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10章 松浦师团迷路了
    上官若云在庐山上想正儿八经学点游击战术,不料还不到一个月,薛岳①来调兵了。

    这话还得从武汉会战还未开始的时候说起。

    1938年6月1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攻占武汉,逼迫中国投降。

    与此同时,蒋介石召开国府最高军事会议,做出决议——保卫武汉。

    日本人这个脑袋吧,有时候真的很聪明,但普遍一根筋。

    在此时他们的脑海里,有这么一个等式:攻占武汉=国府投降。

    这其实是一厢情愿的事。如果让别人来替日本人制定战略,他肯定要反问一句,如果攻占武汉后国府不投降呢?

    这就是二元论,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毛主席是此中高手,无论考虑什么问题都会很全面。

    可是日本人一根筋的脑袋想不了这么复杂的问题,他们已经认定,只要攻占武汉,国府必定投降。

    虽然脑袋不够用,但日本人的执行能力还是很强的。它迅速集中了14个师团的兵力,其中直接参加战斗的有9个师团,大约25万人,包括海军舰艇120艘,飞机300多架。

    蒋介石也非常重视,他辞去了政府中其他杂七杂八的职务,专心指挥军队抗战,调集了14个集团军,共120个师,超过100万军队参加武汉会战。

    并且他令中国军队一改以往死板的城市攻防战,将军队分布在山林野地,看上去都是绿油油的青纱帐、高山、湖泊……哦咳!日本人的飞机大炮都不知道往哪里打,只能靠步兵和国军死拼。

    蒋介石这次的战略是对的,会战的结果也达到了预期目的。

    但由于国军是个大杂烩,在整个会战中,既有让人捶胸顿足的地方,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捶胸顿足的比如杨森,真的是烂泥巴扶不上墙,带着号称十万部队,被波田支队万把人一个冲锋就丢了安庆,靠着撒谎卖可怜才逃过一劫。

    而16军的李蕴珩这个超级奇葩,马上和日本人干上了,在这么紧急的关头,却按不住他那颗想要出风头的心,阵前办起了培训班。

    他还给培训班取了个美妙的名字,叫“抗日军政大学”,彻底过了一把当校长的瘾。

    其实吧,喜欢出风头这毛病,很多人都有,不过要分场合,在不该出风头的地方瞎出风头,容易遭打。

    比如说《水浒》里的那个洪教头,与对手比武前种种装B,出尽风头,然而上场以后被对方一拳头就KO了。

    你看他倒在地上那迷茫的小眼神,仿佛在说为什么会这样?

    日本人趁着李蕴珩结业典礼的机会,偷袭马当要塞阵地,导致要塞陆上防守阵地迅速丢失。

    像这种蠢货,拿来凌迟处死都嫌不够解气,没想到这个老哥屁事没有,仅仅被开除了事。

    当时人们皆感到疑惑,后来有人查了下资料,顿时懂了,当年蒋介石围剿红军时,被毛主席在贵州杀了个回马枪,差点被活捉,是李蕴珩带着部队解围的。

    有了这么一层救命之恩的关系,蒋介石也就没好意思下毒手。

    赏罚不明,拿私人感情来处理国家大事,这是蒋介石的缺点,也是普遍国民的缺点。

    把私人感情摻杂到工作中,必然导致腐败,所以后来老蒋感叹: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

    其实没必要那么感慨,问题都出在蒋介石自己身上。

    此时蒋介石的火气非常大,在武汉会战开打后没多久,在日本的强烈抗议下,希特勒居然撤回了所有军事顾问。

    1938年前面几年,国府和德国的关系非常好,中国军队的训练和整编都是德式的,教官也都是德国派过来的。

    德国和日本似乎是有世仇的,一战的时候,德国占据青岛,被日本人派部队全部干掉了,还有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岛,也被日本人抢过去了。

    但是为了对付苏联,这两个不搭调的国家楞是走到了一起,国家之间果然只有利益,没有情谊一一希特勒抛弃了蒋介石。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大骂了一通希特勒后,蒋介石冷静下来,继续面对战局。

    其实国军在武汉会战中战术非常灵活:薛岳在万家岭打的是围歼战,汤恩伯打的他最喜欢的运动战,黄维打的是争夺战,李延年打的是受备战,宋希濂打的是攻防战……

    武汉会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会战,而这些将领的特点展示的都比较充分。

    汤恩伯负责瑞武路的防守,他喜欢玩运动战,给下属安排任务的时候,一般不要求死守,让部队在防区内到处溜达,寻找机会歼灭敌人。

    汤恩伯的手下有一个叫廖运周的团长(廖是中共党员,一直潜伏在国军内部),此时带着一个团在路上到处逛。他的目的是找机会袭击日军的后勤车队。

    当他溜达到一个叫小坳的地方时,发现了一个国军既设阵地,人都跑了,阵地后面有一个弹药库,里面有超过一万发炮弹。

    所以说有些国军素质是真低,人跑了,就啥都不管了,一万多发炮弹说扔就扔了。

    廖运周忒兴奋了,他本身就是学炮兵出身的。他马上要求上级给他派了一个迫击炮连,就守在山上,炮口对准山路,等着日军过来。

    这条山路很小很窄,一边是山,一边是水。

    到下午的时候,日军的坦克和运输军队的车队开过来了。

    廖运周也没客气,命令部队啥都不要管,拼命发射炮弹就行。

    结果不停歇的发射出5000发炮弹,整个过程很乏味,就是炮弹的爆炸声,还有日军的惨叫声,直到半夜才结束。

    打炮打到半夜,战士们累惨了,直接倒头就睡,等第二天天亮,下到小路上一看,好家伙,20多辆坦克被打的稀烂,还有卡车也在燃烧,然后还有被炸得面目全非的400多具日军尸体。

