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781章 西征战役
    1936年5月东征结束后,为了保卫和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争取西北抗日力量大联合,迎接第二和第四方面军长征北上,中共中央提出“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决定向西进入甘肃、宁夏边界地区作战。

    5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在太相寺联名发布西征战役计划,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西征命令。

    西征部队由红一方面军的第1军团、第15军团、第28军、第29军、第81师和骑兵团等1.7万余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

    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聂鹤亭任参谋长,刘晓为政治部主任。

    1936年5月19日,西征红军从陕西延长、延川、永坪等地区西进。

    先以红第1军团为左路,约8000人;红第15军团等部为右路,西方野战军总部及红第28军、第81师随右路军一起行动,约9000人。

    后又以红第28军、第81师、骑兵团为中路(又称北路军),约2000人。中路军指挥聂鹤亭(兼)。

    于占彪时任宋时轮为军长、宋任穷为政委的红第28军第251团团长,随右路军行动。

    右路军从延川县贾家坪地区出发西征,经安塞、保安一线,西出甘宁,挺进三边(即安边、定边、靖边)。

    红第28军部队从新城堡集结地出发后,直取靖边和宁条梁,守敌不堪一击,闻风而逃。

    6月14日,红28军副参谋长华卓然率领红251团星夜驰骋抵达定边,接着又夜袭定边城,经过一夜激战,攻下定边。然后部队准备攻打盐池县。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县城与陕西定边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盐池是西北地区驰名的产盐地。盐是当时的一大财富,所以,西征前毛主席说过:“盐池是打不尽的土豪。”

    攻下盐池,对筹措革命经费,改善红军的后勤供应有着重要意义。

    盐池也是古长城的一个要塞,四周围绕着历经2000多年风雨沧桑的坚固城墙,周围的沙石草滩,地形平展开阔,少有可隐蔽之处,易守难攻。

    盐池城里驻着敌1个骑兵营和1个保安团,具有一定的战斗力。

    6月19日,华卓然率领部队从60多公里外的定边城赶到盐池,当天部队休整,准备第二天的攻击。

    20日,华卓然协助军领导制定了攻城方案,部队进行了战斗动员。部队于夜间发起进攻,一举攻克盐池城。

    此役消灭敌1个骑兵营和一个保安团共500余人,缴获战马400余匹和大批军需物资。

    盐池的解放,既保证西北根据地的红军有了可靠的食盐供应,又成为后来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打下定边和盐池后,红第28军奉命在这两个县驻防。两个团在定边,一个团在盐池。军部设在定边。

    在定边和盐池驻防期间,部队在搞好整训的同时,主要向这一地区的民众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宣传和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民族政策,组织领导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和地方武装。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西安事变爆发后,红第28军调至崇信一带布防。

    红军西征,从1936年5月开始,到11月山城堡战役胜利结束,历时半年。

    红军西征解放了陕甘宁三省的广大地区,它使边区扩展到北到长城,西到环江,南到临淳,东达黄河的广阔区域。

    西征胜利结束,三大红军主力会师,陕甘宁边区得到扩大,为即将开始的全国抗日战争创造了一个牢固的后方。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著名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展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中山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中共中央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以及斯大林的有关指示,从整个民族利益出发,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赴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全面抗战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安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内的亲日派,打着“讨逆”的幌子,先后调遣20多个师的兵力从东西两面向西安逼近,妄图挑起更大规模的内战。

    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也朝西安方向进发。

    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参加谈判的同时,命令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南下集中到西安附近,协助东北军和西北军准备迎战所谓的“讨逆”。

    为了追击敌人,中央军委命令驻宁夏东部大水坑地区的红第28军和驻甘肃环县东北黑城岔一带的红第32军临时组成“追击军”,由罗炳辉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

