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888章 南京保卫战⑤
    在此情况下,部分一线指挥员,根据实际战况,提出应该主动出击:

    1937年12月初,在句容前线,正在句容指挥第156师作战的83军参谋刘邵武,曾向军长邓龙光建议:

    以156师全面出击,解决敌指挥部后,即将矛头指向句容西进之敌将其歼灭,使南京守城部队赢得准备时间。

    但遭到江防司令刘兴的消极否定,理由是:“守恐不保,还说攻吗?”

    南京保卫战激战中,防守紫金山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第一旅旅长周振强,发现山下麒麟门一带各村庄都有灯火。

    经过侦察,才发现那竟然是日军的宿营地。

    对此周振强立即将情况报告给总队长桂永清,并和第三旅旅长马威龙、工兵团团长杨厚灿联名建议,应该集中兵力,由紫金山的岔路口地区出击,奇袭敌人后方。

    桂永清向唐生智请示。唐生智却回答说:“现在消耗兵员太多,万一出击不成,守南京城的兵力就更不够了。”

    在僵硬指挥下,中国守军开始处处挨打。

    面对占据绝对制空权和火力优势的日军,利用飞机轰炸和重火力,逐渐攻克南京外围阵地,突破到南京城下,却声称要“破釜沉舟、不留后路”的唐生智,却偷偷给自己留了艘小火轮,以准备开溜。他压根就没有为十几万大军想过退路这个问题。

    或许在他看来,他自己能逃跑就可以了,至于十几万国军将士死活如何,还有南京满城百姓的安危,他已经顾不上了。

    与此同时,国军将士们继续浴血奋战。

    侵华战争后,日本陆军省情报部曾经在《大陆战史》中,记载了1937年南京城光华门的战斗:

    “敌人实施的是人弹战术和手榴弹战术,我军伤亡极大,突击队长伊藤少佐也牺牲了,双方都寸步不让。城上城下、敌我双方都能听见对方的喘息声和说话声,战斗一直呈胶着状态。10日的激战一直持续到11日。先后进抵各城门的各部队,尽管都反复突击,但始终攻不下巍峨高大的城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最终城破,攻打南京光华门的日军第9师团步兵第36联队乙副官菅原茂俊,在13日凌晨看到,“到城墙根一看,发现城墙阵地非常凄惨,满眼是壮烈战死者的尸体。”

    为了捍卫南京城外的雨花台高地,72军88师的国军将士们,前后阵亡6000多人。

    当时,88师264旅旅长高致嵩,在与日寇的肉搏战中,被日军士兵咬掉了一只耳朵,但他却顾不上包扎伤口,继续与敌人死战到底。

    264旅最后几乎全部打光,阵地快要失守时,高致嵩誓死不退,他命令将所有的手榴弹导火索全部联结起来,当日军冲进阵地时,高致嵩命令将手榴弹全部引爆,全体官兵,最终与攻入阵地的日军一起同归于尽。

    在后来的报道中,后人总是以为南京保卫战打得太过软弱,这是很不对的。

    但实际上,在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国军将士们的抗击一直非常顽强。

    仅雨花台一战中,88师3位旅长,2位阵亡;6位团长,牺牲3位;全军过半将士壮烈殉国。

    誓死捍卫紫金山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也让日军非常震撼。

    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旅团长佐佐木道一,在此后的战地日记中写道:

    教导总队“这支部队是蒋介石最骁勇的嫡系部队,因此,也是顽强战斗到底的最英勇的部队……和北支那的敌军不同,不愧是蒋介石嫡系军队,进行了数次反击,虽然是敌人,真值得佩服。”

    见战局危急,12月11日晚,在得知南京复廓防线即将被突破时,蒋介石两次致电唐生智,指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

    但12月12日,唐生智又收到蒋介石来电:“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惟我革命转败为胜唯一之枢纽。”

    蒋介石显然希望唐生智,能继续指挥国军抗战下去,对此蒋介石指示道:

    “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

    尽管此前信誓旦旦将与南京共存亡,但12月12日,随着日军开始突入各个城门,唐生智己显慌乱。

    12月12日下午5时,唐生智在匆忙中,召集南京守军各军长、师长,开了个仅仅20分钟的短会,并宣读了蒋介石关于“可相机撤退”的来电,并下达全军撤退的书面命令——“卫戍作命特字第一号”,指令各部队进行突围。

    但如何突围?

    唐生智心中压根没有想法。他先是指令剩余的十几万大军:“大部突围,一部渡江”;然后又口头宣布“大部渡江,一部突围”。命令前后颠倒、完全混乱。

    主将没有主心骨,各支守军的军长、师长们也乱了,不知道咋办。此前一直有序抗战的国军,由此开始大溃败。

    12日,在宣布撤退命令当晚,唐生智随后急急忙忙,带着一干部下,偷偷乘坐他们之前早已私自藏好的小火轮,迅速北渡长江逃命。

    而他身后扔下的,是当时尽管伤亡1万多人,但仍有多达13万守军的南京守城将士,以及50多万市民。

    作为南京保卫战的最高统帅,唐生智,先行开溜了。

    由于撤退计划太过混乱,加上部署不周,主帅先行开溜,整个南京城,由此陷入了无组织状态的大混乱之中。

    当时,71军军长王敬久等人,在开完会后连部队都不通知,直接就开始逃命。

    部分幸存的国军官兵回忆,说当时在前线打着打着,突然发现自己的长官不见了(逃跑了)。

    然后周围的友军也开始撤退;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守军的抵抗,逐步瓦解溃败。

    大批南京城内的守军和市民,当时纷纷往下关码头撤退,但长江边的大型渡船,却早已被计划“破釜沉舟”的唐生智下令撤走。

    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国军将领宋希濂后来回忆:

