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17章 反扫荡①
    1941年5月底,日军华北方面军对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的大扫荡开始了。

    不过,起初,日军并不是针对晋察冀军区总部,而是周边地区。

    5月底,日军对冀东发起了一系列进攻;6月又对冀北的白洋淀地区发起进攻,同时对平西挺进军进行扫荡。

    1941年的晋察冀根据地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别是晋察冀军区的一、二、三、四军分区加雁北地区,冀中军区,以及平西挺进军。

    这3个单位的最高领导都是聂荣臻,平时则分别由聂荣臻、吕正操、肖克指挥。

    日军向冀东、冀北、平西大举进攻,显然是要切断对手跳到外线的路,以便集中兵力,对付内线的八路军。

    扫清周边之后,7月9日,华北方面军正式下达了《晋察冀边区肃正作战命令》,计划全面进攻的那一天,是8月12日。

    这个时候,日军的第一个目标,才是位于河北阜平的晋察冀军区总部。

    日军开始动手的时候,晋察冀正面临疾病的严重威胁。严格来讲,聂荣臻此时能够直接指挥的,只有4个军分区,大概属于北岳山地,打游击方便。

    但是这个地方穷哇,粮食产得少,全靠冀中根据地支援棉粮,才能保障起码的生存需求。

    冀中虽然产粮,却不产医药,根据地此时出现疥癣等流行病,病员一度达到半数以上,甚至出现“出院不如入院多”的情况,十分不适合应对大规模战役。

    如此严重的状况,自然瞒不过日军。因此八路军只能一面治病,一面精简机关,应付大扫荡。

    通常情况下,如果兵力弹药比较足,八路军会选择截击扫荡的敌军,但是经过几年消耗,根据地实力严重受损,兵力和弹药储备都不足跟数万日伪军硬抗,所以只能打游击。

    具体做法是,埋藏物资、坚壁清野、精简机关,由地方部队和民兵掩护老百姓转移,正规军则同敌人周旋,伺机攻击对方的补给线和后方,将对方拖到粮弹耗尽,不得不撤出根据地为止。

    以往的扫荡,都是日军旅团或师团一级组织,相互间很少统筹协调,物资储备也有限,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因此八路军能够用空间换时间的办法,逼得日军退出根据地。

    但自百团大战后,从1941年开始,日军正式把八路军当成了战略对手。拥有后方工业优势的日军,决定利用交通上的优势,调集充足的兵力物资,与对手打持久战和消耗战。

    这是晋察冀军区的聂荣臻、杨成武们绝对无法匹敌的。

    对于自身的优点和劣势,日军同聂荣臻都了然于胸,并且在纸面上推算了无数遍,力图给自己找到一个最有利的解决办法。

    首先出牌的,是聂荣臻。

    从7月23日起,晋察冀北岳地区同冀中一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破路、破电杆活动,并且还对一些小据点发起了进攻。

    单从数字上看,聂荣臻的破袭活动还是有效果的,因为各军分区都报上来一堆数字,累计破坏了多少公路桥梁、缴获多少电线。

    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问题,因为各军分区缴获的枪支弹药极少,杀敌数字也不多,而且都是伪军,很少有日军在内。

    很明显,日伪军知道对手攻坚能力差,早就囤好了物资缩在碉堡里,任由八路军扒路拆杆,死活不肯出头。

    看来,聂荣臻的先发制人没有起到多大效果。

    8月13日,日军的大举进攻正式开始。

    华北方面军制订扫荡计划的时候,指挥官是多田骏,等到执行时,已经换上了冈村宁次。

    面对前期初试牛刀已显疲态的八路军,日军先是严密封锁边界线,然后依据公路、碉堡进击二分区和雁北。

    同时向东南方向的冀中七分区佯动后掉头西北攻击三分区,对阜平造成夹击态势,企图一举吃掉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总部。

    虽然对日军的动向十分了解,甚至还猜到了日军的打算,但是非常明显的是,聂荣臻的反应十分乏力,因为他无论如何想不到,华北方面军出动的规模。

    1941年的大扫荡,华北方面军有21、26、34、36、41、110六个师团派出了数量不等的部队,加上几个混成旅团,连同配合的伪军、警备队等,一共有6万人之多。

    还有日军的训练水平和弹药物资更处在绝对优势,无论聂荣臻如何精明,甚至猜出了鬼子的进攻方向,他都难以招架。

    在凶猛的进攻下,郭天民的二分区首先出现问题。

    日军大部队长驱直入,郭天民只能依托山地苦苦周旋,几天之后,聂荣臻不得不下令,二分区三个主力团立刻撤出腹地,跳到外线继续作战,不要再纠缠!

