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67章 中国远征军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不仅在远东牵制了大量小日本军队,而且还组织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同英美同盟国一道,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了,此举为人,也是为己。对抗新兴的小日本,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国非常吃力。

    还好,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与支持,他们不仅从道义上声援中国,还从物资上支援中国。

    所以中国靠着四大国际通道,源源不断将这些国际援华物资输入进来,用这些物资来与日本鬼子周旋。

    然而,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四大国际通道仅仅只剩下滇缅公路了。

    滇缅公路修筑于1937年,它南起缅甸北部重镇腊戍,北至我国云南昆明,全长1146公里,而在中国境内就长达959公里。

    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后,日本人开始蚕食英、美、法等国在东南亚的属地,逐渐占领了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这种占领,使日本人更加贪婪了,于是又将其目光投向了缅甸。因为从战略层识来看,攻占缅甸,一则,可以确保马来半岛的侧翼安全;二则,可以切断国际援华物资的最后一条通道,进而迫使中国政府投降。

    而第二点于小日本特别重要。

    然而非我族类,必有异心。中国组成远征军虽然是美、英、中做出了保卫缅甸的决定,但这些国家却皆有着各自的“小算盘”,尤其是英方,它并不愿意中国的军队进入缅甸。

    这原因其实也简单,它一是担心中国军队进入,会影响其在缅甸的利益,即便是守不住这道屏障,也是倾向从印度调兵,而不是从中国。

    二是,英方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欧洲战场,没有像中国那样,有坚定保卫滇缅公路的决心。

    还有三是,国力上的差距,使得傲慢的英国人,有理由怀疑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而在指挥权上,又始终没有捋顺各方之间的关系。

    起初,英方是要求取得中英军队统一指挥权的,但鉴于上述的原因,又拒绝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布防。

    此举动令蒋介石对英方产生了不信任感,再也不放心将“老本”交由英国人。

    不过蒋介石也不想落个攫为已有的骂名,他转了一个弯,为了取悦美方,蒋介石任命了美国人史迪威担任联军的总指挥。

    可实际上,史迪威并未掌握远征军的实际指挥权,其下达的所有命令,一律通过杜聿明转给林蔚,然后再转给联络官,最后由蒋介石批准执行。

    如此不利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此后对日的主要作战。

    中国远征军第一场战役为同古会战。可是会战中却命运多舛。

    上面讲到,英国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阻挠中国军队进入缅甸,远征军只能在滇缅公路沿线集结待命。

    直到1942年3月,缅甸首都仰光失守,“打肿脸充胖子”的英方,再也“充”不下去了,只好请求中方援救。

    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第五军200师,奉命率先进入缅甸境内,在同古地区接管英军防务,随即与尾随而来的小日本,在皮尤河发生激战。

    由于200师全体官兵同仇敌忾,英勇奋战,且采取伏击的办法,因而重挫了小日本,首战告捷。

    同古位于缅甸南部平原,在仰光与曼德勒之间,仰光失守后,同古也成为了阻止日军北上的重要屏障。

    远征军本打算以此为依托,与英军一道收复仰光。没想到的是,英军根本就没打算守住同古,只是顾着一味撤退,由此200师的侧翼成为了重大隐患。

    作为200师师长戴安澜,一则对于英军的“投降主义”有所耳闻,知道很有可能是“猪”一样的坑货。

    其次,面临严峻形势,也需要鼓舞部队士气,表达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于是戴安澜师长发布命令:师长战死,副师长代之;团长战死,副团长代之.......

    同时,戴安澜要求各级都要写下遗书,他也在遗书中嘱托妻子,要肩负起抚老育幼的重担。

    这是何等的热血豪迈、激情跌宕,整个200师嗷嗷叫!

    面对兵力数倍于我的小日本55师团,又有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还臭不要脸使用了毒气弹,200师全师同仇敌忾,始终没有让小日本越过防线。

    可是眼见后续部队大部迟迟未能到达指定区域,同古会战遂成为了泡影,孤军深入的200师随着战事的深入,处境竟变得越来越不妙。

    眼见得200师身陷险境,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不顾史迪威的阻拦,下令200师迅速突围。

    所以本来胜券在握的好端端的一个战役,硬是因为号令不统一和协调关系不顺而被搅黄了。

    不过此役尽管没有达成战略目标,未能挽回盟军在缅甸的不利局势,且200师的伤亡达到了2500人之多,但也重创了55师团。

    此战共击毙5000多日本鬼子,打出了中国远征军的威风。

    现在还是回过头来重新认识一下同古战役吧!

