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59章 一首歌谣
    说皖南来道皖南,皖南本是好地方。

    自从鬼子杀来了,大好河山变战场。

    当年京沪大撤退,兵荒马乱苦难当。

    大人老爷往后逃,百姓慌张心惶惶。

    后来来了新四军,军民合作一条心。

    泾南铜繁布阵地,堵住鬼子才安宁。

    五次繁昌保卫战,濯坑追到泾县城,

    何家湾来父子岭,杀得鬼子心胆惊。

    长期抗战莫灰心,最后胜利属我们。

    谁说抗战没办法,办法要学新四军。

    第一抗战要坚决,军民杀敌要牺牲。

    泾县之战叶军长,身先士卒不顾身。

    ……

    这是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奉命北撤离开泾县云岭时,《抗敌报》发表的一首歌谣,题目就叫《新四军告别皖南民众歌》。

    歌谣采取凤阳花鼓的曲调,真实地唱出了新四军进军皖南的历史背景和军部驻皖南三年期间率部奋勇抗日的历史,表达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

    这首歌谣今天读来更是一篇澄清迷雾、纠正历史虚无主义和别有用心者污蔑新四军在皖南“不打日军”之谣言的珍贵历史资料。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悍然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在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迅速发出通电,要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实现全民族抗战。各地红军和游击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民族大义出发,停止“打土豪、分田地”,迅速下山集中改编整训,待命出征。

    1937年9月28日,蒋介石任命北伐名将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

    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南昌。

    2月上旬,新四军军部命令江南各部队到皖南歙县岩寺集结整编。

    全军分为4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2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3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全军共1万余人,有各种枪械6200余支(挺)。

    1938年2月,新四军各支队开始向皖南、皖中集中。3月至4月间,第1、第2和第3支队分别到达皖南岩寺。

    4月4日新四军军部进抵岩寺。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分散于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胜利完成了下山、开进、集中整编为新四军的任务。

    这对于迅速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开展华中敌后抗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抗战八年,新四军从成立之初的1万多人,发展到抗战结束时候31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5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新四军及其皖南游击队在皖南坚如磐石般的抗战,贯穿八年全面抗战始终,在敌伪顽三方强大压力的夹缝中,依靠人民,建立起皖南沿江(属皖江抗日根据地)、宣北和郎广抗日根据地(属苏南抗日根据地)。

    皖南抗战是整个华中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括新四军在皖南的抗战史实,除叶挺军长指挥军部直属部队进行的“泾县保卫战”,粉碎日军对皖南两次“扫荡”外,主要有粟裕率领2支队在宣城北乡狸桥、水阳地区的抗战,谭震林率领3支队在泾(县)南(陵)铜(陵)繁(昌)地区的抗战,江渭清、王必成率领新四军第6师16旅在郎(溪)广(德)地区的抗战,黄耀南率领的7师皖南支队于皖南事变后在沿江地区的抗战。

    新四军前赴后继,8年抗战在皖南历经无数次战斗。

    仅据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简史》记载,至1939年底,新四军进入皖南抗日前线1年多时间,就与日军作战200余次。

    另据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新四军军部在皖南》(徐则浩主编)记载,1939年8—11月,在4个月中,新四军第1、第2支队共打破敌人围攻、“扫荡”32次,进攻日伪据点10余次,解放了敌人统治中心京沪杭附近的一些农村,建立起许多小块游击基地,初步巩固了毗邻皖南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

    抗战期间,发生在皖南的著名战斗,先后有青弋江防守战、白沙李伏击战、夜袭裘公渡,奔袭官陡门、繁昌保卫战、皖南反“扫荡”(泾县保卫战)、杭村大捷和狸桥更楼巷攻坚战等。

    限于篇幅,本章仅对其中的奔袭官陡门、泾县保卫战和杭村大捷作一简介。

    首先是奇袭官陡门:

    1938年6月,新四军2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部开进宣城北乡金宝圩一带,旗开得胜,很快就取得了裘公渡夜袭,俘虏伪军40余人,白沙李伏击,消灭日军31人的战绩。

    接着,又指挥部队于1939年1月奇袭芜湖官陡门,仅用8分钟,活捉伪军57人,经此一战,新四军在苏皖边界名声大震。

    1939年春,新四军第1、第2支队的重点是以积极行动袭扰和打击日军护路和修筑据点部队,阻止公路据点计划施行。

    这时期,日军采取攻守并用的姿态在江南地区建立星罗棋布的据点,密布梅花阵,企图聚歼新四军或逼迫新四军退出京镇地区。

    位于芜湖市东北部5公里处的官陡门是日军的一处重要据点,它靠近飞机场和铁路,地形险要,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日军侵占芜湖后,即将大本营设在飞机场,在官陡门建立据点,驻有伪军200多人,挖有壕沟,架设了铁丝网,周围据点还有1000多名日军。

