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68章 中国远征军③
    在同古重创日军后,史迪威与杜聿明策划了“平满纳会战计划”。

    他们打算在西线英军配合下,远征军以一部在缅甸中部平满纳一带,诱使日军1至2个师团进攻;待日军进入预设阵地时,远征军主力围而歼之。

    但此时的英军,被小日本吓破了胆,不仅不支持“平满纳会战计划”,还不要脸地要求远征军接管防区,并派出一个师,掩护其撤退。

    这给了小日本以可趁之机。

    不听忠告和劝阻的英军一退再退,一发不可收拾,暴露了最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仁安羌。

    在此日军仅仅以两个联队,便围住了7000多人的英军第1师。

    英军继续发扬“不要脸”的精神,厚着脸皮请求远征军前往营救,中方不计前嫌,派出了新38师前往营救。

    在新38师师长孙立人的亲自指挥下,经过激烈战斗,歼敌一千二百多人,成功救出了英军及被日军俘虏的记者、美国传教士等五百多人,甚至被日军缴去的大量武器,也悉数归还英军。

    孙立人将军,因此夺得了英帝国司令勋章和美国丰功勋章,以及蒋介石颁发的四等云麾勋章。

    但是由于英国人的自私,仁安羌大捷并没有改变大势,而且更为糟糕的是,未能统一指挥权的远征军再次陷入困境。

    为西进乔克巴当还是防御棠吉,史迪威和杜聿明吵得不可开交。

    英军本性不改,一如既往地“坑”,活脱脱就是寓言中的“中山狼”,在未知会联军友军的情况下,迅速撤入印度,中国远征军大部无奈经野人山回国。

    远征军第一次出征时10.3万人,伤亡的5.648万人,大部分就是牺牲在了野人山,其中包括了戴安澜师长。

    仁安羌大捷,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取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同时更是一个奇迹。

    因为新38师113团在劣势情况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数倍于我军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军的友军,这十足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

    当时缅甸整个战斗形势,就盟军方面来说:左翼为国军第6军,当面之敌为敌第18师团;正面为国军第5军,当面之敌为敌第33师团。新38师在曼德勒,无形中有东西策应的任务。

    4月14日,由于英军第1师防守马圭(Megwe)吃紧,危及盟军右翼。新38师的112团和113团先后奉命开往纳特曼克(Natmauk)与巧克柏当(Kyaukpadaung)两地布防,负责支援英军掩护正面国军的侧背。

    曼德勒卫戍的任务,只留下114团的两个营担任。114团第1营留在腊戍担任飞机场的警戒任务。

    为攻占缅甸重要的产油区及发电基地仁安羌,日军33师团作出周密计划。

    其第213联队及师团配属部队从正面进攻马圭,215联队佯攻,掩护214联队绕到英军后方,占领仁安羌油田镇区,切断英军归路。

    将英军第1师和战车营的1部,包围在仁安羌北面一带地区。并用一个大队的兵力飞快占据拼墙河(PinchongR.)北岸渡口附近,阻截英军的增援。

    当时在拼墙河北岸和敌作战的英军,不过只是少数步兵和装甲旅战车山炮的一部分,自身已难保,无力分兵去救援在南岸被围的部队。

    4月17日,在马圭北撤的英军第1师主力及第七装甲旅被阻截在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危急万分。

    英军统帅斯利姆将军听说中国军队赶到巧克柏当后一到113团驻地,便签下手令,让刘放吾团长立即驰援英军。

    刘团长接到斯利姆命令后随即请示孙立人师长,孙师长再上报重庆参谋本部,经过一个半小时协调后同意前往救援英军。

    113团在团长刘放吾带领下由英军汽车输送,在17日的黄昏时分,到达拼墙河北岸部署与日军作战。

    17日当晚就展开了猛烈的战斗。

    18日拂晓起,战斗更烈,孙立人将军亲自从曼德勒赶往飘贝指挥部请命指挥,再赶往仁安羌前线。

    由于担心负责具体指挥部署的团长刘放吾会出现前日受命时的迟疑,斯利姆起初心有犹豫。刘放吾立即带其前往营部、连部视察部署,炮火隆隆中刘团长镇定自若,露齿而笑。

    斯利姆在回忆录《Defeatintovictory》一书中说到:“只有优秀及精明干练的军人,才能在枪林弹雨中面无惧色。”

    遂放心让其部署安排。

    正午12时,拼墙河北岸敌军已被肃清,英方催请我军立刻渡河攻击。

    当时我军兵力太少,而且南岸地形暴露,敌军又是居高临下,我军站在仰攻的地位,如果攻势稍一顿挫,敌人可能立即窥破我军实力。

    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达成解救英军的任务,并且可能把113团陷入危险境地。

    因此,孙将军决心暂时停止进击,令113团在黄昏以前用尽各种方法把当前的敌情和地形侦察清楚,再利用夜间去周密布署,准备在第二天拂晓进行攻击。

    英军第1军团长斯利姆将军(Lt-Gen.W.J.Slim)对于孙将军这样计出万全的筹划,虽然表示十分钦佩,但怎样才能使他的被围部队立刻解救出来,却是他更焦急的一个问题。

