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58章 白衣天使②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之后,中共中央军委于同月20日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由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辖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

    八路军第五纵队正式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当时三师仅有一个休养所,卫生力量相当薄弱。

    1941年8月,军卫生部除分散向三师增派一些卫生干部外,又把两个休养所移交给三师,与三师原有的一个休养所一起,在江苏省阜宁县许庄合编为三师后方医院。

    院长王成旭,副院长张克威,医务主任朱士云,副主任江竹林,政治保卫处长柯黑姑,教导员丁仲,还有干事若干人。

    院部设有政治保卫处、总务科、药房、化验室、手术室和保健室,还有一个警通排。医院下辖三个休养所(队)。

    一所(队)所长宋文静,指导员白惜清,下设三个病室,室长有沈友竹、俞圣俞。

    二所(队)所长杨立易,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王子贞,文化教员梅幼先,休养连连长侯智峰。下设三个病室,室长有朱静、群英、沈邑,副室长张孟林。

    三所(队)所长是詹彪,指导员王国英,人员基本上由原来三师的干部组成。室长有陈明夫、徐肇之、苗人等,主要收容外科病人。

    朱士云兼任手术室主任,蔡知亷任手术室室长。手术室设在一个破祠堂里,有一个敷料班,器械比较齐全,具有截肢、开胸腹等条件。

    虽无电源、自来水,照明靠蜡烛、马灯和汽灯,但无菌手术一期愈合的很多,奥地利专家罗生特对此非常钦佩,认为在欧洲的现代化医院,无菌手术化脓率也不低,三师后方医院条件如此简陋,效果却这样好,真令人惊奇。

    药房负责人为洪振声,下面有汤泽民、陶晓山、胡坚、张季云、林任勇等。

    药品器材由军卫生部供应一部分,自购一部分。药房能制作蒸馏水,配制局麻药液、葡萄糖液、生理盐水,以及内服外用的水剂、酊剂和膏剂等。

    后来还购置了打片机,能自产苏打、大黄等片剂。

    化验室主任由郑学文担任,工作人员有陈化、方严娟、吴美英等人。化验室有数台显微镜,可以做血便尿三大常规和痰涂片检查,对临床诊断帮助很大。

    医院在注意改善设备的同时,院领导以更大精力抓了制度建设、人才业务建设和文化建设。

    建立了多项规章制度,如早会制度、查房制度、出入院管理制度等,要求临床医生写详细的病历、处方单、治疗单等医疗文书。这些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医院工作逐步走向正规。

    加强了医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医院每周都安排一定的时间上医务课。

    授课教员有齐仲桓、朱士云和师卫生部曹维礼科长及文化教员申杰等。讲授内容有生理解剖学、寄生虫学、诊断学及时事政治、英语等,但主要是讲授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军卫生部的崔义田副部长和奥地利泌尿科专家罗生特也常来巡诊、讲课和做手术,进行业务指导,使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很快。

    医院的文化生活也很活跃。除工作学习时间外,业余时间歌声不断,上课前、开会前互相拉歌,情绪十分高涨。

    医院组织工作人员建了一个大芦苇棚作为上课、开会和集体活动场所,还修建了一个篮球场,开展体育锻炼;过年过节都出墙报、出专刊,演出小话剧《农村曲》等文艺节目。

    条件虽然艰苦,但工作人员并不觉得枯燥,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时,医院的物质技术条件、人员素质比原来的师休养所有了很大的改善,医疗工作稳步前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2年冬到1943年春,日伪军对我苏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为了适应反“扫荡”的形势,贯彻党中央“精兵简政”的方针,三师卫生部精简机构和人员,师后方医院化整为零,分散活动,充实和加强了以军分区、各县命名的休养所。

    王成旭回师部任医务主任兼师部休养所所长,朱士云任外科主任。柯黑姑被调回军医院,继续做政保工作。江竹林夫妇还留在三师。

    在日寇疯狂“扫荡”和距离日伪据点太近的情况下,伤病员不可能集中治疗,在地方党组织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工休人员都换穿便衣,被安置在可靠的群众家里“打埋伏”,在群众的掩护下进行工作。

    通过“化整为零”、疏散隐蔽、分片包干、巡回医疗等方式,使医疗救护工作依然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大减轻了作战部队的后顾之忧。

    在师卫生部的组织领导下,师直属休养所和分散到基层的休养所,还完成了大量的战场抢救任务。

    当战斗打响之后,在“不丢掉一个伤员”的口号下,医护人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尽量往前方靠,积极做好早期手术处置,有效地提高了救治效率,减少了伤死率,受到了指战员的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根据师首长的指示和师卫生部的部署,各休养所针对苏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流行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卫生人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春季着重预防脑膜炎、斑疹伤寒、天花、回归热等病。

