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唐咸鱼王爷 > 第25章 主事之人
    最后的都督灵、夏、丰、胜、盐、宥六州诸军事,根本不需要问,即便在大唐内地,这个官职也只是给亲王的加官,完全管不到这么多州。

    李世民授予李恪这个官职的用意,他也能猜个七七八八,无外乎调动各州县的官吏,统筹安排,集中力量办事。

    那么真正主事的人是谁呢?

    李世民早就想好了,后勤、内政靠马周,作战则交给薛万彻,在前年的吐谷浑战争中,薛万彻已经展现了自己的才能。

    至于李恪嘛?

    当然是端坐中枢,以待四方了。

    不设置主官,诸司就会推诿。而上头如果有了上司,再想推诿,就要看看上司能不能容得下。

    李世民此举也有借李恪赫赫威名的意思——一日之内弹劾十几名官员,外加王府长史,和一名亲王。

    而且被他弹劾的个个丢官去职,如果在战时……谁敢保证吴王不会行军法?

    谁敢作保?

    没人敢。

    “长史,孤要做什么?”

    是的,李恪又多了一位长史,而且是全方位长史。

    他的官职包括吴王长史、云中都督府长史、云中道行军长史、都督六州诸军事府长史以及中书舍人。

    是的,他就是马周。

    李二派来云中实际处理一切的代言人。

    李二此刻正在长安整理诸军,下令京兆折冲府全员征发,关内河东折冲府警戒,做好全府征发准备,州县准备粮草,以备大军北上。

    大唐面对北方诸戎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在塞外,应该由突厥等归附大唐的外族组成,和平时期在天可汗的庇护下,在塞外水草丰美之地放牧,战时充当大唐的军队,抵御北戎。

    然而,由于突厥人太怂,这一道防线不攻自破,毫无作用,李世民甚至需要为了收拢突厥各部,坚壁清野,而付出巨大精力。

    甚至还要防止他们导向薛延陀。

    五胡乱华的惨剧,大唐上下还没人敢忘。

    李世民还不想史书上再多一个“贞观南渡”的耻辱。

    而第二道防线,就在黄河沿线。

    黄河以北是密密麻麻如同钉在草原钉子的镇戍堡垒,在计划中,这里要修筑几座坚城,作为战略支点。

    当然,在贞观十一年,这个计划还只是泡影。

    因为此刻的丰州还没有多少百姓,完全没有筑城的基础。

    在黄河以南,则是长城防线。

    依仗长城防守,何其耻辱!

    长城,只有在国家衰弱,国力不振的时候,才会充当防御的战线,李世民不愿意承认自己统治下。

    但是,如果薛延陀攻到长城,天可汗的威名便会风吹云散,荡然无存。

    李世民封禅泰山的野望,也将就此化为尘土,再也无颜提起。

    想当初,秦皇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方才封禅。

    汉武帝封狼居胥,焚略龙城,把匈奴单于的尸骨拉出来鞭尸,报了致书之辱,才行封禅。

    如果李世民再来一次长城之辱,他还有什么脸面登泰山,见到秦皇汉武留下的石碑,又能说些什么?

    “请大王安居胜州,丰州城坚,薛延陀攻不破。”马周躬身向李恪解释,随即安排众人的任务。

    六州需要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后勤补给与兵力补充。

    胜州虽然有黄河灌溉,但出产确实不多。

    实在难以支撑几万人的消耗,这时就需要身后各州的支持,大量的粮草从粮仓中运出来,沿着官道一路向北,直奔胜州,然后经由胜州的黄河渡口,送到黄河以北的丰州。

    “哦。”

    “薛将军,您看军事上应该如何部署?”

    “孙都尉……”

    ……………………

    几十个文官军官开会,李恪顿感百无聊赖,虽然三句话就要提到自己一句,但从头到尾都和自己毫无关系。

    所以,即便李恪自顾自离开,也没有人阻拦他。

    来到街上,此时胜州已经戒严,刺史府前满是卫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

    而粮仓作为重中之重,更是有整整一个折冲府,一千人日夜把守,防备薛延陀奸细偷袭。

    浮桥更是防守的要点,浮桥上下十五里之内,早已清场,没有命令,绝不允许靠近。

    行走在街上,想起自己的小钱钱,李恪心疼的想哭。

    “我的钱啊——”

    骑在马上,李恪仰天长啸,半副身家投进去,结果打了水漂!

    胜州军粮不足,李恪所携带四万石陈米,全都被云中都督府长史下令充军需,然后由吴王府长史代表吴王同意,再由云中道行军长史带兵运走。

    马周当着李恪的面写了三份公文,左手交给右手,李恪的四万石粮食,转眼成了军粮。

    整整四万石啊!