    根据中共中央命令,“追击军”追而不击,主要防范胡宗南部对张学良、杨虎城两部的进攻。

    华卓然所在的红第28军到甘肃平凉后停止追击,驻平凉、崇信县。

    在此期间,部队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抗敌后援会等。

    不久,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追击军”的任务即告完成。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占领宁夏、甘西,打通与苏联联络的战略,随即颁布《十月份作战纲领》,决定提前执行宁夏战役的计划。

    193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电令已经渡过黄河的红军组成西路军,任命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治委员,下辖红第5军、红第9军和红第30军等3个军,共计21800人。

    10月24日,西路军在甘肃省靖远县河包口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

    西路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孤军奋战4个月,歼敌2万余人,终因敌众我寡,于1937年3月惨遭失败,7000多人阵亡,5600多人被残酷杀害,9000多人被俘,4000多人被营救回延安,2000多人辗转回乡,2000多人散落在西北地区。

    在西路军弹绝粮尽,十分危急的关键时刻,中央军委即发出关于组织援西军问题的指示。

    1937年2月27日,中央军委决定组成援西军,任命刘伯承为司令员,张浩为政治委员,下辖红第4军、红第31军、红第28军、红第32军、骑兵第1团等。

    刘伯承、张浩受命后,即率援军从陕西淳化、三原地区出发,日夜兼程,3月10日到达甘肃省镇原县。

    当时,于占彪为红第28军第251团团长,随红第28军从新城到平凉、固原一线,准备相机援助和接应西路军。

    为了使在极其艰苦斗争中失散的西路军指战员能够很快找到红军,援西军在西安至兰州的公路上沿途书写和张贴通告,写明红军的驻地,欢迎他们归来。

    对于历经千辛万苦陆续归队的同志们,援西军都去看望。回来一个看一个,回来一批看一批,对他们表示欢迎和慰问。

    对于归来的西路军人员,援西军遵照中央指示,迅速进行审查甄别,除了个别确有叛变行为者外,一律予以信任,很快恢复了党的生活,重新分配了工作……

    在弹绝粮尽,再也无法继续战斗下去的情况下,1937年3月12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和政治委员陈昌浩离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情况,现有部队就地分散游击,坚持斗争。

    3月16日,徐向前和陈昌浩启程东返。

    开始时,有1个警卫排护送他们。快要走出祁连山时,为减少目标,留下他们就地游击,只剩下徐向前和陈昌浩两人同行。

    走到大马营一带后,陈昌浩留下,徐向前继续前行……翻过六盘山,走到平凉城,然后—路向东走。

    一日,徐向前向在路边摆摊卖小吃的农民买了点吃的东西,然后问这位农民:你们北边山上住的什么部队呀?

    这位农民回答说:是红军。徐向前吃完东西,赶紧往北走,到了小屯。当时,红28军第251团就驻扎在小屯。

    战士看这位身穿棉袍,既像商人,又像教书先生的人,以为是坏人就把他扣了下来,关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连里报告团长于占彪。于占彪便前去看望这位先生,并客气地问这位先生是何人。

    这位先生说他是徐向前,于占彪说不认识,这位先生又说,他是四方面军的,是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于占彪就报告正在251团的军副参谋长华卓然。

    华卓然是认识徐向前的。徐向前一见华卓然,悲喜交集,他高兴地对华卓然说,终于找到你们了。

    于是,华卓然令于占彪立即派人与援西军总部联系。

    当天,援西军司令员刘伯承就派人把徐向前接到在镇原的援西军总部。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援西军司令部于7月底在镇原召开团以上干部紧急会议,刘伯承传达了中央军委的命令:

    (一)、取消援西军编制;(二)、全部援西军部队立即开赴三原接受改编。

    8月上旬,援西军从镇原县出发,途经宁县、陕西省旬邑、淳化等地,8月下旬到达三原西石桥镇。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军政指挥员,中共中央决定选派一部分有实战经验的干部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军事指挥艺术。

    红28军251团于占彪等被选上。

    华卓然通知于占彪等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于是,于占彪于8月初从援西军前线风尘仆仆赶赴延安,到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编入专门培训军事干部的军事队,任学员区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