    “下关浦口间原有两艘渡轮,每次可载七八百人,往返一次约需时45分钟。那时下午5时就天黑了,早晨要到7时才天亮,即夜间有整整14个小时可以航行。如果卫戍司令长官部的运输机关能确实掌握这两艘渡轮,则至少可以运送3万人过江,然而,他们却让这两艘渡轮开往汉口去了。留存在下关江边的,只是几艘小火轮和两三百只民船,要过江的人太多,船只却太少,各部队为抢船甚至发生枪战。”

    当时,唐生智偷偷开溜,但负责守卫南京浦口的第1军,和守卫挹江门的第36师,却没有接到撤退命令,被命令“死守”的第1军和第36师,力图阻止军民撤退,挹江门由此严重堵塞,大量撤退部队与守卫江门的国军,甚至自相残杀、发生枪战。

    由于大部分官兵无船可乘,将士们只好拆取附近的门板,制造木筏渡江,很多人抓着一些木板、树枝,试图游过近2000米宽的长江,但由于冬季,江水冰冷刺骨,很多士兵都在中途溺死。

    有后来幸存的国军士兵描述道,当时:“人人争渡,任意鸣枪。因载重过多,船至江中,沉没者有之;因争夺船只,互相开枪毙伤者有之;将船击毁者亦有之”,“遥闻隔江嚎恸之惨,惟有相向唏嘘,默然泪下也。”

    12月13日,日军分几路攻入南京城中,并开始沿马路屠杀逃跑的中国军民。

    13日上午10时,日军开始围堵被围困在长江边上、无法渡江的中国溃军。

    13日下午2时许,日本海军也突破了最后的江防,到达南京下关,并疯狂扫射正在渡江的中国军民。

    大屠杀开始了。

    当时,中国军队群龙无首、乱成一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宪兵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萧山令挺身而出,迅速组织手下的1000多宪兵部队,对日军进行还击,以掩护大溃败的中国军队。

    此前,萧山令有多次机会坐船撤退,但他都誓死不退,他对部下说:

    “我萧某受命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父老;杀敌不力,俯首称臣,有何面目见江东?我决心留守,与金陵共存亡。”

    在与日军激战5个多小时后,萧山令手下的将士们伤亡殆尽,日军开始蜂拥而上。

    萧山令继续率领官兵,端着刺刀与日军展开肉搏战,至此,留守江边的宪兵部队官兵全部阵亡,萧山令誓死不屈,最终举枪自杀,以身殉国。

    萧山令殉国后,部分将士们继续零星进行抵抗,日军最终于13日傍晚,基本上占领了南京全城。

    而下关一战,混乱的中国军民,被日军残杀达3万多人,2万多人溺死江中。

    当时,15万南京守城部队中:有1万多人在战斗中阵亡;另有3万多人成功突围,或是渡江北撤。

    但剩余10万多人,则彻底崩溃逃亡,几乎尽数被俘虏,最终被日军残忍屠杀。

    对于这支此前一日还在殊死抵抗、奋勇抗战的国军,转眼间却乖乖束手投降,日军第16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也感觉非常诧异,他在1937年12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

    “(中国守军)是以1000人、5000人、10000人计的群体(自行投降),连武装都不能及时解除····他们己完全丧失了斗志,只是一群群地走来。”

    而扔下十几万大军,和50万南京市民先行开溜的唐生智,则在12月12日夜间,亡命一般渡过长江,然后连夜徒步逃亡,接着又坐车北上。

    唐生智后来对部下说:“我带兵二十年,大小百余战,从未有今日之狼狈。”

    对于南京保卫战的大溃败,唐生智事后也承认失职,“窃职等奉令卫戍南京,既不能为持久之守备,又不克为从容之撤退,以致失我首都,丧我士卒”。但此后,他幸运地避过了军法处置。

    但他的轻松言语,哪能抵消,被他仓惶甩下的南京军民对他的愤恨?又如何能告慰,30多万此后被日寇残酷屠杀的中国军民?

    唐生智,是历史的罪人!

    南京保卫战,即使败,也应该是惨烈的败,但最终,却成了一场屈辱的,被日寇为所欲为的大屠杀。

    对于南京保卫战和固守战略的失败,蒋介石开始了自我反思。

    在1937年12月18日的日记中,蒋介石写道:此后应该“持久抗战到底,我固危殆,而敌亦消灭矣”。

    对于作战方略,他则思考道说:应该改变固守一城一池的做法,而“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小胜,而成全局大胜。”

    此后的台儿庄大战和武汉会战,蒋介石的固守战略开始转变,转而开始实施运动战、持久战战略。

    但那场拥有15万大军守卫,仅仅8天就全盘溃败的南京保卫战,又怎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