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唐咸鱼王爷 > 第101章 吴王之谋
    “陛下,魏相到了。”王德悄悄走到李世民身边,小声说道。

    “请玄成进来,玄成喜食醋芹,备好了吗?”李世民一边饮酒一边说道。

    酒是珍藏的美酒,开皇元年的美酒。

    窖藏五十载,清冽甘甜,宛若泉水。

    引入喉中,不骄不躁,沉稳内敛。

    如此美酒,李世民也并不常饮。

    毕竟当初埋下这下酒的隋人恐怕也没有想过,日后开封饮下的天子,竟然是大唐天子。

    “已经备好了,整整两斛,足够魏相所食。”王德答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摆手让王德下去。

    他虽然对魏征颇触霉头,但绝不是畏惧魏征,毕竟他才是天子,开国的天子面对千军万马都不怕,区区一个魏征,怎么可能让李世民感到害怕?

    魏征的席位迅速摆上,而魏征也进入了武德殿。

    “玄成来的巧,醋芹足有两斛,足够玄成所食了吧?”李世民呵呵笑道。

    这场赐宴并不很是正式,却更显亲近,俨然是李世民借此机会向李靖表示自己的信任。

    到了北地之后,不要有所顾忌,只要能够取胜,就算把北地州县的官吏杀个干净,朕也没有二话。

    魏征挺直腰板,大声喊道:“陛下,臣有急奏!”

    “什么急奏?”李世民放下食箸,正色问道。

    君臣之间可以开玩笑,但是面对正事,一定要迅速转换。

    显然,李世民变脸的技术很高,足够去天桥卖艺了。

    “吴王行军,直往西行,此事是否是陛下授意,臣百思不得其解,请陛下解惑。”魏征顿首言道。

    他的话相当不客气,简直是在质问李世民,是不是有什么军令没有通过门下省,便对吴王宣下。

    否则吴王怎么一个劲往西走,薛延陀的牙帐又不在西面。

    “西行?”李世民也是一愣,让王德将魏征扶起的同时问道:“玄成怎知李恪率军西行?”

    是啊,门下省又不是兵部,军报就算送到长安,也该有兵部奏报,怎么会门下省先知道消息?

    “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四州的奏疏今日齐至,吴王依次经行四州,若臣所猜不错,吴王此事应该到了沙州!”魏征奏报道。

    沙州?

    李恪去哪里做什么?

    李世民脑中瞬间浮现出大唐的舆图全貌,不需要调来舆图,他就知道李恪到了何处,甚至可以推断出李恪的行军速度与补给消耗。

    打仗,首先要会数学。

    礼乐射御书数,没有一样是多余的。

    难道是朕的诏书拟错了?

    李世民首先怀疑起自己的诏书,是不是哪里遣词造句有疑义,导致李恪领会错诏书的意思。

    但是很快,李世民在脑中默默回忆了一边诏书全文,将这个可能排除脑后。

    于是,另一个可能性进入李世民的怀疑当中。

    是不是灵州战况有什么变化,所以李恪要向西进军?

    还是不对。

    灵州若是有变化,为何灵州都督府没有奏报?

    临近的其他州县没有奏报,胜州的诸军没有奏报,

    可见并非是灵州出现了变化。

    面对四份奏疏,李世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无奈之下,李世民把曙光投向李靖。

    “药师,此事你怎么看?”

    李靖抿了抿嘴唇,先是接过四份奏疏,逐一阅读之后,又重新阅读一边,颇为认真,让李世民和魏征都颇为期待。

    终于,李靖一脸严肃的开了口。

    “臣请调阅舆图,自西域至辽东的北地舆图。”。

    “裴辛,快去秘书省调,乘马去!”

    “喏。”裴辛躬身应命。

    现如今他可谓节节高升,不仅是中书舍人,更兼任了起居郎。

    前途别提多远大了。

    要事不当个宰相,简直是可惜。

    河东家中,有人已经准备将子弟送往长安,托付裴辛照顾。

    乘着快马,裴辛迅速将舆图打包调来,与王德一起,将舆图挂在大殿中央,随后退回到李世民身侧。

    “陛下,吴王西行,依臣之见,应是吴王之谋,所谋甚深,一时难以察觉,故而难以明白其中缘由。”

    “那玄成为何看不出来,朕为何看不出来?”李世民不解的问。

    就算魏征是文官,自己好歹也是开国天子,多少懂些兵法,打过几十场胜仗。

    旋即,李靖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玄成不通兵法,陛下关心则乱。”

    魏征确实不懂兵法,纵然从军征战,军事指挥也没有魏征的份。

    而陛下您则是因为关心则乱,因为吴王是陛下亲子,陛下太过关心吴王,所以一时之间没能够想清楚。

    “药师且言,李恪此举何意,有何深谋?”李世民将信将疑接受了李靖的解释,旋即问道。

    “雪原难行,大军穿行其间,迷途失道,寻常事耳,臣昔年领兵定襄,大军出塞,又逢冬日,四顾茫茫,白日黑夜,难辨方向。”

    “故而吴王所谋,其浅者乃是顾忌雪原行军不易,稍有差池,便全军覆没,从稳妥计,选择西行。”

    噢……原来如此。

    李世民点头同意,雪中难以辨别方向,此事他少年冬日出猎,便在雁门关外的雪原上迷路失道。

    幸好出塞不远,找不准精确的方位,就冲着大致南面奔驰,日暮时分才见到雁门关。

    “那再深一层呢?”李世民追问道。

    其实只此一条原因,李世民就完全能够理解李恪为什么要带兵西进。

    突袭薛延陀,需要找到准确的方位,漠南漠北,纵横万里,白茫茫一片,几十万人撒进去,丝毫踪影不见。

    为了稳妥,选在向西,依靠明确的山峦定位,在择机北上,很合理。

    “引而不发之箭,最令人畏。”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隐匿天地之间,使敌无处防备,乃是用兵上乘之道,所谓袭取者,皆出于此。”

    李世民缓缓点头,目光一直放在舆图之上,伴随着李靖每一句话,李世民都在点头思索。

    引而不发的箭最令人畏惧,吴王的大军藏匿在天地之间,对薛延陀人带来的压力,绝不是突然袭击能够带来的。

    让薛延陀人日日夜夜都睡不好觉,寝食难安,经此以往,等到吴王大军到达之时,面对的都是疲惫之师。

    “此事何以为证?”李世民有些不信,他不相信自己初出茅庐的儿子能够懂这么精妙的道理,这分明是打了一辈子仗的宿将,才能懂得的兵家之密。

    “吴王每次扎营,声威甚大,营寨坚固,沟壑极深,常有人窥伺,吴王每每驱赶,追逐不过数里而止。”李靖复述着奏疏的内容,解释道:“这便是证据,吴王以此令胡骑知晓大军在外,引而不发,令薛延陀人恐惧难安。”

    “竟是如此?”李世民眉梢一挑,虽然很不相信,但证据充足,怀疑成立。

    李世民不得不承认了。

    “还有更深一层吗?”李世民半是认真,半是玩笑的问道。

    却见李靖一脸严肃的答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