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077章 新四军在华中战场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主力部队之一,是华中敌后战场的开辟者和抗击日寇的主力。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战场上,新四军在反对侵略与侵略、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空前惨烈的生死搏斗中,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立下了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

    新四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由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一支人民军队。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并以此为起点,进行全面的侵华战争,企图在占领华北全境的同时,攻占华中长江沿岸和长江下游的京(指南京,下同)沪杭三角洲,用三个月时间的闪电战摧毁国民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枢,迫使中国投降。

    这不仅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生存,也危及了美英等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以及中国上层统治集团的切身利益,从而使国内政治形势出现了由妥协投降转向全面抗战的总趋势。

    为了使这一总趋势迅速发展为全民族的全面抗战形势,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于7月15日派周恩来等到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在宣言中,除了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三项总的纲领外,还单方面保证:取消暴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和取消苏维埃政府,取消红军名义、番号,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统辖,并待命开赴抗日前线等。

    国民党当局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随后,蒋介石于8月22日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

    9月28日,又接受叶挺根据周恩来的委托提出的建议,同意将三年游击战争中留在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为军长。

    叶挺受命后,即同项英、陈毅一起,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着手在皖南进行新四军的集中、整训。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南方八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陆续到达皖南,组成4个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

    整编后的新四军共1.03万人、6200余支枪。

    新四军整编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国民党军事当局赋予的任务,于1938年4月28日派粟裕率先遣支队,前往敌后进行战略侦察。

    5月初,叶挺、项英下达命令:“深入敌人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以牵制和分散敌人兵力,配合国军主力正面作战,在持久战中,争取最后胜利。”

    随之,陈毅率1支队于6月进入茅山一带,在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展开。

    张鼎丞指挥2支队于7月进入敌后,在京芜铁路和京杭国道之间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展开。

    谭震林率3支队在1、2支队挺进苏南后,于7月进入皖南前线作战地区。

    高敬亭指挥4支队开进皖中,先后展开于舒城、庐江、巢县、无为地区。

    四个支队,就像四把尖刀插入敌后,在日军占领的最重要的扇形地区内展开,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

    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改变了华中抗战的军事格局,占有了特殊的战略地位,起到了据局部而扼全局的重大战略作用。它的这种特殊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作用,不是表现在一时一地,而是贯穿于整个抗战的全过程。

    (一)抗战初期,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作战,特别是在徐州、武汉会战期间。

    1938年1月1日,日军在占领京、沪、杭后,派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沿津浦路南北对进,以打通津浦线连接华北华中两个战场,然后沿陇海路和长江西犯,进逼中原,攻取武汉。

    为了配合和支援正面战场作战,新四军各支队分头向日军发动了进攻。

    先遣支队于6月15日冒雨到达南京与镇江之间的下蜀街,破坏南京至镇江的铁道,以阻京沪之敌,使日军的一列火车出轨。

    6月17日又在镇江西南的韦岗伏击日军的车队,击毁日军军车4辆,毙伤日军少佐以下20多名,缴获了一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这是新四军挺进江南的第一仗。这一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沦陷区人民的抗日热情和胜利信心,也充分显示了新四军在江南敌后抗战的巨大能力和光明前景。

    随后,1、2两支队在京沪铁路、京芜铁路、京杭国道两侧,发挥近战、夜战特长,连续对日军展开夜袭、奔袭、伏击和突袭作战,先后取得了新丰、新塘、江宁、当涂等100多次战斗的胜利。

    3支队在皖南前线的马家园毙伤日军300余人。

    4支队于5月12日在蒋家河口全歼江北日军巢县守备队后,为牵制日军西进,破坏日军补给,在安合公路两侧对日军连续作战数十次,毙伤日军1000余名,击毁军车150余辆,并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后,连续进行的战斗有280余次,毙伤日伪军3200余人,俘虏600余人,击毁军车180余辆,毁掉桥梁90余座。

    新四军在敌后进行的神出鬼没般的游击战,不仅严重地威胁了日军的指挥中心,破坏了敌人的交通补给,而且造成日军伪军心理上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恐慌

    迫使敌人不仅不能从占领区内抽调人力物力支援正面战场作战,还不得不从正面战场抽调力量到后方保护他的交通运输线和补给基地,将南京、镇江、芜湖地区的驻防部队,由3个联队增到两个多师团,并不惜放弃宣城、溧阳县城和一些小的据点,集中兵力防守大据点。

    这就很有力地削弱了正面战场敌人,使敌人腹背受敌,首尾难顾,战略机动性受到限制,给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减轻了压力,创造了打击和歼灭敌人的机会。

    (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新四军独立自主地担负起了华中地区守土抗战、收复失地的重任。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后,由于兵力财力不足,基本上停止了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采取了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抗战的主要形式。

