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68章 粤北战役
    林欣儿在张梦灵的护送下,很顺利地到达黄河边。途中虽然遇到了几股土匪,但是张梦灵因为冒充玲珑女王,竟轻而易举地将他们降服了。

    玲珑女王在伏牛山是闻名遐迩的土匪头子。她一出面,土匪们都乖乖臣服。因此林欣儿一路上很顺利。

    玲珑女王被秦大纲剿灭后一直秘而不宣,因此外界对张梦灵冒充的玲珑女王一点也不怀疑。

    途中,林欣儿与表弟秦大纲见了面。林欣儿告诉大纲,这条黄金通道一旦建成,将由封天宇具体负责。

    秦大纲说:“姐,您放心,就是日后局势发生变化,第11军不在豫西驻防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的武装照样会控制这条黄金通道。”

    在黄河渡口,延安负责接应的小分队将黄金和物资点验上船。按照规定,林欣儿和豹子突击队算是完成了任务。余下的路程,将由接应小分队继续完成。

    却说胡杏儿带着黄金和袁尚到了郑州,在郑州的保和堂作短暂休憩,尔后继续北上。

    梅妮和邦杰一直跟踪在胡杏儿三人的后面,见胡杏儿在郑州住了下来,也跟着住了下来。

    这次的两路人马,打的都是保和堂的旗号。其实却是无奈之举。

    胡杏儿扮作林鑫儿,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目的是做给梅妮和邦杰看的。军统从一开始就盯上了保和堂,生怕林欣儿会与日本人或共产党做生意。

    而林欣儿打着保和堂旗号,是想得到高霆的帮助。

    其实这样做极其危险。一旦被军统窥破,会给开辟黄金通道带来麻烦,甚至会暴露保和堂。

    好在林欣儿并没有与不相干的人发生横的联系,且两路人马隔得都太远,没有人去注意这些!更何况,认识林欣儿的人只有高秉华一人,他不说,其他人都不会去说。

    十月,广州失陷,武汉会战落下帷幕。林欣儿和豹子突击队秘密撤回广州,准备北上第二次护送黄金。

    自然,林欣儿的身份一直是隐蔽的。她与何翠姑接上了头。

    何翠姑告诉她,封天宇己经回到了广州。因为天宇护卫上官若云有功,余汉谋准备让天宇做集团军的警卫团长。

    然而组织上已经决定,林欣儿归队,黄金通道由封天宇具体负责。林欣儿的身份仍然由仍在东北考察的“林鑫儿”胡杏儿代替。

    因此上,何翠姑仍由丈夫胡正太出面与余汉谋沟通,将封天宇从粤军中要了回来。

    十一月上旬,粤军第66军、64军和83军相继调回广东,余汉谋在粤北组织力量与日寇展开厮杀。

    本章就用一定笔墨,补上广东抗战重要战役-粤北战役,以纪念广东抗战的国军英烈。

    第一次粤北战役:第一次粤北战役又称从化之战。

    1939年11月下旬,日军为策应桂南会战,并挫败国军第4战区行将发动的冬季攻势,决定先发制人,击败粤北的国军。

    其作战目标是攻占第4战区长官部所在的韶关,将占领区域扩展至英德、翁源线予以牵制。

    日军第21军司令安藤利吉指挥第18师团,第104师团,近卫混成旅团,海军陆战队及伪军一部,共2万余人投入作战。

    日军在航空兵50架飞机支援下,以第18师团和海军陆战队由增城出永汉,经左潭,地派,进犯梅坑;近卫混成旅团由神岗,经从化,良口,吕田,会合梅坑友军,出翁源,进攻曲江。

    为确保粤北防区,由第4战区副司令长官余汉谋指挥粤军第62,第63,第65军,独立第20旅,第66军第151师和中央军第54军陈烈部,约10万人(另一说5万)沿日军进攻路线,利用既设工事,阻击日军。

    具体作战部署:第62军黄涛部驻守佛冈、源潭、花县等地区。第63军张瑞贵部驻守从化、牛脊背、梅坑、地派等地。第65军缪培南部驻守英德县青塘和翁源县华屋、大镇圩,为总预备队。

