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03章 主力中的主力
    1937年8月,在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当时战斗序列之下一共有三个师,分别是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

    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的持续进行,八路军这三个师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过要说起发展过程最复杂的,那就是八路军第115师了。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15师一共有三次大规模的分兵,到了抗日战争结束之时,八路军第115师早已经完全突破了最初的战斗序列。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八路军第115师三次大规模分兵的经过,以及后来发展成了什么部队?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八路军115师三次大规模分兵,是怎么回事?各自发展成什么部队?

    1937年8月,在八路军第115师改编成立之后,很快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组织发起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

    不久之后,在1937年的11月,八路军第115师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分兵,这一次是分为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八路军第155师序列下的第344旅(原红一方面军第十五军团),划归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配合八路军第129师转战于正太铁路沿线(从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

    第二部分是八路军第115师的师部和序列下的第343旅(原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转战于山西西南部的吕梁和临汾地区。

    第三部分则是八路军第115师的师直部队,由独立团(当时扩编为独立第1师)、骑兵营等部队为主,留在山西东北部的五台山地区继续开展敌后斗争。

    后来这支部队又进入河北,开辟创建了晋察冀根据地,并形成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担任军区司令员)。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一部分合并发展为了华北军区。

    也就是说当初八路军第115师的师直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了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一部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北野战军的一部分。

    到了1938年下半年,转战于山西西南部的吕梁和临汾地区的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和第343旅,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分兵。

    这次分为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和第343旅挺进到山东地区,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后来发展为了八路军山东军区(罗荣桓担任军区司令员)。

    这支部队在抗战胜利之后又挺进东北,成为了东北野战军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八路军第115师发展组建的地方武装,留守吕梁和临汾地区,后来创建了晋西南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后期这支部队也挺进到山东地区,归建到八路军第115师序列,后来就成为了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

    而第三次大规模分兵,几乎是和第二次分兵同时进行的。

    这次分兵主要是前面所说的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当初划归八路军总部指挥)。

    当时,第344旅由于作战需要,被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序列,挺进到了冀鲁豫地区,与当地的冀鲁豫支队进行了整编。

    不久之后,八路军第二纵队进行了分兵,分为来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担任纵队司令员),向南挺进到华中地区,后来编入新四军战斗序列,番号变为新四军第三师。

    抗战胜利之后,新四军第三师挺进到东北地区,后来发展成为东北野战军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八路军第二纵队余部留守冀鲁豫地区,后来形成了冀鲁豫军区。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军区经过了多次整编,后来被划归晋冀鲁豫军区序列,也就是后来的中原军区,而所属部队则发展为了中原野战军的一部分。

    这里要多说一下,冀鲁豫军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的组建过程。

    当时担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的是王秉璋,他曾经是八路军第115师的作战科科长,以及参谋处处长,后来相继担任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17军军长等职务。

    这里还要多说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八路军山东军区挺进东北,还有一部分留守部队后来发展为了山东野战军。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这部分留守部队最终就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陈士榘曾经担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参谋长、第115师参谋长、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司令员,后来他留在了山东地区,又先后担任过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司令员等等系列职务。

    那么,115师为什么能分兵,并且在分兵之后发展迅速呢?本章就来进行一些剖析:

    八路军115师一直以来都是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统一改编为八路军。

    而八路军下辖三个师,总兵力约三万余人,其中115师人数近1.5万,由此可见115师的实力有多惊人。

    平型关一战,115师扬名天下,一举打破日军战无不胜的神话,替中国人出了一口恶气,也大大增长民族抗日决心。

    而115师的师长此时正是林彪。众所周知,林彪可是中央红军赫赫有名的红军第一军团的军团长。

    那为何在林负伤前往苏联之后,115师却被一分为三?这其中到底有何深意呢?我们就来深究一下吧!

