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45章 血战台儿庄
    1938年1月26日,日军第13师团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

    日军以为拿下蚌埠已是易如反掌之事,不料进至明光以南,即为李宗仁部署的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和于学忠的第51军,利用淮河、淝河、汇河等地形堵截。

    中日双方军队血战月余,不分胜负。

    第5战区以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进至固镇地区,协同第51军在淮河北岸地区顽强抗击日军。

    敌军在此停留,竟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大出日军主将畑俊六所料。为此他十分恼怒。

    于是,畑俊六遂自南京调集援兵及坦克、野战炮等重武器,倾巢来犯。

    敌人汹汹而来,李宗仁感到硬拼、硬堵要吃亏。

    于是,待敌援军聚集明光一带时,李宗仁命坐镇蚌埠的李品仙将31军于1月18日自明光全线西撤山区,伺机出击,将津浦路南端正面让开。

    尔后,将于学忠的51军南调,布防淮河北岸,凭借险要地形,拒敌越河北进。

    敌援军以饿狼扑食之势猛扑明光,结果扑了个空,没有捕捉到李品仙的主力。

    接着日军攻下定远、怀远等地,但一无所获。

    此时西撤的31军遵李宗仁指示,从敌军左侧向东出击,将津浦路之敌截成数段,围而歼之。

    淮海前线之敌,后路忽被斩断,不知凶吉,费九牛二虎之力将31军从津浦线向西压。

    李宗仁遂命部队采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牢牢地盯住津浦线。

    此时参加淞沪会战的第21集团军北调合肥,以其第48军固守炉桥地区,第7军协同第31军迂回攻击定远日军侧后,迫日军第13师团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

    第59、51军乘势反攻,至3月初恢复淮河以北全部阵地。

    第21集团军和第31军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淮河两岸日军首尾难顾,与中国军队胶着于津浦沿线,从而使日军对淮河流域的进攻宣告彻底破产。

    徐州以南地区之战,日军损失达三四千人,中国军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这次胜利,除了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之外,皖北人民对军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皖北人素称强悍,英勇善战,当地有句俗话说:“纸糊的江南,铁打的皖北”。

    当日军侵入淮河流域之际,皖北人民就自动组织起来,协助中国军队阻击日军。在定远、明光等地,日军都遭到了当地民众武装的袭击,把日军搞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些武装的民众潜伏在城镇中、村庄里、山林间,日军每到一村一镇都会遭到他们的打击。

    当时的红枪会等武装组织约有3000多人在皖北到处袭击日军,搅得日军日夜不得安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淮河流域的阻击战中也起了配合作用。

    在南京沦陷前不久,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就派李世农到安徽,组建中共皖中工委,动员和组织皖中各县人民抗战。

    1938年春,中共无为县委领导的游击武装就开始在淮南铁路两侧进行游击活动。

    1938年初,中共中央从延安将张如屏、曹云露等派回寿县,成立中央安徽工作委员会,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1938年3月上旬,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协助李宗仁作战之前,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

    当时周恩来、叶剑英建议:津浦线南段应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使日军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的日军。

    而在徐州以北应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以达到穿插分割、各个击破的目的。

    白崇禧对此建议非常赞赏,并在后来基本照此实行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也积极配合淮河沿岸李宗仁的部队,阻击日军北犯。

    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曾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进入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

    周恩来曾指示新四军配合李品仙集团军,牵制由南京渡江北上的日军。

    新四军积极配合淮河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开展游击战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次淮河血战,虽然没有把北犯日军全部歼灭,却使日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将日军迟滞于淮河一线,粉碎了日军预定的“南北夹击”的战略。

    并迫使日军改取“南守北攻”战略,从北面取道山东,进攻滕县、峄县,造成孤军深入的局面,从而为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歼灭日军造成了良好的战机。

    李宗仁在指挥徐州以南阻击北进之敌的同时,又积极阻截华北日军南下。

    按原定作战方案,徐州以北保卫战,由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指挥,岂知驻扎山东的韩复榘,大敌当前,还为保存实力打小算盘。

