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30章 不平凡的往事
    1939年2月,第344旅特务团、独立团进入冀鲁豫边区,4月与当地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辖第1、第2、第3大队,华卓然为支队长。

    1938年9月,华卓然告别延安,开始东进抗日最前线。

    留守兵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一一五师等部的配合下,成功地粉碎了日寇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巩固了千里河防。

    不仅如此,华卓然还率领兵团部队,肃清了边区内大大小小的土匪武装,并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破坏阴谋,稳定了陕甘宁边区。

    这次是毛主席亲自找的华卓然。毛主席问:“卓然呐,你还想着到前线去么?”

    华卓然以为主席在考验他,就立正回答:“报告主席,这里就是前线,不想。”

    毛主席见华卓然如此说,便微微一笑:“小华呀,想就是想,别不好意思!哈!”

    华卓然摸着后脑勺,“嘿嘿”地笑着。

    “好吧!现在陕甘宁边区的局面己然打开,你协助肖劲光同志保卫和建设陕甘宁边区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你想上前线就去吧!”毛主席说。

    “真的?”华卓然高兴得很。

    毛主席点了点头,说:“卓然啦,我已经跟朱老总交换过意见,你先到总部,然后由总部分配你的工作。”

    “是!一切听从主席安排。”华卓然高兴得向毛主席行了个庄重的军礼。

    “别只光顾高兴,从这里到太行山,路途遥远,大部分是日占区,你可要注意安全哈!”毛主席叮嘱道。

    “谢谢主席关心!我会的。”华卓然又行了个军礼。

    毛主席说:“过几天有一个外国的记者朋友想去总部,正好,你就护送这位外国朋友去吧!”

    “是!坚决完成任务!”华卓然大声回答。

    就这样,华卓然离开了留守兵团,要上华北抗日前线。

    三天后,华卓然带了一个班的警卫人员,化装成老百姓,护送那位外国记者,开始从延安出发。

    由于记者是位年青女性,上级有关部门给这位记者配了两位女伴,一位做翻译,一位做勤务。

    这样一来,华卓然带领的这支小队伍连他自己就有十五位成员了。

    刚开始出发的时候,女记者以为华卓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小干部,因为警卫班的人都叫他华队长。

    但是后来那两位女伴告诉了她,华卓然是留守兵团的副司令,红军时期是中央警备师长,她就改口了。

    “华将军,真不好意思,还劳烦您亲自来护送我们。”女记者歉意地说。

    女记者化名唐霞。但她完全不清楚华卓然是要去华北前线工作的。

    警卫人员叫华卓然为队长,是组织上的意思,目的是为了保密。现在女记者己然知道了他的身份,他也只好委婉地说:

    “唐女士,没什么,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护送您安全抵达目的地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他这一说,女记者就明白了。

    他们趁着夜色过了黄河。

    过了黄河,他们沿着中条山的大道往晋东南走。这一带当时还是国统区,虽然日军曾不止一次通过这条大道进攻过黄河,但都被国共两党的军队粉碎了。

    他们持有特别通行证,不管是国民党的中央军,还是晋绥军,见到通行证不但都会放行,而且若是有困难还会提供帮助。都是抗日的么!

    这一天他们到达晋南一个叫濮城的地方。天色将晚,他们打算在这里住一宿。

    来到城门口,见守城的是中央军第23军。华卓然掏出通行证。

    守城带队的是一个少校军官,看到华卓然来到跟前,先是一愣。但瞬间又恢复正常。

    可是当他接过华卓然手里的特别通行证,他却叫了起来:“华团长,真的是您!”

    这类通行证上用的都是真名,照片也是真的,这主要是便于查询。如果用的是假名,一旦对方怀疑其身份,查询起来就会吃亏。除非你整个行程都是绝密的。

    华卓然听罢一凛,心想:难道在这个地方还有人认识自已?

    华卓然凝然看去:这人确实有些面熟,但却一时想不起他是谁了。

    “我是小山子呀!”对方激动地说。

    小山子?韩山?华卓然的记忆深处突然浮现出了一个十四五岁孩子的身影。而这个孩子就是旅长田义的勤务兵韩山。

    “你是韩山?”华卓然惊讶地问。

    “是呀,我就是韩山。华团长记起我了?”少校更加激动。

    华卓然一把攥紧少校的双肩,颤抖着声音说:“哎呀,你真是韩山?你怎么在这里?田旅长呢?”

