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铁马金戈 > 第1213章 衡阳保卫战②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苏军不但守住了纳粹德军志在必得的斯大林格勒,还发起反击包围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30万人。

    蒋介石也想打出类似的战例,把衡阳变成中国的斯大林格勒。

    1944年5月26日,侵华日军向湘北发起全面攻势,目标直指长沙。

    这是日军第四次进犯长沙,前三次不但都无功而返,还被薛岳的第九战区打出个世界闻名的“天炉战法”,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因此,日军这次集中了10个师团20万兵力,超过前三次进犯长沙兵力的两倍还多。

    第九战区仍然采用“天炉战法”来应对,后退决战,等日军顿兵于长沙坚城之下,再发动反击,截断其补给和退路。

    可惜的是,“天炉”的炉底长沙仅仅守了4天,于6月18日被攻陷,炉底被凿穿了,“天炉战法”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守城的第4军军长张德能被蒋介石下令枪决。

    日军此次进犯非同寻常,其实是“一号作战”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组成部分,长沙并不是最终目标,日军的真正意图是打通与广东日军的联系。

    长沙失守后,衡阳便成为日军的下一个目标,而衡阳守军的最高长官却是一位平民。

    《抗日战争正面会战档案全纪录》详细记载着:18日长沙陷落当晚,一个长途电话直接要到衡阳方先觉的寓所。

    随从王副官一听,对方先觉说:“是重庆打来的电话。”

    方先觉刚刚躺下,不以为然地说:“我被军委会撤职当老百姓了,重庆还有谁找我?你就说我不在!我要睡了。”

    王副官捂住电话:“是蒋委员长的电话。”方先觉急忙起身趿拉着鞋子接过话筒:“报告校长,我是方先觉。”

    蒋介石亲自打电话来找的这位方先觉到底是谁?为什么又说自己是老百姓?

    方先觉原本是第10军的军长,因为得罪了薛岳而被撤职,新任军长尚未到任,所以蒋介石才会打电话来安抚一下这位黄埔三期生,让他重新执掌第10军守卫衡阳。

    蒋介石的计划是在衡阳重铸“天炉”炉底,围歼日军于衡阳城外。

    这一招果然好使,方先觉立马打足精神,布置衡阳城防工事,第10军下辖第3师、第190师和预备第10师,其中第190师只有一个团满编,全军总兵力1.7万人,不及日军一个师团。

    6月22日,日军抵达衡阳外围,随即发起进攻。

    次日拂晓,日军强渡耒水河,第190师第568团一营用战防炮和重机枪趁敌半渡而击之,被打死的日军连同溺毙者多达300余人。

    首战得胜,第10军士气大振,方先觉主动收缩兵力,将战斗力最强的第3师布置在城内,作为预备队及巷战主力。

    第190师和预10师进入城西南的主阵地,准备抗击日军的重点突破。

    衡阳是座大城,1.7万守军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集中兵力于日军主攻方向,而方先觉的判断完全正确,城西南的丘陵正是日军的主攻方向。

    事实上,城西北方向一马平川,更有利于日军进攻,但中美空军已经掌握了制空权,日军无法在平地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只能选择城西南的丘陵。

    《抗日战争正面会战档案全纪录》指出:衡阳之所以能苦撑这么久,除了归功于地面部队以外,空军日夜鏖战的劳绩,更是不可埋没的。

    日军绕远路渡过耒水河后,首先夺取五马归槽据点,第570团团长贺光耀身负重伤,然后日军攻进衡阳机场。

    第190师师长容有略亲自指挥第569团逆袭,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消灭突入机场的400多日军。由于日军后续部队赶到,容有略破坏机场设施后,退回主阵地。

    第10军有一个特点,非常善于修筑工事,把丘陵朝向敌人的一面改造成90度峭壁,用铁丝网、地雷和木栅墙予以保护,无法改造的地段就挖出5米宽5米深的壕沟,壕沟底部还有暗堡火力点,让日军下得来却上不去。

    各阵地之间以交通壕相连,可以在不暴露的情况下相互增援,使这些工事在战斗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使第10军能用很少兵力顶住大批日军的进攻。

    衡阳百姓积极帮助第10军修筑工事,尤其几个木材加工厂捐赠了120万根圆木,使防御工程的修筑事半功倍。

    《抗日战争正面会战档案全纪录》里有这样的战例:停兵山守军一个连和高岭守军一个排,构成掎角之势。日军在26日上午同时向两个阵地发起攻击,飞机大炮轮流轰击后,步兵发起冲锋。