    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要求的“迅速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为了便于领导和指挥,先后成立了江北、江南两个指挥部,在广阔的华中敌后战场上,独立自主地领导抗日军民与日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1939年4月,江南指挥部陈毅命1支队6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首战黄土塘获胜后,又于6月24日夜袭苏州西北的浒墅关车站,全歼守敌,烧毁车站,炸断铁轨,使京沪铁路3天不能通车。

    3月,该部一部分又突进上海近郊,夜袭虹桥机场,火烧了日军四架飞机,震动了整个上海和京沪沿线日军,开辟了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根据地。

    同时,又命1支队2团一部渡江北进至扬州以东的仙女庙、大桥地区,建立了江北大桥地区阵地。

    1、2支队主力则以茅山根据地为依托,连续主动出击11次,开辟了一个以茅山为中心,西起京芜路,东至苏常太,北达长江沿岸,南抵高淳溧阳一线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在敌人心腹要地开辟了战场,为新四军坚持江南抗战,建立了人力、物力、兵源、财源基地。

    期间,新四军3支队在皖南对敌作战200余次,与日伪军数千人次5战繁昌,毙伤日军近千人,保卫了繁昌城,屏障了皖南后方徽州、屯溪重地。

    4、5支队挺进到淮南津浦路两侧,建立了两块12月下旬,4支队与日军2000余人激战3天,毙伤日军160余人,收复了周家岗等地。

    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辟了豫皖苏边区,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则进军到武汉外围,偷渡日军封锁的汉水,痛击伪92师,使新四军名扬武汉三镇。

    新四军在战略相持阶段独立自主地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收复了大片国土,扩大了敌后战场,粉碎了日军“确实掌握占领区”的战略企图,极大地打击和限制了日军在华中地区的活动范围。

    新四军在战略相持阶段所取得的胜利及其对整个中国抗战形势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连国民党军事当局也曾多次传令嘉奖。

    (三)抗战胜利前夕,率先拉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并为全面反攻建立了战略基地。

    在德意法西斯面临总崩溃的前夜,日军为挽回败局,从华北、华中抽调兵力,向平汉路南段及湘桂、粤汉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队发动战略性进攻,以图打通从陆地与东南亚联系的大陆交通线,摧毁中国西部的中美空军基地。

    为粉碎日军的上述战略企图,新四军从敌后向日军发动攻势作战。攻势作战首先由新四军1师发起,连续收复宝应以南的17个日伪军据点。

    新四军乘胜于1944年3月发起车桥战役,歼灭日军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攻克碉堡53座。控制了淮安、宝应以东全部地区,沟通了苏中苏北根据地的联系,扩大了机动范围,从而揭开了华中敌后战场局部反攻的序幕。

    随后,新四军3师在淮海地区,4师在淮北,5师在鄂豫,6师在苏南,7师在淮南,均进行了局部反攻,并进一步向东南、华南敌后发展。

    新四军的局部反攻,共歼灭日伪军8.2万余名,攻克日伪据点670余处,使日军侵占华中的大部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处于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从而形成了对日军进行战略反攻的有利形势,为顺利进行全面反攻准备了条件。

    (四)全面反攻阶段,独立自主地举行反攻作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保卫了人民的胜利果实。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8月,苏军宣布挺进东北,对日作战。

    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夺取最后胜利阶段。

    8月11日,蒋介石却命令朱德总司令“所属部队,应就地驻防待命”,不许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并命令日伪军不许向八路军和新四军投降。

    对新四军接受日伪投降,国民党军要“断然剿办”。对此,抗日军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朱总司令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向日伪军发出最后通牒,限时投降,对拒绝投降者,应予坚决消灭。

    遵照朱总司令的命令,新四军向华中日伪军发出最后通牒,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全力进行反攻作战。

    到1945年12月26日,解放了县城45座,重要市镇500多个,毙伤日伪军3万余人,迫使伪军一个军部、2个师1万余人起义,拔除了残存在华中地区的日伪军据点,保卫了人民的胜利果实。

    (五)新四军在华中八年抗战的胜利,除了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直接和间接的战略作用外,在政治上和军事理论上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发挥了重大的影响。

    一是在政治上回答了华中敌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能不能进行抗战、能不能取胜的问题,使“战则亡”的投降论者彻底破产,使怀疑论者消除了疑虑,也使广大敌后军民坚定了信心,增强了勇气,鼓舞了斗志。

    这对于形成华中敌后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的全民抗战局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是以无可否认的事实,证实了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的正确性,在华中战场上,使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使敌后战场起到了正面战场无法起到的作用,取得比正面战场还大的战绩。

