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47章 黄河两岸的抗日壮歌⑤
    1943年,日军华北方面军自春季以来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摸的“扫荡”。

    9月,日军第32、第35、第59师团及骑兵第4旅团主力和伪军一部,又采取“铁壁合围”等战术,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以大部分主力转移到外线袭击日伪军的后方,以一部分主力协同民兵、游击队坚持内线作战的方针,打击进犯的日军。

    9月21日,日伪军1.1万余人,由新乡、开封、商丘、济宁、兖州等地出动,向微山湖西根据地中心区单县东南地区合围。

    冀鲁豫军区部队跳出合围圈,转入日军侧后的丰县、砀山及鱼台地区。日伪军扑空后即辗转于丰县、巨野、曹县地区之间,寻歼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

    10月3日,日伪军向曹县西南地区合围,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机关及部队一部于王厂村陷入重围,遭到部分损失。

    但军区部队主力一部却乘虚袭入东明、考城、何所等日军城镇据点,予日伪军以有力打击。

    10月12日,日伪军又集中1.5万余人,配属大量汽车及部分坦克,在飞机支援下,由泰安、济南、聊城、滑县、郓城等地出动,采取多路并进、步步为营的战法,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濮县、范县、观城地区实施“铁壁合围”和“拉网扫荡”,企图一举歼灭冀鲁豫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冀鲁豫军区侦知日军企图,率部适时跳出了合围圈。

    13日,军区机关转移到内黄西南地区,主力部队跳出合围圈后又突破寿张至阳谷间日军封锁线,并以一部于18日夜突然袭入东平城内,将伪县政府、警察所、新民会等机关捣毁。

    之后又乘胜东进,对日伪军展开军事、政治攻势,5天内连克夏谢、大井等据点11处,威胁日军后方及泰安至济宁等地的补给线。

    在濮县、范县、观城等地区坚持内线斗争的部队,到处以伏击、袭击等手段,积极打击日军,破坏日军交通线,10天中作战116次,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清剿”部队。

    10月24日,日伪军撤出冀鲁豫根据地中心区,对滑县、长垣地区和平阴以东大峰山区,实施重点“清剿”。

    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部队转至外线,袭入延津,威胁日军侧背。

    11月13日日军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撤退。

    在历时50多天的秋季反“扫荡”作战中,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共作战315次,歼灭日伪军4000多人。

    这次反“扫荡”的胜利,对恢复和发展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冀鲁豫边区创建于抗日战争初期。边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所以这里是一个重要的产粮基地。

    但是在1940年,冀鲁豫边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粮食问题。

    面对缺粮的情况,中共和地主、国民党、日伪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中共对地主的粮食斗争方式是非暴力的,通过动员把群众组织起来同地主进行说理,实质上带有某种强迫的意味。

    通过这种方式迫使地主借出粮食之后,中共又会进行安抚,明确这次借出的粮食可以抵扣以后缴纳的公粮。

    在大灾荒中,许多农民为了换取粮食就把自己的土地抵押给了地主,为了赎回农民的土地,保持边区社会的稳定,中共还组织群众向地主赎回自己的土地,回地运动的方法同借粮的方法相同。

    中共与国民党方面的粮食争夺主要采取武力对抗的形式,但是在抗战时期双方名义上是合作关系,所以没有发生武装冲突。

    中共与日伪之间的粮食斗争主要表现在武装冲突上。每到粮食收获的季节,日伪就会进行扫荡,扫荡的实质就是抢粮。

    面对抢粮,中共方面一般会采取武装护粮的措施打击日伪的抢粮。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保护粮食的方法,那就是藏粮。冀鲁豫边区的群众在藏粮问题上有许多发明创造,如藏粮地址的选择、藏粮窖洞的挖掘、粮食的保护与支取等。

    这些措施很好的保护了粮食的安全。在粮食贸易与金融财政方面,冀鲁豫边区实行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

    在贸易方面实行粮食专卖和粮食出口的政策,粮食专卖保证了边区的粮食不会被敌人通过经济手段掠夺;粮食出口可以换取边区急需的其它物资。

    在金融方面采取了统一货币和实行粮票制度的策略,统一货币可以防止敌人滥发假钞扰乱边区的粮食市场;推行严格的粮票制度是为了纠正边区粮食工作上的混乱状况,减少粮食战线上的浪费和贪污。...

