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977章 花园口决堤事件②
    1938年6月11日,国民党中央社电告全国:中日军队连日在黄河岸边展开激战,日军派飞机大炮在黄河南岸大堤猛烈轰炸,致使黄河决口,洪水泛滥,淹没了豫、皖、苏三省29万平方公里土地······

    中央社向外发布的这一则消息,正是和长沙文夕大火、陪都防空隧道窒息并列为抗战三大惨案之一的花园口决堤事件。

    相较于文夕大火和防空隧道窒息,花园口决堤事件在祸及地域之广,人数之多,全世界反响之大等方面,堪称三大惨案之首。

    花园口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双方都指责是对方炸毁的花园口,花园口的真相也一直不为国人所知。

    直到1975年蒋介石死后,国民党方面才逐渐承认,花园口决堤事件是蒋介石亲自下令执行的。

    不过国民党进行了极力辩解,说这是出于“抗战的需要”。

    那么,花园口决堤到底害死了多少中国人,又死了多少日军?以至于蒋介石生前从不肯承认是自己酿造的这一起惨案呢?他又为何亲手酿造这一起人祸呢?

    前一章从一个侧面己经说了个大概。本章继续叙述。

    其实黄河决堤的始作俑者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叫法肯豪森的外国人。

    炸黄河拖延日军侵略脚步这个提议,在国民党内部可以说是早有预谋。

    1935年,蒋介石聘请的德国军事顾问团首席顾问法肯豪森,在提交给蒋介石的《关于中国抗日战备之两份建议书》中指出:

    在军事实力和战斗意志方面,日军远远高于国军,想要阻止日军进犯中原,只有将黄河炸开,拖延敌军的脚步。

    他建议蒋介石“将黄河作为最后战线,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

    不过,这毕竟只是提议,而且当时日寇还没有全面侵华,因此蒋介石并没有将之放在心上。

    1938年徐州会战打响后,国民党组织部部长陈果夫向蒋介石写了一封信,提出可以决堤阻敌,以水代兵。

    面对老朋友的这个提议,蒋介石表现得很犹豫。

    虽然当年“围剿”红军时他为达到“石头过火,人要换种”的目的,曾下令:“此经过沿途大小村务须洗烧净尽,勿稍遗留,免贻匪患为要。”

    还曾亲自教手下国军将领怎么烧老百姓的房子:“对匪巢只有焚烧,乃能解决,请派飞机设法暂停轰炸,而专用火油在欲烧之区域内,使皮带或分水壶分布火油。如此分划区域,每区约焚二三日,使匪恐慌,不能立足。”

    但今时不同往日,一旦国民党明目张胆地将黄河炸决堤,那么受影响的人民群众绝对不是小数目,他蒋介石也必将遗臭万年。

    因此,蒋介石既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只是批复“电程(潜)长官核办”,原本后面还有一句“随时可以决口反攻”,但被蒋介石划去了,兹事体大,他不敢直接挑明,而是让程潜“自己看着办”。

    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向豫东、豫南方向撤退。

    日本侵略者不想将战线拉得太长,决定收缩兵力,直扑国民政府中枢所在的武汉。

    然而日寇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根本不听来自大本营的命令,自觉已经胜券在握的他,命令第14、16师团以及混成第3、13旅团,加上濑谷支队共计10万人马,全速向西推进,追击溃逃国军。

    这天晚上,蒋介石在委员长办公室军用地图前研究战争局势时,收到了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薛岳发来的电报,得知位于鲁西的日寇开始向归德方向挺近,意图和华北派遣军会合,进犯平汉路许昌、郑州一带。

    许昌、郑州一线是拱卫武汉的重要屏障,一旦失守,河南到武汉将再无阻碍,届时日寇南可进逼武汉,西可威胁洛阳、西安,同时可以窥视西南大后方。

    因此,蒋介石当即再次给程潜发去电报,要他全力阻敌西进,确保郑州至许昌一线的安全,要求战区司令部日内拿出具体计划上报。

    当时中国军队刚刚打完兰封战役,战斗力还没完全恢复,就算拉壮丁补充进来,未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他们也不可能是日寇精锐部队的对手。

    面对这种棘手的情况,第一战区参谋长晏勋甫给程潜提交了两个方案:

    要么将郑州付之一炬,留给日寇一个废墟,以图坚壁清野;要么学关云长水淹七军,直接开掘黄河堤岸,淹死日寇的先头部队,以阻挡敌军主力部队的攻势。

    晏勋甫本人更赞成的是第二种方案,因为日寇军队中大部分都是机械化部队,以坦克、重炮为主,一旦将黄河决堤,那么日寇的装备在泥沙中必将寸步难行,只能携带轻武器进攻。

    和中国军队相比,日军在人数上不占任何优势,只靠轻武器他们不敢发动大型会战。

    晏勋甫说完后,程潜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抽烟。过了一会儿,侍从室主任林蔚打来电话询问作战方案,程潜让晏勋甫回话:“以水代兵,在赵口至花园口一线开掘黄河,阻敌西进。”

