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23章 荧屏上的抗战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读语文书中的抗战小说《小英雄雨来》,心里特别兴奋。

    后来长大了,自己做了一位人民教师,给学生上《小英雄雨来》,心里照样兴奋。

    这种心情来源于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对雨来小英雄的赞同,更是来源于对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景仰。

    而我们这一代人,不仅是从《小英雄雨来》这样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更多的还是从电影中得到熏陶。

    因为这种直观的艺术形象比起文字更能让人刻骨铭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陆续拍摄了一大批反映八路军抗战故事的经典影片,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抗日英雄形象,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成为难忘的记忆。

    在很多反映抗战的黑白老电影中,“晋察冀”是个经常被提及的称呼,“我晋察冀部队”、“我冀中部队”、“晋察冀军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这样的台词被频频提及。

    晋察冀军区,是由原八路军115师政委聂荣臻带领三千余人,逐步创立、巩固和发展的。

    它以五台山地区为中心,涵盖山西(晋)、察哈尔(察)、河北(冀)三省交界地和周边广大地区。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地处华北平原腹地,这里是华北日军的心脏,是关内关外、塞内塞外的枢纽和交通之脉。

    它经过多次调整整编,到后期形成了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主力部队达到20余万人,涌现了杨得志、杨成武、吕正操、邓华等著名的开国将领。

    在八年抗战中,晋察冀各部队涌现了不少经典战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土岭伏击战,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被八路军击毙。

    阿部规秀也是被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日本朝野无不痛惜,日媒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取材晋察冀抗日军民的战斗故事,经过艺术加工,陆续拍摄创作了如《鸡毛信》、《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地道战》、《回民支队》、《董存瑞》(影片前半段是抗战,后半段是解放战争)等影片,让晋察冀部队的战斗故事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为什么晋察冀的抗日老电影如此之多、流转如此之广呢?

    恐怕下面这些原因不会少呗:

    一、晋察冀被誉为“抗日模范根据地”,典型故事较多

    八路军进驻这一地区前,当地的国民党政权大多瓦解,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

    八路军开进晋察冀,在这里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机构和政权组织,大力发展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使敌后抗战和持久抗战有了坚强堡垒,有力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

    晋察冀军民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创造的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抵御侵略、舍生取义的精神象征,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涌现出模范又典型的抗战事迹,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老电影涵盖了晋察冀军民在抗战时期的多数经历,在严格遵循抗战史实的基础上,编导又借助想象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艺术架构。

    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地道战》的智慧等等,不但有“抗战史”的真实,还有“主旋律剧”的神韵,历史真实与艺术审美实现了完美统一。

    二、晋察冀部队是八路军“由小变大”的生动体现

    晋察冀军区组建伊始,部队只有三千多人,可以说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地盘没地盘。

    但是晋察冀部队“撒豆成兵”,以一个连、一个排甚至一个班为骨干,将部队作为种子洒向广大城乡,不断扩充部队。

    往往一个大县,其子弟兵就能组成一个正规团;一个小县,能组成一个或数个营,各乡、村也组织起了自卫队。

    这些家乡子弟兵经过战斗的磨砺,慢慢从“土八路”变成正规军和主力部队。

    到抗战胜利时,晋察冀八路军正规部队超过20万人,地方部队有10万余人,民兵扩大到90万余人。

    在《董存瑞》这部影片中,这一点就有着较好体现,董存瑞等民兵在配合八路军正规军的战斗中不断成熟,最终如愿以偿加入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基层连队,八路军也通过吸纳民兵逐步发展壮大。

    《回民支队》也是如此,回民支队这支自发的人民武装组织,经过八路军的教育,在残酷的战斗中经受锻炼和磨砺,逐渐成长为一支合格的、成熟的武装队伍,马本斋也从一名民兵队长蜕变成优秀的八路军指挥员。