    1937年12月23日,日军一部攻陷归仁镇后,韩复榘未战而走,造成了严重后果。

    27日,济南失守,日军由博山、莱芜进攻泰安。

    1938年1月1日,泰安落入日军北方军第2军矶谷廉介之手。韩复榘连连丧池失地,致北段津浦路正面大门洞开,使日军得以沿线长驱直入,给徐州会战投下阴影。

    李宗仁屡屡严电韩复榘夺回泰安,并以此为根据地阻截南下之敌。韩复榘对李宗仁的命令置若罔闻,一错再错。

    韩复榘的不战自退,非但使我军失去了黄河天险,更将济南、泰安等地拱手让敌,其后果之恶劣,实难形容。他也因此成为在抗战中第一个被处决的高级将领。

    日军骄狂无忌地南北乱窜,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此时的中国军队,经过蒋介石杀韩复榘,以镇军威以后,中国军队上自战区司令长官下至普通士兵无不受到震动,士气大振。

    为确保徐州地区的安全,李宗仁命孙桐萱部(原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向运河以东推进,袭击济宁、汶上的日军据点,以牵制敌人主力。

    孙桐萱部第22师于2月12日晚由大长沟渡过运河,14日晚有一小部攀登进入济宁城。

    双方短兵相接,血战数日,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入城部队伤亡极大,17日晚撤至运河西岸。

    与此同时,第12军81师也直取汶上,于12日晚由开河镇渡运河,一部由城西北攻入汶上城内,与日军进行激烈巷战。

    但终因人少势弱,损失严重,13日奉李宗仁之命撤向运河西岸。

    19日,日军攻陷安居镇,22日突破曹福林第55军阵地。

    25日,日军突破杏花村阵地,守军被迫撤至相里集、羊山集、巨野一线。

    但李宗仁在这一线布置大量兵力,不断侧击北段南下之敌,使敌军在这一带徘徊不能南进,暂时稳定了战局。

    日军津浦线主力南攻不成,遂改变策略,由少壮派军人板垣征四郎、矶谷廉介率2个师团企图会师台儿庄。

    日军一旦在台儿庄得手,便可策应津浦路南端日军攻势,一举拿下徐州。

    板垣、矶谷两师团,是日军精锐之师,此次进攻,来势相当凶猛,大有一举围歼中国军队之势。

    日军以七八万兵力,在华北方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指挥下,分两路向台儿庄进发。

    其一路为板垣第5师团,沿胶济路西进,进逼临沂;一路为矶谷的第10师团,该师团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台儿庄。

    中国军队为堵截日军前进,在临沂、滕县同日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揭开了台儿庄会战的序幕。

    2月下旬,日军东路第5师团从山东潍县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

    中国军队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

    李宗仁派遣庞炳勋部,先在临沂建立防御阵地,以诱敌深入,先挡住日军第5师团的正面攻击,然后迅速调派张自忠将军的第59军,兼程驰援临沂。

    张自忠部此时远在淮河流域一带,但是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临沂方向增援。

    此时日军也掌握到张自忠部的动向,但是日方估计,59军最快也要3天的时间,才能从峄县赶到临沂。

    所以日军认为可以抢先击溃在临沂弹尽援绝的庞炳勋部,然后再以逸待劳地反击张自忠部,因此日军估算张自忠部不但不能及时赶到临沂成为救援军,反而成为送上门来的“找死军”。

    但是张自忠却率领59军进行日夜的急行军,这是吃苦耐劳与豪气干云的西北军特质。

    结果在军长的一声令下,竟然能够在一日一夜之内,提前赶到临沂。

    因此59军在敌方完全没有预备的状况下,就有如从天而降。它猛攻日军第5师团背侧,庞炳勋部将士更是用命地从阵地反击。

    日军绝对没有想到中国军队竟然会进行这种内外夹攻的拼命打法。因此,在3月14日到18日的临沂决战中,日军第5师团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

    此战造成日军部队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作战,只有先撤退回莒县以困守待援。

    当时日军虽以超过一百多辆的卡车,满载阵亡的日军尸首匆促地奔逃,但战场上仍然遗留了不少的死尸。日军一向非常重视同胞尸首的处理,不是危急到没有办法,通常都会设法带回焚化,将骨灰带回日本。