    “田旅长现在是我们的军长,走,我带您去见田军长。”韩山高兴地说。

    说着,他拉着华卓然的手向军部驻地走去。

    华卓然让大家跟着。

    一路上,韩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他们的事。

    哦,明白了,这个23军的军长竟然是田义。

    这使华卓然想起了十一年前的那段不平凡的往事: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4.12、7.15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革命群众,革命事业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前途未卜。

    此时,中共中央紧急召开了8.7会议,确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路线,并决定在反动派力量薄弱的南昌举行起义。

    当时,在南昌举行起义有几个有利条件:江西的统治者是朱培德,此人并未明确叛变革命?

    而武汉政府的军事支柱张发奎,也未向革命者举起屠刀。

    最重要的是,驻扎在九江的第十一军代理军长叶挺,是我党党员,他的部队是在我党掌控中的一支部队。

    而20军军长贺龙,也是倾向于革命,他的20军的师长贺锦斋、秦光远等同情革命,而周逸群,就是我党派去贺龙部的特派员。

    还有一个有利的地方,南昌公安局长朱德,也是我党成员,他手下的军官教育团,有大量的党员和革命群众,是一支革命热情高涨的队伍。

    借着这几个有利条件,我党最终成功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但面对粤赣军阀的报复,起义军最终被迫南下时,主力部队在潮汕地区失败。

    那么,南昌起义部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后来的结局都是怎样的呢?当时参加起义的华卓然也不清楚。

    首先是,南昌起义兵力最多的部队:第二十军。它下辖三个师,兵力接近两万,军长贺龙,担任起义军的总指挥。

    二十军南下过程中,与叶挺的第十一军协同作战,最终在汤坑战败。

    队伍失利后,贺老总返回家乡,重新拉队伍干革命,最终创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军团,建立了无数杰出的功勋,成为人民军队的十大元帅之一。

    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前身是粤军第十师,师长陈铭枢。

    第十师在北伐战争中发展壮大后,从叶挺独立团抽调部分骨干组建第二十四师,由叶挺担任师长兼副军长,蔡廷锴则担任第十师师长,原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升任11军军长。

    南昌起义前,陈铭枢前往南京任职,11军军长由副军长叶挺暂时代理。

    南昌起义时,叶挺策动了第十师师长蔡廷锴一起率部起义,成为起义部队的主要力量之一。起义军南下时,陈铭枢来到福建,宣布重组第十一军。

    听到老主公复出,第十师开始人心思变,师长蔡廷锴在众人的劝说下率部脱离了队伍,重投陈铭枢帐下。

    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第十九路军,曾经在上海血战日寇,也曾在江西疯狂围剿红军,可谓是功过参半了。

    后来,陈铭枢与蔡廷锴在福建反蒋,被老蒋一举击溃,十九路军被老蒋收编。

    第二十四师南下途中与20军一起进军广东,最终在汤坑失利。

    另一支部队是第九军。第九军原计划由韦杵部和朱德的军官教育团组成,但因为韦杵在九江养病未能参加起义,事实是部队只有军官教育团几百人,由副军长朱德指挥。

    南下时,第九军与25师一起担任断后任务,虽然在三河坝战败,但朱老总却力挽狂澜,将这支队伍带到湘南并成功举行了湘南起义。

    后来朱德率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和毛委员一起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朱老总,也成为了红军之父。

    另一支部队是第25师,是由粤军第四军的72团(即叶挺独立团)和73团合组而成。

    南昌起义时,这支部队驻扎在马回岭,在周士第、聂荣臻、李硕勋的指挥下举行起义,响应南昌起义部队。

    起义后,部队改编为第25师,由周士第担任师长,李硕勋担任党代表,隶属于第11军的建制。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25师与第九军一起担任断后任务,三河坝与钱大钧一场血战,队伍损失很大,前途渺茫。

    周士第、李硕勋离开了部队,最终这支队伍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历经艰辛,重新崛起,成为组建红四军的主体力量。

    队伍的两位领导朱德、陈毅均成为新中国的元帅。

    南昌起义部队中,涌现了朱德、陈毅、聂荣臻、贺龙、刘伯承、林彪六位元帅,可谓是将星云集了。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对中国革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当时独立旅便是十一军的部队。起义时独立旅也和25师一样在外围警戒。

    起义军撤离南昌时,独立旅奉命在南昌郊外阻击敌人。阻击任务完成后,因为接到撤退的命令晚,华卓然被迫率领部队撤向富城方向。

    从这个时候起,华卓然就脱离了独立旅,再也没有音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