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65章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就像《新四军军歌》里写的一样: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新四军对敌发起了无数次大小战役,有力的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时隔几十年后,这些经典的战役,依然值得我们去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1938年7月10日的新塘战斗,此战斗是一个经典的伏击战。

    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2营部分部队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附近成功设伏。

    10日上午,9辆载着日军100余人和重武器的汽车从南京向新塘驶来。日军一进入新四军的伏击圈,即遭到猛烈袭击。

    日军下车顽抗,激战约半小时后,日军从句容县城和汤山镇又派出援兵500余人,并在汽车、坦克、骑兵和飞机掩护下,向新四军逼近。

    新四军并没有恋战,打扫完战场遂迅速转移。

    此次战斗持续约1小时,毙伤日军40余人,击毁敌汽车两辆,而新四军无一伤亡。

    这虽是一个小战斗,但整个战斗过程(包括打扫战场)步骤紧凑、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1938年8月新四军在皖南小丹阳一带粉碎日军“扫荡”的战斗。

    8月22日,日军为保护京(南京)沪(上海)、京(南京)芜(芜湖)铁路的交通运输,集中4500余人,在20余架飞机及坦克、大炮掩护下,分八路向安徽当涂县小丹阳、鸡笼山一带新四军驻地进攻。

    新四军第2支队以小部兵力进行阻击,主力在小丹阳对敌一路给予打击后,跳至外线,对当涂之敌和南京、江宁县陶吴镇等地日军进行袭击。

    第1支队发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对京杭、京沪、句容、丹阳等铁路、公路展开破袭。

    至8月26日,日军被迫退却。此次战斗共击毙日军20余人,击伤30余人,缴获喷烟筒60余个、军用品一批,并收复了小丹阳、薛镇、护驾墩、横溪桥、桑园铺、博望等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战役,战场上瞬息多变。但整个战役期间,新四军协同作战默契、各个环节丝丝入扣,并且做到了新四军无伤亡。

    1939年1月新四军的首次长途奔袭战斗更是奇巧。

    1月18日,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由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从江苏省高淳县与安徽省当涂县交界地区踏雪冒雨出发,长途奔袭安徽省芜湖日军飞机场附近的伪军据点官陡门。

    20日傍晚到达当涂县亭头镇,即派小分队封锁南北通路,监视黄池镇、青山街的日军。

    突击部队以木船、绳索渡过青山河,然后跑步奔袭,于21日凌晨4时抵近官陡门,冲进伪军据点。

    此次战斗,从开始攻击到解决战斗约8分钟,连同清扫战场总共不足半小时,全歼守敌300余人,其中俘57人,缴获机枪4挺、长短枪70余支。

    1940年5月14日三官殿伏击战,新四军挺进纵队刚返回江都大桥吴家桥地区,日伪军300多人分三路从仙女庙出发,向大桥地区猛扑。

    随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大部分日军被消灭。

    这次战斗共毙伤日伪军40余人、俘虏20余人,缴获各种重武器近百件,弹药近万发,军用物资能装60辆大车,极大支援根据地抗战,新四军此役大获全胜。

    1945年12月的高邮战役,是新四军对日本侵略者的最后一战,也成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

    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数月,高邮日军仍拒绝向新四军缴械投降。

    12月19日至26日,华中野战军第七、八纵队、新四军华中军区,对拒不投降的日军坚决予以消灭。

    此战,新四军全歼日军高达1100余人、伪军4000多人,缴获各种火炮80余门、枪6000多支。

    此役彻底拔除了残存在华中解放区内的最后的日军据点,歼敌战绩居华中新四军抗日战争之最。

    还有很多对日战斗或者战役,有的规模不大,但是意义却非常重大,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有效的阻击了日军的进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势如破竹的初期胜利,让侵华日军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日伪军企图仿效顽固派国军,再制造一个“皖南事变”,决心集结江南和苏中的重兵突击摧毁新四军军部。

    1941年7月,日军调集驻苏中的南浦独立混成旅团(直辖5个大队和1个特种兵大队)全部、第15师团和第17师团各一部共计7000余人,附属伪军第1集团军(原国军苏鲁战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李长江率8个支队投敌改编)和第2集团军(原国军江苏保安第8旅旅长杨仲华率部投敌改编)1万余人,共计17000余人,配属100多艘汽艇(部分为改装架设机枪的装甲汽艇),出动200多架飞机,对新四军军部所在的盐阜区实施第一次大规模“扫荡”。

