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60章 合并之后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不久,新四军重建,一口气编制了七个师。其中,粟裕是第一师师长。

    可是到1942年,粟裕指挥的兵力几乎翻了一倍,把另一个师也纳入了第一师,归粟裕指挥。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重建后新四军各个师,虽然面临敌后极其艰难的形势,和日伪军的围攻,但是发展都比较顺利,尤以粟裕指挥的第一师发展最为迅猛,接连打胜仗。

    可是也有一个师,形势很不乐观。这就是第六师。

    第六师的师长兼政委是谭震林。谭震林是湖南攸县人,攸县隶属于株洲市,位于湘东。

    谭震林的革命资历非常老,红军创立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谭震林就是政府主席。

    谭震林参加过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斗争,当时他的职位已经非常之高,当过红十二军政委。

    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谭震林等人留在闽西苏区,坚持了三年难以想象的艰苦游击战争,成功为党保存了一支红军队伍。

    到新四军成立,谭震林当过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也当过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地位非常之高。

    到新四军第六师成立,谭震林担任师长兼政委。

    第六师兵力很弱,只下辖两个旅,一个是第十六旅,一个是第十八旅。

    其中第十六旅的旅长叫罗忠毅,湖北襄阳人,原是冯玉祥的兵,宁都起义之后加入红军。

    罗忠毅同时还是第六师的参谋长,旅政委叫廖海涛,福建上杭人。

    罗忠毅和廖海涛都没有参加长征,是经历南方三年游击战大难不死留下来的珍贵红军种子。

    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他们两位,因为他们在1941年11月就双双牺牲了。

    第十六旅位于苏南,长江以南,乃繁花锦绣之地,日军必争之地,经常大举“清剿”。

    第十六旅面临的形势非常危险,可以说是在敌伪顽的夹缝里战斗。

    1941年11月,三千多名日伪军长途奔袭,包围了第十六旅的驻地塘马。

    当时第十六旅只有一个旅的兵力,且几个团分散各处,此时真正在身边的只有一个多点团。

    敌众我寡,经过艰难苦战,打退日军的8次进攻,歼敌无数,旅长罗忠毅不幸中弹牺牲,政委廖海涛腹部中弹,也壮烈牺牲。

    他们是新四军重建后牺牲的两位高级将领,非常可惜。

    第十八旅的旅长叫江渭清,建国后成就很大,当过江苏省和江西省第一书记。旅政委名气更大,他就是温玉成中将,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军长之一。

    温玉成执掌的是韩先楚带出来的第四十军。

    第十八旅在此之前,因为情势危急就已经转移到了江北去。孤掌难鸣,握紧拳头才能打疼敌人。新四军军部就把第十八旅划给粟裕的第一师建制。还在江南的第十六旅也归粟裕指挥。

    这样,第六师只剩下了师部。谭震林成了“光杆师长”。

    客观地说,论指挥作战,谭震林的确不如粟裕,他更擅长做政治工作。

    所以到1942年,新四军军部命令第六师并入第一师,粟裕仍然担任师长,原第六师师长谭震林改任第一师政委。

    但是,谭震林一直没有到任,实际上粟裕一个人,能者多劳,指挥了两个师,共计五个旅的兵力。

    这是在内部,对外呢,为了尽可能降低负面影响,从合并之日起,仍然沿用第六师番号。

    十六旅坚持在苏南,罗忠毅和廖海涛牺牲后,谭震林为了整合十六旅,曾经一度亲自担任十六旅旅长。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将十六旅交给林欣儿,恐怕十六旅的历史会改写。

    但当时谭震林似乎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挺进纵队与十六旅被日军严密隔断,部队很难结合在一起。

    二是林欣儿是位女同志,虽然很会打仗,但将这么重的担子交给一位女将,不仅很残忍,在新四军,抑或在八路军里都没有先例。

    两师合并后,翌年,粟裕就指挥二旅过江南下,支援十六旅。两旅合并后,原二旅旅长王必成为新十六旅旅长,原十八旅旅长江渭青为政委。

    这样的组合,明眼人一看就清楚:粟裕对江南势在必得。

    然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江南位于南京与上海之间,日军华东派遣军、华中派遣军总部均驻以上两城市,汪伪政权总部也在南京。

    所以从1941年起,日伪军就多次发动“清乡”,“扫荡”,新四军的日子很不好过。

    果然,十六旅面临的大战、恶战接踵而至。结果,江渭青在反“扫荡“中负伤,接着区党委书记邓振询同志牺牲。

    粟裕对十六旅在苏南敌后的处境表示了极大的关心。他屡次来电询问敌情和顽情,并告诉十六旅:师部和军部考虑到苏南敌后地区塘小鱼多,部队过于拥挤,活动、给养都困难,打算将四十八团北调,要王、江有所准备。

    接到粟裕来电后,王必成和江渭青交换了意见。王必成先谈了看法。

    他认为,目前北有日伪,南有顽军,我们的大部队夹在中间,确实目标大,给养也不易解决。

    师部拟将四十八团北调,这是对我们的关心,但是,如果苏南形势一旦发生变化,手里没有一定的力量,怎么办?所以,四十八团不过江也行。

    到底是去是留,他问江渭青的意见。

    江渭青说:“你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我们在南京外围地区转战虽然艰苦,但对敌人威胁极大。按照苏南三角斗争的规律,日伪一定要把我们送到溧武公路以南去才会甘心。”

