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18章 反扫荡②
    8月23日晚,杨成武在离日军不远的周庄,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正式开始艰苦的反扫荡之旅。

    此时日军正在四处袭扰,试探八路军主力位置,县大队和民兵早已全部出动,掩护乡民撤离,周围枪声大作,到处是火光人声。

    杨成武在周庄,镇定地做了几个决定:一、一团留下第三连和第七连,其他人在团政委陈海涵率领下驰援三分区,务必救出聂荣臻,不惜代价保证军区总部两万人的安全。

    二、三团的第三营继续留在满城,掩护狼牙山根据地至关重要的南面,其余两个新兵营本来在一团防区训练,此时留在原地,暂不调回满城。

    三、一分区司令部位置早已暴露,因此杨成武将率领司令部移动作战,由军分区警卫连、侦察连和一团三连负责保卫,20团暂时随司令部行动。

    四、一团七连由团长邱蔚直接指挥,策应其他部队,保卫狼牙山根据地安全。

    分析杨成武的布署,可以发现他确实经验丰富。一团有13个连,留下两个还有11个,加上团部机关,足以担起掩护军区总部的责任。

    把三团的两个新兵营留在原地,虽然不能完全防御敌人,至少可以制造假象,让敌人以为一团还在狼牙山,不敢轻举妄动。

    34团和25团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野战部队,他们只要保证驻地的平安,就算完成了任务。

    杨成武此刻真正能够依靠的,是3、6、20团,还有手边的3个连。其中警卫连和侦察连擅长近战,三连野战经验丰富,他们在一起,对付日军小股部队不成问题,一定能保证分区司令部的安全。

    发布完命令,一分区几支部队开始交错行军。一团七连在狼牙山隐蔽待命,三连跟随杨成武机动,其余11个连全速开往阜平,同鬼子抢时间,救援聂荣臻。

    在大张声势宣称一团和三团都还在狼牙山之后,所有人迅速离开了周庄。大家相信,鬼子的情报十分灵敏,肯定会顺着踪迹追过来。

    此时的阜平,情况已经相当危急。1938年晋察冀军区总部被围、杨成武驰援的时候,军区总部有1万人需要掩护;而到了1941年,竟然已经扩到了两万人。

    这么多机关、后勤单位聚在一起,打又不能打,走又走不快,鬼子天天用飞机侦察轰炸,还有地面部队有条不紊地推进,准备把人赶进包围圈里,然后一举歼灭。

    关键时刻,一团赶到了。

    赶到阜平的一团,马上投入了战斗。

    他们把团部的100来人也编成一个临时连,全团凑成12个连分成4块,分别由四个团领导(政委陈海涵、副团长宋玉琳、参谋长晨光、政治处主任史进前)带领,顶在机关大队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掩护大家从速转移。

    他们接连穿过几道封锁线,终于转移到外线,圆满完成了掩护任务。

    对一团的表现,聂荣臻很是满意。

    之后,大家开会的开会,休整的休整,都在山沟里等着鬼子扫荡完毕,好护送聂司令回阜平。

    然而他们终究没能去成阜平。因为在9月份,他们接到了令人震惊的消息:一分区全境陷落!狼牙山军民被围!!司令部和后方机关告急!!!一团火速回援!!!!

    早在8月24日,一团主力离开狼牙山后,一分区指挥机关平常聚集的几个村子都已经走空。

    趁着深夜,杨成武率一分区精简后的机关大队(10来个领导干部、30多个司令部干部和机要人员,总计50多人),以及3个连的掩护部队,在暗夜的掩护下悄悄离开了北娄山村,向西转移到漕河边上的小村周庄。

    在悄然转移的指挥机关身后,是北娄山村的100多个老百姓。

    杨成武对此有指示:不要强行改变老百姓的意愿,也不必管他们的去向,他们铁了心要跟着八路军的队伍走,就随他们,即使跟在队伍后面,也不得驱赶。

    这是一道暴露目标并险些送命的决定,从一开始,杨成武就知道它的危险,但他从来也没后悔过。

    这也是杨成武人性中,最为可贵的闪光之处:绝不忘记自己的根本。

    一分区司令部悄悄撤走后,一团团长邱蔚立即带领团部从团山村进驻北娄山村,造成司令部仍在的假象。

    同理,南娄山村的一分区政治部前脚刚走,三团团长肖应棠也带领三团团部从松山村进驻南娄山村,造成一分区政治部仍在的假象。

    两个团接敌之后,没有久留,立刻分道扬镳,一团除了邱蔚和两个连外,其他人奔赴阜平保卫军区总部。三团则绕过敌军穿向满城,隐蔽待命。

    这一天夜里,周庄东北面枪声不断,易县、满城、定兴、徐水4个县的大队全部出动,总共有1000来人,正在掩护老百姓向狼牙山撤退。

    此时留守的只有一团七连,呆在狼牙山南边一个叫东西水的村子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隐蔽待机,不得暴露。

    根据七连一个战士回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在紧张逃难,自己手里有枪,却不能去帮忙,心里充满了愧疚之意。

    这个留下回忆的战士,名字叫葛振林。1个月后,他和其他4名战友作为一个响亮的名称,记入了历史书中:狼牙山五壮士。

    8月24日夜,杨成武在周庄再一次清点人员,清理掉不必要的文件和背包后,开始了突围行军。

    虽然队伍已经大幅精简,可是沿路都有老百姓加入,此时已经有两三百人跟在大队后面,拖家带口加上背负着大小包裹,行动缓慢,目标十分突出。

    杨成武此时的方向,是直线正北,那里是易涞公路。只要越过这条公路,就能到达平西。

    平西之所以比较安全,是因为那里是日军驻蒙军的防区。华北方面军、驻蒙军、关东军不是一个单位,相互间也谈不上合作,尤其是扫荡之类行动,经常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联合协同比较差。