    日伪的“扫荡”计划是:先攻占盐城,再转向盐阜区,以一部进占湖垛后北进,占领东沟、益林,再继续向北,与占领阜宁的另一路会合,进攻硕家集。

    7月11日,日伪军出动飞机对盐城狂轰乱炸,7月18日再次出动飞机轰炸。

    7月20日,日伪军从南线的东台、兴化,北线的宝应、陈家洋四路水陆进攻,企图一举摧毁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

    7月22日,日伪军攻占盐城,接着以盐城为中心,对四面地区进行“清剿”,并控制水陆交通要道,实施分割封锁。

    7月28日起,日伪军将重点转向阜宁、东沟、益林地区,并占领了阜宁。

    新四军军部一面命令第3师黄克诚部积极与敌作战,一面命令苏中主力继续攻击敌后方,以策应苏北反“扫荡”。

    遵照军部指示,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粟裕趁敌后方空虚,命令所属各旅主力和各分区地方武装主动出击,发起以“拔据点”为主的攻势作战,以策应苏北的反“扫荡”,救援军部。

    第3旅陶勇部袭击林梓、余西、金沙、北刘桥敌伪据点,1个月作战10余次,在南通、如皋境内连克金沙、马塘、石庄等据点。

    泰兴独立团奔袭位于长江之滨的伪军重要据点天生桥,一举攻克,威逼长江敌交通线。至此三分区内敌伪据点大部分被攻克,共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

    第2旅王必成部在盐城以南,对从东台北犯盐城的日伪军节节抗击,予以杀伤和歼灭。

    日伪军占盐城后,第2旅又转到其侧后,破坏盐城至东台敌交通线,打击其来往部队,阻止敌伪在盐城、东台间建立联络点,并在伍佑、刘庄、白驹、西团、小海作战,以连为单位层层阻拦进攻之敌,击沉敌汽艇20余艘。

    盐城的日伪军仓促回兵之际,第2旅趁机攻克裕华镇,活捉日军7名,全歼秦南仓据点之伪军。

    第1旅叶飞部在泰兴、海安、泰州等地区相继发起攻势作战。继7月23日攻克蒋垛后,接着强攻处于分区腹地的古溪据点。

    经彻夜激战,先歼据点内守敌伪第1集团军李长江部第23师1个团的2个营,再围歼西寺庙之敌团部和直属队,庙内敌人弃守逃窜,被配合我军作战的民兵追击,敌副团长在逃命时落水毙命,我军完全攻占古溪。

    7月30日,第1旅乘胜收复黄桥。8月2日起,第1旅又接连攻克季家市、加力、孤山等据点。

    接着第1旅主力围攻泰兴城,占领其四关,泰兴守敌告急,但在北线“扫荡”的南浦襄吉仍不愿回师,继续“扫荡”新四军盐阜地区。

    第1旅决心攻其必救,以主力猛攻南浦第12旅团的旅团部所在地泰州城,入侵盐阜区的南浦襄吉担心老窝有失,不得不暂时放弃摧毁新四军军部的企图,于8月初南撤回援泰州,将“扫荡”盐阜地区的大部兵力转向苏中地区进行报复。

    8月初,第1师调动日伪军回援目的已达,即撤泰州、泰兴城之围,向三分区腹地古溪、营溪地区隐蔽集结,待机应敌。

    在日伪军回援苏中之际,北线的苏北新四军部队展开反击。8月7日,军部特务团开至盐城以西,担任牵制敌人的任务。

    9日第3师与第1师各一部分5路向盐城反攻,相继收复湖垛、上冈等地。虽然盐城外围的据点未能攻克,但据守的日伪军恐慌告急。

    10日军部特务团转到黄营子、刘家桥、小北集地区活动,同时,军部命令各部队停止追击,转为在根据地内肃清土匪、打击敌据点下乡部队和出扰的部队。

    16日,日伪军主力退回盐城固守。

    新四军第1师、第3师南北呼应、协同作战,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使日伪军战线拉长、顾此失彼,最后只能退居于盐城等少数要地。

    新四军则乘势清扫那些深入根据地的敌据点,粉碎了日伪军针对军部的第一次“大扫荡”。

    8月底至9月初,日伪军参加“扫荡”的部队陆续撤返至原驻地,未能达到歼灭军部的企图,对盐阜区的大“扫荡”就此收场。

    此次反“扫荡”战果:与敌作战135次,毙伤日伪军1932人(其中毙伤日军1100人),生俘日军15人、伪军1074人,击沉击毁敌汽艇30余艘,缴获平射炮2门、轻重机枪15挺、步枪1123支、子弹2万余发。

