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是你们逼我做皇帝的 > 第五十二章 仁君
    在李允熥刚刚登基的时候,景清一度依附徐辉组,但很快,李允熥使了手段,让景清收到了“李允炆”的一封信。

    自那之后,景清渐渐疏远了徐辉组,作为有资格参与武英殿议事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徐辉组对此不解而且愤怒。

    特别是在铁铉离开金陵之后,徐辉组在武英殿内已经渐渐不得势,若不是李高炽、李高煦内斗,早就被压下去了。

    疏远徐辉组,景清作为中立者,重新盘点朝中局势,冷眼旁观后,与黄观有着一致的判断,当今陛下非等闲之辈。

    在景清、黄观的讲述中,一个崭新的形象在王良面前展开。

    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但却并不甘心于此。

    历史上,不甘心为傀儡皇帝的君王并不少,但李允熥通过种种温和而潜移默化的手段对朝中势力施加影响,虽然有些事颇遭异议,但也多有让朝臣耳目一新之感。

    “陛下乃李标太子嫡次子,却非先帝胞弟,当年又有荒唐王爷的名声,魏国公与其有隙。”景清低声道:“陛下如今身处虎穴,外间又是狼口,嬉笑怒骂……不过掩饰罢了。”

    一旁的黄观连连点头,其实这一点,在李允熥两次大闹武英殿之后,朝中重臣都心里有数……当今陛下绝不是个无城府的莽夫。

    相反的,陛下颇有心机,亦有手段……李高炽、李高煦也看得出来。

    李允熥选择站出来也是无奈之举,局势平稳下来之后,自己若不能展示一个帝王的正治立场……那些通过种种手段遥控的暗子难免信心衰弱。

    听了会儿后,王良低声道:“昨夜赴宴魏国公府……看似对陛下并不恭敬。”

    “那是自然。”黄观冷笑道:“天性还不知晓……一个月前,武英殿内,陛下痛斥魏国公,言若太组年间,必斩其首级。”

    “三日前,武英殿内,因北上官军、燕军互相推辞进击晋地蒙古军,陛下痛斥燕王、赵王、魏国公。”

    “陛下说的对啊。”景清就是山西人,叹道:“自古以来,得国之正未出本朝之右者。”

    王良神色一变,脱口而出,“此语大有豪气!”

    “不错,私下颇有人言,陛下类太组。”

    “太组驱逐蒙人,恢复汉人衣冠,始建本朝。”黄观扬声道:“如今蒙人复来,侵袭山西、北平,兵锋一度入山东境内!”

    “而燕王、赵王、魏国公为一己私利而争权夺势,使蒙人肆虐地方,劫掠民众,陛下严词相责,理所应当!”

    “那日,陛下言民心所向……”黄观轻轻拍拍了拍桌面,“陛下看似荒诞,实有明君之像。”

    景清点头赞同,心里却有些发愁,如今先帝还远遁江湖,若是陛下奋起,击败燕王一脉,又驱逐权臣,澄清宇内……难道到时候还要和先帝做过一场吗?

    但即使有着这样的担心,但景清也并不否认,李允熥是有可能上演一处绝境反击的。

    王良实在有点头痛,原本就猜测金陵局势复杂,在经过吏部尚书张紞点拨后,他发现局势复杂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旧臣环绕中的魏国公徐辉组居然并不支持陛下,而陛下却和燕王、赵王称兄道弟……虽然他们本就是堂兄弟。

    但如今,王良发现,还不仅仅如此……陛下看似身为傀儡,实则潜伏,待机而动,这已经是第四股势力了。

    王良在心中猜测,之前吏部尚书张紞那句话……提醒的到底是魏国公徐辉组,还是陛下呢?

    这要取决于张紞本人的正治立场。

    听了王良的疑问,景清笑道:“张公原已致仕,后因为吏部引得朝中动荡,燕王太妃决议起复张公。”

    黄观补充道:“这半年来,张公处事公正,从无偏袒。”

    王良微微点头,那张紞就应该是中立者,在前燕王李棣一命呜呼的情况下,张紞理应先忠于先帝,后忠于陛下……但朝中局势如此,理应是中立者。

    在心里琢磨了会儿后,王良试探着提起浙西水患。

    景清和黄观对视了眼,都露出一丝苦笑。

    “吏部尚书夏元吉依附燕王……”黄观苦着脸低声说:“筹集粮草,尽输北地,只怕朝中无能为力。”

    景清叹道:“若是不起刀兵,赵王不足为惧,倒是燕王……这半年来招揽文臣,还从翰林院中挑选良才,其志难测。”

    王良默默的点头,说来说去还是这样……总而言之,无能为力。

    无能为力,无能为力!