    三、晋察冀军民鱼水,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成果和威力

    经过中国共产党教育,晋察冀群众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军区借助群众智慧,创造了多种人民武装斗争的形式。

    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水上游击战等,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有效打击了敌人。

    以晋察冀军区为背景的老电影,无处不体现着“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像《鸡毛信》、《地道战》,与日军交手并不是八路军主力部队,而是广大民兵,略带喜剧色彩的《小兵张嘎》,更是展现了白洋淀地区的军民鱼水情。

    这些电影编导者们向观众传达着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日本侵略者深深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平原游击队》的结尾,李向阳那句“在中国的土地上,绝不允许你们横行霸道!”更是让人热血沸腾。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句台词,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发出的拷问和怒吼,是最铿锵有力的抵抗宣言。

    不但这些黑白老电影,像儿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儿童文学《小英雄雨来》等,讲述的也都是晋察冀军区的抗战故事,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

    这些老电影成功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新形象,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无畏、李向阳的足智多谋、“老罗叔”罗金宝的坚定果断、马本斋老母亲的民族大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抗日英雄影像图谱。

    就连胖翻译、龟田、松井,都不是单纯脸谱化的坏蛋和鬼子,这也避免了简单化的艺术处理,衬托了正面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晋察冀军区八路军部队同人民一起并肩战斗、殊死抵抗,这些老电影真实还原了抗战的历史真相、体现了人民的爱国情怀。

    拍摄这些影片的意义,不仅仅纪录晋察冀军民抗击侵略者的丰功伟绩,还凸显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八年抗战中,在长城内外、在太行山麓、在易水河畔、在白洋淀旁,晋察冀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浴血山河,不断打击日伪军,以无数的青春和生命,最终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源于晋察冀根据地往事的这些老电影,时至今日依然可以作为生动形象的活教材,教育我们铭记历史,面向未来。

    自然,除了电影这一视觉艺术形式,也有摄影艺术。有这么一幅摄影,更能让人想起那个年代,因为他们是真人,而不是虚构的人物。

    一张老照片,左起邓仕均、戎冠秀、李勇,多少鱼水情,尽在画面中一一来自对“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的一段真情回忆。

    英雄不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是张名为《晋察冀三英雄》的照片,出自晋察冀军区专职摄影记者叶曼之之手,它发表在《晋察冀画报》1944年第5期封面上。

    照片上的三英雄分别是拥军模范戎冠秀(中)和战斗英雄邓仕均(左)、爆破英雄李勇(右)。

    这张珍贵的照片背后,有一段非常感人的传奇故事。

    戎冠秀出生于1896年,是平山县下盘松村人。她早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积极为八路军筹集粮草,组织妇救会、识字班,宣传抗日救国,带头送子上前线,积极支前,照顾伤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

    戎冠秀历任村妇救会主任、识字班校长、村党支部副书记、乡党委委员、县委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妇联代表,全国妇联、省妇联执委。曾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是全国爱国拥军的一面旗帜。

    戎冠秀救过很多伤病员,其中,和邓仕均的故事最为传奇。邓仕均所在部队“老五团”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曾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

    抗战时期,当地的老百姓曾唱过这样的歌谣:“北有老三团,南有老五团。杀敌显威力,鬼子心胆寒。”

    1943年秋,邓仕均负伤住在花木后方医院。一次敌人“扫荡”时,正发着疟疾的邓仕均在转移中掉了队。日军发现了他的踪迹,开始漫山遍野搜查。

    这时,正带领乡亲们转移的戎冠秀发现了受伤的邓仕均,一把抓住他说:“是自己人,快!跟我来!”

