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731章 红二、六军团的长征①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相继开始长征后,位于湘鄂川黔边界地区的红2、红6军团成为中国南方唯一一支红军主力部队,湘鄂川黔苏区也成为中国南方唯一一块红色根据地。

    1935年1月,在配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地进行了湘西攻势之后,红2、红6军团主力返回到大庸地区,转入休整,并全力展开根据地建设。

    红2军团发展到六个团约六千五百人,红6军团发展到五个团约五千二百人,两军团共约一万一千七百人。

    还有新组建的地方武装三千余人,军区机关、学校、医院、兵工厂等共有一千一百五十人。

    兵员增加了,装备也有所改善,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得到加强,两军团官兵之间的团结更加巩固,斗志空前旺盛。

    同时,两军团已建立起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统一指挥,行动一致。全军上下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面貌。

    湘鄂川黔苏区,北临武汉,南接长沙,四省交界,既可对红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进行有效配合,又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军反动统治的核心区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红2、红6军团的作战,不仅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力量,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而且对国民党在湖南等地的反动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早在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之时,湖南军阀何键就向蒋介石发出了急电,称“情势紧张,全湘震骇”。

    提出了“欲靖川黔,先靖湘西;欲除朱毛,先除萧贺”的方略。

    蒋介石则坚持双管齐下的方针,既重兵“围剿”中央红军,又绝对不容红2、红6军团继续发展壮大。

    他于1935年2月调集十一个师又四个旅约十一万人的兵力,以湖南、湖北两省军阀部队为主力,分六路对湘鄂川黔苏区展开大规模的“围剿”。

    红2、红6军团以外线机动与内线防御相结合的方针,紧密依靠根据地人民,灵活机动地迎击国民党军的“围剿”。

    经过半年多的奋战,先后取得了陈家河战斗、桃子溪战斗、忠堡战斗、板栗园战斗等胜利。

    至1935年8月,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共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一个旅,俘虏、击毙国民党军师长各一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

    红2、红6军团发展到了两万一千余人。

    红2、红6军团反“围剿”作战的胜利,湘鄂川黔苏区的扩大,再次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政权。

    蒋介石将“围剿”失败的原因归于湘军、鄂军作战不力,立即调兵遣将,于1935年9月纠集一百三十多个团的兵力,以中央军的嫡系和半嫡系部队为主力,再次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

    在部署上,以湘军、鄂军“围剿”部队在以大庸、永顺、龙山、来凤、鹤峰、走马坪为前沿的袋形阵地上筑碉固守,从湘鄂川黔苏区的南、西、北三面实行防堵。

    而以中央军的孙连仲纵队和樊嵩甫纵队为进攻部队,从津市、澧州及其以北地区由东向西逐段筑垒推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方针,综合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企图消灭红2、红6军团和革命政权。

    敌情空前严峻,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依据原有苏区及东部游击区,抓住有利时机击破东面急进之敌,破坏其向西进逼企图将我军包围于龙山、桑植、永顺狭小地区之计划,再寻求机动,在运动中击灭其他方向之敌”。

    按照这个方针,红2、红6军团于9月上旬撤离津市、澧州,在石门西北集结待机。

    但国民党军逐段筑碉,交替前进,红2、红6军团几经寻战,始终难以找到有利的歼敌机会。

    红军逐步被压缩到了东西一百五十多公里、南北五十多公里的狭小地域,回旋空间越来越小。

    形势危急,必须果断决策,摆脱险境,否则就会陷入重围,后果不堪设想。

    早在遵义会议结束之后,中共中央曾致电任弼时等人,通报会议情况,并对红2、红6军团的行动方针做出指示。

    2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电示红2、红6军团:“总的方针是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

    “你们主要活动地区是湘西及鄂西,次是川黔一部。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但必须在斗争确实不利时,方才采取此种步骤。”

    同时指示:“应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分会。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为委员,贺为主席,讨论战略战术问题及红军行动方针。”

    3月,在红2、红6军团反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最艰难的时刻,任弼时、贺龙等人曾对被迫北渡长江,进行战略转移时的路线进行了讨论。

    任弼时于22日给中央发出请示电报,称:“根据目前情况,我们以最大决心争取这一地区的巩固,以与西方军(即中央红军)配合。(我们)正集中全力在保持有生力量条件下,首先求得侧击郭(汝栋)敌,必须取得两次伟大胜利,方能保持新区的巩固发展;否则,2、6军团将被迫退出新的苏区。目前,我们与西方军活动是互(呼)吸相关,西方军放弃桐梓、遵义,是否将转移于贵州以西地带?万一2、6军团被迫转移,就目前情况只有渡长江到(南)漳、兴(山)、远(安)边为便利。因为乌江、酉水、沅江均无渡过条件,施(南)、鹤(峰)、桑植逼近湘鄂敌主力不能立足。这种预定的方向,是否适宜?”

    中共中央于4月5日复电:“目前你们那里胜利的可能还是存在的,仍应尽力在原有地区争取胜利。至于现在提出以后可能转移地区的前途问题,我们认为是适当的。如果渡江后对于你们不成一个困难问题时,我们可同意你们渡江的意图,但这只是你们认为在原有地区不利于作战,且红军主力非转移地区不足以保存有生力量时,才可实行。对渡江的可能问题,你们必须精密地估计一切可能发生的困难与必需的准备工作。”

    此后,由于连续取得陈家河战斗、桃子溪战斗的胜利,红2、红6军团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继续坚持湘鄂川黔苏区的斗争。

    然而,反“围剿”作战期间,红2、红6军团在进入鄂东地区作战时期,中断了与中央的联系,并在此后一直处于单独决策、单独作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