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783章 “我把天捅了个窟窿”
    1936年,是一个极其不平凡的年份。中国大地上,国内国际各种力量分化组合、风云激荡,上演了一幕幕大戏。

    在这一年即将翻过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几乎超出所有人意料而震惊中外的大事——西安事变。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蒋介石被扣押起来了,原因是他不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之一。

    事件的主要发动者张学良说“我把天捅了个窟窿”。

    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斡旋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而顺利实现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转变。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各路义勇军揭竿而起。他们驰骋于深山丛林中,出没于青纱帐里,同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

    1936年2月,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宣布原有抗日武装“一律改组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以及抗日联军××游击队”。

    据此,东北抗日联军相继组建了11个军,最终形成了以“南杨(靖宇)北赵(尚志)东周(保中)西李(兆麟)”为军事指挥的抗日局面。

    “东北抗联”最盛时期发展到3万余人,威名响彻全国。

    杨靖宇是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之后第一、第二军合编为第一路军,他任总司令,活动在南满地区的金川一带。

    1936年3月初,他得知奉天伪教导队一团团部76人将经过高丽沟前往通化县城的消息,便设下埋伏,准备伏击。

    但由于走漏了风声,敌人没有过来。于是杨靖宇故意放出消息说:部队将向东作战。

    他率部向东走了几里后,突然掉头返回到村里隐蔽起来,并告诉正在修路的群众照常干活。

    果然,几个小时后敌人来了。杨靖宇鸣枪为号,战士们勇敢冲杀,仅用15分钟就结束战斗,俘敌38名并有大量缴获。

    他对被俘伪军讲话后,伪军士兵议论说:“人家一个大队长(当时部队为保密称杨靖宇为大队长)讲话就这样呱呱叫……咱们‘满州国’的官连人家一个眼睛角也赶不上。”

    为加强党对北方工作的领导,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派,1936年3月底抵达天津,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主持北方局的工作。

    他对华北党组织的状况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形势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大力肃清党内“左”倾错误影响,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抗日救国运动。

    与此同时,刘少奇充分发挥领导白区工作的才能,通过撰写大量文章、报告及党内通信,阐明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的正确策略思想,将党的秘密工作同群众的公开半公开的活动既严格分开,又正确地结合起来,扭转了白区工作的被动局面。

    在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掀起新高潮的形势下,北方局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解决当时干部缺乏的问题,作出决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要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中长期坚持英勇斗争的一批党员履行手续出狱。

    后来,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陆续出狱。

    1936年10月,薄一波、杨献珍等受北方局的委派到达山西,同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

    他们接办了阎锡山创办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并利用这一合法的组织形式,开办多种训练班、教导团,培养了一大批领导抗日救亡工作的骨干。

    1936年2月初,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的毛主席,来到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冒雪登山,勘察路线。

    远眺着雪花纷飞的大好河山,他激情豪迈,怀着抗日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气势磅礴的不朽诗篇《沁园春·雪》。

    此时,离中央红军主力刚到陕北才两三个月。毛主席力排众议,亲自担任“红军抗日先锋军”政治委员,决定政治局多数成员“随主力行动”,调集300名地方干部随军东征。

    “东渡黄河,以坚决手段消灭东岸地区之敌……在东岸造成临时作战根据地”。

    陕北由周恩来为书记组成中央局,主持后方工作。

    这次红军东征历时两个多月,取得了重大战果,为后来开辟抗日根据地打下基础。

    5月5日,红军回师河西,并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公开放弃反蒋的口号,呼吁蒋介石及其部下的一切爱国军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紧接着,5月19日至7月27日,红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和第二十八军、八十一师、骑兵团等组成西方野战军,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发起西征战役,向陕、甘、宁三省边界地区发动进攻。

    经过两个多月的作战,红军对坚持反共的宁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部予以重大打击,解放了环县、定边、盐池、豫旺四座县城,开辟了纵横二百公里的新根据地,并与陕甘老根据地连成一片。

    这次战役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发展西北的抗日新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张国焘同党中央在北上与南下战略方针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擅自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并公然宣布另立中央。

    南下过程中,红四方面军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兵力由10万余人锐减到4万余人,其南下方针在实践中已告失败。1936年6月,张国焘宣布取消第二“中央”。

    另一支部队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的刘家坪出发,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

    他们北渡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历尽艰险,6月抵达四川甘孜地区与先期到达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并于7月初召开庆祝会师大会。

    7月5日,红二、六军团奉命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

    红二、四方面军会合后,在党中央的积极争取,朱德、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刘伯承等的斗争和红四方面军指战员要求与中央会合的压力下,张国焘被迫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

    在红一方面军的接应下,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

    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在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红二、红四方面军完成了长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的空前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留在长江南北的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江西、福建、广东等八省的十几个地区,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和斗争策略,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领导南方游击战争的陈毅在一封信中写道,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他和游击队员“整年整月的时间,都没有房子住,大风大雨大雪的日子,都在森林和石洞里度过。风餐露宿,昼伏夜行”。

    1936年冬,负伤未愈的陈毅和战友们被敌人围困在梅山二十多天,生死未卜。他以对党、对人民的耿耿忠心,在衣底留下了豪气入云的“绝笔”——《梅岭三章》。

    1936年4月9日,延安城边降落下一架飞机,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是身穿飞行服的张学良。

    当时,延安城还属于东北军的地盘,张学良派人将等候在城外的周恩来、李克农接入城内,他们从晚8点开始,一直谈到次日清晨4点。

    这次会见双方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张学良提出的“假如我们能够联合抗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蒋介石”。

    周恩来首先说明共产党过去是主张抗日反蒋的,不过现在愿意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表示回去报告中央。

    张学良根据这两年同蒋的不断接触和多方观察,认为蒋还是有抗日的可能和存心的,提议:“你们在外边逼,我在里边劝:我们对蒋介石来个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把他扭转过来。”

    周恩来对同张学良的会谈十分满意,在离开延安返回瓦窑堡的路上,他对同行的人说:谈得真好呀!想不到张学良是这样爽朗的人,是这样有决心有勇气的人,出乎意料!

    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见,是建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一环。

    这条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