    而此处距粟裕的2支队司令部狸桥驻地只有100余华里。经过侦察和充分准备,粟裕决定出其不意长途奔袭官陡门。

    1939年1月18日,粟裕率领3团主力冒着大雪严寒,从宣城狸桥出发,沿丹阳湖东岸北进。

    为保守秘密,部队夜行晓宿,从丹阳湖东岸转到西岸,改乘预先准备好的船只,沿河西进,在敌人密如蛛网的据点中悄悄地迂回穿插,最后悄无声息地逼近官陡门日伪军据点,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21日凌晨4时左右,西岸部队率先发起突然攻击,东岸部队随及开火,两路夹攻,打得睡梦中的敌人手足无措,旋即攻占敌人司令部,摧毁了敌人据点。

    从开始攻击到战斗结束仅用了8分钟,连同打扫战场在内只有20多分钟,击毙大量守军,活捉57人,仅伪军司令1人在芜湖未归,侥幸逃脱。

    此役,新四军缴获步枪70多支,机枪4挺,还有其他军需品。

    官陡门之战是新四军进入敌后的一次出奇制胜、速战速决的典型战例。

    粟裕战后高兴地赋诗称赞道:“新四军胆气豪,不畏艰苦与疲劳。七十里之遥,雪夜奔袭芜湖郊,敌军无处逃。”

    当地老百姓还编了一首《四老板是天神》的歌谣:“四老板,是天神,一飞飞到官陡门,这边唱着凯歌去,那边急煞小日本。四老板,是天神,一飞飞到官陡门。百姓心里暗自喜,都夸老四是神兵。”

    官陡门奇袭的胜利,摇撼了驻芜日军的心脏,坚定了江南军民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其次是泾县保卫战:

    泾县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在叶挺军长率领下对日军的一次著名战斗,或称“第二次皖南反扫荡战”。

    1940年9、10月间,日军集中第15师团、17师团以及116师团各一部,另加伪军,共计约1万多人的兵力,步骑炮空各兵种联合,大举“扫荡”皖南。

    其中一股5000余日军在飞机支持下,向云岭新四军军部扑来,企图以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新四军领导机关。

    面对日军压境,新四军首长叶挺、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紧急召开会议,制定作战方案,作出周密部署,以3支队一部在南陵至青阳公路沿路阻击、袭扰、疲惫敌人,挫其锐气。

    以主力第1、第3团进至云岭东北的三里店、汀潭一线,占领有利地形抢修工事,伺机反击。

    军部军事会议一结束,叶挺急调6团3营赶赴云岭参加会战,他亲自率军部直属连队和教导总队一部,赴三里店增援老1团。

    10月7日,一部分日军从南陵分界山与泾县之间一带隙地经三里店,翻濯坑李家岗进攻汀潭,遭到新四军猛烈阻击,死伤二三十人,被迫撤退。

    稍后,日军再次集中兵力向许村桥南几个山头的新四军阵地猛烈攻击,日军以为找到新四军主力,想一举歼灭。

    新四军在叶挺指挥下,悄悄地向汀潭东山转移。

    7日傍晚,日军用飞机狂轰滥炸汀潭。新四军主动后撤,让开一条道路让日军占了汀潭。

    日军曾几次想进攻云岭,但发现云岭四周都有新四军重兵把守,而日军部队这时已经伤亡惨重,加之又冷又饿,士气低落,见天色已晚,已经毫无优势可言,便在三里店和汀潭两地之间的一个洼地里宿营,想等到天明在飞机的助战下,继续向云岭进攻。

    8日凌晨,叶挺指挥从中村和茂林赶来的后续部队,主动出击攻打汀潭的日军。由于受到新四军顽强打击,日军放弃攻击云岭的打算,把攻击目标改为占领泾县县城。

    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分三路向大岭、小岭突围,又遭到新四军伏击,日军连夜越过双岭坑,继续向枫坑方向逃窜。

    在飞机轮番助战与掩护下,日军一面纵火焚烧枫坑集镇民居,一面强渡青弋江河。

    是日上午,日军先后到达井堪王、岩潭洲、沙河里等村落。后又兵分两路:一路由马骡子岗,经上东山、五里岗、向官塘推进;一路沿上访渡口,经张家竹园,过赏溪桥直扑县城。

    当时驻泾县的安徽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泾县政府等机关已经撤离县城,城内居民大部分已转移。

