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34章 皖南事变③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我军最大的一次军事损失,和湘江战役、西路军并称为三大败仗。

    新四军军部自成立后,因抗战战场形势变化,进行过多次转移:

    1937年12月25日,军部在武汉市前大和街26号成立。

    1938年1月6日,军部迁移到南昌市友竹花园7―8号。

    1938年4月5日,军部迁移到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小街。

    1938年5月7日,军部迁移到安徽省太平县麻村。

    1938年5月26日,军部迁移到安徽省南陵县南部土塘村,邻近泾县。

    1938年8月2日,军部迁移到安徽省泾县云岭镇罗里村。

    抗战时期,江南主要城市被日军占领,新四军成立时也只能一边转移,一边工作。直到进驻云岭镇以后,军部才获得了安定。

    此后2年多时间,军部一直驻扎在这里,中央的东南分局也在这里,云岭成了我党在江南地区的指挥中心。

    新四军各支队分别挺进抗日前线,开辟所属根据地,只有军部留在后方,周围都是国民党的统治区,这也为日后冲突埋下了伏笔。

    1940年下半年,国民党开始施加压力,要求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及新四军之各部队,限一个月内撤到指定区域。

    与此同时,延安也多次来电,要求新四军军部北撤到我军根据地内。

    然而,项英贪图云岭地区安逸环境,迟迟不愿意行动。

    1940年10月,黄桥战役我军反击韩德勤部国军获得大胜。接着11月曹甸战役,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意图摧毁韩德勤的老巢,最终战役失利。

    韩德勤部是顾祝同的嫡系部队,顾此时担任第三战区司令,新四军军部就在他的辖区内。他恼羞成怒,下定决心覆灭新四军军部。

    这一系列国内形势变化,使得新四军军部的形势越来越危急。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终于开始转移。这次转移人数众多,还有大量非战斗人员,堪称一次小长征。

    战斗人员序列如下:

    第一支队

    司令傅秋涛(上将),副司令赵凌波(被俘叛变),参谋长赵希仲(被俘叛变),政治部主任江渭清(江苏省委书记)。

    所辖部队是老一团,新一团,共计3000多人。

    第二支队:

    司令周桂生(牺牲),政委黄火星(中将),副司令冯达飞(被俘被杀),参谋长谢忠良(少将),政治部主任钟民(1954年去世)。

    所辖部队是老三团、新三团,共计2000多人。

    第三支队

    司令张正坤(牺牲),政委胡荣(被俘自杀),参谋长黄序周(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政治部主任吴奚如(湖北省文联委员)。

    所辖部队是第五团,军部特务团,共2000多人。

    以上三个支队是主要野战部队,合计大概7500人。

    军部在云岭已经驻扎了2年多了,加上东南局,有大量人员。所以随军还有以下人员:

    军部教导总队,军直机关,服务团共1500人。

    军部兵站、军械所、印刷所、上饶办事处机构人员;东南局工作人员,皖南地方党人员,共计约1000人。

    军部医院部分伤员;随军家属等人员,大约1000多人。

    这些非军事人员大约近4000人(这些人中事变前曾组成第一批北移人员转移至江北,计2000余人),他们还带着行李和物资,行动慢,没有作战能力。

    由于项英对形势判断失误,这样一支队伍,还带着大量后勤辎重,就像中央红军长征初期一样,行动缓慢。

    这样一支部队,遭受到国民党7个师8万多人围攻,损失非常惨重。从三个支队领导中,二支队司令周桂生和三纵队司令张正坤在突围中牺牲,三支队政委胡荣被俘自杀,这两个支队都损失严重。

    只有一支队司令傅秋涛和政治部主任江渭清成功突围,但是副司令赵凌波和参谋长赵希仲被俘叛变。

    三个支队的主力老一团、老三团和五团是新四军建军时的八个老团,在战斗中全部损失,不复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皖南事变中所有部队都被打散,不存在整支部队突围。

    二支队和三支队都是跟随军部,最后被打散后突围。比较特殊的是一支队,战斗中意外与军部失去了联系。

    傅秋涛司令指挥部队向苏南方向突围,1月10日突围战中,老一团大部分冲了出来,新一团在后面掩护未能突围出来。

    一支队突围战之后,傅秋涛和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将部队编成1个步兵连和2个手枪连,又冲破了敌人几道封锁线。

    傅秋涛、江渭清原本跟随陈毅在苏南活动过,对那里熟悉,他们将剩余部队分成了几股,分别行动,最终都到达了苏南。

    皖南事变后,负责善后收容工作的是曾希圣,他原是红军时期中央军委二局局长,负责情报工作。

    1940年,他从重庆调到新四军军部。1940年10月,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途中,因交通受阻滞留无为地区。

    这里是我军一个新开辟根据地,有孙仲德率领的江北游击纵队一个大队、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领的挺进团(三支队五团三营为基础)、张振坤率领的皖南第二支队等部队。

    他原本负责接应军部渡江,皖南事变后,曾希圣实际负责接待突围人员。

    从元月中旬开始,他陆续收容了多批突围人员,其中的高级干部有黄火星(中将)、刘别生(1945年牺牲)、钟得胜(1950年去世)、熊梦辉(1941年牺牲)、李志高(1941年牺牲)、谢忠良(少将)、巫希权(1943年牺牲)等人,人员分属一、二、三支队的六个团还有军部。

    直到2月底,还接收了张闯初(少将)、曹丹辉(少将)、袁大鹏(1945年牺牲)带领的一批突围人员。这里接收的人员大约有700多人。

    曾希圣负责筹建新四军第七师,突围到无为的人员都编入了该师。

    除此之外,罗炳辉率领在津浦路东活动的新四军五支队,也收容了一部分突围人员。

    以上两部分加上傅秋涛带领的一支队突围到苏南的人员,合计有1000多人。

    皖南事变是我军一次重大损失,除了突围出去的1000多人,另有3000多人战死。被俘人员大约有4300多人,其中包括很多非战斗人员,还有战斗部队弹尽粮绝,失去抵抗力的人员。

