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21章 斋堂川春秋
    斋堂历史悠久,素有“京西历史文化名镇”之称。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灵岳寺,后有斋堂城。”

    灵岳寺位于斋堂镇北部5公里的白铁山上,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斋堂因原为灵岳寺供僧侣和香客吃斋的地方,因而得名。

    清水河从群山之中,蜿蜒而下,在斋堂一带汇入永定河,因此,这一带依山傍水,山高谷狭,沟壑纵横,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交通要道,也是风景绝美之地。

    元至正年间,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的山长熊梦祥,隐居斋堂12年,撰写了地方史志《析津志》。

    他的友人欧阳玄曾赋诗这样描写此处的环境:“先生去隐斋堂村,境趣佳处如桃源。西出都门二百里,山之盩厔(zhōuzhì)水浩亹(hàowěi,此句意指山水盘曲之貌)。一重一掩一聚落,一溪十渡深而浑。羊肠险径挂山腹,蜂房小屋粘云根。”

    因为依山控河,这里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斋堂川。斋堂城便是斋堂川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别是北平沦陷后,北平成为日军入侵华北的大本营。人杰地灵的斋堂川也遭受蹂躏。

    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全国各地纷纷奋起反抗。1938年春,中国共产党派遣宋时轮、邓华率部挺进斋堂川,创建了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1月,八路军一二〇师副师长肖克奉党中央之命,率部来到平西,成立了“冀热察挺进军”,统一指挥平西、平北以及冀东的抗日游击战争。

    随着平西根据地的建立和冀热察抗日游击战争的猛烈开展,再加上斋堂川的重要战略位置,日军处心积虑地想把根据地一口吞掉。

    1940年春,日军派出一万六千余兵力围攻平西根据地,但被英勇的平西军民粉碎。

    当年秋季,日军又调集重兵,对平西再次进行大扫荡,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保存抗日军民的有生力量,“挺进军”司令部及地区党政机关暂时从斋堂一带转移至西部山区,继续领导平西军民的对敌斗争。

    日军占领斋堂后,在此处修筑了炮楼碉堡,安上了据点,顺着斋堂往下的沿线上,一溜排着胡林、军响、青白口等六个日伪炮楼,一直通往山外,直通北平。

    日军在斋堂川实行残酷的统治,先是疯狂掠夺斋堂周边的矿产资源,继而凶残屠杀中国同胞。斋堂川处在白色恐怖之中。

    斋堂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铜、铁、银、石棉等宝贵矿产,日军强迫老百姓开采这里的矿藏。

    在那时,平均每天有100多人为日军当苦力,就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十三四岁的孩子也不放过,几百万斤木料被日军掠夺走了。

    与此同时,为镇压人民的反抗,日军丧心病狂地屠杀抗日干部和无辜的群众。宛平县被杀的地方干部有100多人,被屠杀的群众达500人以上。

    1942年10月,日军在华北地区开展第五次“强化治安运动”,在昌宛地区采取“并村”行动,制造了“王家山惨案”。

    位于斋堂西北的王家山村,当时有40余户人家。1942年12月12日黎明时分,驻斋堂日军头目赖野及汉奸带领日伪军50余人突然包围王家山村。

    村党支部组织村中青壮年进入深山,而来不及转移的老弱妇孺48人陷入敌人之手。

    日军强行将他们赶入村前的一片空地上,在四周架起机枪,让他们说出八路军的下落。

    乡亲们宁死不屈,恼羞成怒的赖野下令将乡亲们赶进临街的两间屋内,将房门用铁丝死死拧紧,放火烧屋,除6人跳窗幸免于难外,42名无辜群众葬身火海,其中还有部分妇女怀有身孕。

    如今,在惨案原址,还建有纪念碑,时刻警醒后人。

    日军还在平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所到之处,无处不冒烟,无处不挂孝。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平西军民对残暴之敌的满腔怒火,他们拿起武器,与敌人战斗,永定河畔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了杀敌的战场。

    1944年冬,一场围攻敌寇据点的人民战争打响了。11月17日夜,平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将斋堂据点团团围困。

    这一夜,八路军成功地袭击了敌在斋堂、胡林、军响、沿河城等主要据点。宛平支队配合部队全歼了色树坟据点之敌,将炮楼夷为平地。

    与此同时,地方游击队大力配合八路军作战,600多名民兵携带枪支和地雷,数千名自卫队员拿着锹、镐、斧子、镰刀加入行动。

    日军的据点、碉堡都被封锁住了,所有通向外边的公路都被彻底破坏,电线被隔断,电线杆被砍断,敌人饮用的水井也用土填上了。

    此后,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对斋堂地区的敌伪进行了持续135天的围困。敌人困难重重,不得不靠宛平城的日军为其运来粮食和煤炭,又将炮楼和民房拆毁当柴烧。

