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 > 卷一 青州乱第126章 孔融入瓮
    天明,东边的天穹多了一抹阳光,让淳于城中的军士长舒了一口气。

    昨夜挨打的青州义军并未被关在黑屋当中,而是在被简单治疗后,就传阅三军。

    在他身后是即将挨打,受罚,已经割了头发的新卒。

    李云义带头,数十军官受罚,二三百军士纷纷剃头的举动,叫军营沸腾。

    该死的人未死,不该受罚的却主动背责任,宽恕旁人。

    严明的军纪,跟法外的开恩直叫这些只知干饭的青州义军知晓何为仁义。

    原本对李云义颇为抗拒的降兵经此一役,偷偷窥视李云义短短的头发时,脸上却无丝毫嘲笑,只是敬佩。

    淳于人来人往,张浪武老三刚走,肖飞跟左承祖却又联袂而来。

    “主公,臣无能,致使主公受辱。”听惯了仁义道德的肖飞心中同样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掉自己的头发,等于要了自己的命。

    他无法理解李云义剪掉自己头发的理由是为了凉快,便不由分说的将罪责推到了一旁的军士身上。

    他红着眼眶,数日未眠,才从高密与左承祖一道抵达淳于。

    见到让自己心碎的一幕。

    “使君,如此一来,淳于城人心尽入您手。”

    左承祖却是目光敏锐,一如寻常军士那般,脸上尽是钦佩。

    “人心思变,再多的作秀,也无法的改变他们内心所想。”李云义摇头,他倒不是作秀,而是他觉得这是一个契机。

    “何况,这头发剪短,对你我身体都有好处。”

    “好处?”左承祖的不免一笑,并不将李云义的话放在心上。这一番言语对他而言,就是托词。

    长发是士人的标志,能够融入主流社会,这就是最大的好处。旁人费劲千辛万苦都挤不进主流社会,成为上流人士,现在李云义剪短头发,跟蛮夷有何区别?

    “使君,在下建议使君在城中加快训练,让他们融入青州义军。”

    左承祖建议之后,又小声道:“孔国相入了高密城,如今由着王叔治严加看管,性命至少无忧了。”

    “孔融在高密?”李云义拍案叫好:“如此一来,北海内部的不安份子尽数入瓮,再无威胁。”

    让他揪心依旧的孔让梨会主动前往高密是他想不到的。在他看来,孔融的敌人除了司马俱还有自己才对。

    “威胁?使君当孔国相是威胁?”左承祖脸色微变,旋即想到了一种可能。

    “使君是要挟持孔国相?”他机敏过人,瞬间便想到李云义即将做什么。

    只是,他真没将一向和善的李云义当做是一个枭雄。

    似李云义这样爱护百姓的人,那是仁者,而非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枭雄。

    只可惜,他知道自己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孔北海现在落入李云义手中,一切都完了。

    “左大人何出此言?”李云义一脸诧异,忍不住问自己辩解道:“黄巾肆虐,前几日我不曾遇见孔国相,不知国相生死,还担忧了许久。”

    “今日听到做大人所言,云义方才知道国相安然无恙,到了高密。”

    “高密安全,孔国相到了之后,王叔治必然会好好款待其人,不会叫孔国相再落入危险当中。”

    左承祖的不言语,只是看向李云义。他早就知道李云义颇有野心,但今天他才算真正知道李云义野心有多大。

    “孔国相是朝廷任命的国相,他若是死了,朝廷必定会任命新的国相。”他紧锁眉头,徐徐说道。

    孔融做到的再差劲,那也是朝廷任命的国相,他一死,朝廷肯定会另派新的国相上任。

    与之相反的是,只要孔融还在一日,即便是董卓想要更换北海国相,都没鸟用。

    东汉末年是诸侯在外皇令有所不受。

    对自己有好处的任命谁都乐意,对自己没好处的任命,谁会去接?

    “左大人是聪明人,知道云义要的是国泰民安,而不是北海国相。”李云义见他出神,不免一笑,再度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来日天下太平之后,这北海一地谁为国相,云义并不在乎。”

    “但在当下,为了抵御黄巾,不让孔国相害了更多百姓,云义只能委屈孔国相了。”

    “剧县,昌都,黔陬。北海郡县不断丢失,他这国相却安然无恙,左大人不觉得这是莫大的讽刺?为国牧守一方,土地却连连失陷,若是我的话,我早就羞于见人,归隐山林了。”

    左承祖听得满脸羞愧,这何尝是在骂孔融一人,被骂的还有他们这些孔融的亲信。他们无一例外,都受到孔融信赖,在黄巾来袭的时候,却将一座座城池拱手相让。

    “使君骂的好。”他长叹一声,双眸没了神采,自责起来。

    “若是使君早一步掌控北海,莫说是北海黄巾,便是青州黄巾也如同草芥一般,使君想要灭杀,不过三两言的事儿。”

    事到如今,他也看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之大,远胜于泰山跟其他山。

    李云义掌控北海并非是坏事。

    “为了青州百姓,李使君若有需求,尽管吩咐。”他犹豫良久,在孔融跟李云义之间,还是选择了李云义。

    “那云义还真就有一个不情之请。”

    李云义上前一步,领着左承祖登上城墙,漫不经心的看向城外荒芜的大地。

    “淳于一地虽然回归大汉治下,但至今我也没讯处一个合适的人,作为淳于县令。”

    左承祖听到这话,立刻呆立原地。他虽然早就知道李云义出生豪族,手下人才匮乏,跟孔融麾下的人才济济不同。

    可在高密,他可是见到了郑公麾下的几位高足都在为李云义效力,这让他看到了某一种可能性,青州的人心所向。

    作为士人,哪怕是寒士,他都更想维持一个体面。

    李云义若真的是郑公支持的人,那整个青州的士人都会归附李云义。

    如此多的士人,足以让李云义不需要自己这样,曾经效忠于孔融,现在又效忠李云义,他心中着实有些不情不愿。

    大汉君臣关系稳固,似他这样的人想要另寻东家,委实不易。

    “使君莫要说笑了,在下不过是北海一无名小卒,何德何能被使君委以重任,坐镇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