    此外,破路345华里。新四军伤亡1000人。

    时至1944年春,日伪军在苏中地区进行所谓的“淸乡”已近一年,在这一年之间,敌我斗争态势显现出如下阶段性:

    1943年4月至9月,在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的方针指导下,新四军主力跳出敌人“淸乡”区,寻求战机,发动攻势,配合留在“淸乡”区内的县团、区队、短枪队和民兵等武装,展开游击战。

    并发动广大群众反对日伪“淸乡”人员的编组保甲,使日伪“第一期淸乡”“未能如期完成”。

    1943年10月至年底,日伪实行“延期淸乡”,他们接受前6个月“淸乡”的教训,采取“以游击对游击”的方法,组织“武装特务突击组”,配合日伪驻军,小股活动,改穿便衣,冒充我方人员,诱骗群众,捕杀干部,血腥镇压,企图割裂人民群众与新四军的关系,使我军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群众情绪也受到影响。

    这年冬天,是“淸乡”区内形势最严重的时期。

    针对严重的形势,粟裕肯定了前几个月反“淸乡”的胜利,指出“淸乡”区内群众情绪只是长期斗争中的疲劳现象,应坚定胜利信心,坚持武装斗争为主,以秘密斗争、合法斗争等方式为辅,适时运用各种灵活、巧妙的斗争手段,继续作更分散、更残酷、更艰苦的斗争,直到最后胜利。

    1944年初,日伪阴谋对我苏中第军四分区进行“高度淸乡”的同时,对我第一、第三军分区进行“扩展淸乡”,对我第二军分区进行“强化屯垦”。

    严峻的形势面前,粟裕认为:“积蓄力量,准备反攻,一直是苏中领导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使在苏中斗争形势最严峻时也没放弃过,并一直注意为反攻做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物质上的准备。

    现在敌人正在作垂死挣扎,战争进行到了转折关头,作为战区的指挥员,必须正确估量形势,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

    设若判断失误,轻率从事或优柔寡断,都会对全局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我开始把领导重心由以坚持为主转为发展为主。”

    1944年2月,中共苏中区委在东台三仓河召开扩大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新一年的战斗任务。

    会议认为,苏中党政军民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反“淸乡”、反“扫荡”、反“屯垦”取得了很大成绩,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地得到发展与巩固,地方武装已能独立坚持原地斗争,主力部队随时可以机动作战。

    但是苏中当面日伪军力量仍然强大,斗争依然艰苦,各军分区被分割的局面尚未改变。因此,有必要进行一次战役,创建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便于移驻领导机关,集中干部整风和轮训部队。

    会议认为,苏中具备了发展局部攻势作战的条件。会上,粟裕提出发起车桥战役的建议,狠狠打击日本鬼子,吹响反攻号角。

    早在1943年6月,粟裕奉命去军部驻地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9月返回苏中时,带少数参谋、测绘人员和一个连,有意识地选择路线,穿行于车桥、曹甸据点的边沿区、敌占区,对沿途地形、敌情进行实地调查。

    在临泽以北的团寨,又与第18旅旅长兼第一分区司令刘先胜探讨了这个地区的特点和军事地位,逐步酝酿构成了以攻取车桥、泾口为目标的战役构想。

    车桥、泾口地区,地处淮安以东,宝应以北,是为淮宝地区门户。

    粟裕认为,攻取车桥、泾口有三个有利:一是可以扩大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块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二是这里是日军驻扬州第64师团和驻徐州第65师团的结合部,该两部平时配合就不好,战时更难以协调,我军应充分利用这一弱点。

    三是我军得手后,日军两部都会因为是边沿区而推诿观望,便于我获得一个稳定的地区。

    至于战后会不会遭致敌人报复,粟裕认为:“我在全面分析了形势后,认为日军已是穷途末路,在我发起攻势作战后,难以对我进行大规模报复‘扫荡’,即便有些小动作,在我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影响也不会大。”

    此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同意。

    在随后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对三个作战方案进行深入的讨论:1、先攻泾口,后打车桥;2、同时攻击泾口和车桥;3、先攻车桥,后取泾口。