    当时,在斋堂村三里以外的小山上有一座煤矿,有一次,民兵故意在煤矿上树了一块木牌,上写“老百姓别动,动则要命”,并让保长去据点向敌人报告。

    敌人来了30多人,想运煤到据点。正当他们围着煤堆看那块木牌时,枪声响起,敌人乱作一团,埋在四周的地雷又爆炸了,日伪军四散逃命。此后,敌人再也不敢来这里运煤了。

    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军响、胡林、沿河等五大乡的警察所土崩瓦解。绝望的日军山穷水尽,只能在气息奄奄中苟延残喘。

    1945年春天,平西和全国各战场一样,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反攻的时刻已经临近。

    根据《晋察冀日报》1945年4月6日的报道:4月2日敌人恐慌撤退,我军乘胜追击,将敌包围于斋堂至东胡(林)村间河滩里,击伤敌小队长以下40余人。被敌寇蹂躏四年之久的斋堂川人民遂重获解放。

    《晋察冀日报》1945年9月13日又刊发了原火采写的通讯《斋堂川的解放》,报道了斋堂川解放的过程。如今,人们也得以了解当时的详细战况。

    根据《斋堂川的解放》一文可知,军分区命令挺进军主力第七团坚决消灭斋堂之敌。

    团长王茂全决定在斋堂以东之王家河滩设伏,命一连占领胡林西无名高地和507高地,卡住斋堂东去公路之咽喉,阻敌逃窜。

    命三连潜人西斋堂,待敌撤出东斋堂据点,迅速占领东斋堂,尾追逃敌;以二连为预备队,随三连出击,歼敌于王家河滩。

    3月26日,各连进人预定地区。

    当地群众听说我军要攻打斋堂据点,情绪高涨,踊跃支前。

    4月1日,东斋堂增加了几十辆大车与60多名鬼子,而西斋堂的伪军指导班,也被撤回东斋堂。我军得到情报后,分析认为敌人有可能要撤退,于是命令各连队连夜进入阵地。

    当天夜里,一连进入了埋伏阵地,在山头上等了一整夜。三连注视着东斋堂的任何一点动静。

    第二天早晨,大雾弥漫,相隔几步就看不见人。9点以后,大雾才逐渐散去。

    这时,300多日军和伪军顺着大路旁边的水沟悄悄地离开据点,日军指挥官对部下说:“只要离开斋堂5里路,就可以脱离危险了。”

    可是敌人没料到的是,只跑出1里多路,来到村东宽阔的河滩里时,早已埋伏在那里的一连开火了,三挺机枪喷射出愤怒的火焰,敌人顿时乱作一团,十几个日军被撂倒在河滩里。

    一阵激烈的枪炮声之后,一连开始发起猛烈的冲锋。

    副连长杨来富率领着一个班,像雨中的闪电一样,快速的从左前方的山脚下冲到敌人面前,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八路军战士,惊慌失措的敌人趴在地上不敢起来,一个日军小队长摇晃着指挥刀,声嘶力竭地命令冲锋,但是没有一个鬼子敢站起来。