    浙西水患两载,自己与浙江布政司递了多少折子,朝中有谁管过那些嗷嗷待哺的灾民?

    王良失望的离开,虽然对陛下多了几丝信心,但难解燃眉之急。

    距离秋收还有两个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最后阶段……若是能挺过去,一切都好说,若是挺不过去,只怕湖州、嘉兴一带遍地尸骨。

    “老爷,适才有人投帖。”

    刚回到客栈的王良神色古怪,回到金陵还没超过十个时辰,期间还睡了一觉,已经先后三次接到邀请了,这次是……

    “刘璟?”王良想了好一会儿才想到,“应该是诚意伯次子。”

    这一次王良让下人去打听了会儿才出发,刘璟原为谷王府长史,后贬为中书舍人,遭陛下斥骂而罢官,后得以起复任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

    前两次赴会,总会有一阵寒暄,但这一次不同,甚至刘璟都没请王良坐下,径直道:“天性兄,浙西水患,指望朝中户部,只怕无望。”

    虽然是同样的答案,但王良精神一震,他听出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不用指望朝中户部,那必然是另有他法。

    “请。”

    王良跟在刘璟身后走进书房,愣了下后才道:“克一也来了。”

    “天性兄。”中年人起身笑道:“浙西水患,湖州、嘉兴遭难,但苏州更是一片狼藉。”

    王良苦笑点头,“你我同病相怜……”

    这位中年官员是苏州知府姚善,字克一,主政公允,体察民情,是南直隶有数的名宦。

    浙西水患,关键在于太湖,而太湖一头是湖州,一头是苏州,两边都为此头痛了两年,叫苦不迭。

    王良此次赴京朝觐,一方面是接受吏部考核,但主要还是为了浙西水患,而姚善完全是为了浙西水患而来。

    刘璟干脆利索的说:“浙西水患近两载,祸及苏州、湖州、嘉兴、松江四府,其中,重中之重乃是松江府。”

    姚善点头同意,“太湖水患,主因是吴淞江被堵塞,无路入海而至。”

    “疏通吴淞河,非一日之功。”刘璟叹道:“为今之计,暂时赈灾,迁居村落,等秋收之后,再行疏通吴淞河。”

    王良立即问出最关键的问题,“钱粮何来?”

    “四府合力购粮。”刘璟手指戳着桌面,“原松江同知周继瑜升任松江知府,赴任前就与刘某商议此事。”

    “前日周兄来信,金山卫出海船,往广东、琼州、朝鲜各地购粮,已经运回一批了。”

    “立即分发到苏州、湖州、嘉兴,专以赈济灾民。”刘璟仔细的说:“距离秋收还有两个月……撑一撑吧,撑到秋收就好了。”

    王良脸色颇有喜色,“无论多寡,都要谢过孟光。”

    姚善却笑骂道:“周继瑜……写信给孟光,却不肯说与姚某,回头必要找他算账!”

    “罢了,罢了。”王良笑着劝道:“秋收后疏通吴淞河,还要松江府出力呢!”

    “是了。”姚善点点头,“那就等明岁吴淞河疏通之后,再找他算账。”

    书房内响起爽朗的笑声,王良摇头叹道:“朝中诸公只顾着国之大事,无暇顾及这等小事……孟光虽为工部郎中,却心怀天下,他日必为朝廷柱石。”

    这句话说的阴阳怪气,姚善却连连点头赞同,想必这几天也在金陵撞了不少钉子。

    又商议了会儿,王良犹豫问道:“但凡购粮,总是越买越贵,钱银只怕……”

    “这方面……两位自然是去找松江府商议。”刘璟笑了笑,“还有一事拜托天性兄、克一兄。”

    “孟光但说。”

    “本朝禁海,片板不得下海,虽此次亦有海船北上运粮,但终归有所不妥……还请两位隐下此事。”

    王良和姚善都满口答应。

    将两人送走,刘璟松了口气……接下来,那就要看周继瑜、叶福他们的手段了。

    在书房里沉思良久,刘璟不禁在心里想,陛下这手段倒是犀利……若是他日事起,想必苏州府、浙江必然有所抉择。

    要知道苏州府、浙江省都是和松江府接壤的……而松江府如今是陛下最重要,也是唯一掌控的区域。

    借势而为……不管陛下此举,有几分是为了灾民,有几分是为了布局,终归堪称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