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03章 惊心动魄
    长孙晟在计划书中写道:

    “统治西部突厥的达头可汗虽然兵力强大,但地位不是很高,名义上还是沙钵略可汗的下属,两人的裂痕已经十分明显,只要稍加挑拨,必能成功离间他们。”

    “阿史那处罗侯是沙钵略可汗的弟弟,势力单薄,但城府极深,他为人十分低调,对他哥哥刻意奉迎,而在突厥人中的崇高威望又使得沙钵略可汗十分忌惮,所以,处罗侯如同惊弓之鸟,危机感极强。”

    “而阿波可汗阿史那大逻便首鼠两端,夹在强权之间求生存,他是有名的墙头草,谁强大听谁的,目前正处在观察中,还没有确定投向哪一方。”

    “所以,我们的政策应该是远交近攻,分裂强的,联合弱的。”

    “具体说来,我们联合西方的达头可汗,这样本来就疑惧达头可汗的沙钵略可汗必会分兵西面,以防不测;同时,我们又联络沙钵略可汗十分猜忌的弟弟处罗侯,并且广为联合海河、辽河流域的那些小部族,这样沙钵略可汗必又分兵向东。他东西不能兼得,首尾无法相顾,腹部和心脏隔绝,如此几年之后,我们瞅个机会发兵猛击,突厥可一鼓而荡平。”

    杨坚看罢长孙晟的奏折,拍案而起:长孙郞不愧我当年的赞誉,这么多年了,满朝文武,衮衮诸公,一个能给出点象样的分析的人都没有!长孙晟真我朝无出其右的民族问题专家也!

    杨坚当即召见长孙晟,长孙晟面对杨坚,把他奏折中的方法重新做了细致而成熟的分析,并提出建议。杨坚大为赞赏,当即全部采纳长孙晟的全部方案。

    这套方案的第一步是派要员去见统率突厥西方的达头可汗阿史那玷厥。达头可汗是长孙晟计划中东西方一起破坏的西方,他的所在地远在伊吾。伊吾就是今天以盛产那种良种瓜著称的哈密。

    杨坚派出见达头可汗的要员是畜牲部长元晖同志。

    对不起,是畜牧农林部长(太仆),之所以派他去大概是因为突厥是个畜牧业国家,而非农业国,更不是工业国。

    元晖代表隋文帝杨坚给达头可汗送去一样礼物:狼头纛。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礼物,隋朝虽然没有明确界定达头可汗的的地位,但狠头纛已经说明了一切问题,这是权力的象征,突厥,应该是你达头可汗说了算。

    达头可汗接到这份特殊礼物,十分高兴,立即派人跟随元晖到长安回访。

    杨坚对达头可汗的使者给予了崇高的礼遇,他到达长安的时候,正好突厥大可汗沙钵略可汗的使者也在。

    按说,沙钵略可汗是突厥的国家元首,达头可汗最多算是地方实力派,宴会上达头可汗的使者无论如何应该坐在沙钵略可汗的下面。

    可事实不是这样,杨坚安排达头的人坐在沙钵略的人的上首。

    沙钵略可汗的使者大怒,感觉受了侮辱,当即拂袖而去。看着他远去的背景,杨坚和长孙晟对视一笑。

    成功挑拨沙钵略和达头两巨头之后,已经被晋升为车骑将军的长孙晟又再接再厉去挑拨沙钵略和东方诸部族的关系。

    这一次,他是亲自去的。他先后拜访了位于海河流域和辽河流域的各部族的王庭,邀请这些王公在方便的时候访问阿史那处罗侯的驻地,这一邀请得以圆满实现,东方各部族在处罗侯的领导之下,开始与沙钵略分庭抗礼。

    长孙晟分裂突厥东方的阴谋也得逞了。

    这样,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已经不再和沙钵略可汗一条心,这些突厥巨头开始相互猜忌,无法戮力同心,长孙晟的第一步棋走成功了!

    应该说,长孙晟的这一离间计够缺德的。

    公元582年,沙钵略可汗禁不住娇妻的一再在枕头边上吹风,决定倾全国兵力,南征隋朝,为千金公主的娘家报仇。

    他集结了全国四十万的兵力,带领所有大大小小的可汗,如西方的达头可汗阿史那玷厥、第二可汗阿史那庵逻、阿波可汗阿史那大逻便等,烟尘敝日,杀气弥空,兵锋直指甘肃。

    杨坚很紧张,立即派太子杨勇、帝国元帅李充、前敌总指挥贺娄子干以及帝国四贵之一的虞庆则在边境布防,东至山西、西至陕西和甘肃,战线长达两千里。

    沙钵略可汗十分狡滑,他并不因为自己率领四十万骑兵就放手蛮干,而是带着这些兵在突厥和隋朝的边境溜达,等瞅个准再突然杀进去。

    这个准还真被他找准了。

    这一次,倒霉的是达奚长儒。

    隋军的前敌总指挥达奚长儒率兵两千,与率兵十多万的突厥沙钵略可汗相遇,沙钵略可汗想给达奚长儒当头一棒,好叫他知道知道突厥铁骑的厉害。

    但是,达奚长儒也不是吃素的,他率领自己的全部人马迎着铺天盖地的突厥兵冲了上去,顿时,枪戟起处,鲜血飞溅,刀剑落时,红光迸流。两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肉搏,连打三天。

