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是你们逼我做皇帝的 > 第六十五章 道衍入宫(上)
    文渊阁。

    正在吃点心的李允熥好悬没一口喷出来,道衍那个老和尚正缓缓入内,燕王太妃徐氏解释……为国事计,请道衍大师入文渊阁以备咨询。

    换句话说,道衍没有投票权,只是个秘书角色……但必定会深刻的影响文渊阁内的局势。

    李允熥也是无语了,不就是怂恿李高煦、李高炽去跳动一二嘛,道衍这老家伙居然在半年多归隐之后径直杀入文渊阁。

    看道衍投来那难以言喻的眼神,李允熥不禁在心里揣测……老家伙不会是瞄着我来的吧?

    徐辉组阴着脸坐在一旁没吭声,显然他是不想看到这位黑衣宰相的……但徐氏以女眷之身议军国大事,召亡夫谋主以备咨询,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更何况道衍并没有投票权。

    李允熥前世虽然只是个演员,但也听闻了很多政事秘闻……他在心里早就盘算过了,文渊阁和历史上的内阁是不同的,一方面没有票拟,也没有批红,另一方面也没有一个能握有主动权的内阁首辅。

    所以,文渊阁议事,实际上是武英殿议事的升级,只不过武英殿那边闹得太凶,几乎没有办法正常施政,所以才将问题上呈……所以,李允熥、徐氏、徐辉组实际上在文渊阁内为了各自的利益,也为了国事,需要经历试探,达成交易。

    比如今日武英殿上呈的是北地各军粮草供应。

    如今北地各军驻扎大致和靖难之役时期差不多,燕军占据顺天府周边的永平府、保定府、真定府,官军镇守河间府、顺德府,护佑住身后的山东。

    同时两军分出偏师,合军一处,北上宣府,西进晋地。

    几个月前,蒙古南侵,朝中以丘福、铁铉分领大军北上,后勤粮草供应是走两条路。

    其一是走运河,却不是元朝修建的从江南径直北上入山东、顺天府的南北运河,而是老旧的从洛阳转永济渠的隋唐运河。

    其二是仿造前元海运至山东,再转运各处。

    如今中秋已过,即将入冬,隋唐运河本就因为太多年未通行而淤塞,冬季少水更是难行,所以粮草供应需要完全寄托于海运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公一脉今日在武英殿内与燕王、赵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李高煦提出海运粮草,除却山东之外,还要输北通州。

    李高煦其实也是无可奈何,之前不在乎,是因为隋唐运河从南而北,陆续通过的几个府州都在燕军的掌控中,但如今隋唐运河不堪重负,而燕军麾下除了永平府之外,只有顺天府的通州一地可承接海运。

    魏国公一脉自然强烈反对……燕军兵锋犀利,如果再吃饱肚子,鬼知道他们会做什么?

    一个不好调头杀到应天府都有可能呢。

    徐辉组面无表情,“海运本是试行,至山东已然冒险,再北上只恐船翻粮沉……洪武二十四年,黄河于原武决口,会通河段被冲毁,淤塞难行,南北漕运断绝已近十年。”

    道衍感慨了声,“是啊,郭太史实神人也,虽仕于蒙元,但却有惠于天下。”

    所谓的郭太史指的是元朝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因为官至“太史令”,所以世人称为郭太史。

    南北运河基本上就是在郭守敬手中最终成型的,会通河、通惠河都是他主持修建,此外西北的唐来渠、汉延渠也出自他的手笔。

    而且郭守敬还不仅仅只是个水利专家,也擅算学、天文,制订的《授时历》至今还在使用。

    李允熥也知道这个人,因为后世月球上有一座“郭守敬环形山”,宇宙中有一颗“郭守敬小行星”……简而言之,这是个牛人!

    自从知晓会通河淤塞导致南北漕运断绝之后,李允熥曾经查阅过郭守敬的资料……想到这儿,他转头瞥了眼,视线正好和道衍撞了撞。

    李允熥很无所谓的笑了笑,“朕听四婶讲史,记得郭太史曾拜张文谦为师?”

    徐氏有些茫然,自己讲过这一段吗?

    徐辉组也没听懂,但他斜眼看过去,只看道衍的脸色,就知道这老和尚是听懂了的。

    因为道衍脸上一直挂着的笑容消失了,面无表情的说:“陛下强闻博记,老衲实在佩服。”

    “哪里,哪里,如何能与黑衣宰相相提并论?”李允熥谦虚道:“不过听闻……大师曾力劝四叔迁都大都……呃,迁都北平?”

    道衍脸颊动了动,深深的看了眼李允熥,“时过境迁,再议此事,何其无趣。”

    厅内四人,只有李允熥和道衍两个人心里明镜似的,后者就不用说了,前者一方面身为穿越者,另一方面前世在娱乐圈里打转,玩起心思,说些隐晦的话也是好手。

    郭守敬曾经拜张文谦为师,此人也擅天文、历法、算学,但郭守敬还有一个老师,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刘秉忠。

    事实上,张文谦、刘秉忠、郭守敬与张易、王恂五人因为同在邢州城西紫金山研习,被称为“邢州五杰”,其中郭守敬年纪最小,先后拜张文谦、刘秉忠为师。

    而关于袁珙评价道衍和尚“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的评价,因为李允熥的帮忙,早就传遍天下了。

    李允熥心里琢磨过,袁珙说不定还真有些能耐,刘秉忠和道衍真的有很多的共同处。

    都是僧人,都因为不甘心而祸乱天下,都修订历法、律法,都劝诫君主慎杀,都建议疏通运河,使南北漕运通畅,甚至后世的北平城,就是在这两个人手中先后成型。

    元朝的刘秉忠修建元大都,明朝的道衍和尚力主迁都,亲自设计改建,之后才有了后世那座宏伟的都城。

    这也是刚才李允熥突然话锋一转,提起迁都的缘由。

    “无趣?”李允熥脸上依旧嬉皮笑脸,毫无上位者的尊严,嘴里却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何来无趣?”

    道衍眯起眼,毫无顾忌的打量着李允熥,心思却突然发散开……记得四年前,殿下山东大败,损兵折将,就连大将张玉也阵亡了。

    但就是那样的绝境,殿下还私下提及将来迁都之举……也有类似的言语。

    几个月前那句“自古得国之正,未出本朝之右”与今日这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道衍和尚越来越觉得,袁珙的判断没有偏差。

    这是一条虽然还没长出龙角,但却头角峥嵘,在狂风暴雨中,昂首直上的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