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41章 徐州会战①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中方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

    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

    此战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

    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1938年初,日军为了打通津浦铁路,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扩大侵略,采取南北对进的方针,夹击徐州。

    南京失陷后,日军约8万人自镇江、南京、芜湖三地渡江北进,沿津浦路直奔蚌埠。当行至明光一带,即为国民党守军所阻。

    双方激战逾月,此大出华中敌指挥官畑俊六所料,遂从南京调集援军,倾巢来犯。

    当时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布防于淮河北岸,凭险拒敌越河北进。双方在淮河一线展开拉锯战,形成隔淮对峙的局面。

    津浦北线,拥兵8万的韩复榘在日军进攻面前不战而退,弃守济南、泰安、曲阜等地。

    1月13日,敌华北方面军第五师团与先期登陆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联合侵占了青岛。敌第十师团沿津浦铁路南下,第五师团沿诸城、莒县向临沂进攻,齐头并进,企图会师台儿庄,打开进入徐州的门户。

    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在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

    战役初始,周恩来、叶剑英等即向第五战区建议,除以新四军、八路军一部配合作战外,在津浦路南段,应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作战方法,运动于淮河流域,使日军不敢贸然北上。

    在徐州以北则应采取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利用山地的有利地形,守点打援,以达各个击破的目的。

    李宗仁、白崇禧基本上接受了共产党人的上述建议。

    在徐州地区作战的初期和中期,中国军队战略战术运用比较得当,它改变了专守防御的战法,有些仗打得比较好。

    中国将士为保卫徐州,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表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特别是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期间,取得的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很是让中国军民扬眉吐气,它让全国上下坚定了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信心。

    但是日军不甘于失收。日军在台儿庄地区战败后,立即调整了进攻徐州的作战计划。

    敌变我没变,在4月中旬以后,担任正面防守的中国军队逐渐陷入被动,遂于5月中旬决定放弃徐州,向皖南、豫南方向转移。

    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

    不过会战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间。

    回顾战役的全过程,徐州会战较之淞沪、南京战役让人精神振奋。

    1937年12月,侵略华东的日军侵占南京后,第13师团北渡长江,进至安徽池河东岸的藕塘、明光一线。

    侵略华北的日军第10师团从山东青城、济阳间南渡黄河,占领济南后,进至济宁、蒙阴、青岛一线。

    日本大本营为打通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战场联成一片,先后调集8个师团另3个旅团、2个支队(相当于旅团)约24万人,分别由华中派遣军(1938年2月18日由华中方面军改编)司令官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指挥,实行南北对进,首先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

    然后沿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西取郑州,再沿平汉铁路(北京-汉口)南夺武汉。

    中国军队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先后调集64个师另3个旅约6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

    1938年1月26日,日军第13师团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

    守军第11集团军第31军在池河西岸地区逐次抵抗后,向定远、凤阳以西撤退。

    至1938年2月3日,日军先后攻占临淮关、蚌埠。

    9~10日,日军第13师团主力分别在蚌埠、临淮关强渡淮河,向北岸发起进攻。

    国军第51军与日军展开激战,伤亡甚重,12日向澥河、浍河方向撤退。

    第五战区以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进至固镇地区,协同第51军在淮河北岸地区顽强抗击日军。

    同时,在淮河南岸,以第21集团军第48军固守炉桥地区,第7军协同第31军迂回攻击定远日军侧后,迫日军第13师团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第51军乘势反攻,至3月初恢复淮河以北全部阵地。

    第21集团军和第31军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

    双方隔河对峙。

    台儿庄战役之前,中国军队先进行了滕县战斗。

    2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开始分路南犯。东路第5师从山东潍县(今潍坊)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

    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第59军奉命驰援,3月12日到达临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协同第40军实施反击,激战5昼夜,重创日军,迫其向莒县撤退。

    西路日军第10师长濑支队(相当于旅)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遭第3集团军顽强抵抗,进攻受挫。

    濑谷支队(相当于旅)沿津浦铁路南进,3月14日由邹县(今邹城)以南的两下店进攻滕县(今滕州)。

    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殉国,滕县失守。

    滕县之战,中国军队以7000之兵对付装备精良的日军数万之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止日军南下,延缓了日军南侵的脚步,为调集军队守卫台儿庄的战略部署赢得了时间。

