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179章 淮北抗日根据地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3块根据地组成。

    它处于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9月2日,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周恩来、叶剑英指示河南省委,应将武装斗争的重心移向豫东,创造豫皖苏鲁边区的新局面。

    9月30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370余人,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挺进豫东。

    10月11日在西华县杜岗同吴芝圃、萧望东率领的两支游击队会合,编成三个大队,共1000余人。

    10月下旬,部队东渡黄泛区向豫东敌后挺进,初步打开了豫东的抗战局面。

    1939年3月,成立了中共豫皖边省委,书记张爱萍,副书记吴芝圃。

    1939年11月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所在地――涡北新兴集,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放手创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并对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工作作了布置。

    随后,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吴芝圃任主任。

    到1939年11月,部队已发展到1.2万余人,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皖南事变后,彭雪枫部奉命改建制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在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一部在津浦路东地区开展了创建皖东北和邳睢铜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38年10月,共产党员江上清等受组织派遣,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专员兼皖六区保安司令盛子瑾前往皖东北地区,在皖六区军政部门任职,并秘密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

    1939年6月成立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书记金明,统一领导苏皖边区党的工作,下辖皖东北和邳睢铜等4个地委。

    此后,八路军胡炳云大队、苏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江华所率陇海南进支队以及彭雪枫派张太生率1个主力团和120名党政干部先后进入皖东北地区作战。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皖东北地区达6000余人,成为该地区抗日的中坚力量。到1940年9月,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1941年6月,新四军三师九旅一部北上,进入邳睢铜地区作战,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建立了县委和县政权,并建立了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

    邳睢铜地区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8月,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刘瑞龙为主任;成立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刘子久为书记;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邓子恢为书记,统一领导淮北苏皖边区党政军工作。

    这标志着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正式形成。

    1942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指示,淮北区委重新改组,邓子恢为书记。

    同时,取消淮北军政党委员会,全边区党政军民工作统一于区党委的领导。由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彭雪枫兼司令员,邓子恢兼政委。

    1942年11月,日、伪军出动7000余人,分五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扫荡”。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援下,第四师主力部队浴血奋战,经过朱家岗、马公店、关帝庙等37次战斗,攻克青阳、马公店等日伪据点,共歼敌700余人,至12月中旬,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胜利发展,淮北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日军展开局部反攻的指示,从1944年3月起,在全边区范围内向日伪军发动了春季攻势,作战60余次,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取得了春季攻势的胜利。

    7月,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第四师进军津浦路西地区。

    8月,彭雪枫、张震、吴芝圃率第四师主力一部誓师西征。

    在9月河南夏邑县八里庄的战斗中,彭雪枫不幸牺牲。

    9月13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张爱萍为第四师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继续执行西进任务。

    到10月,西进部队基本上收复了原豫皖苏边区的失地。

    同时,淮北路东军民发起了睢宁战役,使睢宁县全境获得解放。

    1945年8月,淮北军民根据党中央关于必须占领交通线及其沿线城市的指示,向津浦铁路徐蚌段据点及各县城日、伪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先后解放了宿迁、泗阳、五河、灵璧、永城、萧县等县城。至此,除津浦、陇海铁路沿线仍为日、伪军占据外,淮北全境已获解放。

    新四军第4师,这是一支在淮北坚持抗日的部队,其前身是新四军第6支队和八路军第2纵队各一部。

    皖南事变爆发后,这支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由彭雪枫担任师长兼任政委。全师下辖4个旅,约1.5万人。

    到了1945年大反攻前夕,这个师已经歼灭至少5万敌军,自身则发展为3万多人,还有地方武装2万多人。

    但是谁能想到,这个部队的前身在抗战初期只有373人呢?

    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随后占领河南省的大片地区。

    在这个背景下,河南省委按照中央的指示,发动广大民众组建游击队并建立游击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在这个时候,中央派出了八路军参谋处处长彭雪枫来到河南确山竹沟,负责河南省委的军事工作。

    与他同行的还有许多来自延安的干部,用于加强河南的抗日游击战争工作,例如张震、滕海清、周世元等人。

    在当时竹沟是新四军第4支队的留守处,只有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彭雪枫来到竹沟以后,不断整训部队,同时招纳地方武装,以扩大抗日武装的力量。

    同时,河南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迅速在豫东建立两支抗日武装。一支是西华县抗日自卫军,约1500人。一支是位于睢县和杞县附近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由吴芝圃指挥,约有1000人。这两支部队加起来,共有约2500人。

    当年7月,河南省委派出肖望东率领一个新兵连70多人来到豫东,协助吴芝圃发展部队。

    当年9月,彭雪枫在竹沟组建两个新兵连,加上一批从延安来的干部,合计373人,组建为一个大队。就这样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竹沟成立,由彭雪枫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根据张震的回忆,这个大队只有100多条性能低劣的步枪,还有两三挺轻机枪,无论是弹药还是其他物资,都极其匮乏。

    1938年10月11日,彭雪枫带着这个大队来到了河南省西华县,和吴芝圃、肖望东等人的部队会师。这些部队被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一共有1020名官兵和700多支枪。

    彭雪枫将军担任支队司令员兼任政委,吴芝圃担任支队副司令员,张震和周世元分别担任正副参谋长,肖望东和谭友林分别担任政治部正副主任,罗若遐则担任政治部秘书长。

    三个大队长分别是:黄思沛、姜朗山、冯胜,三个大队的政委则分别是:张太生、滕海清、张辑五。

    1938年1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河南省鹿邑县休整,逐渐发展为三个团,合计有1735人和1138支枪。