    国军呢,竟无一伤亡。

    国民党的参谋总长何应钦闻之,立即通电全军,予以嘉奖。

    廖运周也不拒绝,领了嘉奖带着剩下的5000发炮弹,寻找下一个目标去了。

    就在国军和日军到处打的不可开交之际,日军希望的古代战场式的决战场面始终没有出现,战局陷入胶着状态,越打越看不到希望。

    日军南路军指挥官岗村宁次着急了。

    他看着军用地图,反复研究,结合侦察机给出的情报,发现薛岳第一兵团的防线上有一个漏洞一一很长一段防线竟无一兵一卒。

    这个特大发现让他眼前一亮,顿时觉得找到了快速取胜的机会。

    他决定派手下松浦淳六郎带着106师团一万多人,带了6天的口粮,穿过这道防守的空隙,去奇袭国军防线的背面。

    因为他想,如果松浦奇袭能够成功,将会搅乱国军防线,日军内外夹攻,国军必定迅速崩溃。

    就这样,1938年9月20日,106师团出发了。

    可是一到江西德安万家岭地区,松浦淳六郎就迷路了。

    可怜的松浦给岗村发电报,表示军用地图和实际地形好像不太一样,部队行军已经完全迷失了方向。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人。时有抗日“战神”之称,陆军一级上将。先后任贵州省主席、抗日第一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省主席、总统府参军长、广东省主席、国大代表等职,国民革命军将领,军事家。抗战时期,指挥过四次长沙大会战,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曾获美国总统杜鲁门颁授自由勋章,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百战名将之一。在1950年的海南岛战役中任海南防卫总司令,战役失败后撤退至台湾。其战法有1、天炉战法:天炉是将兵力在作战带,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再狠狠的围歼之。薛岳因保长沙,败日军而成名。中国战史出版局还曾专门出版了薛岳撰写的《天炉战》一书。2、八字口袋战法:类似于一字长蛇阵,不论敌人攻其首尾,另一头皆可相救,必要时可以完成合围,缺点是如果敌人有优势兵力,则可同时攻击首尾和腹部。此战法产生于武汉会战时期。其战果有:三次长沙会战,薛岳所指挥的部队共歼灭日军11.75万人(三战歼敌人数分别为2万、4.15万和5.6万)。虽然中国军队在1944年的长衡会战中失利,长沙和衡阳相继失守,但仍给日军造成了伤亡2.2万人的代价。其履历:(国民政府)总统府参军长——(1948年5月25日-1948年10月30日);中华革命军闽粤军司令部上尉参谋——(1920年);中华革命军粤军第一师独立机枪营营长——(1921年);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一营营长——(1921年);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少将副师长——(1926年);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团长——(1926年);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将师长——(1927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师长——(1927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副军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柳州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校长——(1931年);北路剿共军中路军上将副总指挥——(1933年);北路剿共军中路军第五军上将军长——(1933年);第三战区第十九集团军上将总司令——(1937年);第三战区左翼军第十九集团军上将总司令——(1937年);第三战区左翼军总司令——(1937年);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1937年);第一战区前敌总司令——(1938年5月);第一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1938年);武汉卫戍区第一兵团总司令——(1938年6月);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1938年6月-1938年12月);第九战区代理司令——(1938年12月-1939年1月);第九战区司令——(1939年1月);徐州靖绥主任——(1946年);剿共军第五纵队指挥官——(1934年);剿共军第七纵队指挥官;剿共军第六路军上将总指挥;剿共军第二路军前敌上将总指挥;驻黔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1936年);济南绥靖公署主任——(1944年);徐州绥靖公署主任——(1944年5月-1947年);贵州省政府主席——(1936年);湖南省政府主席——(1939年);山东省政府主席——(1944年);广东省政府主席——(1949年1月-1950年);海南防卫司令部总司令——(1949年12月-1950年);总统府参军长——(1948年-1949年2月);总统府战略顾问——(1950年);行政院政务委员——(1958年7月14日-1963年12月14日);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2年12月23日-1966年5月27日);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1965年3月5日-1966年5月27日);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1966年5月27日-1991年6月30日);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历史评价:“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叶挺评)“”薛岳用兵尚称机敏果断。”(粟裕评)“薛岳在抗战当中对日军的打击最大,歼灭日军也最多,他是日军最惧怕的中国将军,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立了大功。”(王建学评)“撼山易、撼薛将军难。”(冈村宁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