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64章 云岭保卫战①
    新四军从成立开始,就以“东进”为旗帜,一步步开进敌后抗日,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因此一直处于艰难困苦而又复杂的环境中,既要面对日伪军的反复“扫荡”、清乡,还要面对国民党顽军、亲日派的摩擦、“围剿”;既要思量如何消灭敌人,还要发展壮大自己。

    如此,新四军的最高指挥机关——军部,就一直处于日伪军、国民党顽军的威胁中,多次发生保卫新四军军部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研究新四军历史的人,在寻访新四军军部十年历程中,到过当年保卫新四军军部战斗的多处战场,回顾了那些不能忘记的战斗。

    其中,他们注意到了保卫新四军军部先后发生的5场战斗。(这并不是说,保卫军部只有5场战斗。)

    第一次军部保卫战,发生于1940年4月,地点在南陵县三里镇附近父子岭、何家湾一带,史称“父子岭阻击战”,属于皖南第一次反“扫荡”的一场战斗。

    第二次军部保卫战发生于1940年10月2日至9日。

    日寇为报父子岭、何家湾战斗失利之仇,并企图抢夺我根据地秋季粮食,在同年10月上旬,又调集日伪军向云岭扑来。新四军为保卫军部,展开了又一次保卫战。

    这次保卫战的叫法不一,有称泾县保卫战或云岭保卫战,也有称皖南第二次反“扫荡”战。

    此战是叶挺军长在新四军中唯一一次亲临前线指挥反日伪军“扫荡”的战斗,主要在南陵县、泾县进行,大小战斗几十次,可构成战役规模了。

    但是,在《新四军综述·大事记·表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回顾新四军军部》等史书中,对此战并无详细记载;在《新四军战史》中记为“日军‘扫荡’皖南”,数百字描述。

    而新四军军部保卫战——泾县保卫战,则属于皖南第二次反“扫荡”的战役。

    1940年10月2日,江南、江北的日军由水路集中起了在芜湖地区的第十五师团,以及杭州地区的第一一六师团各一部约7000余人,加上伪军3000余人,由号称“常胜将军”的三木石太郎指挥,步、骑、炮、空多兵种联合,再次大举“扫荡”皖南。

    进犯的日伪军分为3路:第一路,由繁昌横山桥、三山、铜陵、大通,向繁昌、黄浒进犯。

    第二路为日伪军主力5000余人,由芜湖、石硊、黄墓渡、桂村桥,经峨岭镇直扑南陵三里店(今三里镇),企图向泾县云岭进犯。

    第三路,从湾沚出发,渡青弋江经西河镇,逼近南陵。

    据《新四军征战日志》里的条目:“日军第十五、第一一六师团各一部及伪军共1万余人,由荻港、铜陵、湾沚等地分路出动‘扫荡’皖南。4日起,皖南新四军第一、第三、第五团等部在叶挺军长指挥下,经过左坑围困战、枫坑截击战、泾县争夺战等大小战斗数十次,予日军以严重打击。至11日,共歼日伪军千余人,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收复了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弃守的泾县城。”

    再据《新四军战史》里的记述:“2日,日军从苏南、江北增调第十五、第一一六师团兵力至湾沚、大通、铜陵、荻港、流潭圩等地,3日分路出动。其部署是:以大通之2000余人向青阳方向进犯;铜陵之1000余人经顺安向黄浒、繁昌进犯;湾沚之2000余人经黄墓渡向南陵进犯;荻港、流潭圩之4000余人,一部绕繁昌扑向黄墓渡,大部经铁矿山、峨岭直扑三里店方向。”

    10月3日,新四军军部已收到敌军“扫荡”情报。

    面对日伪军来犯,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召开紧急会议。鉴于新四军驻皖南部队仅7000余人,还分散在泾县、南陵、繁昌、青阳多地,驻云岭新四军军部的不到600人(战斗部队主要是特务营),敌强我弱。

