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780章 血洒三交镇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结束了历时一年的战略转移。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根据当时的形势,确定了红军军事战略的基本原则:

    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扩大红军。红军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行动,应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和扩大现有苏区”的基点上。

    把红军行动和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

    为了东征的胜利展开,会后,陕北军民开始紧张的准备工作。

    首先,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合并整编为红一方面军,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

    方面军下辖红第15军团、红第1军团,共1.3万余人。

    其次,将陕北地方武装进行整编扩充,组建成红第28军①、红第29军和红第30军。

    为加强这些新组建部队的领导力量,方面军从原军委直属部队中抽调一批指挥员前往任职。华卓然被抽调到红28军任副参谋长。

    红28军的军长为刘志丹,政治委员为宋任穷。红第28军名为一个军,实为一个师的编制,下辖3个团,共1200多人。

    绥德、吴堡战斗团编为第1团,米脂西游击师编为第2团,清涧红第4团编为第3团。

    游击师师长于占彪被任命为第2团团长,游击师政治委员柴福俊任第2团政委。

    1936年1月31日,毛主席来到延长县城,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和部署东征的行动路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将红一方面军改名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彭德怀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叶剑英任总参谋长。

    新组建的红28军为左路纵队,红第1军团为中路纵队,红第15军团为右路纵队。

    三路大军,各自选定渡河突破口,待命东征。

    黄河游击师随同主力出征,负责保持主力红军与后方的交通联络,红第29军和30军则担任后方留守。

    1936年2月20日,毛主席正式下达渡河命令。于占彪时任红第28军第2团团长,在军长刘志丹、政治委员宋任穷的直接指挥下,随左路大军到达神府县境内,准备东渡黄河。

    3月底,部队在陕西省佳县罗峪口顺利渡过黄河,一路旗开得胜,连战连捷。

    4月12日,当部队进至山西省临县白文镇时,接中央军委急电:“为了配合红军紧逼汾阳,威胁太原,并打通前方与陕北的联系,保证红军背靠老苏区,令红第28军即向山西省离石以南黄河沿岸地区进击,并可相机攻占中阳县三交镇,牵制和调动敌人。”

    接电后刘志丹立即率部队出发,华卓然请求率1团为前锋。

    4月14日红28军相继到达中阳县三交镇附近。

    三交镇扼秦、晋二省交通要道,为黄河天险重要渡口,华卓然率第1团到达后,立即展开对三交镇的攻击。

    两军争夺十分激烈。但由于地形对我不利,敌人火力过猛,红第28军第1团损失较大,三交镇没有攻打下来。

    正当华卓然要重新调整攻击时,刘志丹军长调第2团来支援。第2团团长于占彪是刘志丹的老部下,他率领部队发起攻击。

    刘志丹为了战斗的胜利,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赶到第1团第2连的前沿阵地。华卓然看到军长亲临前线,力劝他赶紧离开。

    然而刘志丹非但不走,还拉着华卓然,在距敌军阵地不足300米的一处高坡直接指挥。

    华卓然发现敌军阵地有挺重机枪正在扫射,他提醒刘军长注意隐蔽,但为时己晚,刘志丹不幸被敌军枪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刘志丹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洒尽了满腔热血……

    传来刘志丹不幸牺牲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2团团长于占彪十分震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时华卓然就站在离刘志丹不远的地方,亲眼看到军长被机枪子弹击中,悲恸不已,眼里虽未落泪,心里却在痛哭。

    因为他和刘志丹同为黄埔一期,两人在校就是好朋友。

    1903年10月4日,刘志丹在陕西保安金丁镇出生,其父亲跟祖父都是秀才,父亲是在当地是有名的地主,家里条件也比较富裕。

    刘志丹十八岁那年,在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学习,在校内担任学生会主席的他,曾多次组织领导学生运动与封建势力作斗争。他21岁加入青年团,22岁就入了党。

    1925年秋天,刘志丹考上黄埔军校,与华卓然是同学。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四处奔走,经过不断努力,他创立了红二十六军,并担任红二十六军军长。

    任职期间,刘志丹告诉手下部队务必要顾全大局,以中央为重。

    也正因为有他,陕北红军才能跟中央红军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敌人。在很多人眼里,刘志丹有勇有谋,指挥能力出众,未来一定前途无量。

    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部队整编时,将几个县的游击队合并成为红二十八军。当时该军主要负责人就是刘志丹。

    因为红二十八军是多个游击队组建而成,没有经过统一的训练,大多数的士兵连趴下用单眼瞄准都不会,所以论实力与装备还跟其他部队差了很远。

    这一次攻打三交镇,刘志丹赶到第一线,华卓然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但却力劝他退到后面去,这儿极不安全。

    可是刘志丹已全神贯注于观察敌情,早将安危置之度外。

    华卓然好几次都让刘志丹姿势放低点,可刘志丹都像没有听到,等华卓然再一次拉刘志丹时,敌人的子弹就过来了。

    子弹从左胸擦过心脏,血直往外冒,华卓然立马让人去找医生,随后自己将刘志丹抱到了山后的平地上。

    等刘志丹醒过来时,含含糊糊只说了一句话后就没了声音。待医生赶到,他就停止了呼吸。

    华卓然虽然与刘志丹是黄埔同学,到陕北来相处时间却不长,但他始终把这位老大哥当成良师益友。

    刘志丹的牺牲,使陕甘边和陕北人民失去了一位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群众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坚强战士。

    刘志丹牺牲后,有很久一段时间,刘志丹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华卓然的眼前。

    二团团长于占彪是刘志丹的老部下,刘志丹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在于占彪脑海里一幕一幕地展现。

    于占彪说,他对于刘志丹的亲切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更让他怀念不已。

    是刘志丹引导他由一个煤矿工人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一名战士;是刘志丹亲手把他培养成为一名指挥员;是刘志丹教导他正确对待胜利和挫折,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事业……

    相信有不少像于占彪这样的战士永远怀念刘志丹。

    为了永远纪念刘志丹同志,中共中央于1936年把刘志丹同志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1943年刘志丹陵园落成时,毛主席亲笔写了“刘志丹将军墓”的碑志,又亲笔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并说:“我到陕北只和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

    周恩来副主席的题词是:“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朱德总司令的题词是:“红军模范。”

    党和人民给予了刘志丹崇高恰如其分的评价。

    尤为重要的是,刘志丹烈士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鼓舞千百万革命者勇往直前的巨大力量。

    为避免大规模内战的爆发,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扩大统一战线,积蓄抗日力量,中共中央先后派遣周恩来、李克农前往洛川和延安,与东北军爱国将领张学良秘密会谈,促成了东北军、西北军与红军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协议。

    同时又利用蒋介石与阎锡山的矛盾,通过多种渠道,对阎锡山作了大量统战工作。

    在此情势下,中共中央于1936年4月13日至15日在永和县赵家沟召开军事会议,做出了“逼蒋抗日、回师西渡”的战略决策。

    5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在延川县太相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由毛泽东作报告,对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

    “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5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瓦窑堡,历时75天的东征胜利结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当时有两个红28军,即陕北的红28军和鄂豫皖红28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