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32章 “三间屋”
    林欣儿和叶媚媚在整编快结束的时候相继离开了吉安留守处,叶媚媚被召回了军部,林欣儿却回了富城。

    叶媚媚被召回军部后,即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留在了机关工作。

    因为叶媚媚被召回军部时,征得项英同意,她带了温碧霞。叶媚媚担任组织部部长后,便安排温碧霞担任组织部保卫科的科长。

    军部的警备力量并不强,只有一个特务营,算是警卫部队。各单位的保卫工作只能靠各单位自已解决了。

    温碧霞的保卫科有十六人,可就是这十六人,也甚是可笑。

    十六人中有十男六女。温碧霞今年才二十出头,却是这十六人中的大姐。

    他们中最大的十八岁,最小的才十三岁。

    还不至于此。这些人都是组建新四军以后招募的新兵,有的是学生,因为战争,不能继续上学了,才参加的新四军。

    有的是孤儿,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没有去处,被新四军收留了。

    还有的是烈士的后代,父母亲为革命牺牲了,所在部队就把他们送来军部。

    叶媚媚对温碧霞说:“碧霞,你们保卫科的主要任务就是警卫我们的机关。人员少,新手多,你要想办法完成任务。”

    “还有,你们保卫科缺乏武器,可以用梭镖、大刀代替,不可赤手空拳。既是武装,就得有个武装的样子。”

    “武器缺乏,军事训练不能少。我要你带着他们训练,一年后,要达到和超过你的水平。有信心吗?”

    “有!叶部长。”温碧霞大声回答。

    其实温碧霞很喜欢她的这些个兵。都是一些娃娃,可塑性强,好带。

    如果换了一些老战士,她未必指挥得了。

    只是武器的问题,令她颇伤脑筋。

    保卫科只她有一支手枪,这支手枪是她哥哥在敌人手中夺得的。当时她才十五岁,却已经是老游击队员了。哥哥就把这支枪送给了她。

    以后她自已从敌人手中夺取过无数的枪,但她都没有留下,她一直在使用哥哥送给她的这支枪。

    现在哥哥走了,这枪便成了她对哥哥的念想。每当拿起枪,她就想起了哥哥。哥哥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眼前。

    温碧霞遵照叶部长的嘱咐,带领保卫科全体成员学文化,进行军事训练。

    学文化是有条件的,他们科里有几个上过学的,就充当了教员。

    她在当叶媚媚警卫员的一年里,跟着叶媚媚学文化,己经认得很多的字。这次跟着大家一齐学,所以学得并不吃力。

    比较难的是军事训练。有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的个子还没枪高呢!拿着仿制的木枪,怎么比划都觉得别扭。

    但是温碧霞很有耐心。她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她亲自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谁让整个保卫科只有她一个懂军事的呢!

    军部转移了几个地方,一次一次地往抗日前线靠。从南昌到岩寺,又从岩寺到云岭。听说离云岭一百多里的地方就驻扎有日本鬼子。

    在云岭,军部设在一个大祠堂里。其它的部门便设在老百姓腾出来的民房里。

    组织部设在离军部不远的一所房子里。

    皖南的民居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皖南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

    以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来说,徽州民居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其他皖南民居则深刻凸显其文化过渡地带风格特征,与江北,皖北差异较大。

    今皖北皖中也多模仿此类风格仿制仿古建筑。

    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的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

    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坐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

    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而在村落选址上,更有其特色。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

    它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

    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

    徽州宅居最基本格局为三间式,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的布局,中为厅堂,左右布置厢房,多层房屋则在一楼厅堂左右或左右两侧设置楼梯。天井在入口自然形成。

    像其它的建筑形式都是在“三间式”的基础上通过纵横向发展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

    四合式可以分为大四合式和小四合式。

    大四合式前后厅相对,中间形成大天井。前后厅都是三间式,前厅为正厅,二厅以厢房相连,内部采用木板分隔空间。

    小四合式的前厅也为三间式,不同于大四合式的是后厅则为平房,面积更小,进深更浅,中间明堂作通道使用,左右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较大四合式较小。

    大厅式的大厅是三间开敞的明厅,冬天使用活动隔扇封闭空间,便于保暖。

    .大厅对着天井安设两个走廊。住宅正中入口设屏门,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平时从两侧出入。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在大厅背后,与其相连。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组织部占据的这座民居属于穿堂式的小三间式。以天井为界,天井后的三间屋为房主人一家居住;天井前的三间屋就是组织部机关了。

    这三间屋的釆光相当好。两边是巷道,开了窗子,靠近天井,可借用天井开窗子。

    这种三间式房屋,虽然面积不算很大,但居住其间却是相当舒适的。

    而且它是两层结构。第一层是三间,第二层对称地也是三间。上下楼梯就设在天井的左右两边。

    因此上,叶媚媚就将下面的三间,腾出一间来做值班室,其余两间做办公室,而她就在其中的一间里办公。

    楼上的三间全做卧室。每天晚上有两个岗哨,两小时一班。站岗是男同志的事,他们都住在楼下作值班室的房间里。

    楼上的三间房,除了叶媚媚和温碧霞两人住一间,其余两间,一间住男同志,一间住女同志。挤是挤了点,但大家都没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