    叶挺提议,采用“后退决战、运动防御、逐步后退,层层堵截、待机反击”的积极防御战法,在敌军大队人马必经的道路沿线设置纵深阵地,消耗和迟滞敌军。

    经过研究决定:一是发动群众,做好支前准备,确保军部安全;二是利用三里店、汀潭一带的有利地形,以第一支队第一团(老一团)、第二支队第三团(老三团)实施机动防御阻敌。

    作战部署是:以第三支队一部在南(陵)-青(阳)公路沿路阻击、迟滞敌军。

    以老一团、老三团进至云岭东北的三里店、汀潭一线,利用山地复杂地形,抢修工事阻击敌军。

    以第三支队第五团(老五团)在铜陵、繁昌一带牵制敌军,第三支队其余部队在铜(陵)繁(昌)泾(县)地区与敌周旋。

    紧急会议后,叶挺军长亲自指挥,急调第六团三营赶赴云岭,他则亲率教导总队一部和军部直属队能够参战的人员赴三里店增援老一团。

    其余军部机关人员则由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人率领从罗里村暂时向汤村转移,前方医院、兵站、仓库、修械所、印刷厂等单位的辎重物资全部转移到章家渡对面的章村一带。

    部队行动前,由叶挺、项英共同主持,在军部驻地召开了战斗动员大会。

    叶挺军长走上讲台,掷地有声地讲到:“我们必须抱有与皖南国土共存亡的战斗决心!”接着,他连续向全体官兵发问。

    一问:“今天开的是什么会?”台下齐声喊道:“战斗动员大会!”

    二问:“我们开会做什么?”台下整齐雄壮地齐声答道:“准备打鬼子!”

    三问:“打鬼子要流血牺牲,你们怕不怕?”台下声音犹如天崩地裂:“不怕!”

    叶挺最后说:“好!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从本人起到每一个士兵,哪一个退出阵地,就得受枪毙处罚!”

    叶挺前后只用了几分钟就做完了简短有力的战斗动员。

    新四军开始多处设伏,埋设地雷,在龙祥岗、凤凰山、台山、钟鸣街、方村、铁矿山、九郎庙、黄墓渡等地不断阻击、袭扰日伪军,加上日伪军的骑兵、炮兵在崎岖不平的狭窄山路上行进艰难,使得日伪军南进速度极其缓慢。

    10月6日,驻守峨岭的国民党第五十二师未放一枪即撤退,致使日伪军很快推进至峨岭,并且有公路利于重武器、骑兵快速推进。

    叶挺判断,日伪军占领峨岭镇后,必南进向三里店进犯,其后的要地是汀潭村。

    三里店、汀潭村位于云岭北端,三里店距云岭军部驻地约40里,汀潭村距云岭军部驻地约30里。

    三里店、汀潭村一带地形复杂,山峦叠嶂,树草茂密,且道路狭窄,不利于敌军大部队展开,而有利于我方小部队隐蔽和伏击。

    叶挺军长决定,首先迟滞日伪军行动,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层层设伏,以轻装小分队夜以继日的阻击、袭扰敌人,使其装备、兵力上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迟滞敌军行动。

    10月7日,由于驻守三里店的国民党第五十二师1个营早已撤离,日伪军得以推进至三里店外围,这一股日伪军即三木石太郎亲率的主力,集结了步、骑、炮兵5000余人,火炮20多门。

