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776章 “不要紧,来得及”
    1935年冬,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地区加紧扩大侵略,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国民党政府却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抗日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战略方针,发展红军和苏区,准备东出与日军直接作战。

    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从陕甘苏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为阻止红军进入山西,以所属晋绥军4个旅又1个团部署于黄河东岸黑峪口至禹门口300千米地段,筑碉守备。

    以5个旅“进剿”陕北,驻防于吴堡、葭县(今佳县)、神木地区,以1个旅置于河东柳林镇整补机动。

    以18个旅又1个团及骑兵军主力分散驻守太原、汾阳、临汾、长治、应县、大同地区及绥远省(今内蒙古中部)境内。

    1936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1.3万人集结在陕北永坪、延长之间及其以东地区,进行渡河作战准备。

    2月18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下达东征作战命令。

    其部署:第1军团第1、第2、第4师和第15军团第81师从绥德县沟口地段渡河,速占山西省中阳县之留誉镇,并向南发展,同第15军团取得联系;

    第15军团第75、第78师从清涧县河口地段渡河,速占石楼县之义牒镇,相机夺取石楼县城;红一方面军直属队随第15军团主力之后渡河。

    20日20时,东征战役开始。各军团在预定渡河点迅速渡过黄河,突破了晋绥军防线。红15军团参谋长毕士悌在渡河战斗中牺牲。

    接着,红军向东进攻,经石楼、隰县、关上村等战斗,至27日,共歼灭和击溃晋绥军5个团,俘1200余人,控制了石楼、中阳、孝义、隰县之间的吕梁山区。

    此时,阎锡山一面急电蒋介石求援,一面将进入陕西省的晋绥军4个旅撤回河东,共集中14个旅编成4个纵队,从3月4日开始,分别由中阳、汾阳、介休、隰县等地向红军反击。

    红一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分别在隰县石口镇和中阳县关上村牵制晋绥军第1、第4纵队,集中两军团主力,于3月10日在孝义县兑九峪地区击退晋绥军第2、第3纵队计5个旅另1个团的反扑。

    在此期间,河西的红28军等部,乘晋绥军东撤之际,迅速进占宋家川、吴堡等地,收复部分被占苏区。

    3月中旬,晋绥军4个纵队再次向石楼方向反击。红一方面军鉴于晋南和晋西北国民党军兵力薄弱,决定以第1军团并指挥第81师主力为右路军,以第15军团主力为左路军,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发展进攻,扩大战果。

    以第15军团一部及红30军和山西游击队为中路军,在石楼、中阳、孝义、永和、隰县之间地区牵制晋绥军主力,支援左右两路军的行动。

    16日,右路军南下,至4月1日,占领霍县(今霍州市)、赵城(今属洪洞)、洪洞、临汾、襄陵(今属襄汾)、曲沃等县的广大乡村,并攻占襄陵县城(今襄汾襄陵镇),破坏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150余千米,消灭国民党军和民团各一部,并扩大红军3000余人,筹款7万余元。

    3月18日,左路军北上,至22日进至岔口镇。

    25日,派出1个团附骑兵连袭击晋祠镇,威胁太原。

    26日,向娄烦、岚县、兴县发展进攻,于31日在兴县以南曹家坡地区歼灭晋绥军2个营又1个炮兵连,俘200余人。

    后转至白文镇附近同3月31日由罗峪口东渡入晋的红28军会合。

    红军主力分兵南下北上后,入晋之国民党“中央军”以3个师又3个旅分别集结在同蒲铁路南段和晋东南地区,阻止红军向晋东南发展;

    以5个师编成3个纵队协同晋绥军4个纵队向红军进攻。

    同时,蒋介石还强令驻陕西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向延长、延川进攻,截断红军退路,企图围歼红军于晋西地区。

    3月29日,晋绥军占领了红军控制的黄河各渡口。

    在此情况下,红一方面军决定左右两路军向中路军靠拢,集中兵力相机歼敌。

    4月4日,右路军开始西移,当进至河津地区时,因国民党军2个纵队向稷山逼近,随即北移,15日攻克吉县县城,全歼守城保卫团,俘其县长以下300余人,接着夺占平渡关至清水关各渡口,主力进至大宁、蒲县、隰县之间地区。

    左路军于4月4日开始由康宁镇地区南下,在圪洞镇、金罗镇和师庄、三角庄地区三战皆捷,共歼灭晋绥军1个多团,俘700余人,14日进至大麦郊休整。

    随左路军行动的红28军,中途奉命转向黄河岸边攻击三交镇,军长刘志丹在战斗中牺牲。

    中旬,红军各部靠拢后,国民党军7个纵队从三交镇、中阳、孝义、灵石、临汾、新绛、河津之线,逐步向红军推进。

    红一方面军为避免不利决战,遂于5月2~5日从清水关、铁罗关西渡黄河,回师陕北苏区的延长、延川、永坪地区

    1935年12月,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召开之后,中共中央指出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放在黄河以东的山西和北面的绥远等省。

    1936年1月15日,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命令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

    2月20日,毛主席正式下达渡河命令,东征开始。

    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杀气高……

    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5日,红军在山西境内转战75天,共击溃晋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途经50个县,歼敌13000多人,俘虏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火炮3门,电台1部,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30万元,先后组织了地方游击队30余支,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为以后党在山西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东征西渡回师时,红军主力大部分已渡过黄河,毛主席还带领电台工作人员和一支小部队继续留在河东。

    当时情况异常紧急,敌人20万大军,正从东、南、北三面压来,大家十分担心毛主席的安全,请他尽快渡河。

    毛主席神情自若地说:‘不要紧,来得及。’仍然继续工作。直到5月2日傍晚,才在延川县清水关渡河回到陕北。

    毛主席坐的船刚靠岸,敌人的炮火就向河上压来。红军在刘家山一带猛烈向东岸的追敌射击,掩护后卫部队强渡过河,20多条船在黄河上横渡了七天七夜后才成功上岸……

    红军东征回师休整期间,延川县当地的群众杀猪宰羊、捧枣送蛋、缝洗衣服、热情慰问东征打了胜仗的红军,禹居区儿童与当地驻军联合举行庆祝东征胜利暨追悼东征死难烈士大会。

    同时,延川、延水两县党政军及群众团体动员青壮军干余人参军入伍,充实了部队力量。

    5月21日,毛主席、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子长瓦窑堡,历时117天的渡河东征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