    1941年10月25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致蒋介石、何应钦电:“原收容叛军官兵共计3362员名,续收914员名,除逃亡及病死外现有人数计第一大队1276名,第二大队1247名,军官队657名,军士队276名。”

    据此计算,“原收容”和“续收”两者相加为4276名,再加上在李村、七峰岩等地被囚禁的叶挺军长及其他干部30多人,被俘总数约为4300余人。

    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高级干部,除军长叶挺被长期辗转囚禁(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获释),赵凌波、赵希仲叛变后充当了国民党特务外(两人后来都被我军击毙),其余黄诚、李子芳、张正坤、冯达飞、林开凤、肖正冈、项永章等因为领导狱中斗争、不甘屈服而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徐金树则是在石底监狱越狱逃跑时,在同追捕的宪兵搏斗中牺牲。

    为了屈服被俘人员的意志,国民党有组织地屠杀被俘官兵中的高级干部,后来将大部分被俘人员(也有部分未暴露的下级军官)强行编入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各部队。

    被编入国军部队后,不少官兵找机会逃出,重新找到新四军。

    皖南事变是我军历史上一次重大损失,在突围时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名录如下:

    项英,新四军副军长。

    袁国平,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周子昆,新四军副参谋长。

    朱镜我,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

    杨志华,新四军政治部文书科长。

    陈惠,新四军政治部青年科长。

    雷耿,司令部军法处科长。

    徐赞辉,第一纵队新一团参谋长。

    林高峰,第二纵队政治部青年科长。

    周桂生,第二纵队司令员。

    杜剑秋,第二纵队新三团代参谋长。

    胡荣,第三纵队政委。

    还有一批高级干部,在上饶集中营被国民党杀害:

    李子芳,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

    项永章,第三纵队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

    黄诚,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

    肖正冈,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

    王怀生,第一纵队老一团参谋长。

    冯达飞,第二纵队副司令员。

    张正坤,第三纵队司令员。

    徐金树,第三纵队老五团团长。

    林开凤,第三纵队老五团政委。

    皖南事变中唯一突围成功的将领,救出2000余名战士,建国后授上将。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想必很多人都记得这首诗。

    这首诗发表于1941年,诗中所述当事人为新四军第一任军长叶挺,他在皖南事变后被国民党囚禁,之后一直被关押在狱中。

    1941年,顾祝同指挥国民党部队包围了在安徽南部抗日的新四军,经过激烈战斗,因为敌众我寡的原因,新四军损失惨重,军长叶挺被俘,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壮烈牺牲。

    只有一人率领2000余名战士逃出重围,为革命保留了火种,此人就是傅秋涛。

    傅秋涛出生于1907年,湖南平江人,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

    因为家里比较贫穷,傅秋涛自小就很懂事,从来不给父母添麻烦,还早早就去打工挣钱来补贴家里的开支。

    幼年时的傅秋涛一直都对命运十分不满,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地主就可以随意剥削底层农民,而那些真正勤劳肯干的人却怎么都摆脱不了贫困的生活。

    这些不满在他心中埋下幼小的树苗,当革命浪潮来袭时,这些树苗长成了苍天大树,促使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5年,年仅18岁的傅秋涛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加入雇农工会,不久后在工会骨干的带领和指引下,傅秋涛带着三百多位农民一起投身了“平江扑城”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傅秋涛充分展现出了自己对革命的热情,也因此获得了入党的许可,并在1929年正式入党。

    加入红军后,傅秋涛领导了湘鄂赣苏区的反“围剿”战斗,红军开始长征后,傅秋涛被命令留在了苏区。

    因为战斗形势和天气环境、通讯手段不发达等缘故,傅秋涛一度和上级失联,但是傅秋涛并没有彷徨无措,而是一边扩张队伍一边继续试图联络大部队,他也在此期间保留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经两党研究决定,以南方八省的游击部队为基础,改编成新四军,傅秋涛被任命为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兼第1团团长,他也率领部队奔赴安徽地区参加抗日活动。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此时的傅秋涛已经升为第一纵队的司令员。

    1月6日,新四军因为国民党突如其来的袭击,在军事行动上做了调整,傅秋涛的第一纵队得到往求岭方向行动的任务。

    刚开始他们行军还算正常,傅秋涛便在举山停了下来,打算等其他部队到达再做打算,谁知上级却突然命令他们回撤。

    虽然这个命令出人意料,但傅秋涛还是带着部队回撤,然而就在回撤途中,傅秋涛部遭遇大批国民党部队袭击,他们对傅秋涛发起包围之势。

    紧接着傅秋涛又迎来了两个噩耗:首先部队电台损毁,他们与大部队无法联络;其次是纵队的副司令竟然临阵投敌,给部队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傅秋涛只能自行组织突围,然而在突围的过程中,傅秋涛还是零零散散失去了二百来号兄弟,傅秋涛只能将部队分散,命各个小队自行突围。

    因为善于伪装,傅秋涛后来顺利逃了出去,而且一些老百姓还自发为他打掩护,傅秋涛这才平安来到苏南抗日游击区,并带出了一批新四军战士,再次为革命保留了有生力量。

    同时,傅秋涛部也是皖南事变中唯一突围成功的新四军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傅秋涛担任了人民武装部部长等职务,并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上将。

    晚年的傅秋涛担任了总参谋部顾问等职务,于1981年因病去世,终年74岁。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反共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