安、佛坪、洋县、宁陕、旬阳、石泉、汉滨、汉阴等县(区)全部或边界地区的大块根据地。

    1935年7月,红25军继续北上。鄂豫陕根据地合编各路游击武装,组成红74师,师长陈先瑞,政委李隆贵,全师近700人。

    红74师成立后,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三次围攻,巩固、壮大了根据地。

    1937年1月下旬,红74师已经发展到了2100余人。8月中旬,红74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留守处。10月,改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4团,担负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任务。

    传奇三:平均年龄最小的部队

    如果说中央红军里有个少共国际师,里面都是娃娃兵,那红25军堪称“童子军”“娃娃军”或“学生军”。

    长征伊始,副军长徐海东34岁,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

    团营干部,多是20岁出头;大批连排干部,不到20岁。

    军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大多十七八岁。

    而战士的年龄更小,多在13岁至18岁之间,十二三岁的娃娃兵有数百人之多,最小的娃娃兵只有8岁,全军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

    这支娃娃兵部队,作战非常勇猛。东北军67军117、120、129师9个团在围堵红25军中屡次被痛击。

    杨虎城的陕军警备第1、2、3旅及42师等部,都被红25军打败,警备1旅被全歼。西北军马鸿宾也是手下败将。

    红25军开国将军有97名,其中大将1名、上将2名、中将6名、少将88名。97名将军生于1900年至1910年的有18名,生于1911年至1920年的有79名,大都是少年从军。

    97名将军中,担任中央军委、解放军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副职以上的领导,共有35人。

    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原成都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原政委王诚汉等人均出自红25军。

    传奇四:武器装备最好的部队

    红25军除了步兵团,还有手枪团(驳壳枪)。

    步兵团配备一个重机枪连,其余每个连配有6挺轻机枪,战士配备崭新的马步枪,子弹、手榴弹充足。

    因武器装备先进,有些地方武装、地主围寨的家丁常误把红25军当成了东北军。

    其间,也有国民党地方民团、土匪对红25军袭击阻挠,但在红25军强大火力的打击下,不堪一击,抱头鼠窜。

    红25军进入陕南后,打了许多胜仗。这几次大胜仗因为缴获敌人枪支太多,装备了地方武装后,还剩下几千条枪。

    这些枪支只好全部处理掉,有的被烧成铁打马掌,有的扔到河里,还有几千条枪埋在了陕南的山里。

    因为武器装备好,军容整齐,刚到陕北时,还引起红26军部分战士的误会。

    红26军原班长、海军上海基地原副司令员沈元军回忆:“我们看到他们队伍穿得那么整齐,武器那么好,钱也多,用现洋买鸡蛋,买东西。当时有的人怀疑,是不是红军?是不是杨虎城派来的?不久打了劳山、榆林桥战役,打得漂亮,老百姓反映好,我们的看法也变了。”

    传奇五:到达陕北最早的部队

    1935年7月16日,从沣裕口出发,红25军向甘肃挺进,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截断西兰公路,吸引和牵制了川陕甘边界的敌军,减轻了红一、四方面军的压力。

    到8月底,经过一个多月征战,红25军已经十分疲惫,继续无后方依托的行动对红军极其不利,决定先来到陕北,与陕甘红军会合。

    9月9日,红25军在战胜严重的饥饿威胁后,到达陕北永宁山。

    这里是根据地,沿途群众箪食壶浆,热情相迎,到处都是欢迎红25军的传单、标语。

    9月15日,到达延川县永坪镇,胜利结束长征。

    为迎接中央红军,红25军做出了卓越贡献。1935年11月初,毛泽东、彭德怀来到红15军团部,会见了徐海东、程子华等人,表彰了红25军的远征功绩,称之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

    如果说红军创造了长征的奇迹,那么红二十五军就是这段奇迹中耀眼的一颗星。

    这些奇迹诠释了红二十五军的辉煌,也诠释了红二十五军的精神。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边转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在苏区的部队重建红二十五军。