    他还说:“我们已经熬过半年,最困难的日子可以说就要过去,茅山、太涌“清乡”区的形势业已开始好转,我们又有了活动的余地,再困难也困难不到哪里去了。还有一点,敌人分兵南进投入太平洋战场的局面是很可能出现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极好的发展机会,如果我们力量分散,到时候可能抓不住这个机会。所以,我觉得四十八团目前还是不北调为好,过一段时间以后再说。”

    王必成听了江渭青的分析,很干脆地说“好,同意你的意见。”

    于是,他们联名给师部拍了电报,陈述自己的看法。

    粟裕一向从善如流,立即向军部转报了他们的建议。

    不久,军部回电:“同意必成、渭清同志的意见,第四十八团坚持苏南不北调。”

    1943年10月,正当十六旅继续在南京外围地区开展游击活动,日军出动两万之众,向苏浙皖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战役行动。

    其目的不仅要掠夺资源,更主要的是摧毁广德空军基地,以防盟军飞机由此起飞轰炸日本本土。

    三天之内,日军向前推进100余公里,占领潥阳、广德、郎溪和宣城四座县城,打通了宣城至长兴的公路。

    当敌军进击时,溧武公路以南的国民党军队望风而逃,其五十二军退至安徽宁国,“忠救军”大部分退至浙皖边境的孝丰、广德山区,挺进军溃散于宜傈山区,保安第四纵队张少华部则窜至长涌地区,依靠伪军掩护与我军争夺这一地区。

    这样,溧武公路以南至宣城长兴公路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新沦陷区。日伪军在各大市镇增筑据点,委任伪县长,组织伪政权,颁发“良民证”,实行伪化统治。

    苏南三角斗争的形势果然如王、江所预料的那样发生了变化。十六旅随即派第四十八团尾敌南进,袭扰牵制敌军的进攻,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

    10月上旬,新四军即恢复了春季反顽战役前的地区,区党委和旅部机关返回溧水里佳山一带,两溧地区再度成为苏南敌后党政军指挥中心。

    在恢复了两溧地区以后,十六旅向军部报告了敌军的战略意图,并建议派兵南来,发展苏浙皖边新沦陷区的游击战争。

    军部非常重视十六旅的建议,立即向一师征求了粟裕、叶飞等人的意见。军部和师部都认为这是向南发展的一个极好机会,但又一时无力从江北抽调部队增援苏南。

    陈毅电示林欣儿的挺进纵队,依照现有力量,灵活使用兵力,逐步向南发展,达成控制宣长公路以北地区的任务。

    接到军部电报后,林欣儿挥师从宁沪公路北上,想打通与十六旅的联系,支援十六旅。

    王必成和江渭清在接到军部电报后,立即进行研究,一致认为,机会难得,稍纵即逝。没有援兵,我们就分兵作战。

    决定由王必成率四十八团南进郎溪、广德,实施战略侦察,同时相机打击敌顽势力,准备向南发展。

    由江渭清和钟国楚(因邓振询牺牲,钟国楚不去延安,仍留在苏南,改任十六旅副旅长)率四十六团廓清溧水、高淳一带伪军据点,完全控制溧高地区。

    11月初,王必成亲率南进部队经高淳进入郎溪,再向东插入广德。在半个月内先后进行了侯村、芦塘、泉村、砖桥等九次战斗。

    特别是芦塘一仗,消灭了顽挺进第二纵队司令部及所辖的一个团,俘虏数百人,缴获大批武器和迫击炮弹1000余发、山炮弹2000余发、高射机枪弹1000余发、机步枪弹10万余发,初步打开了郎溪、广德北部的局面。

    江渭清和钟国楚指挥的溧高战役开始于11月20日。

    在日军大举南进时,伪和平建国军第三师一个团乘国民党军撤逃之机,进驻溧水、高淳的新桥、东流、部村、漆桥、东坝一线,妄图以此为依托,逐步蚕食溧高地区。

    十六旅四十六团根据伪军兵力分散且无日军增援的情况,决定采取分割围歼的攻坚战术。

    11月20日晚,四十六团首先向溧水境内的东沫伪据点发起强攻。敌凭险顽抗,经我严重杀伤后,于第二天放弃据点,逃往孔镇。

    20日晚,十六旅特务营对溧水新桥伪军发起攻击。经一小时激战,全歼伪军一个连,俘伪军50余人,缴获全部武器弹药。

    22日上午,江渭清带领四十六团和旅特务营南移,将指挥所设在高淳漆桥和东坝之间的小游山北侧。

    江渭清以四十六团二营主攻漆桥,一营、三营担任警戒,旅特务营设伏于大、小游山及小茅山一线。

    当晚,二营向漆桥守敌发起攻击。因缺乏攻坚重武器,未能打下据点。此时,正在东坝巡视的伪副师长陈炎生接到求援电,亲率一连伪军增援漆桥。

    陈炎生很狡猾,他率队进至半路突然改走小路,并边走边用火力搜索。新四军沉着等待,侯敌人进入特务营伏击圈时,埋伏在小茅山的特务营二连迅速截断其退路。敌军见后路已断,慌忙向西边的张沛桥逃窜。