    八路军发现了这个奥秘后,经常在两边来回跑,从来没有出过问题。所以看到鬼子来势汹汹,杨成武的选择,仿佛还是北上平西,甩开华北方面军。

    但是有经验的人感觉到,这趟的目标应该不是平西,因为杨成武除了带上3个连外,还专门捎上了涞源支队。

    涞源支队的装备和火力都不如主力团,杨成武带上他们,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杨成武虽然北上,真正目标却是西面的涞源县,所以需要熟悉环境和群众基础的涞源支队。

    看上去一切都很顺利,其实很不顺利。大伙在行军时,碰到了一件十分纳闷的事情:他们甩不掉鬼子的跟踪。

    为了保持联系,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会架起电台,同其他部队通讯。杨成武感到奇怪的是,每次电台开机不久,天上就会出现飞机,四处盘旋找目标。

    虽然没学过无线电测向,大家都凭战争直觉想到了一件事:鬼子八成有某种技术,能探到电台的方位。

    既然电台不安全,那就不要用了,大家在无线电静默中继续突围。

    很快,他们赶到了易涞公路附近,越过这条公路,就是平西的地盘了。

    眼看就能跳出鬼子的合围圈,杨成武却停了下来。他没有多做解释,只是简单地下了一个命令:调头。

    明明快到安全地方了,却要往回走,没有人问杨成武为什么,因为大家相信他的判断。无数次枪林弹雨里,杨司令都是用这种迷踪拳般的招式杀出路来,这次也应该不会例外。

    多年后,华北方面军的扫荡作战计划不再是秘密时,人们发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甲兵团于X月2日前进入良乡、高碑店以后,西向进攻敌区,击溃敌之集体战斗力;特别应迅速占据易县—涞源道路,以切断敌之南北交通。

    北面公路果然有鬼子的陷阱。

    杨成武的判断,救了所有人的性命。

    离开易涞公路,杨成武继续带着大队行军。

    他们的行踪已经算得上诡秘,可是很快就发现,不管怎样钻山沟,或走无人知道的小路,始终有一股鬼子在他们身后,不远不近地跟着。这实在是要命的事情。

    作战科参谋周自为脑子灵活,马上做了一件自豪一生的事:他找杨司令反映了自己的怀疑:鬼子一路跟踪,总甩不掉,怕是有奸细混在队伍里面!

    听到周自为的话,杨成武也醒悟过来,肯定是沿途跟随的老百姓有问题。

    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机关大队后面的老百姓已经少了许多,拖家带口的跟不上队伍,沿途就找安全地方隐蔽去了,只有几十个难民还跟在后面。

    负责殿后的参谋长黄寿发已是牢骚满腹,搬起三国里的典故,抱怨杨成武跟长坂坡的刘备一个德性,早晚要让曹操追上打死,可是杨成武说什么也不愿意赶老百姓走。

    现在,不能拖下去了。

    大队依然在不停地行军。他们走过苑岗、煤斗店,眼前一座高山耸立。杨成武找本地的参谋阎佐三问了一下,这个地方叫蝙蝠岭,翻过山就是涞源。

    蝙蝠岭山势陡峭、位置偏僻,自抗战以来,还没有鬼子到过这里。杨成武当即决定,大家克服疲劳、继续前进。

    在一条小山沟里,他们找到了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小村庄,名叫“万年冰”。

    再往前走翻过山,就到三甲村和浮图峪了,那是一分区曾经打过硬仗的地方,如今都被鬼子安上了据点。

    杨成武停了下来,命令前站的警卫连封锁山沟,后面的一团三连堵住退路,侦察连控制住所有跟进来的难民,开始搜查。

    鬼子招的特务,其实大都是本地的贫民,口音相同,衣服破烂,脸上也没写自己的身份。但久经沙场的侦察员们什么没见过,直接翻开行李检查,马上锁定了一个乞丐打扮的人。

    这个乞丐和其他人看上去一样,只有一个地方不一般:通常要饭的都是吃百家粮,小米、玉米、黑豆、高粱混在一起,他的口袋里,却只有清一色的小米。

    哪家的乞丐有这么阔气呢?很明显,他就是奸细。

    不需要太多手续,几个战士七手八脚地抓住了他,然后按规矩处死,不留一点痕迹。

    抓住了奸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开始坐下来休息,挖灶烧水。

    此时的作训参谋、后来的新中国开国大典阅兵副总指挥李青川,信步摘下老乡挂在墙上的胡琴,拉起家乡的山西小曲,琴声悠扬。

    伴随着煮饭的香气,老乡们开始相互让烟攀家常,气氛逐渐缓和起来,没有谁记得,身边的土坡下面,刚刚埋了一个袋子里装满小米的人。

    9月中旬,在蝙蝠岭潜伏了将近一个月的杨成武,从山沟里出来了。

    按照以前的经验,鬼子扫荡不过20天到1个月,杨成武于是带着他的司令部,重新返回狼牙山,准备像以往一样,指挥反扫荡的收尾工作、救助四散的群众,寻机吃掉落单的日伪军。

    他不知道的是,鬼子详细研究了晋察冀根据地的战法、地形之后,已经采取了新的行动方案,真正残酷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