    气急败坏地小队长顺手砍掉卧倒在他脚前的两个日军,其他敌军纷纷站起来往回跑。就在这时,那个小队长被击毙。

    潜伏在背后的三连见敌人往回窜,立即占领有利地形,突然向敌人射击,给敌以重大杀伤。

    敌见前路被截,后路被堵,拚死反扑,端起刺刀向三连阵地冲来,三连一排长王朝银带领全排,奋勇突人敌群,与敌展开白刃格斗。

    这时,一连也从东面追来,将敌人团团围住。王家河滩上,顿时杀声震天,血肉横飞,枪声、爆炸声响成一片。

    在一个半人深的土坎子底下,隐藏着日军中队的指挥部,日军中队长镇村在一块大石头旁边摇晃着指挥刀进行指挥。

    三连连长带领一个排正在冲锋,发现了这一情况,命令阻击手一枪结束了镇村的性命。

    一个敌人准备上前来救护镇村,刚到他身边,也被击毙。另一个日军想来拖走两人尸体,还未等他站起来,也被击毙了。

    我军战士赶紧冲上去,投出一排手榴弹将敌人全歼,指挥部就这样给端掉了。

    残余敌人想逃跑,早就埋伏在那里的部队冲了出来,七班长刘玉同冲在最前面,一连刺死三个敌人,当他将要去刺第四个敌人的时候,不幸被敌人刺中。

    当敌人的刺刀插到他的胸膛上的时候,他还向同志们喊:“同志们,冲啊!宁死阵前,不死阵后!”在怒吼声中,刘玉同光荣地倒下了。

    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共击毙镇村中队长以下日伪军40余名,缴获大批物资。

    斋堂据点被拔除后,平北和平西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5年8月,经过八年艰苦奋斗,英雄的平西军民终于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在平西根据地,1939年九团曾在战斗中用轻武器击落敌机一架。

    黄光明(1908-1963年):江西省吉安县人。时任挺进军九团团长。

    挺进军9团是平西地区著名的八路军功勋部队,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老9团”。作为9团的第一任团长,黄光明的名字注定要载入史册。

    可是因为他去世很早,生前也很少跟子女提及往事,黄光明的故事,子女们只能从父亲战友留下的资料中知晓。

    一个月前,黄光明的子女特意去了父亲生前战斗过的地方,第一次走进杜家庄的9团指挥部旧址,子女们百感交集。望着眼前那层层叠叠的山,他们第一次走进了父亲的光荣岁月。

    时光追溯到1935年底,在瓦窑堡,中央决定由陕北红军组成红28军。任命刘志丹同志为军长,下辖三个团,共1200多人。

    绥德、吴堡战斗团编为一团,黄光明受命担任团长,政治委员是王再兴。

    当时,28军的任务是配合红军主力东征,打通陕北苏区和神木、府谷苏区,使之连成一片,巩固抗日后方。

    时任红28军政治委员的宋任穷在回忆录中记载了1936年3月20日的杨家堰战斗。

    当时,有当地群众来报,敌军正在我军前方10里远的杨家堰抢劫粮食,危害百姓,刘志丹立即作了部署,黄光明带领一团由北向南,正面主攻,二团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阻击增援之敌,三团在杨家堰南山沟内埋伏,歼灭溃败之敌。

    各团都按预定时间进入了阵地。刘志丹一声令下,冲锋号四起。一团发起冲锋,敌人毫无准备,顿时乱成一团,二团也开火合击,加上三团的突然出现,这个战斗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消灭敌人一个营。

    东征途中,一个月来,红28军前仆后继,打出了威风,以至于后来附近敌人闻风丧胆,听说28军来了,没等开打就连夜逃走。

    但也有不少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在粉碎阎家峁姜梅生骑兵旅和几个步兵连的战斗中,黄光明担任团长的一团二连九班就连换了八个班长,前七个班长都伤亡了。

    毛主席率领东征军渡过黄河以后,1936年3月下旬,红28军接到中央电令,从葭县以北东渡黄河,破坏敌军在罗峪口和黑峪口之间的沿河防线,插入晋西北地区,牵制调动敌人。

    3月31日晚,红28军开始渡黄河。红三团在沙峁头山顶上佯攻,牵制、诱惑对岸敌人。

    担任突击任务的是一团一连和二连一个排,首批登上木船,船工迅速朝河东岸划去,敌人没料到我军在此处渡河,因此戒备松懈。

    当我军出其不意接近对岸时,敌人才发现,急忙以火力阻击。一团的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冲上岸,端掉了岸边两个中心碉堡,很快占领了李家粱。

    接着一、二、三团相继在拂晓前渡过黄河。又经过一场激战,消灭敌人全部守军一个营,占领了罗峪口。

    5月初,28军随红军主力回到陕北,胜利完成了东征任务。

    光荣的红28军之后的“履历”也都是声名显赫,八路军宋时轮支队、第4纵队12支队……最响亮的一个身份莫过于红28军还是冀热察挺进军第9团的前身!

