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55章 小曹村遭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按照国共谈判协议及战区划分规定,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新四军深入华中敌后抗战。

    岳阳为正面战场主战场,中日攻守历时七年之久。在这里也留下了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的珍贵足迹。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与国民党捐弃前嫌,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7月11日至8月下旬,在湘鄂赣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代表与国民党湖南省当局经过几轮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一是湘鄂赣红军游击队以平江嘉义为中心进行集结;二是湘鄂赣红军游击队暂改编为抗日红军游击支队,傅秋涛任司令,刘玉堂任副司令;三是军需供给由武汉行营按月发给,承认每月发饷1万元。

    8月20日,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平江芦头山区通过快邮代电向全国发表《为和平合作联合宣言》。次日,湘鄂赣省委作出了《为和平合作的政治决议》。

    武汉谈判成功后,驻扎在平江境内的湘鄂赣省所属机关全部移至平江县嘉义镇办公。

    各路游击队也于11月陆续到嘉义集中,部队改编为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下设3个大队:

    第一大队主要由傅秋涛率领的省军区独立团组成;第二大队主要由吴咏湘、张藩率领的东北分区第九大队组成;第三大队主要由江渭清、秦化龙率领的西北分区和西南分区游击队组成。

    支队司令员为傅秋涛,副司令员为刘玉堂,国民党派来的罗世忠亦任副司令员,李楚屏任参谋长,另外还任命了6名国民党人为副官。

    1938年1月,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一支队一团,由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团团长。

    后来,有400多名当地青年参加了这支英雄的抗日部队。

    1938年2月3日,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1100余人开赴抗日前线。

    2月3日,第一团从平江嘉义出发,开赴抗日前线。同时新四军军部决定在嘉义设立留守处,负责安置伤病员、照顾军属生活、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处理同国民党当局的关系等工作。

    湘赣边独立第四大队200余人也开赴平江嘉义,尔后改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二团第三大队(后改为第3营,含赣粤边游击支队一部)。林欣儿任大队长(营长)。

    此后,湘赣边独立1、2、3大队300余人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一大队。

    1938年2月,该部从莲花县龙上村出发开赴抗日前线,途经浙江开化时,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一营,段焕竞任营长。

    湘南红军游击队300余人被改编为新四军暂编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1938年4月从耒阳县灶市街出发,开赴抗日前线,并设立新四军驻郴州通讯处。

    后两大队被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李林任副营长。湘粤赣红军游击队300余人,于1938年1月在江西省大余县池江与赣粤边游击队汇合,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二营及第三营一部。

    部队离开桂东开赴抗日前线时,在沙田设立留守处。

    当时一支队二团三营营长林欣儿,因有重要任务暂未到岗,三营即由副营长林凯之,营参谋长易云珍率领开赴皖南前线。

    当时正值武汉大会战前夕,军部命令己经开到前线的各支队寻找战机侧击日军,以支援武汉正面战场。

    7月初,2团奉支队部命令,开赴皖赣交界的水牛岭执行任务。他们从皖南出发,经宁国进至皖赣边的芦寨。

    芦寨是个小镇,距水牛岭尚有十余里。但是经侦察离芦寨约20华里的县城有日军一个旅团近万人。这个旅团正准备经水牛岭西进武汉。

    全团长途行军,非常疲劳,于是进到芦寨镇便停下来。团长派三营参谋长易云珍率2连负责对县城方向警戒。

    这一天太阳快落山时,2连悄悄地转移到了芦寨镇北边的小曹村。

    不料,日军不知从那里得知2连在小曹村宿营,连夜从县城调集500多名日军悄悄开过来,企图包围小曹村。

    当时易云珍和二连连长范中骏正在连部研究敌情。

    易云珍说:“中骏,我们团的任务是协助友军伏击日军的西进部队,所以我们要看住县城里的日本鬼子。”

    范中骏说:“参谋长,这日本鬼子遍地都是,怎么看得住?”

    “是呀!听说日本鬼子凶得很,他们根本不把我们中国军队放在眼里。据说,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我国死伤几十万人,而日军伤亡不及我国的五分之一。”易云珍说。

    “日本人这么邪胡,哪这个仗怎么打?”范中骏说。

    “怎么打?还不是边打边摸索。我们过去跟国民党打,最初不也是不知头脑么,到最后,我们不照样把他们打得遍地找牙!”易云珍说。

    这倒是事实!红军初创时,那时与红军对阵,国民党军队不就趾高气扬过吗?可是红军丝毫不怕!为此,毛主席教给红军“十六字诀”,红军就是依十六字诀与国军对抗。

    俩人正说话间,派出去的侦察兵跑进来报告:

    “有一队日军正朝小曹村扑来。”

    “日军?有多少人?”范中骏问。

    侦察兵答:“连长,天太黑,看不太清楚,好像很多!”

