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879章 淞沪会战①
    淞沪会战(别称:八一三战役)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

    该战役是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国性的全面战争。它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毙伤敌4万余人,打破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计划。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首次主力会战,也是其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持久的战役之一。

    中国军民浴血苦战,为迁出上海等地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争取了时间,对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淞沪会战中方兵力为80万,日本为30万。

    伤亡情况:中国宣布伤亡30万人,日本宣布伤亡4万余人。

    事件起因:1937年8月9日,两名日本官兵驾乘一辆军用汽车,强行冲入虹桥军用飞机场寻事挑衅,被中国卫兵击毙。

    以此为借口,日军要求中国政府撤走上海保安队,撤除防御工事,遭到严正拒绝。

    8月13日,日军以租界和黄浦江的日舰为基地,向江湾、闸北一带炮击,并炮轰中心市区。

    蒋介石先后调集并指挥70万兵力进行淞沪会战。

    14日,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三个德械师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

    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中国军队广大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打得十分顽强。

    在上海市区的华德路口,中国军队第三十六师第二一五团第二营300余名官兵与敌展开白刃格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在8月14日至16日的上海空战中,中国空军英勇作战,创下击落敌机45架的战绩。

    8月23日,日军在川沙河口、狮子林、吴淞一带强行登陆。中国守军拼死抵抗。

    9月4日至7日,守卫宝山的姚子青营500多名官兵击退日军数次冲击,最后多数壮烈牺牲。

    10月下旬,据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的谢晋元等800壮士孤军奋战四昼夜,杀敌数以百计,后突破敌重重包围,退入英租界。

    日军参谋本部鉴于战局进展缓慢,不断向上海地区增兵,先后投入兵力达20多万。

    11月5日,日军第十军乘隙在杭州湾北部金山卫登陆,从西南面迂回包围上海市区,苏州河南岸的阵地也被日军突破。

    11月8日,蒋介石鉴于守军腹背受敌,下令全线撤退,向南、向西转移。

    11月12日,日军完全占领上海。

    八一三事件和七七事件的发生如出一辙,都是日方寻衅滋事,借题发挥,充分暴露了日本亡华的狼子野心。

    它是有其深刻的背景: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

    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日军在华北扩大战争的同时,又积极策划侵占上海。

    8月9日,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官兵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驱车闯入虹桥机场挑衅,被机场保安队击毙。

    驻沪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遭拒绝后,即动员驻上海4000人的海军陆战队及舰艇登陆人员和日侨义勇团共万余人紧急备战。

    10日,日海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在吴淞一带集结大小舰艇30余艘,驶入黄浦江示威,并急调在日本佐世保待机的舰艇和陆战队开赴上海。

    11日,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令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87、第88师到上海杨树浦及虹口以北布防。

    同时令海军阻塞江阴航道,令空军主力由华北向上海方向转场。

    13日,日海军陆战队首先由虹口向天通庵车站至横浜路段开枪挑衅,再以一部向宝山路、八字桥、天通庵路进攻,被第88师击退。

    从卢沟桥事变后,统帅部为了应付“七七事变”后的复杂形式,召开了数次会议,讨论初期的战略政略和各方面准备情况。

    7月11日 国军实施先行筹备,准备将一部分德机械化师调往北方作战,检查弹药粮秣储备情况和新武器分发情况。

    由于日军在华北的强势进攻,国军优先补充韩复榘的部队,安抚韩复榘,稳定山东局势。

    通信兵向北推进,切实掌握好北方情况。

    战火储备够二十个德械师三个月用,粮秣储备有50万人,10万匹马一个月份,正在购办两个月份的储备。

    黄河以北无储备,首要任务是将以上粮弹储备一部推进至黄河以北储备。

    7月12日 计划派遣熊斌至保定,并向二十九军承诺,如果需要子弹和军实,中央将源源补充。 害怕二十九军擅自妥协,华北进一步特殊化。

    7月13日 增拨第2师补充旅(后更名为独立第20旅)一个团秘密进驻上海市区战略要点(虹桥机场等);95师北上填防。 南方开始注意守好后门,并陆续调兵北上。

    7月14日 十一时宋签字认可日方条件,国民政府对北方可能丧失极度担忧,同时觉得平汉、津浦路空隙过大,需要调兵北上。

    但不应全用德机械化师,应夹杂其它稍差部队。

    北方如不能坚守,长江封锁就需要切实进行,开始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

    海军设立封锁线,巩固吴淞口阵地,江阴要塞强化,原定装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装江阴。

    7月15日 庐山的十门20毫米炮调南京,37毫米炮若干门部署在太原,武汉分配37毫米炮4门,石家庄20毫米炮4门,保定20毫米炮3个连,开往北方的高射炮兵统一开往彰德,由第10师控制;航空兵基地拟设立于太原,空军主力北上。

    7月16日 设立战争局部化和全面化的不同应对方法。

    如果是局部化,就不能绝交宣战。如果日军有在青岛、海州登陆的意图,就必须在上海先动手。

    如果是全面化,则是绝交宣战的局面,最忌惮的是日军沿长江口而上,在长江腹地到处开炮。委座已要求炮兵第7团必须马上北开。

    7月17日 长江要塞炮位重新划定,总体向下游推进;88毫米炮四门仍装海州,要塞工事未完成前,先放置滁州。

    长江航标灯从速撤除,由各要塞司令,各警备司令切实负责。

    日方警告民航客机不得飞赴北平,否则将予以击落,欧亚、中航飞机仍飞北平无误;通信兵团需要充实,各行营电话排调回;仍继续讨论全面化与局部化问题。

    7月18日 部队向北方机动时的防空问题;战时费用必须节省。 中国政府对日军克制态度所抱的幻想渐渐破灭。

    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渐渐有了做最坏准备的打算。

    7月19日 对外称,表示积极和平。其实是为了掩蔽企图;对国民政府自身内部,军队质量和训练,现有武器尚不够之担忧。

    7月20日上午何应钦派员(程潜、徐永昌)赴庐山向蒋汇报这几天讨论的军略政略办法。

    7月20日 蒋介石返宁,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进入阵地;海琛等舰连日在下关与日舰实弹对峙,请示办法。

    7月21日 蒋百里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意见(即著名的凇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但蒋予以批驳,并调整战斗序列,中央军第10师、17师、25师、83师二次北上。

    熊式辉提出三点抗战主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清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