    三个团的主要负责人分别是:张太生(第1团团长)、李耀(第1团政委)、滕海清(第2团团长)、谭友林(第2团政委)、周世元(第3团团长)、孔石泉(第3团政委)。

    1939年,游击支队先后收编一些地方武装,例如永城县长鲁雨亭率领的游击队,还有胡晓初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

    这两支队伍分别被改编为游击支队第1总队和第2总队,都下辖两个团。鲁雨亭和孔石泉分别担任第1总队总队长和政委,胡晓初和向明担任第2总队总队长和政委。

    萧县游击支队和宿县独立团被改编为第3总队,下辖两个团,总队长是耿蕴斋,政委则是谭友林。

    同时津浦铁路以东的队伍被改编为第4总队,下辖三个团,张爱萍担任总队长兼任政委。

    除了这4个总队以外,新四军游击支队还直辖滕海清的第2团、周世元的第3团、特务团和三个独立团。就这样,新四军游击支队已经发展为15个团,加上地方部队全军共有约1.8万人。

    1940年6月,八路军第2纵队在政委黄克诚的率领下来到了华中地区,以加强华中地区的游击战争工作。

    这个纵队下辖第344旅和新2旅,加上直属部队约1.2万人。这个纵队迅速南下,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安徽北部的新兴集附近会师。

    当时,新四军游击支队已经改名为新四军第6支队。6月27日,按照军委指示,这两支部队被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下辖四个旅和一个保安司令部。

    这4个旅分别为第2、4、5、6旅,后两个旅和保安司令部的前身都是新四军游击支队,共有上万人。

    不久按照中原局的指示,黄克诚率领原第2纵队指挥部和第2旅,还有第4旅的第687团,离开淮北地区,后续来到苏北地区。

    张爱萍指挥的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4总队和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跟随新任第5纵队司令员黄克诚离开淮北,也来到了苏北地区,后来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9旅。

    黄克诚带走的上万官兵,后来很快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

    皖南事变爆发前,八路军第4纵队已经发展到约1.7万人。彭雪枫、张震、肖望东分别担任纵队司令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这个纵队下辖三个旅和一个保安司令部,分别是刘震的第4旅、滕海清的第5旅、谭友林的第6旅,还有耿蕴斋的保安司令部。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这个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担任师长兼政委,张震担任参谋长,肖望东担任政治部主任。

    这个师下辖四个旅和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全师约有2万人。几个旅的负责人分别为:第10旅下辖两个团,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第11旅下辖三个团,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12旅下辖两个团,旅长谭友林,政委赖毅;萧县独立旅,旅长纵汉民,政委李中道。

    至于黄克诚和张爱萍带走的上万人,后来发展为新四军第3师。黄克诚担任师长,张爱萍后来担任过副师长。

    1941年上半年,新四军第4师在皖北和顽军摩擦,因此损失惨重,保守统计损失超过4000人,还有许多官兵选择叛逃。

    当年5月,第4师转移到皖东北地区休整。随后第12旅被撤销,下辖的两个团,一个团被编入地方部队,一个团被编入第11旅的第32团。

    当年8月,成立第4师骑兵团,这是新四军唯一一个骑兵团。不久,新四军军部的邓子恢奉命来到皖东北,担任第4师政委。

    当年9月,第10旅因为损失太大来到苏北地区休整,随后被划入黄克诚的第3师。第3师第9旅则被划入第4师,第9旅旅长张爱萍留在苏北改任为第3师副师长。第9旅政委韦国清改任为第9旅旅长,第10旅政委康志强改任为第9旅政委。

    至于第10旅被划入第3师以后,旅长刘震兼任旅政委。此时的第4师,下辖韦国清的第9旅和腾海清的第11旅,加上直属部队共有约1.3万人。

    1944年9月,彭雪枫在河南省夏邑县牺牲,第3师副师长张爱萍改任为第4师师长。第4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被调到别的部队工作,吴芝圃改任为第4师政治部主任。

    第9旅旅长韦国清升任为第4师副师长,滕海清改任为第9旅旅长,原第4师参谋长张震改任为第11旅旅长。

    另外,恢复了第12旅的番号,由饶子健担任旅长。此时的新四军第4师,终于恢复了元气,下辖3个野战旅。

    此时的第4师,师长为张爱萍,政委为邓子恢,副师长为韦国清,参谋长为张震,吴芝圃为政治部主任。黎同新担任师特务团团长,周纯麟担任师骑兵团团长,滕海清担任第9旅旅长,康志强担任第9旅政委,张震兼任为第11旅旅长,赖毅担任第11旅政委,饶子健和张太生分别担任第12旅旅长和政委。

    这些人大多在建国后被授予少将或者中将军衔,甚至还出了几名开国上将。

    抗战结束前,这支部队已经从373人发展到3万人上下,又组建了地方武装2万多人,歼敌至少5万人。

    抗战胜利后,根据指示,第4师第9旅被调到山东战场,后来和新四军第2师的两个旅,被合编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也就是第21军的前身。

    第4师的直属部队和特务团,还有军校则被并入由粟裕和张鼎丞指挥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其他部队,被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

    下面谈谈新四军第4师出过哪些开国元勋:师长张爱萍,开国上将,担任过国防部部长。副师长韦国清,开国上将,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参谋长张震,开国中将,于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过军委副主席。政委邓子恢,担任过副总理。政治部主任吴芝圃,担任过河南省委书记。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开国中将,担任过济南军区政委。滕海清中将,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