    同时,也使游击战与运动战具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抗日战争中一种主要的战争形式。

    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对日作战,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比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更要艰难得多,危险得多。这是因为:

    第一,新四军与侵占华东的日军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装备上,都相差悬殊,敌强我弱。

    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交通发达,水网密布,无山少险,便于日军运动。

    第二,华中是蒋介石集团的老巢。他虽然同意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心里却不愿新四军在那里立足扎根,暗地里对新四军在政治上排挤,军事上限制,装备上克扣,处处掣肘,有时还暗中唆使顽固派勾结日伪夹击新四军。

    然而,在这样复杂艰难的夹缝之中,新四军却站住脚,扎下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先后对日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名,俘日伪军12.42万余名,有5.4万余名日伪军官兵投诚、反正,光复国土25.3万平方公里,最多时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

    新四军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一)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国共合作条件下,新四军不因战区指挥关系而削弱或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不因统一战线的环境而降低为统一战线的军队。

    新四军自始至终保持政治上组织上接受共产党领导的独立性,使得由各部分力量组成的、又分散在各自相对独立的根据地进行游击战的新四军各部队,在统一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实行战略配合,战役战斗的必要协同支持,能独立自主地完成抗击日军的任务,并使党政军民形成整体力量,统一行动。

    党的领导保证了新四军在复杂的环境下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方向。

    (二)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定不移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各党各派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的旗帜,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新四军在开赴敌后抗战中,始终把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之一。

    顽固派屡次制造摩擦,新四军始终以大局为重,以民族团结为重,晓以大义,非到不自卫不足以生存时,才被迫于郭村、黄桥等地进行自卫。

    但所有的自卫都本着有理、有利、有节原则,绝不超出自卫范畴,以不破裂统一战线为限度。

    重建军部后的新四军,即便在“皖南事变”这样奇耻大辱面前,仍然忍辱负重,以民族生存为先,以收复国土为要,坚持和国民党军队一起抗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未遭破裂。

    这使新四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友军的同情、进步民主人士的支持。

    (三)深深地植根于人民之中,依靠人民进行敌后游击战争。

    新四军的抗战,不仅仅局限于满足于自己对日伪军的军事上的打击,而是在实施军事手段打击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各种民众的抗日组织,形成一个整体的民众抗战网络,包括地方武装民兵等,配合和掩护新四军作战,袭扰和孤立日军。

    由于人民在新四军一边,敌人的部署、变化,新四军随时都了如指掌,作战的机动性很强。敌人对新四军却看不见摸不着,聋子瞎子一般,作战的盲目性很大。

    人民为新四军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新四军依靠人民提供的这些物质和精神的保证,才赢得了战争,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四)全军将士的自我牺牲精神。

    新四军在数量上和武器装备上,与国民党相比相差甚远,最初平均两个人一条枪,有的人只能使用大刀长矛,然而却创造了每战必胜的纪录。

    与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37天丢失38座城池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四军以近乎原始的武器装备,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军打得闻风丧胆。

    原因在于全军将士具有一往无前、无所畏惧、敢于压倒敌人、打垮敌人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勇于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阻挡侵略者的车轮,勇于为华中敌后的解放,作出最大的牺牲。

    8年中,新四军献出了8万多个宝贵的生命。其中,仅团副参谋长、政治处副主任以上的干部,就有323名。连彭雪枫那样的名将都血沃华中。

    这些血的代价,浇灌了华中敌后的自由解放之花,也换来了民族解放的辉煌战果。

    (五)灵活的战略战术。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新四军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以己之长,克敌之短,采取近战、夜战、奇袭的战法,对小股敌人,零星的据点,分而歼之。

    对大股敌人盘踞的中心据点,则以袭扰为主,引出一部,于运动中伺机聚歼,集小胜为大胜。

    对大规模的“扫荡”、“清乡”,则避其锋芒,隐蔽待机,寻其弱点,击其一部,扰其全局。

    在游击与运动之中,时分时合,时聚时散。合则聚歼一股,分则袭扰多处,散则藏兵于民。

    这种无规则无先例的战法,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恼羞成怒,毫无办法,处处碰壁。

    新四军以其有限的兵力和落后的装备,深入华中敌后,在日军与顽固派的夹缝中,既完成了各项战略任务,又发展壮大了自己,由原来1万多人发展到主力部队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

    她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坚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鱼水关系;坚持打破陈规,采取适应战争需要的灵活的战略战术;坚持军队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

    这些军队建设的成功经验,虽然已成为50年前的往事,但对于在八路军和新四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目前和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仍然不失其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把抗战中那些有价值的经验,认真吸收和运用到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中来,是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最好纪念,比其它任何形式的纪念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