    对于程潜上报的这个方案,蒋介石十分的满意。

    1938年6月1日,蒋介石在武汉召开了一次最高军事会议,并第一个对程潜方案表达了赞同。

    会议上有些将领担心一旦此事被记者获知,势必会引起舆论质询,请示蒋介石要不要封锁消息。

    蒋介石听后淡然一笑,表示应该任由记者报告,而且要他们如实地报告灾情。

    不过,真相必须要隐瞒。说到这里,他笑着指了指天,说道:“日机不是到处狂轰滥炸嘛?”

    参加会议的国民党将领顿时明白了蒋介石的真实意图,尽管有些将领不赞成这种有违天理之举,但绝大部分将领还是纷纷高呼:“委座英明!”

    很快,林蔚就跟第一战区司令部打去电话,传达了蒋介石的意见。程潜没有立即执行命令,也没有高呼“蒋先生英明”。

    不说干这件丧尽天良的事情会不会断子绝孙,程潜自己也担心万一将来事泄,蒋介石会不会将他推出来当替罪羊。

    因此,程潜当天就用电报给蒋介石打去了正式的书面请示,以图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已经决定将此事甩锅给日本人的蒋介石,当即回电予以了批准,要求程潜在中牟以北的黄河南岸选择决堤地点,使河水在郑州、中牟之间向东南方向泛滥,阻敌西犯,放水时间就定在6月4日子夜。

    为了炸堤决口,第一战区司令部专门召集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河防部的高级军官们开了个会。

    经过商讨后,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该将决堤地点定在中牟县的赵口。

    不久后,决堤的任务被程潜交给了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要他在4日晚上12点炸堤放水。

    商震知道事关重大,当即征调了53军的一个团前往赵口决堤。

    然而,6月4日晚上该团未能顺利如期完工,因为赵口堤坝的基石太过厚重,士兵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当时还没到桃汛季节,水位太低,根本无法完成任务。

    这时日寇已经逼近开封、尉氏了,心急如焚的蒋介石第二天凌晨给商震打去了电话,告诉他:“不要有妇人之仁,此次决口,必须打破一切禁忌,克竟全功。”

    蒋委员长都这么说了,商震当然不敢怠慢,他亲自跑到赵口去督战。同时专门从附近的39军中调过来一个团帮忙决堤。

    黄河堤坝经历了千百年时光的积淀,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挖开的?而且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只能靠人力,两个团的士兵一直挖到了晚上8点,才总算挖开了一道口子。

    当商震擦了擦不存在的冷汗下令引爆炸药后,意外出现了。

    因为口子太小,斜面又过于陡峭,堤坝引爆后出现了严重倾塌,士兵们辛辛苦苦挖出来的口子反而全部被堵塞住了。

    二次决堤失败了,商震叹了口气,又调来了一个团的生力军,让他们在原缺口东边50米远的地方开一个新的缺口。

    与此同时,他还命工兵在挖掘坑道时必须深入到堤坝里面,以加强爆破的威力。

    6月6日凌晨,新的缺口成功凿开了,比之前的缺口大了很多,结果等了半天就是不出水。

    原来,在开凿之初,黄河主流在南岸,等他们开凿完了,主流已经北移了数十米,再加上缺口外面又有暗沙阻隔,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才没能出水。

    不过商震对此并不担心,等用炸药将缺口炸开了,自然就能出水了。

    一个小时后,炸药装填完毕,商震再次下令引爆,一阵巨响过后,黄河之水果然哗啦啦地流了出来。

    就在欢喜万分的商震打算向蒋介石报喜时,突然间缺口处再次传来了一阵巨大的轰鸣声,紧接着缺口就塌方了。

    虽然商震当即命人进行了数次疏通,但没有一次奏效,赵口第三次决堤失败。

    此时,日军已经完全占领了开封,郑州彻底地暴露在了日寇的面前。

    一旦郑州失守、河南全境陷落,武汉、西安势必更加危险,因此当蒋介石知道商震三次决堤三次失败的消息后,气的骂了好几声“娘希匹”,数次发电催促商震。

    就在商震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知所措时,20集团军参谋长魏汝霖急匆匆地打来电话,说道:“蒋在珍说他有办法让黄河决堤。”

    商震对此十分高兴,赶紧让魏汝霖将蒋在珍接到司令部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