    每次日军一靠近,两个阵地里便飞出成片的手榴弹,轻重机枪一起开火,将日军打得尸横遍野。即使碉堡被炸掉五分之三,官兵伤亡过半,阵地仍屹然不动。

    战至27日凌晨,高岭守军李建功排长以下全部壮烈殉国,阵地才被日军占领。而日军在高岭阵地前遗尸200多具,在停兵山阵地前,也遗尸400多具。

    在丘陵地带的主阵地前,日军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宽大的外壕既不能藏身(底下有火力点),又无法作为下一步冲锋的依托(太深太宽),只能用梯子跨过去。

    等日军越过外壕,却被重直峭壁拦住了路,他们只好想办法攀爬。峭壁顶上的守军只要不停地往下扔手榴弹,就能轻易把日军炸得人仰马翻。

    更可怕的是,峭壁前的日军一旦聚集得足够多,便是守军侧射火力发挥威力的最佳时刻,日军因此死伤无数。

    在付出数千人的代价后,日军终于攻到衡阳城下,他们以为噩梦即将结束时,哪知此时才是噩梦真正的开始。

    第3师已经把衡阳城改造成一个巨大的堡垒,每一间房屋、每一条街都是让侵略者丧胆的战场。

    起先进攻衡阳的日军是第68和第116师团,经过6月28日和7月11日的两次总攻后,这两个师团伤亡超过8000人,战死1名联队长、6名大队长和几乎所有中队长。

    日军让更加强悍的第13和第58师团加入衡阳攻坚,使总兵力超过9万人。

    蒋介石对方先觉和第10军的要求是坚守10-15天,为外围反攻争取时间。

    蒋介石这一次并不打算食言,除了命令第九战区各军向衡阳增援外,还从第四和第七战区各抽调一个军,加强第九战区的力量。

    以衡阳为核心的上千平方公里地域内,数十万中日两国军队绞在一起,互相攻防,竟然没有了完整的战线,双方统帅部都无法完全弄清楚交战状况,只好任由前线各军各师随机应变。

    中国军队尽力往衡阳突进,日军则拼命阻挡。7月28日,第79军的一个团攻至衡阳外围的杨梅岭,但是遭到日军侧击,全团伤亡四分之三,不得不放弃杨梅岭。

    第62军也从另一方向攻进衡阳市郊,同样被日军两面夹击,伤亡惨重,只得撤出战斗。

    这是外围援军与衡阳守军靠得最近的两次机会,但都没有能够与衡阳守军会合。

    第79军与第62军连日苦战,伤亡惨重无力继续攻击。衡阳城内的第10军官兵能够听到郊外的枪炮声,却总是看不到援军的身影。

    随着阵地的日益缩小,空投物资越来越困难,守军的弹药和粮食越来越少。

    方先觉将城市划分成几个防区,由各团分别防守,军和师的机关后勤人员全部武装起来,补充到战斗部队。巷战打了一个月有余,第10军逐屋逐街地与日军进行争夺,伤亡总数将近1.6万人,只剩下1200多人完好无损。

    《抗日战争正面会战档案全纪录》记载:时值盛暑,打死的尸体无法清除,臭不可闻,伤员得不到医治,伤口恶化,治疗的器械、药品根本谈不上,棉花、纱布都没有了,不少伤兵伤口生蛆流脓,活活受死。

    有的重伤员开枪自杀,还有的央求医护人员发发善心,“给我一枪吧”。

    8月7日,方先觉召开紧急会议,让大家商量下一步怎么办,突围、死守,还是投降?第3师师长周庆祥提议暂时投降,以待将来。方先觉默然,回到自己屋里放声大哭。

    当晚,第3师首先放下武器,方先觉命令开炮,却发现炮弹用光了。周庆祥带着日军联络官来到军部,第10军在坚守47天后,最终向日军投降,日军承诺妥善救治第10军伤兵,使很多战士有机会活下去。

    此时的蒋介石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在8月8日,出动宝贵的战车(坦克)部队企图救援衡阳,却因炮兵协同不利,攻势再次失利,衡阳保卫战就这样结束了。

    第10军被俘人员在1万左右,其中8000多是伤员,日军承认的伤亡是2.9万,中方的伤亡统计是击毙2万,伤6万,第10军自身伤亡1.6万人,仍然远低于日军,打出相当出色的交换比。

    由于侵华日军已经意识到帝国的末日为时不远,对国际影响有所顾忌,不敢再像战争初期那样虐待战俘,使第10军的幸存官兵大部分逃脱,连方先觉也在当年11月逃回重庆,受到蒋介石的亲切接待,并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衡阳保卫战历时47天,在国民党军队一片溃退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盟军对第10军的顽强和功绩也颇为认可。虽然方先觉和第10军最终放下了武器,但仍无法掩盖其为抗日做出的杰出贡献。

    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中国军队1.7万人与10万日军精锐血战47天,中国军队战至最后只剩1600人,却打出了1:5的奇迹战损比。