    1939年2月,八路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派出以萧克为司令员的挺进军挺进平西。

    挺进军成立后,实行了4个月的扩军计划,扩大主力3000人,又成立了平西游击支队,包括房良等几个县大队。黄光明被任命为平西游击支队的司令员。

    平西,当时是指北平以西、北岳恒山东北的宛平(现门头沟地区)、涿县、涞水以西以北小五台上一带,约12个县。

    到1939年11月整军时,11支队及房涞涿游击队整编为6团、7团;12支队及平西游击支队一部编为9团;抗日联军及平西游击支队一部编为10团;冀东过来的800余人编成12团;冀东包森支队编为13团。黄光明就是9团的第一任团长,政治委员是王季龙,政治处主任是蒲云照。

    挺进军第9团就是当地居民口中赫赫有名的“老九团”!黄光明的子女这次到门头沟地区寻访时,问及“老九团”,当地居民无人不知,这让子女们知道当时父亲的部队是居民们的靠山。

    挺进军在坚持华北抗战的总任务下肩负着怎样的重任?巩固平西,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开辟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

    因为平西是晋察冀边区——华北抗战的中心堡垒之一,它的位置尤为重要,所以经常牵制敌人的许多兵力。

    1939年12月初,9团打了改编后的第一仗——攻打南北窖高线公司战斗。南北窖离房山城40余公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房山、良乡重要的产煤区。日军利用这里的“高线”(一种空中索道)源源不断地将煤运到山外。

    这一仗,虽然没能全歼南北窖的守敌,但由于炸毁了高线公司北窖锅炉房,造成敌人运输线路瘫痪,也使敌人明白了9团的厉害,房山地区居民也受到很大鼓舞。

    1940年春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对坚持在平西的挺进军恨之入骨,妄图用一次“扫荡”将挺进军主力歼灭,摧垮平西革命根据地。

    敌人发动“扫荡”时,9团不在平西根据地腹地——斋堂,而是按照挺进军命令由原驻地李家堡、张家庄、孔涧一带,分散部队,筹粮筹装备,准备迎接敌人每年春季的“扫荡”。

    团长黄光明率2营、3营和骑兵连以及团直属队原地不动,寻找战机。

    3月10日,挺进军接敌情通报:日军从华北东线战场调集兵力,编成混成旅团,对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其中10路“扫荡”军主力即第一路约2000余人,配有炮兵、化学兵、伪军、辎重部队等约2500人,负责消灭挺进军指挥部。

    敌人此次对平西革命根据地腹地——斋堂的“重点扫荡”,主要是寻找挺进军主力决战,一举消灭挺进军主力,乘机捣毁挺进军指挥部。

    敌人这次“扫荡”是不惜血本的,带有重炮部队支援,并带有辎重部队支撑,辎重部队配有掩护部队,也具有战斗力,人员全部是日军。

    挺进军党委权衡利弊后,决定迎头痛击。

    司令员萧克亲自给9团团长黄光明、政委王季龙发出电报命令,命令9团立即集结在平西革命根据地腹地——斋堂地区制高位置双塘涧、齐家庄、张家庄、杜家庄一线,痛击日军,保卫挺进军指挥部、保卫春耕、保卫人民群众利益、保卫平西革命根据地!

    黄光明和王季龙代表全团指战员向司令员萧克发去电报表示:坚决消灭来犯之敌,决不辜负挺进军首长、机关和平西人民的期望,奋勇杀敌,以实际行动保卫指挥部以及春耕和根据地的安全。

    同时,希望挺进军首长和机关撤进山里继续指挥这次反“扫荡”的战斗,也好让9团能够解除后顾之忧,留有充分回旋余地英勇杀敌,誓与根据地共存亡!

    为了使战斗顺利进行,挺进军指挥机关连夜撤进山里,斋堂一带也连夜坚壁清野,给敌人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斋堂。

    电报发出后,9团各营星夜收拢,进入阵地,按挺进军首长的命令,在斋堂西北方向高山峻岭之中的双塘涧、齐家庄、张家庄一线构筑工事,将敌人挡在斋堂以西。

    9团指挥部设在杜家庄。斋堂地区的人民群众在地方政府的号召下,知道八路军要在杜家庄一线伏击敌人,积极支援前线,帮助部队筹集粮草、物资,捐献门板修筑工事,共同在敌人“扫荡”的必经之路筑起了一道牢固的防线,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杜家庄战斗历时三天三夜,创造了八路军以少胜多的辉煌,粉碎了日寇的“扫荡”美梦,保卫了挺进军司令部和平西革命根据地。

    1940年4月,遵照指令,10团开赴平北,12团也返回冀东,6月,6团、7团也因另有任务离开平西。

    平西地区只剩下9团,活动在房山十渡地区及涞水和逐鹿县境内。保卫挺进军、平西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成了9团最大的任务,房山人民亲切地称他们为“老9团”。

    9团战功赫赫,到1943年5月,日军再次对平西根据地进行“扫荡”时已是强弩之末,最后以惨败告终。

    1943年秋天,9团从房涞涿根据地东南地区撤走,奉命开赴陕北,踏上返回故里——延安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