    日军入城后放火焚烧县政府与东街、南街商店铺面及王姓大宗祠、左姓八甲宗祠等200多间房屋,奸淫妇女、抢掠财物。

    得到日军窜犯泾县县城的情报后,叶挺军长果断决定,率指挥所和预备队迅速向泾县开进,追击东逃之敌。

    叶挺率部队到达青弋江边象山一带,隐蔽在竹林间,趁敌人立足未稳之机,立即发起攻击。

    日军于下午三时许出北门撤逃。当时驻宁国县国民党军40师、108师、驻太平县新7师、驻青阳县144师,驻南陵县城郊52师某团奉调驰援。

    援军于8日夜先后进入泾县,分别在白塔寺山、高岭、岩寺山、马鞍山、西峰山、狮子山、白虎山等地布防伏击。

    叶挺军长在郑家祠堂设前线指挥所,亲自指挥在敌后追击,形成包围圈。

    9日拂晓,日军越过箬帽山、桐山冲,窜至桑坑,埋伏于天官山的52师某团又冲锋下山袭击,日军除少数溃逃外,其余悉被歼灭。

    而夜宿画眉岭、官塘口之日军与夜宿幕山日军会合后,沿泾宣公路东窜,又遭据守西峰山52师某团猛烈进攻,守军工事坚固,英勇奋战,日军无法前进,而退转罗家冲。

    此时日军前遭堵截,后有新四军、新7师追击,便一面顽抗,一面退至琴溪向赤滩方向溃逃,强渡弋江河。

    沿途又遭108师、40师狙击,日军数次强登白塔山,均被击溃,受到重创,处于进退不得,行将覆没之势。

    日军遂由芜湖方向出动飞机三架,飞临琴溪一带阵地轰炸扫射,企图援救被困日军脱围。日暮日机返去,日军退回琴溪,连夜焚尸。

    10日,日军出动36架飞机飞临阵地,轮番低空扫射轰炸,掩护日军由赤滩新店渡青弋江逃窜而去。

    此次战斗历时七天,大小战斗共十几次。新四军以少胜多,不仅收复了县城,保卫了新四军军部,而且消灭了近三千余名日伪军,同时力克南陵县城。

    蒋介石得到叶挺向他呈报的战绩,再次嘉奖:“欣闻该军抗击敌寇,光复泾县,战绩卓著,殊堪嘉尚……”

    另据1945年出版的《安徽概览》称:“民国二十九年四月十日,犯南陵、泾县等地敌(日寇)总崩溃,我共歼敌七千余。”

    再次是杭村大捷:

    这是新四军16旅在创建郎广抗日根据地过程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1944年3月29日,驻广德县城的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百余人会同伪军300多人,用几匹洋马拖着一门日式九二步兵炮,“扫荡”后回据点。

    下午一点临近杭村(新杭),被新四军16旅48团侦察得知。王必成旅长指挥16旅第48团迅速出发,截断敌人的退路。刘别生团长亲自指挥第1营抢占杭村东南的牛头山高地,从侧翼打击敌人。

    王必成旅长亲临第3营阵地前线,日伪军一进入我方阵地,随着王旅长一声令下,第一发炮弹就在敌人九二步兵炮附近爆炸了,有的马被打死,受惊的马狂蹦乱跳。

    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我1营和3营分别从两面山岗的松树林里冲杀出来。3营教导员郑大芳冲锋在前,率第7连沿山沟从正面向敌人冲击。

    我方密集的火力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七零八落,不知所措,全被压到公路以西的麦田里,敌人的九二步兵炮早已陷在路旁的水沟里。

    3营教导员郑大芳带领一个排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惊恐万状的敌军弃枪乱窜,仓皇逃命。

    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歼灭敌人70余人,缴获九二步兵炮和战马以及大量枪枝弹药,取得杭村大捷。

    这次战斗的胜利,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增强了新四军的声威,鼓舞了郎溪、广德人民的斗志。

    该战斗所缴获的九二步兵炮是平射炮,是打敌人炮楼、碉堡的最好武器。杭村战斗后,围绕着对这门九二步兵炮的护炮和抢炮,16旅和敌人都很费周折。

    开始缴获这门炮的16旅48团将该炮拆成几部分,随部队行动,因携带不便,就将炮架、炮轮、炮后座等部件拆开,分散埋藏,作好标记,仅带着炮身和炮弹行动。

    日军南浦旅团长对丢失大炮感到大失脸面,连续多日出动1000多人的日军,连同伪军、汉奸,在广德杭村一带进行报复“扫荡”,妄图找回这门炮。

    由于广德人民帮助新四军保守秘密,誓死护炮,日军折腾20多天也未见炮的踪影,只得将丢炮的小林中队长枪毙了事。

    可这门日军新式大炮在16旅后来的攻坚战斗大显威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作为重要历史文物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成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见证。

    新四军在皖南(宣城)对日军的战斗,主要运用伏击、突击、奔袭和夜袭等战术手段,规模虽然比较小,但积小胜为大胜,意义重大。

    新四军正是通过游击战积蓄力量、发展队伍,为从游击战发展到运动战、攻坚战准备了条件。

    同时,这也是敌我力量悬殊巨大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

    新四军组建时只有1万余人,集结皖南的新四军三个支队总人数不过六千余人,且武器装备低劣,许多战士只能手持梭镖、大刀作战。

    而华中的日军却有16个师团26万余人,拥有大炮、坦克、飞机、汽车等现代化武器。

    其用来对付新四军的约有9个半师团,占日军华中派遣军总兵力的59%。

    另外,华中尚有伪军23万余人,主要对付新四军。新四军只有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才能以少胜多,以弱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