    此战杀伤了7万日军,打得日本首相被迫下台,连世界都惊呼这一战为“东方莫斯科保卫战”。

    1944年,为打通从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开始了侵华以来在中国战场上最大规模的进攻,豫湘桂战役正式打响。

    至六月长沙沦陷后,日军第11军集结四个师团十万人,大举进攻衡阳。

    衡阳位于蒸水、耒水合流处,是粤汉铁路和湘桂黔铁路的交汇点,也是中国西南的门户和军事咽喉,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日军作为进攻主力的部队是68师团和116师团。

    日军第68师团,是日本战斗力最为强悍的野战师团之一,有着出色的城市攻坚能力,士兵作战经验极其丰富。

    而116师团是1939年编成的特设师团,作为11军的头等主力,无论是作战经验还是武器配备,都是日军顶尖水平。

    根据日军第11军团长横山勇战前的估算,自己的精锐部队出马,只需一天就能占领衡阳,但他不知道的是,日军将在这里遭遇噩梦般的悲剧。

    此时,驻守衡阳城的是国军第10军的1.7万人,虽然人数远不如日军,但这支部队绝不是能被敌人轻视的力量。

    国军第10军(下辖第3师、第190师和预10师),是国军主力中最擅长防御的部队之一。

    抗战八年,第10军打硬仗的次数和展现的顽强斗志,丝毫不亚于国军五大主力,被誉为“泰山军”。

    军长方先觉,是黄埔三期中第二个担任军长的将领,有着出色的指挥能力。

    但由于部队在常德保卫战中遭到日军重创,编制不全,装备也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战前部队进入相当于两个师的兵力共1.7万人。

    此次驻守衡阳,蒋介石严令部队务必坚守七到十天。

    此时,中日兵力比值达到了1:5.8,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都是首次出现,更不要提日军精良的武器装备了。

    毫无疑问,一般国军面对这种情况,不用说守城;或者说即便守城,别说抵抗十天,就是能抵抗几个小时,也算是奇迹了。

    但这支残军却创造了举世震惊的奇迹。

    虽然衡阳城的城墙已经被拆除,但方先觉根据依势而守的道理,为战斗做好了一切准备:

    疏散城内百姓;预备大量石油,阻止涉水登陆的日军;在城外构筑了著名的方先觉壕。

    方先觉壕是一条笔直长宽均五米,外侧倾斜,内壁直立的壕沟,纵深达到300到400米,外沿设置铁丝网和雷区,里端则人工削去小山和丘陵的缓坡,形成高达四米的断崖。

    这种战壕使日军既无法接近也难以攀登。

    至此,衡阳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事要塞。

    1944年6月23日凌晨,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衡阳保卫战正式打响。

    日军第68师团五千余人,强度耒水,向190师防守阵地突击,激烈的衡阳保卫战进入第一阶段。

    日军进攻的首要目标是进攻位于衡阳外围的衡阳机场站,至26日傍晚,虽然日军成功占领机场,但得到的只是一片废墟。

    27日14时,日军在步炮空部队协同下,对第10军所有阵地发起猛攻,但很快,日军就见识到了方先觉壕的恐怖。

    日军士兵在断崖内没有任何掩体可用于躲避,全部成了国军的活靶子。

    不仅如此,国军还充分利用国产迫击炮的灵活性,抵近射击聚集的日军。

    在国军出色的战术指挥下,战至当晚,虽然国军的障碍物被日军破坏殆尽,但日军始终没有前进一步。

    久攻不下的日军决定以毒气开路,实施重点突破,目标是国军阵地突出部的张家山阵地。

    自28日起,日军对张家山阵地集中优势炮击,对国军阵地和各种障碍物进行轰炸,其中还伴随着大量的毒气弹。

    尽管如此,守军凭借着以死报国的信念,死战不退,冒着中毒的危险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至29日,张家山主战场两座高山尸横遍野,中日两军向对方发动阶梯式冲锋,杀得地动山摇。

    张家山阵地的战斗进入到最惨烈的阶段,为了坚守阵地,工兵连长黄仁华在身陷重围、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拉响了手雷与日军同归于尽。

    搜索连中尉王振亚带头冲锋,即使身中数枪,也用尽最后的力量抱住敌军,拉响了手中的手雷。

    正是在无数人的英勇奋战下,国军依旧牢牢占据张家山主阵地。

    日军除利用毒气占领停兵山、高岭两个据点外,一无所获。

    7月2日,日军弹药消耗一空,被迫宣布暂停进攻,国军取得了衡阳保卫战第一阶段的胜利。

    11日,经过充分补给的日军又一次向衡阳发动了猛攻,衡阳保卫战第二阶段正式拉开了序幕。

    战斗开始后,日军一反常态,以100人为一梯队,使用人海战术,密集冲锋,国军防守阵地遭遇了空前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