    达奚长儒不是傻瓜,知道硬拼不起,于是且战且走,且走且战,一路上大大小小打了十四仗,直杀到所有兵器全部打坏,兵士只好用拳头与敌人做战,皮肉尽落,连骨头都露出来了。战斗之惨烈可见一斑。

    战斗的结果是达奚长儒自己身被五创,身上有两处被捅了个对穿,他这些勇敢的战士也大部战死。

    隋文帝杨坚当即晋升突出重围的达奚长儒为帝国元帅(上柱国)。

    同时,从各处传来了突厥突破多处隋军防线,正向纵深进军的消息。

    杨坚大吃一惊,把怀疑的目光转向长孙晟,心想:会不会我们的计划执行得太着急了,如果等突厥各可汗从互相猜忌发展到互相残杀岂不更好?现在突厥铁骑就在不远处,要是万一抵挡不住,如何是好?

    但这些话,杨坚没说,也没有表现在脸上,多年的韬光养晦不允许他这样表达心中的疑惑和紧张,他只是淡淡扫了长孙晟一眼。

    绝顶聪明的长孙晟完全读懂了皇帝这一意味深长的眼光,他也没有说话,只是回敬给杨坚一个坚定、自信的微笑。

    杨坚释怀了。

    一君一臣,就这样进行着无声的交流,高手中的高手的过招,就是这样无声的。

    沙钵略可汗打算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长安,将杨坚从龙椅上拉将下来,剁为肉泥,既解了心头一口恶气,又能为自己心爱的女人报仇,恩怨情仇,一笔勾销,岂不快哉!

    但并非所有人都有沙钵略可汗这种灭此朝食的气势,达头可汗明确表示反对。他不顾沙钵略可汗的挽留和其它突厥贵族的阻拦,率领自己的部众扬长而去。

    达头可汗有自己的看法,这次打了胜仗,功劳是你沙钵略可汗的,苦力却要我们大家出,我要尊敬你拿你当个人物,不理你的话你算个P呀!你想出头,我偏不睬你,我领我的人不顾而去,看你能把我怎样。

    沙钵略可汗还真不能把达头可汗怎么样,尽管他鼻子都要气歪了。

    无奈何之下,只好与剩下的人开会商议继续进兵。

    开会时,长孙晟神鬼莫测的情报系统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居然成功地说服了沙钵略可汗的儿子阿史那染干先生向老爹睁着眼睛说谎。

    阿史那染干先生告诉老爹:“位于我们之北的铁勒部落要趁我们南征的空当谋反,派兵截断我们的后路。”

    铁勒是突厥汗国中的民族,与突厥族的语言、习俗等都是一样的。铁勒有着悠久的历史,北齐著名的大将斛律金和斛律光父子,都是铁勒人。

    铁勒别称高车、丁零和赦勒,高欢临死以后,斛律金高歌一曲“赦勒歌”,其境辽远、悲凉、苍茫、雄浑,其实也属于铁勒族民歌。

    铁勒的英勇善战是有名的,沙钵略可汗深知这一点,听了儿子的话,不由他不信,立即下令退兵。

    就这样,长孙晟在军事上的战果也开始逐步展现,一个无比强大的突厥汗国,即将毁于长孙晟一人之手。

    沙钵略可汗这次退兵,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长孙晟太狡滑,而突厥这班领袖,智力又太有限。

    但突厥恐怖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没多久,又卷土重来。这一次进犯,比上一次更加气势汹汹。

    有了上一次退敌的经验,再加上有长孙晟这根定海神针,杨坚镇定了许多,调兵遣将,分八路出击,令八个集团军同时出动,抵御突厥入侵,而由卫王杨爽出任方面军司令长官,节度这八路集团军。

    这一次对突厥的作战,有了实质性的成果。

    这一年的四月,杨爽大军与沙钵略可汗的主力在白道附近遭遇,白道就是今天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

    杨爽军趁突厥人马没有准备之机,派五千敢死队突然发动攻击,突厥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沙钵略可汗匆忙之中脱下他的金盔金甲,躲在草丛中装死,才得以逃脱——这对这位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大人物来说,生平头一次,丢人啊!