    而且李恪还一句话都不能反驳,马周是李二妥妥的心腹,他做事肯定是得到李世民首肯的,说不定他手里就有李世民的手令藏着掖着,准备趁李恪作妖的时候拿出来。

    李恪再厉害,也不过和李二的诏令顶牛。

    惹火了李二,战时行军法,杀个吴王警示三军,也未尝不可。

    “崔促,你说干什么发财最快?”

    骑在马上,李恪双手离开缰绳,全凭腰腿驾驭,扭身对整理胜州粮草数目的崔促问道。

    胜州地处边地,官员太少,李恪被李世民抓了差,李恪吴王府的官员,除了他的亲事帐内调不动,有一个算一个,都被马周调用。

    “打仗发财最快……”

    崔促随口回答,心思全用在核对账目上面。

    对啊!

    发战争财最快了!

    李恪眼前一亮,可是很快又暗淡下来。

    自己的本钱:四万石粮食已经被马周征用,只能做无本生意了!

    等等……无本生意?

    可是会有危险吧?

    李恪有点怂,然而很快,王府财源枯竭的场景映入眼帘,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崔促啊,你会算账吗?”

    李恪冷不丁问道,问的崔促一脸懵逼,大王啊,臣这不就是在算账吗?

    “这个……臣家学渊源,多少懂些算数,不敢言极精深,应付寻常账目,应是无虞。”

    崔促不敢把话说的太满,吴王可是出了名的博学,崔促万万不敢班门弄斧。

    “那你看吴王府的账目,是什么情况?”

    崔促是录事参军事,官职不高不低,管的事七零八碎,王府账目正巧有资格可以看到。

    李恪一提起王府账目,崔促就头疼,恨不得一把火烧了账本。

    “恕臣之言,王府贪渎之事甚多,王妃所支用的钱财犹多,其次是大王所支用,余者各所贪墨,不计其数,臣亦无法细究。”

    “无妨无妨!”李恪大喜过望,能看懂就好,自己正缺一个记账的先生呢。

    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

    “走!”

    “去、去哪?”

    “跟孤走就是,别问东问西。”

    崔促瞬间心中一凛,大王这是在敲打自己。

    “臣遵命。”

    “突厥思摩本部在城东是吧。”

    “是,城东旧堡。”

    李恪微微点头,经过这几天的考察,思摩部乃是突厥各部中比较精锐的一部,壮年男丁多,身强体壮,牛羊也多。

    “孤的仪仗都带着吗?”

    “带着,全在亲事帐内那里。”

    卫文斌被借调,马周干脆不管是,崔促成为了事实上的王府长史,而且本职录事参军事还要兼任,虽然每天累得要死,但他还是甘之如饴。

    “打起全副仪仗,孤要去思摩部。”

    “是。”

    崔促不问原由,方才李恪的斥责他深深记在心里,同时思索为何吴王要斥责自己?

    日上三竿,突厥思摩部的牧民们早已开始放牧、打水,黄河之水在胜州还算清澈,喂饱牛羊之后,突厥牧民们才有功夫解决自己的肚子问题。

    大唐当然不会给逃兵军粮吃,而且为了犒赏三军,还从突厥各部中强征了大量牛羊,虽然唐律不允许吃耕牛。

    可唐律中还说:临阵先退,斩!

    高地上,百无聊赖射飞雁的思摩忠看到一大片旗帜、乐器还有一堆自己看不懂的东西,朝着自己部族慢慢走来,几百穿着华丽铠甲的战士,骑在高头大马上,比可汗的卫队还要威武!

    “他……他们。”思摩忠惊讶的说不出话,他的妻子比他更早清醒过来,拉着他的手,朝着仪仗参拜:“唐家大王来了!”

    “快去派人告诉父亲,唐家大王来了,要好生的招待!”

    “要宰杀最鲜嫩的羔羊,用最好的香料,用最好的餐具,将天可汗赏赐的地毯摆出来,遮上障子,请乐师奏乐,部族中最美丽的少女跳舞,如果大王要留宿,就将少女送进大王的帐篷。”

    “还要宰杀三百只大羊,烤熟之后,送给大王的扈从,将最香醇的马奶酒承在银壶里……”

    “准备一顶全新的帐篷,选择一处上风口,如果大王要留宿,就请大王在这里安寝……”

    “唐人说娶妻当贤,果然没错!”思摩忠钦佩的看着自己的妻子,由衷赞道。

    突厥人的胆气已经在贞观四年被百战唐军打的消失无踪,即便被征用了大量牛羊马匹,也不敢反叛。

    吴王府的亲事帐内已经很久没有摆出全副仪仗了。

    被众人簇拥着,李恪不由自主的坐的端正,神情严肃目视正前方。

    在他的正前方,是思摩部的首领,刚刚年过三十,身材魁梧,脸上饱含沧桑,一看就知道是出身草原的游牧民族。

    此刻,他站在道边,率领子女恭迎李恪。

    “思摩明德拜见唐家大王。”

    所谓明德,明天可汗圣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