    特务营一连抢先占领张沛桥,将敌军压至沛溪河北岸。经半小时战斗,这股处在我军包围中的伪军全部被俘。

    伪副师长陈炎生是伪内政部长陈群之子,当他被押来见江渭清时,吓得要死。

    江对他说,现在你有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你给漆桥守军写一封信,要他们放下武器投降,我们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宽大处理。

    他真是求之不得,马上按江的话写了信。

    江派人将信送到漆桥据点,还向据点喊话,开展政治攻势。

    漆桥守军见大势已去,便打开据点投降。

    至此,溧高战役胜利结束。这是苏南抗日斗争发生重大转折时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彻底打破了敌人在这一地区推行伪化和蚕食的计划,扩大了我苏南抗日根据地。

    延安《解放日报》曾专门予以报道。

    在新四军十六旅南进郎广、巩固溧高的同时,区党委着手解决苏南抗日根据地地区划分和地方党组织的调整问题。

    江渭清由十八旅调十六旅时,苏南根据地的范围只限于茅山和太滆两个地区。经过一年多来的恢复和发展,十六旅向西抵达江当溧和横山地区,向南进至安徽宣城和浙江长兴公路以北地区。

    根据地范围扩大了,原来的地区划分和组织领导机构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于是,十六旅向军部和华中局建议,在原有的茅山和太隔两地委之外,增设江溧句、两溧高淳、郎广三个中心县委或地委。

    同时,由于邓振询牺牲后区党委领导力量缺乏,建议将吴仲超调回区党委任副书记,在溧高一带主持漂武公路以北地区的工作。

    江则率旅部南下郎广地区,与王必成会合,以大刀阔斧方式开展这一地区的工作。同时竭力打通与挺进纵队的联系。

    军部和华中局接到十六旅的电报不久,就给他们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指示:

    按照苏南对敌斗争的新形势,苏南根据地可以分为三大地区,一是敌后战略联系地区,主要是溧武公路以北的茅山、金丹武、江溧句和江当深等地区,为敌后要冲,是苏南与一师、二师的联系要道。

    这里的工作以长期坚持为目的,富余的干部应坚决南调,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但必须保持坚强的领导骨干和小型地方武装。

    二是根据地的中心区,主要是指溧武公路以南的太混、两溧和高淳等地区,区党委应以这里为苏南的基本阵地,以发动群众,改造旧政权和建立地方武装为主,用较短的时间打下稳固基础。

    三是广泛的游击区,主要是指宣长公路以北的广德、郎溪、长兴、宜兴和宣城各一部分,以建立地方党和地方武装为主,对基层旧政权暂时利用,上层政权由我方委派县、区长。

    以游击战争驱逐顽固派武装及其政治势力,同时开展广泛的抗日宣传运动,造成敌后抗战新局面,并准备与挺进纵队和浙东抗日根据地打通联系。

    军部还指示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区党委应在一起指挥,同意江渭清南去郎广地区,但应迅速回溧高地区主持区党委工作。

    接到这一指示后,江先到广德与王必成详细商讨,接着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充分准备。

    1944年1月20日至2月7日,苏南区党委在广德县上保村、长兴县仰峰齐和宜兴县襄阳召开了一次流动的扩大会议,传达、贯彻、落实华中局和军部的重要指示。

    会议确定1944年的工作任务是:(一)巩固老区,建设新区,开辟边区,把建设新解放区作为首要任务,猛烈开展对敌军事斗争,拔除那些孤立的和薄弱的日伪军据点,使新老解放区连成一片。

    (二)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大多数,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领导好反伪化斗争。

    (三)巩固和整顿党的组织,开展整风学习运动,大力培养新解放区的干部。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江渭清将全区划分为四个行政分区,建立四个地委。

    第一分区在溧武公路以北,京建公路以东,金丹公路以西,辖江宁、句容、茅东和镇句四县,汪大铭任地委书记,樊玉琳任专员兼军分区司令。

    第二分区在长荡湖以东,宜兴、溧阳以北,常州以西,辖武进、宜兴、金坛三县和太湖行政办事处,陈立平任地委书记,张之宜任专员,杨洪才任军分区副司令。

    第三分区在溧武公路以南,青溪河以北,长荡湖以西,当涂、芜湖以东地区,辖高淳、溧阳、深水和横山四县,丁麟章任地委书记,朱春苑任专员,昊泳湘任军分区司令。

    第四分区在管溪河以南,宣长公路以北,太湖以西地区,辖郎溪、广德、溧南、长兴四县,罗维道任地委书记,刘烈人任专员,刘别生任军分区司令。

    在军事部署上,为加强新区,将四十八团和独立二团配置在第四分区,四十六团配置在第三分区,五十一团配置在第二分区,四十七团配置在第一分区。

    从此之后,苏南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