    蒋介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清乡”“清剿”和“围剿”,红二十五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红二十五军几乎没有年龄超过18岁的战斗员,指挥员也都是年轻人。

    一张延安时期保留至今的红军照片引人注目。照片主人公吴伟曾是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中的“红小鬼”。

    1936年,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斯诺采访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时,军团特务营政委、18岁的吴伟就在徐海东身边活动,斯诺的镜头中就留下了他稚嫩的身影。

    1931年,13岁的吴伟为了寻找已经参加了革命的父亲吴思祯(曾任皖西北道区苏维埃委员兼游击大队长),上山参加了红军。

    这与《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远征》所记述的故事如出一辙:

    “十二岁的儿童上山寻找自己的红军父亲,他们亲眼见过白色恐怖的一切惨状,他们在幼年童稚时代就领略了一切政治常识。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红二十五军,产生了儿童军……”

    1934年11月,实施战略转移的红二十五军在河南方城县遭遇敌人埋伏,打出长征路上的第一场血战。

    “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就冒出来了。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就靠这么一股劲,一次次虎口脱险……”

    曾任军部卫生员的老红军李天忠,多年后忆及当年的往事仍感惊心动魄。

    突围后,徐海东为了部队尽快上路,用棍子将一个个酣睡在老乡家的战士敲醒。

    老乡哭着求他,不要再让这些满身是血的孩子上战场了。

    可醒来的战士早已在一旁默默收拾好了行装,继续踏上征程。

    红二十五军的将士们一定知道自己很年轻,他们唱得最为响亮的一支进行曲,就是《红军青年战士之歌》:

    “红色的青年战士志气昂,好比那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如猛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

    这些“儿童军”们,许多人的个子比他们背的长枪高不了多少,却要背着长枪和行装夜行百多里。

    他们在遭遇强敌时,勇敢地挺起刺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他们甚至以步兵冲锋要全歼敌人的骑兵团!

    1935年2月19日,对红二十五军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鄂陕交界的郧西召开“郧西会议”,明确走到这里的长征部队放弃入川、就地创建根据地,并提出了“大量扩大红军,建立地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战略目标。

    “这一决策为红二十五军在陕南积蓄力量、北上接应中央红军创造了条件。”徐海东说。

    郧西会议同一天,红二十五军还召开了万人军民大会。“打富救贫”的主张,得到了群众拥护,一些群众当场报名参军。

    ”事实上,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地区出发的时候是2900多人,到郧西时只有2500多人,急需发展壮大。”后人这样总结说。

    1934年至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郧西边战斗、边宣传、边壮大,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创建的唯一一块根据地。

    红二十五军在郧西地区建立了第一批区、乡苏维埃政权,发动郧西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星星之火在此点燃。

    “村里的老人们以前常讲,那时候红军到村里,帮忙打土豪分田地,不拿群众一分一毫,红军到哪儿,大家都热情拥护。”

    当时佃农出身的二天门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刘世让,人称“神枪手”。

    镇压地主恶霸,为贫苦农民分田分粮,带领游击队员近百人,转战于鄂陕边四县。

    与国民党军周旋于深山老林,忽东忽西,神出鬼没,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敌人惊呼“到处都是刘世让!”

    反动派抓不到刘世让,就把枪口转向他的家人。刘世让一家16口人,11人被杀害。后来,年仅35岁的刘世让也被叛徒出卖而惨遭杀害。

    “正是有了当地穷苦老百姓的支持,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充实了力量。”徐海东曾深沉地说。

    红二十五军带着2500余人来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仅7个月,就发展到包括地方游击师、抗捐军在内的6000多人。

    红二十五军由此成为最早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被毛主席后来称赞是“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这支由孤军成为劲旅、由偏师成为先锋的部队,历时10个月的长征,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转战近万里,抗击了30多个团敌人的围追堵截,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不仅没有减员,到陕北时,部队还增加了800多人。

    《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远征》一文中如是评价:“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荣誉,犹如一颗新出现的明星,灿烂闪耀,光被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