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三国:原来我是第一猛将 > 卷一 青州乱第260章 愤怒的公孙兄弟俩
    结果第二天中午,刘虞的钧旨果然来了。

    尽管钧旨的意思十分简单,一方面让公孙瓒公孙范两兄弟撤兵,将二人联合在一起的万余兵马大权交给另一名大将,然后刘虞再命令他们回到幽州蓟县,听候下一轮调遣。

    “听候?!下一轮?!调遣?!”公孙范几乎是咬着牙,一字一句的从喉咙里蹦出来这段话。

    此时此刻怕是只有公孙瓒能够体会到自己胞弟的心情了。

    十几年的誓死效力,竟然换回来的是这样的结果?

    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有了许攸的提醒,他们岂能不明白回到蓟县只有死路一条?!

    “兄长,他刘虞不仁,就休怪我们不义!”公孙范看向公孙瓒,眼中充满着怒火道:“我们干脆反了吧!”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殊死一搏。

    “反?怎么反?”公孙瓒惨笑道:“你我手中的兵马,从钧旨到达军中起,就已经不再为我兄弟二人效力,我们又拿什么反?靠着仅剩的数十亲兵吗?”

    “不,兄长,我们还有机会!”公孙范摇摇头,眼中的怒火瞬间转化为了精光,“他刘虞身边,不是还有我们的嫡系骑兵吗?”

    “你是说......白马义从?!”

    ......

    初平三年九月九日,重阳节。

    李云义打坐东郡濮阳县,积极的处理完积压了数年的兖州政务,大力推行屯田之策后,地盘扩大了近乎一倍的李云义,再次在所有郡县张贴告示,征召良家子入军!

    其实在征召良家子入军前,许多人向李云义建议,譬如可以从被俘的黄巾乱军,以及被打散的兖州军中挑选精壮汉子入军,可誓要打造汉末第一强军的李云义,绝对选择这些老兵油子的。

    对于李云义来说,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差的?

    到头来出了事,还不是害了自己?

    对于李云义的观点,原兖州的官员们很是费解,但他麾下的谋士们却很支持,尤其是见识过新军以及虎字军实力的陈群、程昱,甚至包括戏志才、枣祗等人,都觉得李云义的提议十分不错。

    而更让李云义没想到的是,伴随着李云义在兖州的名望越来越高,不少名士也争相前来投效。

    这其中除却他亲自派人去寻找的陈宫陈公台之外,还有原始空中被曹操怒杀的名士边让,以及边让的好友毛玠。

    对于这些“移动的名士牌匾”,李云义自然来者不拒,纷纷以兖州牧的身份,给他们提供了兖州府各曹事中官职。

    归为新晋的兖州别驾程昱手下。

    其中陈宫陈公台为了感激李云义派人邀请的恩情,特意在李云义休憩的下午,亲自递交拜帖前来拜访。

    得知陈宫主动上门,李云义来了兴趣,立刻派人邀请他进入书房一叙。

    陈宫朝李云义作揖行完礼后,直接开门见山道:“明公在上,宫有一言不吐不快。”

    “公台但说无妨。”

    李云义客客气气道。

    “主公现如今大肆扩军,其实还是有些太过于着急了。”陈宫坦言道:“北方冀州袁本初同幽州刘虞打的不可开交,司隶长安那边,国贼董卓正在镇压西凉的反叛,宫昔日上峰曹孟德也被主公的大军撵的到处跑,眼看陈留郡都要待不住了,要逃到济阴、逃到汝南,当下主公没有任何敌手,没必要急于征兵扩军。”

    “当下最应该注重的,是让兖州百姓尽快的恢复到生产劳作之中。”

    “不管他们谁打赢了谁,谁又获得了胜利,对于主公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李云义微微颔首,对于陈宫的进言还是有几许赞赏的。

    “公台所言不错,但公台毕竟不通军事,却忘记了最关键的一点。”李云义淡笑道。

    “哦?请主公明示。”陈宫被李云义内涵了一句不通军事,非但不恼,反而是恭敬的向其请教。

    他知道李云义和曹操不同,眼前这位年纪刚过及冠之年的主公,是一位在军事与治理民政上,不弱于大将军卫青以及良相萧何的并存体,不然对方也没有那个本事,杀过重重士族与官僚门槛,从一介地主豪强的坞堡堡主,成为了坐拥两州之地的大诸侯了。

    对方的一言一举,都够他学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精兵亦是如此,如果不能尽早的招兵练兵,等到真正需要的那一天,岂不是来不及了?”李云义不紧不慢道:“还是说公台觉得,那临时招募的乡勇,能够同真正的军人将士相提并论?”

    “看看那些黄巾乱军是如何被我们青州军摧枯拉朽消灭掉的,公台你就不难发现才对。”

    “这,主公教诲的是,是公台孟浪了。”陈宫有些哑口无言,只能脸色羞赧的想要告退。

    李云义笑着拦住了他,又和他多聊了几句,让对方明白,自己并未轻视对方后,这才令人送陈宫出府。

    端坐在上位的李云义看着陈宫远去的背影,却不免皱了皱眉头。

    “这陈公台是在藏拙呢,还是别徒有虚名?”

    按理说能够在原始空中,帮助吕布对付曹操,差点曹老板的老巢都给掀翻的陈公台,不应该只有这么一点本事才对。

    难道是此人是真的在藏拙?

    可为什么呢?

    李云义就这样想了几天也没想明白,一直到初平三年十月二日,当李云义麾下的不包括虎字军在内的军队,扩充征兵到了十万之数后,李云义便叫停了继续征召兵马的事宜。

    兵贵在精而不在多,十万之兵已经足够李云义继续群雄逐鹿了。

    这还是包括其中有两万可战之兵,将会成为地方郡县的郡兵,另外两万是边境的屯兵,战时为兵,休战时为屯田之兵的缘故。

    六万的专职战斗,不闻其他事宜的精锐, 在当下无疑是可怕的。

    即便是原时空作用冀、青、幽、并四州,号称八十万可战之师的袁本初,真正能够脱产成为精锐的将士,也不足五万。

    换言之,此时的李云义手下将卒,比当下任何一位诸侯,同数量的兵马,都要可怕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