    临沂之战得胜,它砍断了津浦路北段日军的左臂,促成了之后台儿庄会战中,李宗仁围歼孤军深入台儿庄的矶谷师团的契机。

    需要提到的是,临沂大战的指挥张自忠、庞炳勋原本相识,更有一段仇怨。张、庞均是西北军冯玉祥旧部。

    中原大战时,庞炳勋暗降蒋介石,临阵倒戈,使张部大损,张自忠亦受重伤。

    此次临沂危急,李宗仁无可调之兵,遂派张自忠前往。

    本担心他们因旧隙会贻误战机。没料二人尽弃前嫌,共御外敌。这才方有临沂之捷。更有言若无战场决策失误,将可全歼板垣征四郎师团。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此正是我八年抗战之真实写照。

    正当板垣败绩累累之际,日军西路第10师团长矶谷仍然武士道精神十足,不顾一切,日益向南推进。

    李宗仁调来川军邓锡侯第22集团军,孙震的第41军赶往滕县,拒敌南下。

    孙震部刚在滕县部署就绪,3月14日,矶谷师团就发动攻击。

    日军以数十架飞机30余门大炮狂轰滥炸,守军师长王铭章督战死守。

    3月17日晚,日军配合炮火攻陷滕县(今滕州)。

    中国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璋殉国,伤亡达5000之众。

    李宗仁见滕县危险,又急令新拨归第5战区指挥的第20军团司令汤恩伯派部驰援。

    汤的主力85军王仲廉部因行程过远,未能及时赶到,滕县失守。

    然敌军损失也极大,死伤达2000多人。

    此战,22集团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阻击绝对优势之敌达3天半,为第5战区之后的台儿庄会战争取了有利时间,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3月20日,日军矶谷师团借攻克滕县之威,在飞机的掩护下,集中4万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儿庄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攻占徐州。

    李宗仁以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

    3月23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

    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

    守军第2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日军猛攻3天3夜,才冲进城内。城内中国守军同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尽管日军占据了全庄的三分之二,但坚守在南关一带的中国守军至死不退,死守阵地,目的是为了让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

    这是李宗仁早已制定好的作战计划,以部分兵力死守台儿庄,守军尽量拖住敌人,以便庄外的大军将日寇团团围住,来个瓮中捉鳖。

    28日,日军攻入台儿庄西北角,谋取西门,切断中国守军第31师师部与庄内的联系。

    该师师长池峰城指挥,以强大炮火压制敌人,并组织数十名敢死队员,与敌肉搏格斗。

    汤恩伯军团关麟征第52军和王仲廉第85军在外线向枣庄、峄县日军侧背攻击。

    29日,日军濑谷支队再以兵力支援,并占领了台儿庄东半部。

    31日,中国守军将进入台儿庄地区的濑谷支队完全包围。

    是时,坂本支队由临沂转向台儿庄驰援,到达向城、爱曲地区,侧击第20军团。

    该军团即命第52军和刚到的第75军围攻坂本支队。

    激战数日,予日军以重创,使其救援濑谷支队的计划落空。

    矶谷师团见救援无望,决定以死相拼,一个个杀红了眼。

    国民党军队虽以5倍的兵力围攻,并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但竟难以将敌人消灭,战争一时呈胶着状态。

    4月3日,李宗仁下达总攻击令。第52军、第85军、第75军在台儿庄附近向敌展开猛烈攻势。

    日军拼力争夺,占领大部分街市。中国军队展开街垒战,逐次反击,肃清敌人,夺回被日军占领的街市。

    4日,中国空军以27架飞机对台儿庄东北、西北日军阵地进行轰炸。

    当晚,日军濑谷支队力战不支,炸掉不易搬动的物资,向峄县溃逃。

    4月6日,李宗仁赶赴台儿庄附近,亲自指挥中国军队向矶谷师团发起了全线出击。

    一直防守遭攻的孙连仲部,听说反击,神情振奋,命令一下,杀声震天。

    双方便展开了巷战、肉搏战,一时间,台儿军。

    台儿庄北面,枪炮声渐密,汤恩伯军团已向敌人开火。

    矶谷知已陷入反包围圈,开始动摇,下令部队全线撤退。

    此时敌军已成强弩之末,弹药汽油也用完,机动车多被击毁,全军丧魂落魄,狼狈逃窜。

    李宗仁命令部队猛追,敌兵遗尸遍野,各种辎重到处皆是,矶谷本人率残部拼命突围。

    激战4天,中国军队重创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撤退。

    至此台儿庄战役落下帷幕。

    台儿庄会战,在李宗仁的亲自指挥下,击溃日军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2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它严重地挫伤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是国民党战场在抗战初期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振奋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坚定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