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777章 人民英雄刘志丹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一幅群雄并起、“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画面。在陕甘地区最先树起红旗并创建根据地的代表就是刘志丹。

    红军东征刘志丹牺牲后,毛主席的题词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这两句话概括了这位西北地区革命代表人物的光辉一生。

    刘志丹,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出生于陕北保安县(今改名志丹县)一个秀才之家。

    小时候,他就读于本县的高等小学堂,虽自身家境尚好,却目睹了黄土高原上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惨景。他爱听当地李自成起义的故事,立志改变社会。

    1922年,他考入陕北地区23县仅有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阅读到《向导》、《新青年》等革命杂志,并在学生运动中当上了校学生自治会会长。

    1924年,他成为陕北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1925年转为共产党员。

    同年秋,他去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翌年秋毕业后又回西北,到冯玉祥部队任第四路军党代表兼政治处主任。刘志丹这时只有23岁,但在西北军中已成为知名人物。

    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后,刘志丹转入地下活动,秘密动员西北军一部于1928年5月在渭华发动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他担任了起义的军事委员会主席。

    6月间,西北军主力向渭河一带反扑,起义军被打散。刘志丹潜回陕北家乡任特委军委书记,并打入当地驻军和民团进行兵运活动,于1931年秋在南梁一带建立了最初的根据地。

    翌年初,他又将所部改编为红军陕甘游击队,年底正式建立红二十六军(兵力仅一个团)。

    1933年5月,红二十六军南下三原时失败,刘志丹突围后又返回陕甘边区的照金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

    至1935年春,陕甘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占领了六座县城,并在二十多个县内建立了根据地政权。

    此时,南方苏区已相继失败,各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陕甘苏区虽然人口不多且十分贫瘠,却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由于保存下这块革命的落脚点,红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都长征到达这里,党中央也最终把大本营放在陕北。

    1935年8月,徐海东等率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与当地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在10月初错误的肃反中,刘志丹被捕。

    随后,中央红军到达,11月初将刘志丹释放出来,并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红二十八军的军长。

    1936年春,红军东征山西攻打中阳县三交镇时,他亲临前沿观察。敌晋绥军阵地上有一挺机枪正猛烈扫射,刘志丹探出上身用手指着说,要把它缴下来向陕北苏区献礼。

    不幸,那挺机枪射来的子弹打中了刘志丹左胸,他昏倒后被抬下,清醒过来只说了一句要宋政委(即宋任穷)指挥部队,便停止了呼吸,年仅33岁。

    在西北根据地内,刘志丹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牺牲的噩耗传来,陕甘苏区中心瓦窑堡数千人集会追悼,许多人痛哭失声乃至倒地。

    毛主席后来也表彰说:“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当年企盼好光景的陕北民谣,几乎把刘志丹视为救世的圣人,这是因为他确实代表了当地穷苦民众的利益。

    在渭华起义后,刘志丹等人用通俗诗的文体发出的布告,道出了当时人民要革命的原因——

    “土豪劣绅加财东,剥削穷人真个凶。加以放账驴打滚,卖儿卖女还不清。”

    “贪官污吏都打倒,我们要做主人翁。建立苏维埃政权,才能过成好光景。”

    刘志丹能在陕北屡挫屡起,就是因为有一批批极度贫困的庄稼汉和放羊娃始终跟随着他,并把争取生存、温饱的希望寄托于他举起的红旗。

    刘志丹的牺牲,确如毛主席所说是“出于意外”。不过看似偶然的这一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当时红军干部的指挥特点。

    综观红军时期的各次战斗,指挥员和党员牺牲率非常高。那时部队中共产党员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多数战斗的牺牲者中却有一半以上是党员。

    正因为这些群众领袖在战斗中也是先锋,才能解释为什么群众能跟随他们一往无前!

    刘志丹从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后便苦心经营,为创建根据地奋斗了七年之久。

    1929年,他到陕甘边界的桥山,见当地是“三不管”的地方,一些土匪搞几支枪就能在此割据一座山头,便动员陕西省委的党员说:

    “连土匪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称山大王,弄得军阀无可奈何,为什么我们共产党人不可以在这里闹革命呢?”

    翌年夏天,他拉起一支200人的队伍上了永宁山。当地民谣传唱:“刘志丹练兵石峁湾,要把世事颠倒颠。”

    不久,在敌军“围剿”中,队伍被打散,刘志丹也被关进监狱,党组织通过疏通杨虎城的关系,他才得以释放。

    此后,他又三次拉起队伍,三次被打散。

    1933年5月,红二十六军(只千余人)南下,在蓝田几乎全部覆没,刘志丹带着剩下的十余人在深山老峪中转了两个月。

    突围时多数人牺牲,他一个人脱险后也从一个高崖摔下,负了重伤。在几天无食又无法行走的垂危关头,幸亏遇到一个失散的战士,才把他扶下山。

    刘志丹在地下党的照顾下伤刚好,便要返回陕北。他化装成货郎,在挑子的上层放货,下层放驳壳枪。他不仅返回了陕北,还靠那几支驳壳枪再次打开了局面。

    在陕北的斗争中,刘志丹长年奔走在四季只能披身老羊皮、连内衣都没有的穷苦百姓中间,自己穿的也是粗布衣和草鞋。

    大家都用“咱们的老刘”称呼他。他牺牲时的遗物,只有几份党内文件和六支缴获来的香烟。

    刘志丹长期在军阀部队中开展兵运,在民团和土匪的夹缝中创建根据地又需要利用矛盾,难免要经常同各色人物打交道。

    某些极“左”的人便一再攻击他“右倾”,甚至听信诬告,认为他“同国民党部队有秘密勾结”。

    1935年秋,红二十五军到陕北后,主管肃反的保卫局长下命令给十五军团部其他人,让他们把刘志丹逮捕后押送瓦窑堡。

    送信的通讯员不认识刘志丹,恰好把命令送到他本人手里。

    此时,陕北红军、地方游击队以及当地群众对刘志丹都非常爱戴,他本人却为避免引发红军内部冲突,毅然对那个通讯员讲:“你把信送到军团部,我自己去瓦窑堡了。”

    刘志丹主动来到瓦窑堡后,极“左”的保卫局长竟称他“反而不跑,是狡猾地以使党对其信任”,仍把他和一批陕北干部关押起来。

    半个月后,毛主席所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得知当地正进行错误的“肃反”,马上下令“刀下留人”。

    周恩来亲自审查并辨清这一冤案后,当面怒斥那个保卫局长:“像刘志丹这样的‘假革命’,是越多越好。像你这样的‘真革命’,一个没有才好。”

    中央马上决定释放刘志丹等人,并把那个保卫局长撤职,给予“最后警告处分”。

    刘志丹出狱后,告诫因刚挨过整而情绪激愤的陕北干部——“过去了的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以大局为重,还是团结对敌。

    他自己以身作则,不计恩怨,照常工作,从而使中央红军、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这三个“山头”集合到一起的干部很快能打成一片,共同壮大了陕甘根据地并向宁夏方向扩展。

    周恩来后来一再赞扬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贰,很谦虚,最守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