    “继续侦察!”易云珍吩咐。

    “是!”侦察兵跑出去了。

    “走,我们看看去!”易云珍对范中峻说。

    俩人来到村前,问岗哨有没有发现情况。

    岗哨说:“没有!”

    “注意观察!”易云珍对哨兵说。

    “是!”哨不知具体情况,却不敢松懈。

    易云珍说:“敌人可能不知我们团驻在芦寨镇,不然不可能只袭击我们。中峻,快,快派人去通知团长,让他们作好准备。”

    “哪我们怎么办?是不是先撤?”范中骏问。

    “我们不能撤!一撤就将团部暴露出来了。咱们要在这儿顶住打,让大部队有时间撤走。”

    “好!我这就去布置。”范中骏赶紧去了。

    拂晓前,哨兵发现了敌情,马上鸣枪报警。

    激烈的枪声随即响起,日军一下子就冲进了村子,想把2连拦腰截断,分成两部分。

    但是易云珍早就作了安排。他让范中骏迅速指挥1排就地展开,利用院墙、猪圈和房屋阻击敌人,两挺机枪很快打得日军缩回了头。

    他和副连长一人带一个排,摸到敌人的侧后,开起火来。

    三排长巩玉坤甩掉上衣,左手紧握大刀,右手抓着驳壳枪,指挥3排抢占房屋,把住巷口有利地形,奋起还击,竟压住了日军突如其来的第一次冲锋。

    很快,日军重又蜂拥着往前赶,继续对2连发起进攻。

    霎时,阵地上尘土飞扬,砖瓦横飞。屋顶炸穿了,院墙打穿了,战士们一个一个倒下去。

    但是敌人的第二次冲锋,还是被2连打垮。

    紧接着,日军又发起第三次冲锋,又给2连顶了回去。

    易云珍和副连长的侧击收到了效果。敌人分兵去对付侧翼,这就减轻了村内的压力。双方陷入僵持局面。

    日军恼羞成怒,放出几颗毒瓦斯,趁烟雾未散,又发起第四次冲锋。

    这时,2连已伤亡严重,子弹、手榴弹所剩无几,已经无突围的可能,看来只有与敌人决一死战。

    易云珍果断地下令:“上刺刀!”

    当日本鬼子冲到面前时,巩玉坤一跃而起,大喊“杀啊!”,并率先对着敌人猛刺,战士们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被分割在侧翼的易云珍和副连长指挥1、2排将房屋的山墙打通,穿墙移动,巧妙地和日军捉迷藏,把敌人打得昏头转向。

    但是,后来,他们的子弹也打光了,只好用刺刀拼,刺刀拼弯了,又用大刀砍,大刀砍钝了,改用枪托抡,用砖头砸。

    经过血战,2连又打退了敌人第四次冲锋。

    几个小时过去,日军一筹莫展,就从村北头开始点火烧屋。

    这一天东北风十分大,小西场顿时浓烟滚滚,烈焰冲天。一个鬼子大喊:“快投降吧!”

    巩排长已身负重伤,立即一枪,“啪——”撂倒了这个家伙。

    趁着浓烟烈火,日军发起了第五次冲锋。

    连长范中骏也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昏迷过去了。

    此时,范中骏带着的机枪手也牺牲了,剩下的战士也不多了。

    一排的副排长接着指挥,他知道到了最后时刻,于是和身边几个伤员拆毁机枪,把零件扔向猪圈和土井。其他伤残战士也跟着他们的样子,将自己的武器拆毁。

    当鬼子哇哇冲到跟前时,他们拼尽全身力气,一跃而起,死死抱着鬼子,就滚进浓烟烈火之中,与敌人同归于尽。

    巩玉坤见大火烧到了眼前,而身边渐渐没有了战士,于是使尽全身力气爬到墙根,抱住一个走过来的鬼子,滚进了大火。

    小曹村的枪声渐渐稀疏,大火吞没掉半个村子之后,终于在两幢房屋间隔较大的地方熄灭了。日军踩着焦土,占领了2连的阵地,但是却没见新四军的人。

    原来,团长得到二连遭袭的消息,一方面将大部队连夜向南转移,一方面让三营副营长林凯之带领一、三连去营救二连。

    林凯之到了小曹村,正值日本鬼子施放毒瓦斯。他就指挥部队冒着毒气毒倒的可能,将易云珍和两个排接应了出来。

    那新四军来支援,为什么日本鬼子不知道呢?

    原来,那天风沙很大,鬼子正处在风头上,又加上浓烟滚滚,以致枪声听不到,人也望不见。直到风息了,烟散了,才知道新四军已经撤走了。

    后来,日军怕我军反扑,遂收拢队伍撤回县城去了。

    鬼子撤走后,当天,团政治处主任肖少元带人打扫战场,发现躺卧在烈士遗体下边的二连连长范中骏。

    范中骏虽然身负重伤,但成为三排唯一的剩存者,38位勇士全部牺牲。而他们歼敌竟达210多名,其中还包括一个日军小队长。

    出师第一仗,三营就付出这么惨重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