    因为他接到被围的第1师长斯高特将军(Maj-Gen.scott)的告急无线电话,报告被围官兵已经断绝了两天的水粮,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若是今天再不能解围,便有瓦解的可能。

    所以斯利姆将军要求孙将军无论如何要立即渡河攻击援救,不能等到明天。

    后来孙将军一再的解释利害,并且请他打电话通知斯高特师长务须再忍耐一天。

    19日,东方鱼肚白色还没有出现,攻击便开始了,破晓时,左翼部队将敌军第一线阵地完全攻占,战斗转进到山地里,敌军不顾一切猛烈反扑,113团已得的阵地,三失三得。

    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压迫下,我军必须要处处防备敌人侦知我军实力,所以用种种方法,设置疑兵,虚张声势。

    又用小部队进行扰乱突击,更教敌人无从判断我军的虚实;主攻部队利用山炮,轻重迫击炮及轻重机关枪的掩护,反复肉搏冲杀。

    第3营长张琦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弟兄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壮烈地倒了下去,含着眼泪,前仆后继地拼死冲杀上去,一直冲上了油田。

    此时,山凹里,油田边,都积起了一堆一堆的尸丘。

    这一场火网中夹着白刃肉搏的大战,从午前4时继续到午后3时,日军终于被击溃。

    下午五时,枪炮声渐渐地稀远,敌人显然是在加速往后撤退。

    我军首先将被俘的英军、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解救出险,并将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英方辎重汽车100多辆,交还英方。

    接着英军第1师的步兵、骑兵、炮兵、战车部队等7千余人和1千多头马匹都在我军的安全掩护下,从左翼向拼墙河北岸退出。

    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现在一路对着我们的官兵,个个都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

    更有许多军官压制不住感激的热情,抱着我们的军官跳了起来,友情的高扬已经到达了顶点。

    日军防卫厅《缅甸作战》记载19日下午荒木部队(213联队)及师团直属部队陆续赶至,原田部队(215联队)于20日凌晨赶到仁安羌。

    此时日军的兵力增至三个联队合计约1万3千余人,33师团主力集结于仁安羌,但其围歼英军及赶在油田区被破坏之前占领的作战任务均告失败。

    因连日追赶天气酷热及缺水,日军也疲惫不堪暂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两军在仁安羌以南形成对峙。

    孙立人师长本欲调112、114团前来仁安羌反击日军,20日晚斯利姆派上尉罗宾逊通知当前紧急情况,即令取消战斗将部队撤到巧克伯当。

    此时日军亦随时伺机反扑,如此一来我军孤军滞后形势非常严峻。

    孙师长果断令增援赶至的112团在仁安羌油田和拼墙河两岸设伏,以掩护疲惫的113团撤退至巧克柏当布防。

    部队遂逐步撤离仁安羌安全转进至巧克柏当。

    仁安羌大捷据二档档案战报记载,113团将士共解救英缅第1师7000余人,英军俘虏及美传教士、随军记者等500余人突围。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新38师缅甸之战概述”及“仁安羌战役战斗伤亡统计表”两份档案上记载毙敌700余人,我113团阵亡兵员204人(长官15人、士兵189人)、伤318人(长官24人、士兵294人),生死不明20人,伤亡总计500多人。

    据军委会参谋团团长林蔚战后上报电文和重庆《大公报》1942年4月21日报导记载“此役日军伤亡五百余,我军仅伤亡百余”。

    《缅甸作战》记载其33师团自赴缅作战以来(1942年3月初至6月10日)共计阵亡730人,未计伤员。

    另据日军判断,英军在此次战斗中四个车载步兵营、一个坦克营、两个炮兵营遭受毁灭性打击。

    仁安羌大捷后,英军逐步向印度转移,新38师由仁安羌转移到巧克柏当附近,掩护英军撤退。

    仁安羌的捷报,惊动英伦三岛,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国的赞誉。

    孙立人将军后来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国会勋章”,在颁发颂词中写道:“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苦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转移,于千辛万苦之中,转战经月,从容殿后,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

    英皇乔治六世授予“帝国司令勋章”、中国政府奖给“四等云麾勋章”各一枚。

    团长刘放吾获得“六等云麾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各一枚并记大功两次。

    此战阵亡的113团第三营营长张琦亦被盟军追赠“银星勋章”一枚。

    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均衡等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嘉奖。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92年4月访问美国时,特向当年率团具体指挥部署解救英军、定居在美国的93岁的刘放吾团长致以亲切慰问,感谢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战役中,拯救英军的功绩。

    仁安羌大捷,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国军是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

    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仁安羌大捷一是自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军队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经典战斗;作与盟军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鼓舞了在艰苦条件下抵御日本侵略的国人信心。

    二是证明凶悍的日军不是不可战胜,在训练有素装备齐整的前提下,中国军人战斗力甚至强于日军,并成为远征军第一期入缅为数不多的亮点之战。

    三是成功解救英军得到英国人尊重,使中国军队撤到印度后受到礼遇,扭转以前盟军对中国军队的偏见,为其后在蓝姆伽开设训练营训练部队提供不少潜在方便。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时装备主要为美方提供,给养则由英方供给,为日后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解救出的这支英缅第1师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参与了两年后的英帕尔-科希马会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一雪前耻。