    3月29日晋冀鲁豫边区军民展开反“蚕食”、反封锁斗争:3月29日,驻华北日军乘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时机,开始“蚕食”和封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使根据地受到损失,出现了严重的退缩局面。

    冀南滏阳河以西地区大部分变为游击区;第5分区地区被分割成格子网。

    日军还以“扫荡”为掩护,修通了几条公路,并以据点、碉堡构成封锁线。在平汉铁路西侧的获鹿、南佐(元氏城北)、水冶(安阳城西)之线长200公里的地段,构筑了第二道封锁墙,深入根据地达15至25公里。使冀南根据地被严重的分割。

    晋中地区之敌已进占沾尚(昔阳城西)、马坊(和顺城西北),扩大了敌占区和维持区。

    在太行和太岳其他地区,敌人也加紧增设据点、碉堡,进行“蚕食”。

    各根据地军民同敌人“蚕食”封锁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由于地方武装力量薄弱,主力兵团又在整训,对敌斗争有所削弱,形势日趋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第129师政治委员邓小平提出: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展开全面的对敌斗争。

    据此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决定第9团和祁县独立营各一部,5月13日在白晋铁路上子洪口设伏,毙日军中队长以下30余人,毁汽车5辆。

    冀南军区在群众7万余人参加下,破击郑家口(今故城)至冀县城一线封锁沟、封锁墙,连续作战6天,拔除日伪军据点8个,歼灭日伪军320余人,破坏90余公里公路和60余公里长的封锁沟、封锁墙。

    到8月底,冀南各地区游击集团全部组成,对敌斗争更加活跃,打击了封锁、“蚕食”之敌。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十九块根据地之一,根据地的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北、山东、河南和江苏、安徽五省的边界接壤处,东至津浦铁路,西至平汉铁路(现为京广线),南至陇海铁路,北临德石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人口近2000万。濮阳、聊城、菏泽三市全部所辖的17县、1市(县级市)、5区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濮阳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王亦华在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濮阳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5年,李素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预科读书,在王亦华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刘大风、赵纪彬、李大山在直隶省立大名第七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先后加入共产党。

    1927年4月,中共南乐县佛善村党支部建立,是濮阳第一个党支部。

    1927年10月,中共濮阳县委在濮阳县千口村赵纪彬家中成立,是濮阳成立的第一个中共县委,此后相继建立了中共清丰、南乐、濮县、范县县委。

    1925年,聊城聂子政、孙大安等数十名爱国青年,先后去广州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建立了鲁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1927年,成立了鲁西第一个中共县委——东昌县委(又称鲁西县委)。

    1928年,聊城党组织先后发动和领导了山东最早的、震动全国的阳谷坡里暴动和高唐谷官屯暴动。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聊城发展中共党员约500名左右,约占全省党员的1/4。

    1924年2月,菏泽籍进步学生徐鹏翥在上海大学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在北伐途中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菏泽第一位共产党员。

    1927年10月,菏泽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菏泽先后建立了17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200余名。土地革命时期,濮阳、聊城、菏泽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群众运动轰轰烈烈、蓬勃发展。

    抗日战争初期,濮阳和鲁西北(聊城)、鲁西南(菏泽)党组织高举抗日救国旗帜,开展抗日斗争,创建了很多小块抗日根据地。

    特别是冀鲁豫党组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与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团结合作,共同抗日,成为全国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九师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先后挺进冀鲁豫边区和鲁西地区,先后创建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鲁西抗日根据地。

    1941年7月1日,冀鲁豫、鲁西两区合并,建立了新的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边区的党政军机关及军队。

    1943年11月成立的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都设在聊城市莘县红庙村一带,被誉为“钢铁濮范观,平原小延安”;1944年9月,冀鲁豫平原分局又转战驻扎在濮阳市清丰县单拐村。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又移驻菏泽。

    解放战争时期,中心区的濮阳、聊城、菏泽是刘邓大军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出发地,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逐鹿中原的坚强后方基地。

    曾在冀鲁豫边区中心区战斗、工作过的和从冀鲁豫边区中心区走出去的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将军就有数百名。

    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曾在这里指导和指挥过革命斗争。万里、宋任穷、杨得志、杨勇、苏振华、王任重、刘华清、段君毅、田纪云等都长期在这里工作、战斗和生活。

    1949年8月20日,以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基础建立了平原省①。

    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中心区的三地老区军民紧跟共产党走,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抗敌事迹,做出了重大牺牲,濮阳、聊城、菏泽在册烈士分别为1.11万人、1.48万人、1.38万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三地老区人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组织抗日武装,英勇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者,造成直接伤亡56万余人,直接财产损失10多亿元。

    解放战争时期,三地老区人民自愿参军参战,成立担架队、运输队,部队打到哪里,民工就支前到哪里;前方作战,后方男女老少齐上阵,碾米、磨面、缝军衣、做军鞋,护理伤员。三地所辖县(市区)就有数十万人参军,数百万人支前,6000余名干部北上南下接管新区。

    冀鲁豫边区中心区所辖各县(市区)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巍然屹立在冀鲁豫大平原上。邓小平同志曾评价说:冀鲁豫是个好战场,到哪里都有饭吃,到哪里都有翻身农民的支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平原省于1950年撤销。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入冀、鲁、豫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