    粟裕说:“执行第1方案,虽背靠(新四军)第3师地区,便于我军运动和开进,但不久前我攻击泾口末克,敌伪防备甚严,而且即使攻下泾口,还需再攻车桥,付出代价较大。

    第2方案,不仅兵力分散,而且如一处攻击不得手便会陷于被动,甚至使整个战役失利。

    第3方案的优点是明显的,首先,打下车桥后,敌人可能放弃一大片地区,我们可以得到最有利的战役效果;其次,车桥处敌中心地区,是敌人的心脏,工事坚固又有日军驻守,敌人自以为安全,而敌人认为安全的地方,正是我最容易得手的地方,这是战争的辩证法,我们可以采取掏心战术,隐蔽接敌,突然进攻,必能收出奇制胜之效;再则车桥周围的地形也较有利于我。为此决定选择第3方案。”

    车桥坐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不足1公里,河道上有五座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車”字,因此得名。

    镇中驻日军1个小队,约40余人,伪军1个大队,约500余人,日伪军加高围墙,拓宽外壕,架设铁丝网,修建了53座碉堡,构成了绵密的交叉火力网。以车桥为中心,在外围还有十几个坚固据点相拱卫。

    新四军第1师决定集中第1、第7、第52团和苏中军区教导团、第四军分区特务团等5个团兵力,攻坚打援并举,坚决攻克车桥,同时歼灭来援之敌。

    在组织指挥上,第1师前方司令部与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暂时合并,组成野战司令部。副师长叶飞负责战场指挥,粟裕掌握全局。

    以第3旅第7团及教导团、四分区特务团各一部攻取车桥,第7团主攻。

    以第1团、三分区特务团1营和第1旅特务营2个连为打援第一纵队,由第1团团长廖政国指挥,攻歼两淮来援日军。

    第52团以及一分区地方武装为打援第二纵队,由18旅旅长刘飞指挥,攻歼宝应、高邮等地来援日军。

    1944年3月5日凌晨1时50分,攻击车桥的战斗发起,第7团分南北两路,利用夜暗越过敌人外围据点,直插车桥。

    突击队以隐蔽迅猛的动作,越过外壕,架起云梯,突入围墙,大部队跟进,仅25分钟攻克围墙所有碉堡,并突入镇内,分割攻歼各个日伪军营地。

    中午全歼大土围中的伪军1个大队,午后集中火力攻击日军驻守的小围和碉堡,战至黄昏,歼日军1个小队大部,残敌退入大碉堡顽抗。

    当日下午,日军第65师团第72旅集结700余人的兵力,分为4批次,乘汽车沿淮安至车桥的公路,向车桥增援。

    15时,第1批援敌240余人乘7辆汽车进入韩庄、芦家滩我伏击阵地,第1团3营轻重火器突然开火,将敌压迫至韩庄。

    此后,又有两批援敌窜入韩庄。当晚20时,第1团2营和三分区特务营组成的突击队向韩庄发起攻击,与敌进行白刃战,日军企图向东北草荡突围,被分割为数段。

    22时,1团1营发起攻击,全歼窜入草荡之敌。6日凌晨,第4批援敌120余人,又进入韩庄,与残敌会合,在我军打击下,不敢再战,逃回周庄据点。

    同时,曹甸、塔儿头方向来援之敌100余人,也被我击退。

    6日晨,车桥之敌逃窜,战役胜利结束。

    此战歼日军大队长以下465人,内俘24人,毙383人,伤58人;歼伪军483人,内俘168人,毙212人,伤103人;缴获92步兵炮1门及大批武器弹药。担任车桥攻坚任务的新四军第1师第3旅第7团伤亡148人。

    我军乘胜扩大战果,以多路小部队挺进边区,迫使日伪军放弃曹甸、泾口、塔儿头、周庄等10余个据点,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纵横50公里的地区。

    车桥战役完全达成战役目的,打乱了日伪军“扩展淸乡”“强化屯垦”的计划,进一步沟通了苏北、淮南与苏中根据地的联系,扩大了新四军第1师的机动范围,震慑了日伪军,提高了群众的抗日信心,增强了我军攻坚和野战的作战能力。

    粟裕将军在晚年谈到车桥战役意义时说:“后来我能够带一个旅渡江南下到浙西天目山地区去,如果没有车桥战役的胜利,这样大的部队进行战略机动是很困难的。所以说,我之所以能够带一个旅南下,是同车桥战役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