    英帕尔会战的结果则直接关系到驻印军缅北反击的成败。

    由于同期日军在国内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1号作战(即豫湘桂大会战),国内战场一度极其严峻,正是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西、缅北战场的全面胜利稳住了后方战况并打通援华交通命脉,使得我们的民族渡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时期,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远征军中的新38师和新22师撤退到了印度,加上经“驼峰航线”空运来的10万学生兵,组成了中国驻印军。

    驻印军在印度的兰姆伽基地,接受全方位的美式军事训练以及装备全套的美式武器,为反攻缅甸积蓄力量。

    1943年3月,新38师的第114团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拉开了中国驻印军反攻的序幕。

    准备就绪后,新38师攻克于邦,新22师攻下孟关后,两师会师又攻下瓦鲁班,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等于给这个小日本的王牌,剃了光头。

    接着新22师、新38师、新30师、第50师,在美军的配合下,攻占了缅甸北部重镇,部队进入休整。

    这期间,将新1军扩编为新1军和新6军两个军。其中新1军下辖新30师和新38师,军长为孙立人;新6军下辖新22师、第14师、第50师,军长是廖耀湘。

    中国驻印军在兰姆伽训练的同时,国民政府也在厉兵秣马,完成了5个军的编练和装备。

    当中国驻印军反攻几个月后,滇西的远征军也开始了进攻,第20集团军率先强渡怒江天险,翻越高黎贡山,向占据在腾冲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

    腾冲战役历时42天,全歼日军3000余人,以全胜战绩收复腾冲。

    最为艰苦的当是松山战役。日军在此地经营时间较长,构建了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等7个碉堡群。

    而每个碉堡群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可谓是易守难攻。

    为此,滇西的远征军在6月到9月,先后发动9次攻击,轮换4个师参战,最后以伤亡1万余人的高昂代价全歼守敌。

    此战也被小日本称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的“玉碎之战”。

    最终,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与滇西的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

    缅北滇西战役发生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

    缅北滇西战役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

    战役历时一年半,中国军队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1942年10月14日,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击破日军第十八师团一部,攻取新平洋,进入缅北。

    12月攻占于邦。

    1944年初,新编第三十八、第二十二师分别攻克大自家及太洛,3月上旬又攻占孟关和瓦鲁班。

    日军退守杰布山隘,凭险顽抗。新编第二十二师在新编第三十八师与美军第五三。七支队(两个营)策应下,经14天战斗,攻占长达10公里的杰布山隘(参见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

    日军残部向孟拱河谷撤退。随后第五三、七支队与新抵达太克里地区的新编第三十师、第五十师各一部混合编为中美突击支队,继续向密支那挺进,新编第三十八师向高利前进。

    退守孟拱河谷的日军得到增援,据守高利、英开塘及卡盟等地。

    4月末,新编第二十二师在新编第三十八师一部配合下向日军攻击,经月余苦战,于6月19日将上述各地全部攻克。

    接着,新编第三十八师向孟拱急进,新编第二十二师由西侧向孟拱迂回(参见孟拱河谷战役)。

    此时,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由滇西栗柴坝至双虹桥间渡过怒江,经月余激战,攻克马面关、北斋公房、江苴街等日军据点,迫近腾冲外围。

    第十一集团军为支援第二十集团军作战亦以一部渡过怒江。

    5月22日,远征军根据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电令,以第二十集团军为右集团攻击腾冲,以第十一集团军为左集团攻击龙陵、芒市。

    6月初,第十一集团军对日军发动全面进攻。第七十一军主力渡过怒江,向龙陵进攻,激战至21日,双方形成对峙。

    第五十师在芒卡附近接替新二十二师任务后,向南进攻,在万好击破日军一部继续向茂罗前进。

    英印军第三十六师一部向乔梅方向前进。攻克南坎后,新编第三十八师、新编第三十师分别向芒友、老龙方向进攻。

    新编第三十八师连克滇缅路(从昆明起经南坎到腊戍)沿线残余日军据点,27日攻克芒友,与远征军会师,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从雷多起经南坎到昆明的统称)。

    新编第三十师在新编第三十八师一部支援下,经过50余天的战斗,于3月8日攻克腊戍,续向康沙追击,27日与第五十师一部会合。

    第五十师另一部与英印军在乔梅会师。残余日军向景东方向溃退。至此,战役结束。

    缅北滇西战役,历时一年半,盟军以阵亡31445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两万五千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极大的配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大反攻。

    缅北滇西反攻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

    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

    缅北滇西之战被后来的军事学家称为“东方诺曼底之战”。

    滇西缅北反攻的胜利,再一次表现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使全国军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从而重新振奋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盟国的舆论对中国军队也有了客观的认识,美国《皇冠》杂志在报道缅北反攻的评述中说“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美国《皇冠》杂志,1944年11月号。]滇西缅北的胜利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