    突厥兵就更惨了,没有食物,只好磨碎骨头来吃,这倒也不错,可以补钙。

    同时,幽州战区司令长官阴寿元帅也没闲着,他率兵十万向北齐余孽、经常与突厥勾搭的高宝宁发动攻击,沙钵略可汗现在正在逃命途中,自然也没有兵救高宝宁,因此高宝宁只好逃向更靠东北的契丹。然而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在路上,他就被他的下属杀死。

    八大集团军司令长官之一的李晃,也在抗击突厥入侵者的西线战争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在今天的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大破突厥军。

    而秦州(甘肃天水)战区司令长官窦荣定的战果最为辉煌,一方面他带了九个颇具实力的战将作为前敌总指挥,另外他还有一个令敌人闻其姓名吓得直哭的副司令长官。

    这个人就是长孙晟。

    窦荣定是隋朝著名的将军,从西魏时期就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跟杨坚还是亲戚:杨坚是他的小舅子,又是当朝一品太傅窦炽的侄子,因此十分受宠。

    窦荣定大军这次的对手是突厥的阿波可汗阿史那大逻便,此公就是前木杆可汗的儿子,靠着他的勇略和能力,也谋得了一个可汗的位置。

    本来窦荣定此次出战,境遇十分困难,战地地处沙漠,没有水喝,大军是靠马血维持到现在的。因饥渴丧生的士气有六七千人。

    但窦荣定大军挺过来了。

    而阿波可汗,固然能打仗,但就阵地战而言,远不是窦荣定和长孙晟的对手,尽管屡败屡战,但毕竟是屡战屡败,搁谁也受不了啊!

    正在阿波可汗处在最困难时期的时候,窦荣定大营来了一个人,这个人让阿波可汗见识到了什么是没有最困难,只有更困难。

    这个人叫史万岁。

    这个名字起得太有气势了,对隋文帝杨万岁构成了严重威胁,这可能也是后来他被冤杀的原因之一

    史万岁是隋朝名将,也是十分有个性的名将。他率兵扎营,从来不约束士兵警备敌人,但敌人就是不敢轻易攻击,这就是胆魄的威力!

    但这次史万岁来见窦荣定,是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来的。这不是因为史万岁低调,他不是低调的人,而是因为他现在本来就是普通一兵,甚至还不如普通一兵。

    因为他只是一个戍卒,因为犯了罪被发配来的。

    史万岁在随梁士彦平定尉迟迥的战役中立有大功,被封为上大将军。

    但后来,因受大将军尔朱勣谋反一案牵连,被贬为戍卒,发配敦煌。在敦煌期间,史万岁也没有乖乖地干活,而是和自己的顶头上司(戍主)比武,一争高下,之后,两人经常一起带人去趁夜劫突厥的大营,往往满载而归。

    如今看到窦荣定率兵来讨突厥,自告奋勇,要求参战。

    窦荣定深知史万岁勇武异常,便做了一个十分符合突厥勇武习惯的建议,派人稍给突厥阿波可汗阿史那大逻便:

    “两国交战,普通士兵何罪之有?让他们抛妻别子来到沙场送死?我们不如各选一名勇士,一决胜负,岂不简单?”

    阿波可汗听后,用他简单的头脑想了想,十分赞同,于是决定派出突厥勇士,和隋朝的勇士一分高下。

    窦荣定令史万岁出战,史万岁意气风发,催马象旋风般向前冲去,还没有等突厥勇士明白过来,人头已经被史万岁砍下了。速度之快、气势之盛,只有当年的关云长在白马坡斩颜良可以相比。

    突厥军大骇,跟着大溃,阿波可汗请求结盟,窦荣定于是趋势结束了多日的苦战,与敌人缔结以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互不侵犯条约,结束了中线战事(东线在辽河流域,西线在西域)。

    但事情至此并没有完,长孙晟觉得以突厥人的智商不再欺负他们一下实在不舒服,于是派人到突厥大营和阿波可汗做了一番长谈,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沙钵略可汗每次与我们交战,都能打胜仗,而你,刚刚进入隋朝领土,就遭遇这样的大败仗,这是你的耻辱。沙钵略可汗肯定会趁机归罪于你,本来你和沙钵略可汗势均力敌,现在他胜你败,此消彼长,形势对你十分不利。沙钵略可汗一定会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准备一举消灭你的王庭,到时,你能抵挡得了吗?”

    阿波可汗觉得自己抵挡不了,于是派人到长孙晟大营,请他请教。长孙晟很诚恳,请来人回去向阿波可汗传话,给他指了一条“明路”:

    “统率西方的达头可汗已经与隋讲和,而沙钵略可汗无法干涉。你何不也联合隋朝,与达头可汗一起建立牢固的反沙钵略联盟?这样你不必再看沙钵略的脸色行事,这才是万无一失的良策。比起你身负丧师失地的耻辱,向沙钵略可汗自首请罪,被他侮辱宰杀,总要好得多吧?”

    阿波可汗听了,以手加额,只恨没有早点听到长孙晟的良言。立即收拾行装,随长孙晟踏上归隋的康庄大道,到大兴城朝见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