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是你们逼我做皇帝的 > 第六十七章 道衍入宫(下)
    改制设文渊阁十余日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议事和碰撞,在徐辉组挥袖离去后告一段落。

    这次徐辉组是一点好处都没捞到,但却偏偏挑不出理来……人家道衍和尚已经说穿了,如果燕军粮草供应出了问题,丘福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挥军攻打铁铉,那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现在点出这一点,就是为了避免骨肉相残的惨剧啊!

    徐辉组是憋了一肚子气没地儿发泄,更别说被李允熥言语戏耍……不过他也没工夫去发泄,他听出了李允熥最后那句话的言外之意。

    制衡是很重要的,李高炽、李高煦兄弟之间需要制衡,但同时,这对兄弟和徐辉组这个嫡亲娘舅之间也需要制衡。

    让户部尚书夏元吉来负责粮草调配,这是应有之义……但同时也是在怂恿李高炽的手往沿海卫所那边伸。

    燕军上下基本上是李高煦的势力范围,军中大将唯有隆平侯张信、平江伯陈瑄依附李高炽,前者寂寂无名,只是因为当年是第一个反水,而后者是因为掌管水师……呃,是最后一个反水的。

    换句话说,江海之上,那是李高煦够不着的地方,偏偏在接下来几年内,因为会通河的淤塞,海运将成为漕运的主流。

    徐辉组试图让李允熥和燕王太妃徐氏起隙,没想到对方不仅没上当,顺手塞过来一个让几方势力或蠢蠢欲动,或担惊受怕的方案。

    徐辉组能想得到,道衍和尚自然更看的清楚,这老和尚面无表情的打量着李允熥,“陛下英明神武,思虑周全……”

    “和尚说这些奉承话,实在无趣的紧。”李允熥笑嘻嘻的起身,伸了个懒腰,“别再瞎想了!”

    “魏国公在府中只称吴王,不称陛下……呃,先是六兄告知,后来老九也说过一次。”

    “嗯,就在四婶提及改制设文渊阁议事之后。”

    徐氏立即明白了,两个儿子生怕李允熥倒向徐辉组,在背后说小话呢。

    这很符合逻辑,而且这么容易被戳穿的谎言,李允熥不可能说……但道衍却有些失望,他早就察觉到,李允熥是握有人手的,而且是一支非常精锐的人手,不比自己麾下秘谍差劲……原因很简单,半年多了,自己一直没能查出来。

    呃,其实这是道衍想多了,早些年的确有这么一批人手,但李允熥眼看大势难回……没办法,历史车轮滚滚,李允炆还是一如既往的非要作死啊,所以李允熥在去年将人手大都遣散了。

    再到今年李允熥准备逃之夭夭,府内也只留下作坊里的工匠了……在李允熥登基之后,很快被刘璟秘密送往松江金山卫。

    而道衍以为的那批人手,其实是建文帝李允炆留下的……甚至李允熥都在名单上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比如御史叶希贤,比如翰林院编修程济。

    为什么熟悉?

    呃,李允熥前世曾经在大学时期遍览群书……看过一本名为《十景断》的武侠小说……所谓的建文二十二亡臣啊!

    当然了,道衍也不傻,很快盯住了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李允熥身边的太监随从常宽,另一个是当年吴王府教授杨应能。

    这两个人是仅有的从吴王府调入宫中的人,李允熥自身不可能亲自指挥,如果要下令,肯定是通过这两个人。

    但李允熥更鬼……他也知道这两个人身份的特殊,他更不能让那些建文旧臣知晓下令的是自己这个新帝而不是建文帝,所以一直是通过默默无闻的少监王钺来指挥的。

    所以,到现在,道衍也没抓住李允熥任何的手尾。

    虽然没有将话说穿,但道衍、李允熥两人都隐隐猜到了对方心中在想什么。

    李允熥懒得搭理这老和尚,“四婶,侄儿先回去了。”

    徐氏看了眼道衍,轻声道:“陛下暂且留步,大师尚有些许进言。”

    “四婶,阿锦还在那边等着呢。”李允熥愁眉苦脸的说:“昨夜就嘀嘀咕咕了大半个晚上……今日在坤宁宫设宴赏菊。”

    徐氏也想起这事儿了,因为几方势力都想塞人,导致东六宫、西六宫空了太久,前些日子李允熥发了性子,说全都要……

    结果是徐妙锦为此也发了性子,据说陛下很陪了不是,徐氏也劝了妹妹很久,最终才决定在坤宁宫找个名头设宴相看,

    不过此相看非彼相看,李允熥这个未来丈夫在不在其实无所谓,只要徐妙锦这个中宫皇后在就行了。

    徐氏犹豫了会,侧头看去,道衍饶有兴致的盯着李允熥,微微摇了摇头。

    “那陛下先去吧。”徐氏起身道:“阿锦那性子……还请陛下多担待。”

    “日后……不对,是日前还需阿锦审批。”

    李允熥丢下这句莫名其妙的话拔腿而走,只留下听得一头雾水的徐氏和道衍。

    让人换了茶水,徐氏轻叹一声,“打扰大师修行,此番劳烦大师入宫。”

    道衍深深的看了徐氏一眼,“太妃欲何为?”

    长时间沉默后,徐氏打点精神,开口道:“大郎、二郎相争,想必大师尽知。”

    道衍微微点头。

    徐氏追问道:“大郎择何人?”

    道衍隐隐猜到了徐氏的意思,不由感慨……虽然主因在于徐氏,但陛下肯定是用了手段的。

    “高炽上位,高煦必然起事,”徐氏长叹道:“即使高炽以户部锁军中粮草,但高煦也必拼死一搏。”

    道衍再次微微颔首……的确,李高煦那厮就是个亡命徒。

    “到那时,必然天下大乱。”道衍叹道:“毕竟前燕王未能登基,两位殿下都越不过一个‘篡’,难以降服人心,互相攻伐,分裂天下。”

    “更别说蒙古虎视眈眈,一个不慎,神州陆沉,胡人再度入主中原,我等皆为罪人。”

    徐氏默然,半响无语,顿了片刻才继续说:“若是高煦上位……”

    “老衲知晓太妃所思。”道衍打断道:“赵王殿下篡位登基,陛下、燕王甚至远在北平的高阳郡王都难得善终。”

    所谓的高阳郡王即李棣嫡三子李高燧,这个爵位还是洪武年间所赐。

    “为皇位,叔侄攻伐,路旁白骨,村无人烟,更引得蒙古南窥。”徐氏不禁垂泪,“难道接下来骨肉相残……”

    在这一刻,道衍在心里排除了可能性最小,但也最不可以思议的选项……面前这位燕王太妃并没有仿武则天之愿。

    人家武则天那叫一个心狠,亲儿子说杀就杀,甚至亲手掐死女儿……而徐氏显然没有这样的心性,她一方面担忧两个儿子兄弟相残,另一方面担心夺嫡事影响天下大局。

    这时候,道衍了然点头,他知道自己诸般猜测中,可能性排在倒数第二位的成为了现实。

    “故,太妃欲择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