    1942年3月,应英缅殖民者的请求,我远征军主力部队陆续入缅,其中,全军先锋200师前出同古一线,其中师主力驻防同古城。

    200师师长戴安澜以598团一个步兵营配属5军直属摩托化骑兵团,工兵团一部,平射炮营一部前出至皮尤河,与驻守在同古以南皮尤镇的缅1师换防,后继续保卫同古地区。

    3月14日一一3月18日,英军缅1师在皮尤镇附近对日军斥候部队进行了几次小规模阻击,在掩护200师成功构筑防御阵地之后,于19日撤往同古火车站,准备登车前往西线战场。

    但是英军撤退途中并未完全破坏皮尤河大桥,在日军前锋迅速逼近的情况下,远征军不得不派遣部分部队前往破坏。

    与此同时,皮尤河的驻防部队也与日军爆发了前哨战。

    20日,日军约数百人向远征军发动攻击未果,交火逐渐演变为对峙。远征军从一名被击毙的日军少尉(这名少尉叫畿部一住)尸体上发现了地图及日记等,并认定当面之敌为55师团112联队。

    然而在日方记录中,作为55师团开路先锋的是143联队,并且非常巧合的是,日军从远征军军官的马鞍中也搜到了作战地图,并认定当面之敌为200师598团。

    都是捡到的地图,日军搞对了情报而国军却搞错了情报。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日军更换了进攻部队?又为什么要更换进攻部队?

    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接下来112联队果真快要赶到战场了。

    皮尤同古叶达西的位置,查鄂克春应在同古—一皮尤的三分之一近点处。

    因为戴安澜给前哨部队的任务并不是死守,所以前哨部队很快就放弃了阵地,北撤40公里撤到了查鄂克春。

    此时师主力也修筑好了防御工事,聚集全力等待着日军的进攻。

    守备同古的远征军序列如下.:①200师,②军属骑兵团,③军属工兵团,④军属补充第一团(欠3营),⑤军属平射炮营,⑥军属装甲车十辆。以同古市区为主阵地,查鄂克春为前进阵地,喀巴温河为警戒阵地。

    3月22日,日军112联队进攻查鄂克春前进阵地,与驻守的远征军激烈交火,却遇到中国远征军的顽强抵抗。

    由于中国远征军的顽强抵抗,双方一时形成僵持态势。

    日军在战史中记载:“查鄂克春守敌约一千余人,拥有迫击炮,速射炮,并且修筑了很多隐蔽的十分巧妙的机枪巢,村庄内还建有复廓阵地。”

    由于日军的轻敌以及远征军的顽强,导致日军指挥系统产生的不小的混乱,进攻部队一时陷入苦战。

    但是日军的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开来,双拳难敌四手,前进阵地的部队如果继续坚守很有可能遭到日军的围歼。

    于是戴安澜命令前进阵地的守军于24日撤回同古。这样,日军在进攻两天之后终于拿下了查鄂克春。

    然而当日,日军不仅进占了查鄂克春,还派遣143联队迂回到远征军侧后,进犯同古克永岗机场和南阳火车站,并于下午五点占领机场。

    为此,战后林蔚的参谋部还特此批评了已经殉国的戴安澜师长,认为戴没有及时加强查鄂克春前进阵地的兵力,并巩固主阵地的守备,导致日军获得了穿插攻击机场火车站的空隙,为日后的处处被动埋下了隐患。

    日军在完成了对机场和查鄂克春等外围阵地的攻占后,于25日展开第一次大规模进攻。

    日军以143联队为左翼,112联队为右翼,从西南方向同古市区发动进攻,企图把200师赶到河边。

    戴安澜师长命令部下在丛林里放火(此时为缅甸旱季),阻止日军前进,最终日军连续两天的攻击进展不大,还在27日遭到了守军的反击。

    但是市区西北角被日军攻破,军属工兵团和骑兵团被迫向叶达西转进。

    就在200师遭到日军攻击而苦战之时,盟军司令部发现200师牵制了大批敌人,遂决心以同古为中心,与日军展开决战。

    当即调兵遣将,集中新22师,军属补充团,以及战车,炮兵各一部,向叶达西集中,准备向日军反击。

    但是由于运力不足,部队集结前进缓慢,直到27日才勉强集结完成。

    运力问题是困扰远征军的大问题,部队无法快速集中,导致被动分散。

    这里有英殖民者的问题,比如英方未能把铁路进行军事管制,铁路上依旧运行着客车,再加上缅甸当地人的破坏,火车经常晚点停车,还发生了客车脱轨的事件。

    也有远征军自身的问题,“但我方在此极端困难之情形下,竟忘却利用自己中缅局之汽车辅助铁路运输,而一切唯英方是赖,亦属咎由自取。”

    27日,廖耀湘完成集结,向日军发动反击的序列有①新22师,②军属骑兵团(同古撤下),③军属装甲兵团轻战车两个连,④军属平射炮营一个连,⑤军属炮兵团一个营,⑥军属战防炮营两个连,⑦军属补充第二团(欠一个营)和补充第一团三营。

