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27章 留守处风云②
    1938年2月新四军设立崇安、桂东、沙田、平江留守处。

    2月,新四军第3支队在福建省崇安县城设立留守处,曾镜冰任主任,汪林兴任副主任。

    留守处承担中共闽北特委、福建省委公开联络任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民众抗丁、抗税、抗捐的斗争。

    留守处安置护理伤残老弱人员;举办干部培训班,先后培训了300多名干部;开办军械修理所,修理枪械,自制弹药、地雷和炸弹。

    留守处的这一系列公开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的不满甚至是恐慌。尤其是组织民众抗丁、抗税、抗捐,打乱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将留守处视为眼中钉、肉中剌,必欲除之而后快。

    崇安县县长赵世安不便亲自出面,指使商会会长巩长林约见曾镜冰和汪林兴。

    曾镜冰知道巩长林的意思,在约见时深刻阐明了我党在统一战线指导下的工作性质,表示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抗日救国,绝无他意。

    赵世安见说不动曾境冰,就将曾境冰和留守处告上了省政府。省政府与我党及新四军进行协商,双方斗争蛮激烈。

    经过据理力争,留守处暂时被保留下来了。但并非风平浪静,明的、暗的斗争一直很激烈。

    1941年2月5日,国民党军保安7团阴谋袭击留守处。

    幸亏曾镜冰得到消息,留守处及时安全转移。此后,为了避免不应有的损失,留守处撤销。

    1937年底和1938年初,新四军在江西省桂东县沙田镇万寿宫设立留守处,顾星奎任主任,共19人。

    留守处对外作为新四军的公开办事机构,对内则是中共资汝桂中心县委的工作机关。

    留守处成立后,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运用各种形式发动群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各地建立抗日团体。

    并且利用合法身份掩护中共资汝桂中心县委开展工作,秘密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留守处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抗日统一战线和新四军的发展尽了绵薄之力。

    留守处于1939年1月撤销。

    同期,新四军在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设立留守处,主任为中共湘鄂赣特委宣传部长黄耀南。

    留守处受新四军军部和中共湘鄂赣特委领导。

    留守处成立后,大力整顿党的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全区18个县有15个县建立了县委,2个县建立了工委,发展党员5000余人。

    留守处坚持统一战线,扩大抗日阵营,在国民党第27集团军和新3军中开展统战工作;深入宣传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大力支援前线,先后动员400多名青年参军。

    保护群众利益,提倡民主自由;建立敌后武装,组织了1000多人的队伍,开展游击战争。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坚持团结合作,反对投降分裂。

    1939年4月,留守处改称通讯处。6月12日,国民党第27集团军派兵袭击通讯处,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

    涂正坤、吴渊、罗梓铭、曾金声、吴贺泉、赵禄莹(女)等人被杀害,通讯处遭破坏。

    同期,新四军还设立了七里坪、竹沟、永新黄岗留守处:

    3月,新四军在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设立留守处,詹以锦任主任。

    留守处既是新四军第4支队的留守机关,又是中共鄂东特委机关的所在地。

    留守处成立后,举办了干部训练班和党员训练班,培养骨干;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恢复党的组织,领导人民抗日;安置新四军第4支队伤员、军人家属。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留守处迁往大别山区立煌县(今安徽省金寨县),改称新四军驻立煌办事处。

    1941年撤销。

    同期,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离开河南竹沟后,设立了新四军第8团留守处。

    6月,中共河南省委从开封迁至竹沟。

    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成立,因而,留守处实际上是河南省委和中原局对外的公开机关。

    留守处办公地址在河南省确山县城西约35公里的竹沟,王国华任主任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岳夏任秘书长。