    115师在抗日战争时期取得了卓越的战绩,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就是115师的手笔。

    它严重的打击了日军侵略中国的信心,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斗志。

    随后,115师在抗战历史上留下了卓越的功绩,抗击日军的进攻,反击他们的扫荡,开辟发展巩固抗日根据地,都有着115师不可磨灭的贡献。

    平型关伏击战之后,为了保卫太原,115师与129师共同在广阳打了日军个伏击战,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但可惜的是日军卷土重来,在重火力打击下,太原最终失守。

    非常可惜的是,115师师长林彪,因穿了收缴上来的日军大衣,而被阎锡山的士兵当成了来袭的日军,一枪打伤了他的脊柱。

    因国内医疗条件有限,不得已,他被送往苏联治疗。

    没有了林彪的115师,起初就好像失去了主心骨的一盘散沙。

    此时主席就当前局势进行了判断,一方面既有日军的虎视眈眈,另一方面也有国军的暗流涌动。

    最终主席决定,对115师进行拆分,留在晋北地区的部队负责维护发展根据地,同时也作为屏障来维护延安地区的安全。

    主力大部队则由聂荣臻带去华北。

    没有国军驻扎的华北地区比阎锡山的老家山西更适合作为根据地去发展。

    还剩下一部分人,则由罗荣桓带去山东,在那里开辟新的根据地。

    首先我们来看这两个负责战略区的人:聂荣臻和罗荣桓。(两人建国后与林彪都成了元帅)

    聂荣臻是最早与林彪成为搭档的人。事实上,聂荣臻在黄埔军校时是教官,林彪是学生。也就是说红军时间,红一军团是师生共掌。

    这一方面说明林彪的卓越。另一方面也说明聂荣臻的胸怀。

    罗荣桓也是成为林彪搭档最长时间的人。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都是他协助林彪打的。

    其次再看部队构成。

    115师的前身,前面介绍过,是红军第一军团(长征到达陕北后1、3军团合编)、红十五军团及陕北红军一部。

    所以说,115师即便化整为零,其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聂荣臻所率领的部队,后来成功创建了晋察冀根据地,为此后的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由罗荣桓带领山东的队伍实力也十分强大,不仅山东,还加强了山东与中原的联系,并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抗战结束时,山东华北地区的八路军已经发展成为50余万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决策有多英明。

    解放战争来临,林彪作为统帅被派往东北,此时原本就是115师的黄克诚从华北率部赶往东北与林彪汇合,驻扎山东的罗荣桓也很快赶往东北,115师最终在东北会合。

    解放战争最终的号角吹响,平津战役,华北野战军与东北野战军胜利会师。原115师的三大巨头重新聚在了一起。

    由此可见,115师无论是分还是合,其实力都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这支部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其中少不了所有人的坚定信念,对胜利的信念,对国家的信念,对自己的信念;只有信念坚定,才能成为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15师的3次被拆分,其原因都是由它自身因素造成的。

    一、他们有分兵的基础:聂荣臻、罗荣桓、徐海东都是能独挡一面的帅才。不仅是他们,陈光、黄克诚、陈士榘等,都是一等一的将才。稍低一些的军官,个个都是掌军、打仗的高手。

    二、部队的成份单纯,士气高昂。115师的官兵绝大多数为中央红军,受毛主席的教导最多。他们对党对革命事业忠贞不二,他们战斗意志坚毅。

    看完115师的3次分兵,各位读者可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3次拆分115师,而120师、129师却没有被拆分?

    当然,120师、129师也都曾分兵过,但像115师这么大规模的分兵却没有。

    之所以3次拆分115师,主要是由于它的战斗力强,大部分干部战士都经过了2万5千里长征。一路上披坚执锐、斩关夺隘,打过的大仗、恶仗是任何部队都没经历过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15师几乎每个战士都能带领1个班、1个排,团、营长能直接指挥军、师。

    正因为有这样的干部、战士,所以毛主席才敢让他们分兵活动。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分兵后的115师在华北、华中遍地开花,大大小小的抗日根据地如雨后春笋一般“疯长”。

    而115师后来发展到拥有百万人马的大军,成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中流砥柱。

    说到115师,必须说一下山东。可以这么说,由115师发展而成的第四野战军的百万大军,于罗荣桓等人在山东的贡献分不开。

    从古至今,山东都是一个英雄省份,无数传奇故事与人物都出自于山东。

    在近代历史的竹简上,山东在军队建设以及军功上都有着亮眼的成就。这其中除了将士们骁勇善战,还要归功于领导者们的付出与努力。

    从抗日战争开始,直至解放战争,山东根据地一直是我军的战略要点。

    山东军事强大,除了有20余万正规军,同时还有发展的200余万民兵将士。

    从这里不难看出来,山东在战争时期起到了强大作用,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更是改变历史的分水岭。

