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164章 生存法则
    作为刘备的家人,如果刘备挂了,他们就会失去被软禁的价值,根据惯例不是被杀就是做奴仆。如果刘备还活着,他们就有希望,起码是有利用价值的人质,只要绑匪脑袋没进水就不会撕票。如果刘备越来越强大,他们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大。

    强大才是硬道理。这是乱世的生存法则。

    任何一个人都逃不脱这个法则。

    包括他们的亲人。

    有今天,才会有明天

    刘备仓促逃出小沛后,跑到梁国一带,遭遇了率领大军东征吕布的曹操。

    得到夏侯惇兵败的消息,曹操决定亲自率兵东征,彻底荡平吕布,消除腋肘之患,然后再与袁绍决战。袁绍已经基本搞定公孙瓒,留给曹操的时间不多了。

    在历史舞台风流了近十年的吕布,人生的时间更是不多了,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

    刘备遇到曹操后,也随同前去攻打吕布。曹操看中的当然不是刘备军队一败再败的战斗力,而是他在徐州的人望,用来安抚徐州人心。要知道曹操屠杀徐州百姓,当地的人民是不可能列队欢迎他杀过去的。

    于是,曹操带上刘备,向着徐州进军。在曹操军中,刘备对曹操用兵的才能与残酷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建安三年(198年)十月,攻破彭城,屠城。随后,直达吕布的大本营下邳。在下邳野外大破吕布纵横天下的精锐骑兵,擒获吕布猛将成廉。进逼城下,合围。听从荀攸、郭嘉计谋,决泗水、沂水淹城。

    淹城月余后,眼看顶不住了,吕布的将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绑起宁死不降的陈宫,向曹操投降,当了一回俊杰——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大势已去,吕布走下白门楼,出城投降(注意是主动投降)。

    自此,吕布被俘,徐州平定,时间是建安三年十二月——从出兵到大获全胜仅仅三个月。

    曹操面临又一次选择——要不要让吕布的脑袋搬家。

    曹操爱才,他爱吕布骁勇。

    吕布怕死,他向曹操求生。

    吕布以一贯的大大咧咧的口气对曹操说:“让曹公你最忧心的也就是我吕布了,今天我服了你,天下再没有谁让你忧虑。今后你带步兵,让我给你带骑兵(吕布的特长),平定天下就是小菜一碟。”(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吕布以为曹操会合情合理地答应自己的合理要求。

    曹操确实有些犹豫,招降纳叛一直是他的特长,用人唯才不重德是他的习惯。他虽然清楚吕布有着令人发指的人品,但也喜爱吕布让人首屈一指的武力。

    曹操在犹豫中打量着吕布,如同打量一头猎物,在他看来这个猎物是一只猛虎,可以伤人的猛虎。日后究竟会不会只伤别人不伤自己,他有些拿捏不准。

    刘备也在打量着吕布,他认为这是一个死人,一个早就该死的人。

    三个各有所思的男人,两个坐着,一个站着,相互打量着对方。

    吕布猜不透曹操的心思,当然也摸不着刘备的心思。求生的欲望促使他向刘备求救,希望看在辕门射戟的份上,为自己说句好话。

    刘备处事一直很低调,尤其在曹操的手下他必须保持低调。但现在躲也躲不掉,不得不表明自己的观点,甚至是立场。

    说出的话没有收回的余地,拥曹还是挺吕,或者明着拥曹暗中挺吕,甚至心怀鬼胎,都可以从是他所说的话中听出端倪。

    作为政治人物,立场决定生死。一旦摆明立场,要死的可能是吕布,也可能是他刘备。

    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点都不夸张。

    最终刘备只说了一句话,保全了自己,致吕布于死地:“曹公难道忘记吕布杀死丁原、董卓的事了吗?”(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这句话让曹操醍醐灌顶,使吕布百口莫辩,给吕布翻云覆雨的一生画上了血色休止符。

    至于刘备为什么这么做,有很多种不同的推测和理解。

    在我看来,刘备这么做,主要是基于两个基本常识。

    一是人不是健忘的动物。期望别人只记得自己的好、不记得自己的恶的人,还是省省吧。刘备不会忘记,吕布是如何对待以前的老板以及每一个有恩于他的人,这些人都被他背叛甚至杀死。最终刘备也成为吕布的受害者,他经过十年打拼,付出无数努力,死去无数弟兄,方才有了徐州,成为一方诸侯,而吕布偷袭徐州,毁了他的心血,断送了他的事业。刘备不是没想过报仇,只是一直没等到机会。

    二是有今天,才会有明天。明天听起来很诱惑,但只有今天才是抓得住的。至于吕布明天会成为朋友还是敌人,明天可不可以借吕布这把刀杀了曹操,刘备都拿不准,但他清楚一件事——今天他在曹操的手心里,如果还想有一个明天的话,必须要获得曹操的信任。在曹操举棋不定的时候,点醒曹操,来表明自己与曹操同心同德同志,从而获得信任,是当前的第一要务。

    人,终究是跳不出利益的。推崇仁义如刘备者,忘恩负义如吕布者,同样跳不出利益。为了利益,也许会相视一笑泯恩仇。同样为了利益,诬陷造谣打压排挤,更是数不胜数。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刘备此时,只是实话实说,既无损于仁义,又可以报仇可以争取明天,他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吕布主动走下白门楼投降,是出于强烈的求生欲望。

    于是,极其失望的吕布就死的非常幽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停地骂骂咧咧,与他高大魁梧英勇善战帅气俊郎的形象相成了强烈的对比。

    与吕布形成强烈对比的,还有陈宫。陈宫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四个字的最佳含义——只求速死。

    虽然曹操一再对陈宫表达既往不咎的诚意,但陈宫显然对曹操彻底失去了信心。

    最后曹操不得不搬出陈宫的家人,希望陈宫看在家人的份上活下来,活着多好啊,既可以孝敬父母,又可以安享天伦,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陈宫不清楚这算是曹操的要挟还是请求,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再次展示了自己的智商——不是一般的高。

    陈宫的回答是:“我听说以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我家人是死是活,你就看着办吧。”

    看起来陈宫给曹操出了一道选择题,家人的生死由曹操自己选择。

    实际上曹操别无选择,除了孝治、仁政。

    只为这是那个时代的普世价值。个性张扬如曹操者,也不敢违背这个价值观,至少不敢公然违背。

    曹操在这次战役中收获很大,不只除掉了心腹之患吕布,将徐州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收降了张辽等一批猛将,袁涣、陈群(此二人都是刘备识拔的人才)等一批文臣。

    刘备却没有得到失去的徐州——曹操留下守卫徐州的将领是车胄。他的收获只是救出了被吕布俘虏的老婆孩子。

    刘备甚至失去了小沛,被曹操带回许昌,成了笼中之鸟。

    鹰击长空,大鹏展翅,似乎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只要有明天,就有希望。

    人都是有缺点的,关羽性格高傲做人高调,看不起糜二舅没办法啊。再者,孙权和曹操一联合,关羽就败局已定,后方兵力又空虚,不论糜二舅投降不投降,都不能改变荆州三郡丢失的结局。

    曹操和程、郭等人商议杀不杀刘备,是决定国家大事的重要会议,应该不会让外人刘备知道。而且如果让刘备知道了,那么不是诚心让他不安心吗?

    曹操杀高顺,我本来也写了进去,但很简单,不投降被杀,这样一个人才总不能放走他给别人打工吧?高顺是不投降被杀,张辽是投降获生,应该没有演义中的大义凛然。

    关于吕布投降,记载是“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只有《后汉书》记载“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