    6月,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兼留守处政治委员,主任王国华兼政治部主任。

    10月,参谋长一职由王海山接任,后为刘少卿。政治部主任后由许世奎、方正平担任。

    留守处司令部下设4个处,即参谋处,军医处,军需处,副官(秘书)处,还有25个基层科、所、队、站。

    政治部下设5科1处1队,即组织科,民运科,保卫科,宣传科,干部科,招兵处,民族抗日宣传队(也称拂晓剧团)。

    从1938年3月八团留守处建立,到1939年11月,在短短的1年零8个月的时间内,八团留守处做了大量的工作。

    做好抗日军人家属的工作。

    为了解除前方将士的后顾之忧,留守处发动群众帮助抗日军人家属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逢年过节慰问抗日家属和烈属,协助逃亡在外的红军家属重返家园,使抗日军人家属更加积极支持亲人在前方杀敌立功。

    掩护共产党的机关开展工作。

    竹沟地处中原,背靠大别山,正如周恩来副主席曾指出的那样:“竹沟在中原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我们共产党人要革命,要抗日,也要有人、有枪、有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没有依托。竹沟就是我们在中原的依托。”

    1938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次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入驻竹沟。竹沟的合法地位使中原局和河南省委等党组织的工作得到顺利开展,迅速打开了中原抗战局面。

    同时,在共产党组织不能公开活动的情况下,留守处创建了“白皮红心”的群众组织,在商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抗日团体的基础上,成立了共产党秘密领导下的县农民自卫会,成为竹沟的政权组织。

    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处在国民党军队包围中的竹沟,能够成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共河南省委的所在地,能够在中原抗战中发挥巨大作用,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和新四军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外,统战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留守处团结开明士绅和上层知识分子以及友军,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巩固抗日根据地。

    开展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先后与国民党第68军军长刘汝明、第13军军长张轸、第1战区预备军总司令张钫、四川实力派邓锡侯以及汝南、南阳专员等建立了统战关系。

    1938年5月,国民党信阳当局借口有人状告竹沟留守处“不法”,命令第199团夏华国部开赴竹沟“彻查”,寻机武力解散留守处。

    留守处在王国华的领导下,向夏国华及其部队宣传我党的团结抗战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以诚相待,以理服之,以情动之,最终夏部满怀友谊离开竹沟,并竭力为留守处辩解。

    发动群众参加抗日队伍。

    为了不断地向部队输送兵员,留守处设立后,立即成立了招兵处,先后在湖北、河南两省招募了近千名青年农民和学生。单是瓦岗寨一个地方,有一次就有30多名十六七岁的青年,由他们的父母送来,硬交给留守处主任王国华。这些新招募的青年,经过培训,都成为抗日战士。

    培训和输送抗日干部及武装。

    留守处开办军政教导大队和电台、机要、卫生、妇女、供给、测绘、司号等专业训练班,共培训军政干部及各类专业人员3000余人,陆续派赴敌后,大大充实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力量。

    除了向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输送兵员,还成建制地发展成抗日武装。

    1938年10月彭雪枫率领8团留守处的2个连和教导队学员370多人开赴豫东,与在豫东坚持抗战的抗日先遣队汇合组成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来这支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

    1939年1月,李先念率数十名干部到达竹沟,同8团留守处的3个中队一起组成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共400多人,尔后在李先念的率领下向鄂中敌后挺进,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五师。

    八团留守处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讲究斗争策略,为配合支援前线部队的抗战,为保存和发展抗日力量和中原战略支点,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正因为竹沟的重大作用,使国民党顽固派对其极端仇视。

    1939年11月11日凌晨,国民党特务和军队1800余人,以突袭方式围攻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第八团留守处。

    此前几天,朱理治带领部分部队离开竹沟,竹沟的兵力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王国华等迅速在西寨门建立指挥部,带领军民被迫奋起自卫。

    在拼杀两天一夜、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当机立断组织突围,由西门突围南下,前往四望山根据地。

    国民党军队占领竹沟后,残杀未及撤退的新四军伤病员、家属职工及当地民众二百余人,并将留守处财物抢劫一空。

    这就是国民党顽固派在“皖南事变”前制造的震惊中外的“竹沟事变”,亦称“确山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