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武侠修真 > 武侠:我在江湖 > 第100章 吃面
    她们先是经过扬州,这个“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风流薄幸名”的地方。但是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好好游览一番,只能看着大运河两岸随着秋风摇摆的杨柳,体味着这座古城的美好。

    “公子们,前面渡口我们下船要换车了,等到山东我们换船。”老胡对着李研说道。

    老胡是李矾给灼华和李研用的车夫,常年来往南北之间,对于路线十分熟悉。

    “为什么?不是一直坐船吗?”灼华好奇问道。

    “小姐不知,刚刚听说当地百姓和官府闹上了,船过不了。”老胡随口说道。

    “听你的。”李研说道,转脸又对灼华说:“我们下船找个地方歇一歇,玩个天把在上路,看着歌都累了。”

    灼华一听终于要下船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拿下盖在脸上的书本叫道:“真的吗?下车先去找找好吃的。”

    大运河的风景再好看,他们一路走来早已经看腻了,每次船停顿下来,他们都是匆匆地买东西就走,没有过多的停留,这可憋坏了灼华。

    灼华跑出船舱,满是绿油油的一片,这里种植的应该是麦子吧。再看看远处的村庄,与他们那里的南方小楼有着明显的差异。这里应该到了不一样的地方,灼华好奇地看着外面的一切。

    众人下船换车,车夫老胡很快给他们租来马车,众人上了车又上了路。车停在了一家面馆的门口,只是路边的那种小摊,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摊子上的人也多了起来。

    灼华先下了车,跑到紧跟着后面车边,将歌扶下车。为了方便行走,歌也是男子装扮,但是歌的长相太过美貌,不似灼华,反而一眼都能看的出是女扮男装。

    “姐姐,快些。”灼华像撒了欢一样,开心地拉着歌跑到面馆的一个桌子上坐好。张白一和李研周扬跟着,老胡则去买了草料将马儿喂好。

    “客观点些什么?”店小二马上跑了过来,热情问道。

    “你们店里有什么吃的?”张白一问道,他喜欢不一样的美食。

    “面,肉,小菜都有。”店小二将一个个大碗摆好,将桌子又擦了一便。

    灼华伸头朝里面看了一眼,想想随便吃点便是,随意说道:“给俺们来七碗面条,二斤熟肉,再来一壶茶。”灼华看了看邻桌吃的东西便说道:“他们吃的那是啥,俺们也要一点。”

    “好嘞。”店小二先进店拿出一壶茶,刚要给他们倒上,周扬便阻止接过茶壶笑道:“我们自己来。”

    那店小二笑了笑站到灼华的身后笑问:“客观应该是外地人才对啊,怎么会说我们这里的话啊?”

    灼华看着小二笑着说:“俺是来走姥娘舅的,俺姥姥姥爷家就是这里的,俺小时候搁这过过,长大了就随着大人去了外地。”灼华一口方言粗鲁说着,像足了本地人。

    “俺说呢,那你能吃这煎饼,要不你们这样的南方人,估计吃着会把牙齿搁掉的。”店小二笑着说,看着灼华的长相,可不像他们这里的人高大。随着边上一桌又来了一批人,小二便又到旁边的一桌去招呼去了。

    “灼华,这话学的有几分像。”张白一看了看碗,刚想倒水,实在是太脏了,对这么点小店也不能再要求什么,他倒点水冲了一下将就着用了。

    “不是学,我和三哥本身就会讲一些。”灼华笑着说,现学现卖,她可没有这个本事。

    “你不是真有舅舅在这吧?”张白一本以为是灼华胡诌的瞎话,和小二套近乎搭讪而已。

    “有没有舅舅我们也不知道了,反正母亲是这里的人,到苏州的时候家里一家人已经都逃散了,最后姥爷死了母亲卖身赚了路费,姥姥才带着舅舅们回了乡。哪里会知道有没有真的回到家里,听母亲说应该就是这一带的人。”李研说着他们也是听母亲偶尔念叨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娘亲到了现在也不会说苏州话,我们一直跟在她身边就学了一点。”灼华伸出小拇指出来比划着说道。

    “苦命的人真多。”歌叹息。

    “没有啊,歌姐姐,我娘亲不也很好,生养了我们四个,个个都听话孝顺有出息。”灼华骄傲说道。

    灼华的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苦,并不是她逆来顺受,而是从小的悲苦让她学会了抗争。母亲总是说要人要靠自己改变生活,母亲的这种坚强无不影响着兄妹四人。

    “后来你们也没有回来找过?”张白一闲聊问道。

    “后来大哥一直在外面,母亲也让人找过,说是没有消息,你们也知道娘亲一人带着一家老小,后来也没有了功夫再去打听了。只是在这里给二哥娶了一房媳妇,母亲说是娘家的人有个说话的。”灼华淡然地说道,毕竟苦难的事情已经过去太久了,他们不想把曾经经历的苦难当做负担。

