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戏侃三国 > 第234章 计谋
    这件事之后,二十岁的曹髦委屈的哭了一夜。这算哪一道?说封晋公就封晋公,下次是不是就要封王?接着就篡位?曹髦不想再隐忍了,决定跟司马昭拼了。因为他觉得,忍下去早晚皇位不保。这事搁当年的汉献帝,绝对就忍了。因为汉献帝后期内宫御林军头领是曹洪和曹休,不忍不行。而曹髦的内宫御林军统领是护尉焦伯是自己人。曹髦手里有兵,当然不把司马昭放在眼里。你看清朝的时候,康熙靠几个侍卫就放倒了鳌拜。东吴孙峻靠大内侍卫干掉了诸葛恪。所以说这些大内侍卫还是很关键的。

    曹髦招来三位大臣商议对策,这三人是侍中王沈(音沉)、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这仨人一听曹髦要硬碰硬灭了司马昭,都吓傻了。尤其是王沈和王业,这俩人不想当忠臣陪葬。王经虽然忠心,但是他不傻,所以他不赞成曹髦这种自杀行为。曹髦对形式有着错误的估计,他认为自己跟司马昭翻脸,大不了就是被废,步曹芳后尘而已,绝对没有生命危险。因此曹髦不顾三王劝阻,入宫去找太后宣布此事。

    王沈和王业觉得这事儿太突然,也太不靠谱。因为曹髦的冲动而断送自己全家性命,太不值得。到了这个时候,只要脑子没抽筋,就应该赶紧保命。保命的方式就是赶紧去找司马昭告密。没想到这时候还真有陪着曹髦发神经的人,此人就是王经。王经虽然不赞成曹髦的行动,但是也不赞成去找司马昭告密。就这样,三王的碰头会草草结束,王经原地待命,另外俩王赶紧去找司马昭告密。

    这时候我们有必要盘点一下大魏皇帝曹髦的亲兵卫队了。这支部队的头是护尉焦伯,人数大概三百来人。这三百来人除了十八的就是八十的,曹髦带他们出去就不像去打仗,而是像上访。

    这支部队刚出宫门,就遇上了装备精良的贾充带了三千铁甲军拦路。曹髦也是拼了,大呼一声,谁敢弑君?那谁敢啊,没人敢。贾充这时候提醒身边的成济,上吧,你不上就是全家被杀的结果。成济一心想在司马昭面前做出点成绩。不是没人敢弑君吗?老子敢!

    这二杆子成济还真就冲上去杀掉了曹髦,曹髦的大军一哄而散,只有焦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结果手艺太差,被成济秒杀。

    这回算行了,司马昭的心腹大患被成济给干掉了。成济再盘算着自己这份成绩能换来多少升迁。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不在成济的盘算之内了。司马昭放声大哭,用头撞车来表示自己的悲痛。司马昭的叔叔,太傅司马孚进宫就抱着大腿痛哭。告密的王业和司马昭一起扶植曹操的另一个孙子,常道乡公曹奂为皇帝。然后司马昭召集大臣开会,皇帝这么死了,最起码得给朝臣们一个说法。

    大臣们都来了,只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不到,此人就是当年威震西凉的陈泰。自从邓艾能独立领导西凉军务,陈泰就被召回中央,官至尚书仆射。司马昭请不动陈泰,也不敢对这样一个老臣玩硬的。于是让陈泰的舅舅荀顗去请陈泰。荀顗是地地道道司马昭的人,当他见到陈泰之后。陈泰说,世人都说咱爷俩是一样的人。其实你哪点能比得上我?

    荀顗无言以对,只好回去复命。司马昭无奈,一天派好几拨人去请陈泰。陈泰身穿重孝,到曹髦灵前哭拜。司马昭也假意哭了几声,问陈泰这件公案该怎么了结?陈泰内心愤然,他要说了算就先斩了司马昭。所以陈泰退而求其次,要求斩贾充。司马昭哪舍得斩贾充啊,就说让陈泰退而求其次,换个人斩。陈泰不同意,非得斩贾充。