    而叶挺军长已亲率指挥所等候在这里,部署老一团、老三团利用三里店以南、汀潭以北的有利地形,构成了多道伏击。

    日伪军进入我伏击圈,新四军机枪、步枪突然开火,手榴弹倾泻而下,当即给予日伪军重大杀伤。

    日军装备有三八式野炮和九二式步兵炮,还装备有大量的掷弹筒,不时还有飞机助阵,凭借优势兵力和火力,对新四军阵地轮番进攻。

    我老一团、老三团由于火力处于劣势,故不与敌硬拼阵地战,而是充分利用山区有利地形,且战且退,日伪军得以占领三里店。

    占领三里店的日伪军分兵继续南犯,分别沿着三里店至汀潭、戴家会至汀潭两条山间公路行进,企图汇合于汀潭。

    叶挺军长判明敌军企图,立即调集兵力机动至田坊、草鞋店和左坑一带隐蔽待机。

    日伪军向东南方向的一路以骑兵为先头,向田坊开进途中即在许村桥(徐村桥)遭到新四军预伏部队的伏击。

    另两路企图占领草鞋店、左坑一带两侧高地,同样遭到新四军预伏部队的伏击。

    我老一团一营一连在左坑予敌以迎头痛击,军部参谋刘奎率工兵连在日军前行的路上大摆地雷阵,炸得日伪军人仰马翻。敌人战战兢兢地像乌龟一样爬行。

    受到新四军顽强阻击的日伪军,无奈之下合为一股,强行推进至吕山(在汀潭村北面,距汀潭村仅5里)一带。

    新四军部队还是先敌占领了道路两侧高地,日伪军继续受阻,只能拼命集中火力攻击新四军吕山一带的阵地。

    当敌炮火轰击、飞机轰炸时,新四军部队规避;当敌展开冲锋时,立即进入阵地反击。

    7日傍晚,打退敌多次进攻后,新四军为保存实力,主动向后撤退,放弃了汀潭村。

    就这样,新四军据险设伏,不断出击,节节抵抗,让日伪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白天,日伪军胆颤心惊,防不胜防;夜晚,日伪军夜不能寐,不得安宁!

    自10月3日新四军开始阻击、袭扰开始,日伪军花费了整整5天时间缓慢推进不足百里,直到10月7日傍晚才得以占领了空无一人的汀潭村。

    恼怒之下,敌军烧毁30多户民房百余间。顿时,烈焰熊熊,火光冲天。

    我老一团、老三团得到军部增援部队(特务营、教导队一部)增援,分头占领了汀潭村南和小岭的有利地形,对日伪军形成扇形围困,将其阻于汀潭以南、云岭以北地区。

    史载的左坑围困战,即此时我老一团一营一连经左坑对日伪军的一次战斗,毙伤敌上百人。

    日军指挥官见天色已晚,战斗已经毫无优势可言,不敢在村中停留,只能在村外择地宿营,打算等到天明后得到飞机助战,继续向云岭进攻。

    当夜,新四军利用地形彻夜不停地对日伪军进行骚扰,使日伪军神经紧张、倍感疲惫。

    这里还有一个当地流传的故事——“铁门坎”“鬼门关”吓退敌兵。

    田坊村(曾经是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所在地)有一个自然村官田冲,日伪军在汉奸带领下行至这里,汉奸向田间劳作的老乡打听去田坊怎么走。

    一位年长的农民灵机一动回答说,我们这里去田坊可不好走哇,要经过“铁门坎”,过了“铁门坎”后面还有一道“鬼门关”呀!

    带队的日军小头目听汉奸连说带比划,便举起指挥刀,叽哩呱啦连声吼叫,队伍立即向后转,返回三里店改道向汀潭而去。

    从汀潭至云岭的古驿道上,有一座横跨泾县、南陵两县的合乐桥(一说合梁桥)。

    此桥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原名铁炉桥,坐落于孤峰河上,距云岭15里,可谓汀潭的前哨。

    当日军先头部队走上桥时,新四军预伏部队突然开火,桥上敌骑兵步兵乱作一团,被击毙的连人带马栽入河中。

    此时,敌人离云岭军部只有10余里了,他们仍想继续迂回向南进犯云岭。

    但是,从汀潭村到云岭的道路,不是被新四军处处设防,就是被当地农抗会和群众堆放粗大的树木和巨石堵塞。

    一股日军骑兵企图快速突击,打开通路,被新四军预伏部队用多挺马克辛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猛烈扫射,骑兵队长铃木大佐当场毙命。

    日伪军这时已经伤亡惨重,而新四军熟悉地形,处处设防,战法灵活,加之当地百姓实行坚壁清野,日伪军找不到粮食,士兵又冷又饿,士气非常低落,只能收缩起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