    三分区实力薄弱,雁北地区没有主力团,再把二分区让出来,阜平总部就陷进夹击里了。

    但聂荣臻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因为形势很清楚,二分区大部分地方已经沦陷,三个团再不撤,就要被包围歼灭,与其人地两失,不如暂时后退。

    日军的进攻如此凶猛,二、三分区先后被突破,聂荣臻倒不很担心,因为战前早就有相关的准备。

    根据地这么大,军区总部又没说非要在阜平,等鬼子打过来时再转移就行了。

    从各方面情报看,鬼子的突击封死了东西方向,但是南面却拉开了一个大空档。

    顺着这个空档,聂荣臻可以带着军区总部机关,渡过沙河南下四分区,在那里继续指挥作战。

    一切看上去都很顺利,聂荣臻自信满满地带着大队人马来到沙河,然而他骇然发现,河那边原来不是空档,是埋伏好的鬼子!

    作为八路军的对手,不管是多田骏还是冈村宁次,军事素质都是一流的。他们很清楚,想占领一个地方容易,要抓住八路军的指挥机关或部队主力,却是难上加难。

    所以在这次精心准备的大扫荡里,他们没有一味蛮干,而是精心设了一个局,让主力东西突击阜平,故意在南面闪开一个口子,好诱聂荣臻去沙河。

    这一计果然奏效,八路军来了,敌人高兴极了。一一接下来就是把军区总部团团围住,再吸引其他八路军前往援救,最终一网打尽。

    聂荣臻不是神仙,算不到鬼子的计谋,所以他带着军区机关和后勤部门、学校,一头扎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更严重的是,在包围圈里,他还碰上了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以及北岳区的机关大队,大家都想从沙河突围,结果全部掉进了日军布下的口袋里。

    此时,二、三分区自顾不暇,军区警备部队数量极其有限,包围圈里的两万来人大部分没有作战能力,随时有可能遭遇鬼子,迎来惨烈的大屠杀。

    8月23日,大扫荡仅仅进行了10天,深陷重围的聂荣臻就支持不住了,他给一分区的杨成武发去电报:火速派老一团前来解围!

    早在8月初的时候,杨成武就知道,鬼子肯定要扫荡他的一分区。

    每次大规模扫荡之前,各分区都要囤积物资、集结部队,同时还要准备车马和民伕,这已经是常态了,八路军和日本人都知道这一点。

    因为,扫荡本身不是秘密,扫荡的路线和时间才是秘密。

    杨成武的心里也是比较紧张的。鬼子这次行动规模前所未有,周边各分区形势如此凶险,一分区却一直没有动静,显然不是鬼子忘了他们。

    杨成武下令,立即统计各团的情况,包括能参战人数、伤病员及枪弹情况等,统计结果火速上报。

    这是杨成武作战前,调查研究的重点事项。只有通过这种调查,才能了解各主力团的最新状况,从而推测出一分区能打什么规模的仗、能同多大规模敌军进行对抗!只有掌握了这些关键资料,才能做到心里有谱。

    司令部调查完,很快把数字报了上来,结论非常简单:一分区的老兵和弹药都在1940年消耗得差不多了,至今得不到有效补充,没有能力跟鬼子硬拚。

    杨成武叹了一口气,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但真要面对的时候,心情还是分外沉重。

    不能硬拚,就只能一面掩护老百姓逃难、一面跟鬼子捉迷藏。

    此时的主要对手,是日军110师团110联队长水上源藏大佐(大扫荡结束后10月份升为少将)。

    于是,一分区开始大规模精简。指挥机关留下副司令高鹏、参谋长黄寿发、政治部主任罗元发、地委书记王国权、行署专员李耕涛,其余只留作战科、情报科、通讯科一部分人,机要科全体人员,政治部只留几个,总共三四十人。

    其他机关干部都下到各情报站(电话站),或者单独找地方隐蔽。战线剧社100多人,身强力壮者下到各部队,妇女小孩躲上狼牙山。

    杨成武给自己留的人马不多,随身的警卫班、侦察班加起来只有20人不到,外围部队则是警卫连、侦察连、一团第三连。

    其中警卫连战斗力比较强,共有220人,配12挺机枪、4个掷弹筒,班长和战士都是老兵,排长则是各团连长中挑选的,属于军分区精锐。

    侦察连也有近200人,训练有素,基本上是日式装备。

    一团三连是红军老连队,战斗力很强。

    这三个连总共500多人,战斗力可以同一个团相当,小股日伪军碰到他们,讨不到什么便宜。

    除掉三个连外,杨成武还带上了20团,以及涞源支队。扫荡开始的时候,他们将跟随分区机关一起行动,然后中途分开,把鬼子引到山沟里打转。

    驻在北娄山村的一分区司令部开始组织疏散了。大家都知道,这里是司令部重地,鬼子肯定要来扫荡一番,因此不光机关要疏散,老百姓也要提前疏散,既是为了他们安全,更是保密的需要。