    裹着小脚的戎冠秀半搀扶半背着邓仕均踉踉跄跄向半山腰的一个秘密山洞爬去。

    可是,那个山坡斜面呈60°,洞口距地面有近3米高,身染重病、浑身无力的邓仕均怎么也爬不上去。关键时刻,戎冠秀蹲下身子,让邓仕均踩在自己的肩上。

    邓仕均起初不肯,在戎冠秀的一再催促下,他才踩着她的肩膀翻身进了山洞。

    安顿好伤员,戎冠秀又出去给他找来吃的喝的以及治疟疾的中草药。在戎冠秀的精心照料下,邓仕均终于恢复健康,重返前线。

    当时,他们只知道是自己人,却并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

    1944年2月10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在阜平县北崖村召开,戎冠秀获“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邓仕均也因作战勇敢获“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

    大会最后一天,戎冠秀走上讲台,讲述自己抢救八路军伤员的故事。这时,在台下的邓仕均才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叫戎冠秀。

    戎冠秀发言后,邓仕均快步走到她的面前,紧紧地抱住戎冠秀说:“大娘,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您救的那个伤员啊!”

    戎冠秀一听愣住了,随即她笑呵呵地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不过你是谁,我还真是不记得了!”

    “大娘,我叫邓仕均,没有您的救护,我肯定活不到今天!谢谢您……”

    当时,还有一位爆破英雄李勇,他们同时被授予军区一级荣誉称号。晋察冀军区专职摄影记者叶曼之让他们站在一起,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感人瞬间。

    聂荣臻看到这张照片后,欣然为其作了“光辉永存”的题词。这张著名的《晋察冀三英雄》,即邓仕均、戎冠秀、李勇的合影照,成为叶曼之的传世名作。

    会后,军区副政委刘澜涛、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和邓仕均亲自把戎冠秀扶上骡子,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李志民牵着骡子缓缓从人群中穿行。

    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为群众“牵马坠镫”的举动在全边区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返回部队后,邓仕均还给戎冠秀写了一封信:“您是子弟兵伟大的母亲,我愿将我的枪端得平平的,瞄得准准的,去射击万恶的敌人,保卫您,保卫我们的晋察冀。”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在北京召开,戎冠秀和邓仕均在中南海怀仁堂再次相逢。

    当时戎冠秀抚摸着邓仕均身上的伤疤,问长问短。邓仕均更是把戎冠秀当作了自己的母亲,见了面有说不完的话。

    他们之间鱼水深情的感人故事也成为“拥军爱民”的典范。

    1959年10月1日,戎冠秀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时,听到了邓仕均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噩耗。当时戎冠秀两腿发软,泣不成声。她哭着说:“他是个多好的同志啊!”

    如今,邓仕均所在的部队已改为武警部队。在天津武警指挥学院的卫士广场一隅,矗立着一座根据邓仕均和戎冠秀当年的合影创作的人像雕塑,成为武警指挥学院对学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

    当年在八路军的扩军大会上,戎冠秀第一个发言。

    她说:“我有3个儿子,全报名,验上哪个哪个去,都验上了都去!要是不嫌我老伴儿老,让他也去给咱八路军喂马!”

    在戎冠秀的带动下,革命老区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着上战场的动人情景。戎冠秀的儿子参军后多次立功受奖,后来牺牲在朝鲜战场。

    在后来的岁月里,戎冠秀又先后送4个孙子、1个外孙和1个外孙女参军,报效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戎冠秀一如既往地坚持“拥军爱民”,她对子弟兵的爱深入骨髓。到部队慰问演讲时,她总是带着针线包,随时随地给战士们缝补。

    建军60周年前夕,戎冠秀同县妇联的同志一起做了双纳底布鞋,寄给了聂荣臻元帅。

    聂帅很快回了信。信中说:“这双鞋虽然很普通,但它包含了老区人民的心意,是军民鱼水情的结晶。”

    聂帅把这双鞋摆放在自己住室的茶几上,寄托对这位子弟兵母亲及老区人民的思念之情。

    戎冠秀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年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人物”之一。

    戎冠秀的英雄事迹,被编成话剧、电影、电视连续剧。河北梆子《子弟兵的母亲》进京演出,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