    粤军虽兵力占优势,但其主力第64军(抗日铜军),第66军援桂;导致战力严重受损。

    此役分为三个阶段。

    1939年12月18-26日为防御阶段。自11月21日起,双方在粤汉铁路南段即有接触。12月中旬,日军分三路,大举北犯。

    左路为第104师团第107旅团一部组成的西山支队,沿粤汉铁路北上,进占清远琶江;恰与该方面发动攻势的国军3个师遭遇,预备队第65军遂投入战斗。

    当左翼日军在粤汉线方面吸引国军大量兵力后,中路为近卫混成旅团先头部队500余人,于12月18日从神岗进犯从化街口,被第63军第186师第547旅击退。

    19日,敌增援1000余人,经反复肉搏,从化失守,日军沿翁从公路继续北进。

    21日,日军2000余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突破第186师防线,攻陷鸡笼冈。

    之后分两路,一路于23日占领牛背脊,一路于22日突破第185师阵地,攻陷鸭洞,良口。

    25日,日军3000余人在10余架飞机配合下,突破第66军第151师阵地,攻占吕田。

    为配合近卫旅团作战,第18师团和海军陆战队作为右路,于12月中旬由增城沿增江支流北上,至25日先后攻陷龙门、派潭,正果,永汉,地派,梅坑等地。

    第63军153师,第151师和独立第20旅退守金竹园,沙田一线。

    24日,当左翼日军强渡潖江,威胁广东战时省会韶关,广东省主席李汉魂向中央求援。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急调土木系第54军陈烈部,由湖南驰援粤北。归余汉谋统一指挥。

    12月29日,右翼日军攻占翁源。30日,左翼日军又占英德,其先头部队抵达新江墟。韶关危急,广东省府遂临时迁往连县。

    12月26日-31日为反攻阶段。1939年12月下旬,日军在桂南会战中损失严重,特别是昆仑关战役;国民党中央军精锐第5军重创日军精锐第5师团主力第21旅团;安藤利吉遂决定缩小粤北战役的规模,将主力转用于桂南。

    12月26日,余汉谋根据敌情,令各军全线反攻。

    当日,余汉谋在致蒋介石的电报中称:“职部自上月中旬,挥军奋战,于今月余,敌既倾巢而出,我亦全面动员。始则我攻敌守,源潭一役,鏖战四昼夜,毙敌二千余。继则敌蜂拥而来,全面进犯,益以空军助战,势更猖狂。我总预备兵力,既全使用于攻势决战,其余方面,不能不暂为防御。本周以来,伤亡过半。敌既逼我主阵地,一本其钻隙迂回之战法三面突进。我死守阵地,既无益于战况之推移,逐步战守,亦难以遏阻敌人之凶焰,一部逆袭,又无补大局。以此情形,既幸而能支援若干,然而后援既无可期,前途益难进展。故本求仁得仁之决心,实行破釜沉舟之决战,庶几死中求生,亡中图存。即日乘敌深入,部队分离,山地崎岖,后方空虚之际,全部转移攻势。以第63军长张端贵,率领151师,153师,154师,186师,独20旅,教导团等,紧蹑敌后,袭击梅坑,吕田,良口之敌,由南向北进攻。以62军黄涛,率领152师,157师,自佛冈附近,先向东南方攻击从化,增城敌军之根据地,再与63军协同,全力反攻。以缪副总司令培南,指挥65军,力守主阵地。余汉谋率直属部队,亲赴前线,并发动民众空室清野,以策全面之作战。”

    12月27-31日,第62,63,65军及地方自卫团等在梅坑,吕田,牛背脊,良口一线向敌反攻,苦战5昼夜,收复原阵地部分要点。

    12月30日,中央军第54军主力到达曲江,其前锋向翁源、青塘攻击前进。粤军第65、第62军则转向从南夹击之势。日军开始全线撤退。

    此时,黄涛将军率第62军突然穿插,奇袭日军后方的重要据点牛脊背。

    牛脊背在从化县城北约40公里处,位于翁源至从化公路上,为日军重要补给据点。黄涛部重创日军近卫师团1个联队歼敌千余人,并将敌储存的粮秣,弹药,车辆全部焚毁。使中路日军因后方补给线被截断;彻底改变了战局。

    1940年1月1-8日为追击阶段。早在12月20日,日军就已决定缩小作战规模,将作战目标从韶关改为翁源、英德一线,企图尽快结束军事行动。

    由于急需增援桂南会战和粤北兵力不足,再加上补给困难,安藤利吉令粤北日军于1940年1月1日,从翁源、大镇、河东之线分头南窜;向广州方向撤退。

    余汉谋令第54军由官渡向青塘,白沙,石岭,从化追击;第63军在回龙,水口,梅坑间,尾击日军;第62,65军分别在沙田,吕田,良口和青塘,黄牛头,牛背脊间,截击,尾击日军。