    可是谁也没想到,大家都忙着撤走,杨成武的房东却没有动的意思。

    房东是值得尊重的人,战争期间又不付房租,人家愿把房子让给你住,这便是一份人情。是人情就得还。

    看到房东一家不想走,训练科长李青川就去商量,是不是有什么困难、缺粮米衣被,八路军可以帮忙解决。

    李青川是一片好意,可是那位房东的回答,却让人瞠目结舌。

    房东告诉李科长说:“我们全家早合计好了,到哪儿,都不如跟着杨司令安全,我们就跟着杨司令一起转移。杨司令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这么多领导都在这里,发现了鬼子,也有八路军给咱顶着,跟着杨司令和这些领导,再安全不过。”

    听到李青川的汇报,参谋长黄寿发鼻子都要气歪了。这么多干部都没资格跟司令部疏散,一个老百姓,竟然把自己跟领导放在一起,叫什么事呢?!

    光有一户人家跟着,也不算大事。问题是,房东老农不管什么保密,直接把想法跟其他人都说了,结果北娄山村的老百姓觉得有道理,不少人都不走了,纷纷聚在一起,等着跟杨司令一道行动。

    事情到这一步,就比较严重喽,因为目标太大会暴露行踪,还可能混进敌特,黄寿发只好向杨成武汇报。

    时年27岁的杨成武沉思了一会,说了一段极有水平的话:“这也难怪,战争年代,求生是每个人的基本意愿,谁不想活下去呢?老百姓也不例外。老百姓既然认定跟着你八路军最安全,你哪儿还能把老百姓从身边赶走呢?”

    黄寿发沉默了。他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战争的残酷,绝不会那么简单。

    8月10日前后,日军对晋察冀军区发起大规模进攻,杨成武一方面收缩兵力严阵以待,另一方面将1、3、25团的侦察连集中起来,组成侦察营突击平汉铁路。

    按他的经验,袭击铁路线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牵制对手。没想到,日军兵力极为充足,铁路沿线前后防范严密,侦察营都是轻火力,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8月23日,在一分区狼牙山的东、北两面,日军21师团驻保定的机动部队,开始了正式的“铁壁合围”作战,从徐水迂回易县、紫荆关。

    第二天,南面的110师团所属部队也出动了,从保定、望都、完县、刘家台完成合围。

    徐水的敌人占领了金坡、苑岗、上下铺,此时狼牙山已经被三面包围,只有西面通向涞源方向还有个口子。

    日军重兵入境,迅速占领了交通要地南管头村。军分区司令部则在前一天,从北娄山村秘密转移到旁边的周庄,北面不远的岭东村,已有数百日军进驻,两边不过几小时路程。

    两天时间里,周庄白天没有一点人烟动静,仿佛无人的死村,500多八路军跟100多老百姓全部藏在屋内,靠干粮冷水充饥,天黑后才悄然生火做饭,所有人都知道,下一步就是刺刀见红的决斗。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杨成武收到了聂荣臻的电报,要求把镇守狼牙山的一团调出去,救援军区总部。

    杨成武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是有相当准备的。此刻的问题,是他手上兵力也不足。一分区总共有1、3、6、20、25、34团,看上去兵强马壮,其实状态堪忧。

    3团去年损失太大,现在还都是整训的新兵;6团实力不强,20团和34团都是小团,25团又不适合打伤亡大的硬仗。

    考虑到军分区有好几万老百姓需要掩护转移,这几个新兵成群、弹药不继的团是远远不够用的。

    一分区看上去家底大,可是地盘也大,每个团都有自己的防区,也都要保证防区内的军民安全。

    狼牙山地区是一分区防御体系的核心,所以才派一团镇守,把它调走了,就等于狼牙山腹地十几里全部洞开,日伪军将畅通无阻,无人能挡住他们进犯的铁蹄。

    狼牙山很重要,但是军区总部的安危也很重要。每次聂荣臻有难的时候,杨成武都会派一团去解围,所以这一次,杨成武也没有犹豫,咬着牙准备再次派出老兵最密集的一团。

    一分区的团级编制里,除侦察连外,一个大团应该有12个连,老一团比较特殊,杨司令在里面搞了13个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