    日军占领滕县后,骄狂之极,尽其所有,直赴台儿庄。

    日军兵力4万余,坦克车七八十辆,山野炮和重炮百余门,并以大批飞机助战,3月23日,冲到台儿庄北泥沟车站。

    24日凌晨,日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台儿庄防御工事,随后以坦克为前导,冲进城内。

    台儿庄一带宅室多为石头建筑,故每一房屋皆为一堡垒。守军据房为垒,至死不退。

    日军猛攻三昼夜,与守城将士发生激烈巷战。战斗持续到4月3日,守城将士伤亡已逾十分之七,三分之二的阵地己为日军占领。

    但台儿庄守军仍据守南关一隅,拼死不退。

    日军再次调集重炮、坦克猛轰、猛冲。李宗仁一面下令坚守,一面急令汤恩伯军团火速南下增援。

    次日黎明时分,台儿庄北面炮声隆隆,汤恩伯军于日军背后出现,日军撤退不及,陷入重围。

    台儿庄守军全线出击,杀声震天。

    血战经旬,敌军己成强弩之末,狼狈突围逃窜。

    除一部分突围至峄县城固守待援外,日军遗尸遍野,坦克车被毁30多辆,遗弃的各种车辆、弹药、马匹遍地皆是。

    台儿庄一役连同徐州南北各战场共歼灭日军10000余人,中国军民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次最重大的胜利。

    中国最高军事当局令第五战区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准备再次聚歼日军。

    1937年由王耀武第51师合编而成第74军,74军不久参加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第74军伤亡不小,经过补充后,74军先后参加徐州、兰封会战。

    日军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对方,主力向西迂回,企图从侧后包围徐州,歼灭第五战区主力。

    日军第10、第5师团分别从山东峄城(今属枣庄)和临沂西北的义堂地区南进,对守军第2集团军和第20、第3军团及第27军团第59军实施牵制性进攻。

    守军顽强抗击,至月底,将日军阻止在韩庄、邳县(今邳州)和郯城一线。日军开始从南北两个方面向徐州西侧迂回包围。

    在南面,第9、第13师从蚌埠地区分别沿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属河南)后,向江苏萧县、砀山(今均属安徽)进攻。

    第3师由蚌埠进入大营集地区,向宿县(今宿州)进攻。

    在北面,第16师由山东济宁渡运河,至14日,连陷郓城、单县、金乡、鱼台后,向江苏丰县、砀山推进。

    第14师从河南濮阳南渡黄河,陷山东菏泽、曹县后,直插河南兰封(今兰考)。

    同时,第10师团将韩庄、台儿庄地区的作战交由第114师团接替后,在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向沛县(属江苏)进攻。

    5月中旬,前方越来越惨烈的战报不断传到武昌国民党军委会蒋介石的案前,徐州突然面临的严重危机,使他那因台儿庄的胜利冲得有点晕乎乎的大脑一下冷静下来。

    蒋介石突然意识到:日军的意图是要围歼徐州中国军队主力。

    蒋介石立即叫来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封裔忠等人一块研究策划。

    日军的企图已经暴露,再死守徐州已不现实,何应钦等人亦主张赶紧突围,决定放弃徐州。

    蒋介石口授给李宗仁的电令令其部力避决战,撤离徐州,火速突围。

    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中国军队且战且退,阵形不乱,按部就班地向西、向南撤退。

    日军阻一处,中国军队冲一处,无所不破,大军向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集结,各路都相继冲出重围。

    为避免与优势之敌作消耗战,当各路敌军向徐州步步合围时,李宗仁令所部各路守军,作稍事抵抗后,即相机撤向山区、湖沼地区,进行“化整为零”的游击战,与敌人纠缠了月余。

    李宗仁与长官部官兵一应人员700余人,乘夜色经宿县、蒙城,越过敌之包围圈移驻潢川。

    留守徐州城的刘汝明部在萧县一带伏击日军第9师团,对日军造成重大伤亡。

    日军见中国军队大部已走,企图于徐州城围歼刘汝明部。

    刘汝明部佯作死守状,及见各路大军撤尽,根据蒋介石的命令,放弃徐州城,巧妙地跳出日军数十万大军的重围,安全转移。

    敌军不但没有击溃刘汝明部,甚至连一个上尉也没有捉到。日军的华中派遣军的13师团一路杀来,发现李宗仁唱了一出空城计,又令一心想争功的华北方面军大感挫折,日军伤亡了万余人的代价,得到了一座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