    这时候司马昭不顾陈泰的意见,说成济弑君大逆不道,判决凌迟,灭三族!等着升官的成济惊呆了,这太离谱了吧,替你杀了人,怎么能赖我呢。所以成济当场就说司马昭让贾充指使他弑君的。这一下等于说明了弑君的主谋是司马昭,从犯是贾充,成济就是个执行者。司马昭大怒,先割了成济的舌头,然后下狱,择日凌迟。其弟成倅更冤枉,就在旁边看热闹来着,也被斩首。成济就是没想明白,奶粉毒死人抓的是养牛的,大楼倒了抓的是玩电焊的。这回行了,连累全家被杀,消停了吧。在那样的时代里,脑力绝对比体力重要的多。

    曹髦已死,成济全家被杀,下一组就轮到了王经全家。一场文字狱风波,居然要了皇帝的命。等到曹奂继位,这个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当年贾逵是帮助曹丕篡位的元勋,如今贾逵的儿子贾充也想当开国功臣,劝司马昭篡位。司马昭这时候想起了心中的偶像曹操。因此司马昭告诉贾充,曹操都不当皇帝,自己也不当。贾充多聪明,知道了司马昭有意让他儿子司马炎当皇帝。下一步该做什么,贾充心里有数了。

    不过司马昭弑君这事在当时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最起码姜维即将借此机会再度北伐。这次北伐的经过,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实在体会不出做名人的感觉。在当下社会,有人为了出名疯狂的拉低下限,类似优衣库事件层出不穷。当我们感慨世风日下的时候,其实在古代人们为了出名往往能干出更疯狂的事情来。

    古代世俗之人追求的是名利。名利名利,名在利前。比如说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要离,那真是为了出名无所不用其极。牺牲掉自己老婆的性命和自己的一条胳膊,就为了杀掉天下闻名的庆忌。要离跟庆忌无冤无仇,而且庆忌对要离还不错。要离杀庆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出名。直到要离成功之后,才发现这个feel并不是那么的爽。要离突然发现这笔买卖做赔了,因此愤然自尽。

    具体到《三国演义》里,有的人面对千军万马愤然杀了上去,结果一战成名,比如赵云。有的人也面对千军万马愤然杀了上去,结果身首异处,比如刘辟。今天说的这位为了出名而拼了的,叫做王瓘。在姜维七伐中原的战争中,王瓘作为光彩熠熠的搅局者,完全掩盖住了姜维和邓艾的光芒。

    且说司马昭弑君,姜维借机兴师问罪。蜀军兵分三路,活化石廖化走的是当年魏延看好的子午谷,厌战情绪高涨的张翼走骆谷,姜维亲自走斜谷。要说魏、蜀连年征战,蜀国处于攻势,魏国属于守势。蜀国六出祁山、六伐中原没能占领魏国寸土,反倒是魏国把边界推进到了祁山,这还真是莫大的讽刺。想当初邓艾神龙见首不见尾,姜维屡屡失利。真当两人正儿八经交手之后,姜维发现邓艾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对付。一向心高气傲的邓艾也发现姜维不愧是武侯亲传弟子,简直是全能小超人。这样一来,姜维北伐信心日增,而邓艾对于如何防守反而没了主意。比如这次吧,明知道蜀军三路而来,邓艾却有种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这个时候,魏国参军王瓘闪亮登场。

    王瓘是个想出名想疯了的人。一般做参军的,都善于出谋划策,比如当年的马谡。王瓘想出了一个干掉姜维一战成名的好主意。前文中我们知道有个忠于曹髦的大臣叫王经,在司马昭弑君之后,王经被司马昭灭族。王瓘就自称是王经的侄子,到姜维那里诈降。

    姜维很高兴啊,与王瓘推心置腹,还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押运蜀军粮草。这回王瓘心情爽极了,蜀军的粮草在自己手中,那就等于捏住了蜀军的命门。

    就没人发现王瓘是诈降吗?当然有。此人就是夏侯霸。夏侯霸找到姜维,一口咬定王瓘是诈降。虽然夏侯霸当年跟王瓘、王经都没交情,但是从来没听说过王经有王瓘这么个侄子。夏侯霸是张飞的小舅子,这么隐蔽的关系蜀国人都知道。王瓘是王经的侄子魏国的大将都不知道,可见夏侯霸判断的靠谱。

    在当时蜀军阵营中,能跟上姜维思路的,也就是夏侯霸一个人。姜维对夏侯霸说,王瓘肯定是诈降。司马昭灭了王经全族,怎么可能留下一个在外带兵的侄子。之所以不戳穿他,那是为了将计就计。换句话说,王瓘在以为姜维中计而沾沾自喜的同时,他也正在姜维的计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