    1月1日起,日军在1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分路南撤;一路由白沙向水头,一路由佛冈向从化撤退。

    2-8日,国军先后收复翁源,官渡,从化,良口,派潭,永汉等地,先头部队逼近神岗,太平。日军退回广州,增城。

    此役据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上),日军阵亡293人,伤1281人。

    而据第4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记载,国军伤亡17400名。而《民国余上将汉谋年谱》则称“毙敌军官236名,士兵9800余名。伤敌军官87员,士兵3700余名。俘敌军官4员,士兵58名。虏获敌火炮10门,炮弹800余颗。重机枪12挺,轻机枪33挺,步枪330支,子弹35000余颗。夺获敌军马80匹,伤毙敌马千余匹,及其他军用品甚多”。

    双方战报都存在缩水,夸大。但第一次粤北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广东军民的抗战信心。

    在会战结束,第12集团军政治部在曲江公园举行“粤北大捷战利品展览会”,以宣传此次会战的战果,鼓舞抗战斗志。

    在战役进行时,蒋介石也密切关注,并自拟对敌精神作战之发言稿:“汪逆又到粤乎,其将设立华南伪组织乎。敌果有打通粤汉路之计划与实力乎。敌由粤北攻,其必利用汪对粤军将领利诱梦想。上午批阅自读昨拟军会发言人驳斥敌方妄报之稿甚觉得意,此又一篇对敌军攻心之文,如能生效,当可制止敌军进占韶关与打通粤汉路之野心。”

    及后,蒋介石称许这次战役“粤敌猛攻粤北不能达成其攻占韶关目的,其他各战区皆我处主动优势,敌不能实施打通粤汉路之计划”。

    第二次粤北战役:第二次粤北战役又称良口之战。

    第一次粤北战役日军败退后,经过整补,于1940年5月再度反扑,欲将国军主力消灭于良口地区。

    安藤利吉将第18,38,104师团2万余人和第21独立飞行队(30余架飞机),以第38师团为中路,由太平,神岗出发,经从化,凤院,进犯良口。

    第18师团为右翼,集结于石龙,石滩。

    第104师团为左翼,集结于太和,新街,协同第38师团作战。

    为确保粤北防区,余汉谋指挥第62,63,65军和独立第20旅等,共3.3万人,沿日军进攻路线,利用既设工事,阻击日军。

    此役分为三个阶段。

    1940年5月13-23日为防御阶段。

    5月13日,敌第38师团先头部队400余人从神岗进犯从化街口,被第187师561团击退。

    14-17日,日军700余人,在其飞机的掩护下,与第152师反复争夺,先后攻占鸡笼岗,门楼关。

    18-20日,日军3000余人由鸡笼岗出发,分三路向良口方面进攻。

    20日日军突破李寨顶第152师阵地,占领良口。

    22日,日军3000余人在飞机配合下,突破横杭第152师防线,攻陷石榴花顶,23日又占望到底。

    为配合第38师团作战,第104师团千余人于16日由象山,两龙向花县进犯,国军第158师474团顽强抵抗,花县失而复得,但日军增援2000余人,再陷花县。

    5月24日-31日为争夺阶段。

    鉴于日军第38师团孤军深入良口地区,余汉谋决定在良口组织反攻。

    以第62,63,65军在良口西,南,北同时出击。各部于24日黄昏开始反攻,27-31日,双方在良口附近形成拉锯战。

    6月1-12日为追击阶段。

    国军连日反攻,虽未将敌击溃,但日军第38师团深入良口西北山区后,补给困难。

    因此,余汉谋决心集中第62,63,65军主力,继续反攻。

    6月1日,第187师收复陈围,黄围,第158师攻克花县。

    2日,第187师推进至百鸟湖附近,第152,153师克复望到底,围脑顶,分水坳,第186师收复石榴花顶。

    3日,安藤利吉根据第38师团深入良口后,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的情况,令该师团撤至从化,第18,104师团分别撤回增城,新街。

    同日,日军分路开始南撤。国军全线反击,先后收复良口,派潭,麻村,和睦迳等地,日军向神岗撤退。

    12日,恢复战前双方阵地原态势。

    此役据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上),日军亡251名,伤548名。

    而据第4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记载,国军亡3068名,伤2225,失踪3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