    伴随着廖耀湘部的攻击,日军143联队将第二大队调往城北,警备廖耀湘部的进攻。

    期间远征军克复了半个南阳火车站(五栋房子攻下了两栋),并一度克复克永岗机场。

    但在日军143联队逐渐把主力转移到廖师方向,在日军的反击下并未取得更大的进展。

    当然了,由于廖部的进攻,日军对同古城的进攻也趋于停止。

    日军指挥官竹内宽在等待支援,等待的是野战重炮第三联队一个大队的150炮,有了这些大口径重炮,日军可以在攻城战中占据巨大优势。

    终于在27日,重炮到达了,一同前来的还有56师团的一个搜索联队。

    日军旋即发起猛烈的进攻,并在150炮的掩护下逐渐攻入市区,56搜索联队也涉水过河,向城东200师司令部发动袭击。

    56师团搜索联队参战部队是联队部,两个乘车中队,一个装甲车中队,一个通信小队,共有士兵404人,汽车54辆。

    但是戴安澜师长及时组织撤退并调兵支援,日军搜索联队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战果。

    29日,日军继续组织强有力的进攻,200师官兵的抵抗依然顽强,日军主力进展缓慢,但是左翼的143联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直插城北200师的退路,隐隐有合围的态势。

    鉴于200师已经苦战近十天,且有可能被日军包围,杜聿明于是命令戴安澜部放弃同古阵地,向平满纳撤离。

    戴安澜师长遂率部于30日从城东撤离,到达叶达西廖部东方约六七公里的河流处,日军随即占领同古城,叶达西廖耀湘部仍然于日军对峙中。

    远征军同古会战参战序列:①200师,②新22师,③军属骑兵团,④军属工兵团,⑤军属平射炮营,⑥军属战防炮营两个连,⑦军属炮兵团一个营,⑧军属补充第一第二团,⑨军属装甲车十辆,⑩军属轻战车两个连

    日军同古会战参战序列:①55师团(欠步兵144联队),②56搜索联队,③野战重炮第三联队一个150重炮大队,④坦克第二联队一个轻坦中队,⑤独立速射炮11中队,⑥渡河器材第十中队一小部,⑦第四飞行师团第八飞行队的六架轻型轰炸机(28日下午轰炸)

    远征军伤亡:根据台湾《抗日战史》记载,200师之骑兵连64死10伤,炮兵连81死10伤,工兵连62死,598团537死132伤,599团474死46伤,600团687死240伤,伤亡共计约2500(此处骑兵连工兵连炮兵连等应为误记,可能是指骑兵部队工兵部队炮兵部队伤亡)。

    远征军廖耀湘增援部伤亡不详,补充一团一营二营伤亡不详。

    这个伤亡数字很令人怀疑,因为战死和受伤的比例实在是太恐怖了,出现这种数字,要么是发生了极大的溃退,来不及带走伤员;要么是部队吃空饷比例严重,缺额全报死亡了;要么是完全没有救护系统,伤员大量不治死亡

    日军伤亡不详,但是根据《缅甸作战》,整个一缅会战役期间,55师团总战死数为702人。56搜索联队战死13人,战伤24人。

    大胆解析一下这战死的702人里,究竟有多少日军死于同古?首先,55师团参加的伤亡较大的战斗还有毛淡棉,勃固,和皎克西的星支队(支队长姓星)。

    其中毛淡棉战斗刚进缅甸国境线就被英军袭扰打死了20人(伤50),进攻毛淡棉过程中,143联队还被一处佛塔高地的英军用机枪迫击炮压制了近20个小时。

    “第一线几乎处于寸步难移的状态……但突击以失败告终,第一线的哀痛信息纷至沓来……联队长再次下令反复进行第二第三次突击。”

    担任主攻的两个联队按照战死150人的估算应该不过分。

    勃固攻城战日军先期投入了两个联队,跟英军搏杀了三天,还遭到了英军7骠团坦克部队的反击,按战死100人估算应该不过分。

    至于星支队(步兵143联队第三大队,坦克山炮汽车各一个中队),在皎克西遭到印48旅的炮火袭击。

    “敌集中猛烈炮火轰击孤进到阵地前的星大队,大队全面崩溃,开始向前卫线后退……呈现一片混乱。”

    籍此,日军战死按照100人估计也应该不过分。另零星袭扰战斗中日军战死按照20人估计应当不过分。

    综上所述,日军55师团在同古会战以外的战死数量应当是390人左右,同古会战战死数量应当是310人左右,按照惯例的一比三的伤亡比,估算受伤应当在900人左右,合计伤亡约为1200人。

    当然此数据仅为推测估算。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三月廿四日前进阵地尚未被敌夺取,而本阵地之后方即被包围。据其所报,前进阵地之兵力仅为骑兵一团、步兵一营,而四日间之战斗经过,则非常激烈,是否已将本阵地之预备队注人前进阵地,致无法应付敌之迂回,虽未据报,不得而知。但严格言之,在战术上不能无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