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165章 决择
    很多时候一个人说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要看做了什么。根据吕布主动下城投降,以及后来不断求饶,我认为吕布让手下人绑了他投降的话,也就是试探一下别人的反应而已,当不得真。要知道,当时陈宫已经被侯成等人抓起来投降了,人心不可测啊,吕布不这么说,难保不会成为第二个陈宫,也难保手下人不会学着他的作为砍了老板的脑袋去投降作见面礼。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也是真有其事,也算是个人才了。不过比起吕奉先一箭解徐州,那还是有点差距么,

    皇帝也无奈

    徐州会战后,刘备跟随曹操得胜还朝,来到东汉帝国中央政府临时所在地许昌,时间是建安四年(199年)初。

    刘备确实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和礼遇,他被曹操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加封为左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在当时是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的将军职衔,不算五星上将起码也是四星上将。关羽、张飞也被加封为年薪两千石的中郎将。此外,曹操还与刘备出同车,坐同席,恩宠无比。

    曹操给刘备这么大面子,给高职位,开高工资,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收服刘备的心,让他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干活。

    但金鳞岂是池中物。时机不顺时,可以蛰伏一时,等待时机。一旦时机到来,必然会乘风破浪,腾空而起。

    能潜伏在波涛之内,方能升腾于宇宙之间。

    刘备在许昌蛰伏的岁月,见到了这个国家的最高领袖汉献帝刘协。

    人生其实很精彩,人生其实很无奈。对此,刘协同志深有体验。

    因为他是一个被绑架了一生的皇帝。

    刘协当了整整三十年皇帝,此前已经是十年茫茫,此后还有茫茫二十年。他当皇时间之长在东汉历史上仅次于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刘协同志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皇帝并不总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三十年当中,刘协没有做过一天真正的皇帝。他的角色只是一个傀儡,充其量只是一个人人可居的奇货。他的命运只是被人绑架。

    生命不息,绑架不止。

    第一个绑匪是董卓,这是刘协悲惨命运的开始。确切点说,他的不幸不是从此刻开始,因为董卓要绑架的不是他刘协,而是一个皇帝,作为帝国权力象征的皇帝。所以,生不逢时,生不择地,生在衰落的帝王家,才是他一切不幸的源头。

    凡事开头难。有了第一个绑匪,就会有N个。董卓完了是李傕,李傕完了是杨奉,杨奉完了是曹操。

    绑匪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拨又一拨,刘协的身份却雷打不动一如既往——依旧是人质。

    作为人质的刘协,一路跟随绑匪走遍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从洛阳到长安,从长安到洛阳,最后在许昌才算定居下来。

    在路上,刘协不只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还见惯了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甚至回到洛阳的时候还住过露天宾馆饿过肚子。

    刘协当傀儡皇帝的时间之长,人生路程之曲折,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恐怕只有清末的光绪皇帝才有得一比。不过他最终没有死在绑匪的手里,这比被亲姨妈慈禧毒死的光绪皇帝,要幸运很多。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会随随便便认输。历史上的很多傀儡皇帝,其实不甘堕落,都在想方设法与命运抗争,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刘协也不例外。回到许昌定居后,虽然不用再漂泊流浪,不用再饿肚子,但他的烦恼却越来越大。

    吃饭问题解决后,总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这是人类的通病。即便是皇帝也概莫能外。

    此时的刘协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他已经十九岁,成为一个血气方刚充满理想的年轻人。作为皇帝,又过了亲政的年龄,本该号令天下,实际情况却令他绝望。曹操压根没有让他主政的意思,只是想利用皇帝这块招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还是很能忽悠人的。

    在来许昌之前,即使年纪还小,即使几经危难,有时候刘协还能参与发号施令(比如长安赈济灾民),让世人见识了他的胆气与聪慧。现在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一个人洗牌出牌,根本不带他玩,国家大事压根没他什么事,即便他是皇帝。

    一个登极已有十年的皇帝。

    这是一个皇帝的耻辱,更是一个帝国的悲哀。

    无奈的刘协为了拿回皇帝的尊严,为了挽救他的帝国,召见了他的一个(皇帝的老婆有N个)岳丈——车骑将军董承。由于皇宫内外都有曹操安插的间谍,他没有将意图直接告诉董承,只是冒着生命危险(一点都不夸张)赏赐给了他一条衣带。

    一条藏着密诏的衣带。

    密诏的意思很明确——诛杀曹操。

    这是一件难度系数很高风险很大的事情,董承需要找一些胆略过人又忠于皇帝的人结成同盟。

    不用说,这样的人是国宝级珍惜动物,十分稀缺。

    抉择

    董承想到了刘备。在他看来,刘备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国宝级珍惜动物,是诛杀曹操的不二人选。有胆识才略,又忠君诚信,找这样的人应该靠谱。尤其是皇族的身份,他刘备要是胳膊肘向外拐,那天底下能够信得过的还有谁?

    便找刘备入伙。

    便轮到刘备抉择。

    这一次抉择,对于刘备而言,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若干年后的东联孙权。因为他将彻底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以往在诸侯混战中,打打和和最主要的是看眼前利益,是为了争夺土地。刘备与袁绍在平原一带作战,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仇恨,只是为了利益;与吕布在徐州周旋,同样不是私人仇恨,最主要的还是利益。所以今天打得头破血流明天还可以坐在一起喝酒。这在乱世中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

    但这一次不一样。一旦参与董承的密谋,就注定今生成为曹操你死我活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仇敌,再无和解的可能。

    这一步走出去,就没有回头路。

    虽然受皇帝密诏诛杀曹操是正义的事业,但谁的地盘谁做主,在曹操的地盘上自然由曹操说了算,给你安一个谋反的罪名诛灭三族绝对没商量。

    面对残酷的现实,只要是大脑没有问题的人,大多会瞻前顾后爱莫能助摇头摆手,不明着答应暗中告密都算是良心发现了。

    难能可贵的是,刘备最终决定参与密谋。

    这种形势下参与密谋,差不多就是找死。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对皇帝无比的忠诚。

    刘备作为一个主动掺和到乱世之中的人,野心肯定是少不了的,但他具有的不仅仅是野心。

    野心之外,刘备还有着自己的原则,比如忠君、仁义。正因为有这些原则,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成为董卓、吕布一样肆行无忌昙花一现的乱世煞星,留下了传奇故事,更留下了广为传诵的口碑。

    这件事尽显刘备枭雄本色。换作别人,乱世中打拼了十多年没有打出一个局面,也就心灰意冷了。再说左将军的高官厚禄,曹操的恩宠信任,荣华富贵应有尽有,没必要再去打打杀杀,为一个影子都看不到的所谓理想去提着脑袋过日子。

    就这么过吧,挺好的,没必要再折腾了。

    但刘备偏偏说了不。

    曹操,不论是为了大汉江山,还是为了我自己,我都要除掉你。

    哪怕前面是死路一条,也硬是要闯一闯;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这样的密谋注定不会有多少人参加,最后也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参与密谋的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后来全家老小都被曹操一锅烩了。

    在当时的社会,忠君是人们的终极价值,就如西方电影中人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所以,参与密谋的人虽败犹荣。

    也许会有人说他们不识时务,但我们不应该否定他们的行为。

    不畏强权,不畏死亡,明知不可而为之,舍生取义,这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最为宝贵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