    但其实,山东根据地并不是“出道即巅峰”。

    在抗日战争早期,山东根据地的建设与领导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导致综合实力不强。

    在当时,山东根据地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山东纵队,另一部分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115师。

    由于两方部队配合以及磨合不够,从而在战场上,致使行动难以统一。

    在山东根据地建设伊始,徐向前是其最高领导指挥者。徐向前在任期间,军中将士们都十分佩服他。

    这是因为徐向前不仅在我党资历深厚,在军中更是无数将士们心中的“战神”,拥有众多傲人的战绩。

    也正是因为将士们对徐向前的这一份信服,让山东纵队在其带领下,打出了不少的漂亮仗。

    在那段时期里,山东根据地的发展局势很不错。但直到1940年,徐向前去往延安后,山东根据地的管理与领导就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徐向前因为前往延安的途中,中腿不慎骨折,于是在延安休养了近半年。

    因为耽误了太多时间,徐向前之后便留在延安工作,山东根据地的工作被罗荣桓接任。

    罗荣桓是一位出色的政工干部,在军事上的功绩不如徐向前那般辉煌。

    因此,当时的罗荣桓在军中的威望远不如徐向前,导致部队将士们难以认同罗荣桓的领导。

    不仅如此,罗荣桓还遇到了一个棘手的对手,那就是朱瑞将军。徐向前离开山东后,担任山东分局书记的朱瑞,同时管辖着山东根据地的两大部队。

    因此在理论上,时任115师政委的罗荣桓,115师代师长的陈光,以及山东纵队政委的黎玉,都应该服从朱瑞的领导指挥。

    但四人的相处并不融洽,特别是朱瑞和罗荣桓,两人因为工作问题产生过十分严重的分歧。

    在当时,罗荣桓不擅长指挥打仗,而陈光代师长的身份又难以让将士们完全信服,所以在徐向前离开之后,山东军队的战绩并不如意。

    在那个紧张的时期,朱瑞对于115师的意见很大。因为115师是正规军,但整体实力不如兵力庞大的山东纵队,所以朱瑞经常点名批评115师。

    在那段时间里,罗荣桓和朱瑞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山东党政军内的巨大问题也逐渐表露出来。

    于是,为了顾全大局,作为下级的罗荣桓向中央军委申请辞去山东职务,返回延安学习。

    不仅如此,陈光以及黎玉,都表达了自己对朱瑞领导的意见。

    毛主席在意识到山东管理内部出了问题之后,他立即派人前往山东调查情况。

    后来,调查人员得到的结果是:问题主要出在朱瑞身上。因此,毛主席没有同意罗荣桓的请求。

    但又不能将问题放大,于是毛主席在深思熟虑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中央军委决定以参加中共七大的名义,让朱瑞回到延安。朱瑞在离开山东后,罗荣桓就能放开手脚去统一山东的党政军事务。

    自那之后,罗荣桓成为山东纵队以及115师的最高领导指挥者。而朱瑞在与毛主席深入谈话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心中十分愧疚。

    其实朱瑞也是一心想要巩固山东根据地,只是与下级的关系没有协调好,这才让矛盾在山东党政军内滋生。

    在之后的岁月里,毛主席考虑到朱瑞喜欢研究武器装备,于是他让朱瑞担任炮兵学校校长。在炮兵建设中,朱瑞得到了一个表现才华的机会,在此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罗荣桓也放心大胆地管理建设山东根据地,两方达到了一个平衡。

    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的罗荣桓,再次遇到了朱瑞。当时,朱瑞受令建设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时隔多年,两人的矛盾冲突早已被岁月抹去,之后两人更是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但令人遗憾的是,朱瑞在1948年壮烈牺牲,噩耗传来,罗荣桓悲痛不已。

    朱瑞和罗荣桓是我国两位出色的将帅,两人虽然曾经有过矛盾,但都是一心为公的好将军,令人尊敬!与此同时,毛主席的大智慧,也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