    夏季重点强调饮食卫生,预防疟疾、黑热病、中暑等。

    冬季重点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肺炎、虱媒传染病和疥瘡。

    积极的宣传教育和采取的预防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黑热病的防治方面更为突出。

    师卫生部组织人员编写防治黑热病的科普材料,连续开办了几期训练班,由师卫生部医务主任章央芬、化验室主任李启宇以及医院的医生讲授黑热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并直接参与临床治疗工作。

    学员经过学习,基本掌握了黑热病的防治技术,积极开展了预防工作。

    到1945年底,治癒军队和地方黑热病患者近千名,培养了一批防治黑热病的骨干,为扑灭黑热病在部队和苏北地区的流行作出了贡献。

    这里再介绍一座不公开的新四军医院一一庄黄医院。

    老旧的外墙上,“庄黄医院”四个大字的石灰已经剥落,门口矮小的灌木在夏日的阳光下显得郁郁葱葱。

    一扇对开的铁门,锁住了院子里的房舍,也封存了属于这个院子的历史。龙山镇退休干部黄岳大带领记者来到庄黄医院外时,乍一眼望去,这不过是一个并不起眼的旧院落。

    当铁门被“吱呀——”一声推开时,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一个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仿佛在眼前活了起来……

    这里,曾经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医院。

    1934年,旅沪商人黄裕明遵其父母遗愿,在龙山镇甸山乡(如今的东渡村)庄黄购地4.75余亩,造屋24间,当地的一些贾商士绅出资购置、捐赠医疗器械,聘任俞士英先生为院长,创办起了济众医院。因为地处庄黄,人们一直称其为庄黄医院。

    医院坐北朝南,有前进七开间、中进七开间及后进三开间,以及中院东西厢房各三间,其中前进、中进与厢房连成“口”字形。

    院中的门窗,多有圆形拱门,有浓郁的民国西洋式建筑风格。黄岳大一一指出:“这里是药房,这里是病房,这里是手术室……”

    当时,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还有手术室和药房,置有腹部手术器械、显微镜、助产器等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

    全院共有20张床位,6名医护人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济众医院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医院,在三北地区乃至整个宁波都享有盛名。

    好的医院,除了有优良的医疗设备,更离不开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

    庄黄医院的首任院长俞士英毕业于宁波光华医学院,曾在附属光华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又在山东齐鲁医科大学和北平协和医院进修。

    他精通内外科,熟悉产科,对贫富病人一视同仁,尤其对贫病者免费施诊舍药,竭力抢救垂危病人。

    “庄黄医院还向三五支队输送了2名护士。”黄岳大话语之间透露出一股骄傲。

    这里,曾经救治过40余位新四军战士。

    “这里埋着王桂生先烈的右臂。”黄岳大把记者带到了医院北部的一块空地上,那里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写着“王桂生先烈右臂埋葬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税务局局长王桂生,曾在1942年6月的石柱寺战斗中身负重伤,送到庄黄医院救治,由俞院长主持手术。

    手术中锯下的手臂,被埋在了医院里的空地中。在王桂生的回忆中,“俞医师爱国抗日、医术高明,真使我忘不了。我成了独臂后,生活不能自理,护士护理得十分周到,在住院期间,我感到温暖如春。”

    庄黄医院救治过的战士,不只有王桂生一人。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俞院长爱国抗日,在他的带领下,全院医务人员在服务普通伤病员的情况下,又竭尽全力为抗日战士包扎伤口、截肢、钳取弹片,治疗患疟疾、疥疮的同志。

    凡是地下党、三五支队送去的伤病员,都在庄黄医院得到了精心的治疗。

    1941年6月,镇北、慈北筹建抗日武装失败,共产党员李平、沈一飞、邱焕高等人被处以枪决,李平和沈一飞壮烈牺牲,邱焕高受了重伤。在地下党人的帮助下,邱焕高被送到庄黄村隐蔽,由俞院长每天为他清理伤口,原本化脓的伤口很快得到了控制。

    发生在庄黄医院的故事还有很多,据统计,庄黄医院前后救治过新四军战士40余人,这里实际上成了我军不公开的后方医院。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安徽的新四军旧址有两处。

    1、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坐落在安徽省泾县24公里处的云岭乡罗里村。

    2、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正式成立后,一、二、三支队和特务营奉命于2-4月间到达皖南岩寺地区集中进行组编点验和军政训练,军部机关设在岩寺金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