    “面来喽。”小二连续端上了五碗面,另外两碗则端给坐在边上的老胡和张安。张安正是张白一的书童,即使张白一不愿意,毕竟是去京城,家里总要跟个人,方便使唤。

    桌上的人看着桌上的两盘菜,一盘是肉,他们都看的出来,那中间的一盘豆子他们真的不知道是什么。张白一和周扬都傻傻的看着,这道菜外面还放着两颗生的大葱。

    “吃面吃面。”张白一说道。

    李研早已饿了,便开始大口吃了起来,一会儿小二又来了,拿过一叠煎饼放着了桌上。

    李研看到后,大口咽下嘴里的面条,一边伸手拿起一张,将煎饼叠成一个长条,又将那一盘的豆子均匀地抹在煎饼里。这边一手三下五除二拨开了大葱,简单掰了两下放到煎饼里面将煎饼包上便放到嘴里咬了起来。周扬和张白一看呆了李研,这边灼华也开始这般吃了起来。

    他们竟然吃的这样粗鲁?哪里像个有礼的书生。

    “看着我们吃能饱吗?”灼华笑着,其他人不都是这样吃的吗?怎么偏是周扬和张白一张大了嘴巴。

    歌和周扬这时才感觉到了无礼,赶紧低头吃面,张白一则偷偷的咽下一个口水,说道:“灼华,你这吃相不雅观。”

    “不雅观?”灼华惊叫,立马将自己的一条腿放到凳子上,一副乡野村夫的样子,说道:“要这样才行。”

    看着灼华故作粗鲁的样子,张白一只有无奈地摇了摇头。

    李研和灼华狼吞虎咽的模样,像是吃着人间美味。张白一看着嘴里不禁涌出口水,脸上却仍是嫌弃,万般不情愿地从碗里夹起一个豆子,放到鼻子尖闻了闻,嫌弃说:“臭的。”

    “闻起来臭的,吃起来香啊。”李研笑着说道。

    张白一满脸质疑,仍旧勉为其难地将豆子放到嘴里,尝了尝味道,本是苦涩的表情渐渐舒展开了,脸上有了满意的微笑,连连点头说:“好吃,好吃。”

    “放颗葱更好吃。”灼华将一根大葱塞到张白一面前。

    “不行不行,这大葱味道太冲。”张白一摆手拒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他对美食的原则。而这葱可是生的。

    “我和灼华都吃了,你现在不吃,等一会你还是要闻到我们的味道的。”李研笑道,直接拿起一颗葱蘸着豆子酱吃了起来。

    “那我这次就上的一次梁山。”张白一卷起袖子,豁出去了。

    灼华不禁摇了摇头,她从来不知道张白一会这么胆小,问另外两人:“你们要不要?”周扬和歌笑着摇头。

    “好硬,我的牙齿要掉了。”张白一刚把煎饼放到嘴里,脸上的期待的笑变成了苦闷,不禁大声叫道。

    “哈哈。”灼华大笑起来,真怕张白一会拿出一颗牙齿回来,那么她和李研可是要负责的。

    “这个叫什么?”歌好奇问道,她不敢尝试,但是心里却充满好奇。

    “这个这里人叫盐豆子,是到了寒冬的时候将黄豆放在锅里煮熟煮烂,在灶房里挖个坑将这些豆子放在坛子里埋到地下去,上面再盖上稻草,这样保证温度。等到这些豆子受了热就开始发霉起来,长了黏丝,便可以取出。拿出来放到屋外的坛子里,放上辣椒面再切上点红萝卜干,放进盐腌上,这就成了,吃整个冬天是没有问题。”灼华耐心讲解,这个可是家里冬天必备的咸菜,作粥吃面都是上选。

    周扬看着灼华粗鲁的模样笑说:“以前总感觉灼华没有江南女子的温婉,还一直觉得不解,这下子才知道,原来她是个地道的北方人。”

    “哼。”灼华冷哼一声,白了周扬一眼便不再理他。灼华和李研吃了多了点,连续喝了两碗的茶,最后又叫了一壶带着路上喝。

    “小二,麻烦一下,前方哪里能住店?”李研问道。

    “前面再走二三十里就有个县城可以住店了。”小二说道。

    “这里离徐州还有多远?”李研随口问着。

    “那远着哩,俺们这里还归着淮阴府管着,再往西才到徐州,那边就属于凤阳府管着了。”小二说道。

    “我们走错路了?”灼华满脸疑惑。

    “客观要去哪里?要是去运河,还是要往西南走,走到一个叫窑湾的地方就有船坐了。要是往北走,不到四五十里过了前面的马陵古道就到了山东地界了。”小二边擦桌子边说着,附近的路可难不倒他。

    “多谢。”张白一说道。

    “没错。”老胡说道:“公子们放心,这儿本是交界的地方,哪里都不太管,放心吧,这里我走过,错不了。”

    “这位大哥说的对,我们这往北走就是山东,哪里都走得通。”那小二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