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14章 机会
    杨谅不只是地位高、地盘大、实力强,他还有着特殊的权力。

    他爹隋文帝杨坚在日,就给过他明确授权,他有权先斩后奏,可根据客观情况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的处置方法,不需要受法律条文的约束。

    就是这样一个地位特殊的亲王,与皇帝杨广的关系,似乎不太亲密。杨谅这样是有理由的,首先,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在哥哥杨广之下;其次,前太子杨勇蒙冤被难的前因后果杨谅看得清清楚楚;最后,最重要的,杨谅认为凭自己的实力、声望和影响力足够和皇帝哥哥掰一掰手腕。

    等到蜀王杨秀被软禁在家,住进“活死人墓”,杨谅知道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他想揭竿而起,但没有理由。

    他只好暗自准备。

    并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地方的守牧一定要是一个铁血强悍的人,并州的州治是晋阳。南北朝时期的晋阳令所有的北朝皇帝们发抖,因为他们的噩梦往往来自晋阳,从尔朱荣到高欢到高澄再到高洋,晋阳都是陪都,地位甚至高过首都洛阳。

    并州就是山西,表里山河,与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毗邻,而它的北面,就是瀚海大漠,那里生活着一大帮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少数民族兄弟:突厥。

    因为突厥,并州的兵力不得不强。

    这是杨谅的逻辑,而这个逻辑,是正确的。至少,挑不出什么问题。所以,杨坚给了这个儿子特殊权力,让他招兵买马。

    于是,隋帝国北部的边防军成了杨谅的私人武装。

    但这只私人武装是杨谅用来搞阶级斗争的,而不是象他说的那样是搞民族斗争的。所以,一旦当民族斗争的考验到来的时候,杨谅只好交白卷。突厥大军把这支杨家军打得满地既找不着牙,也找不着北。杨谅灰头土脸地向老爹报告这次军事行动的惨状,开始杨坚还耐着性子听着,认为胜败兵家常事。但后来杨谅居然要求特赦他那些打了败仗应该流放岭南的亲信们,这下杨坚火了,象训孙子似的训这个儿子:

    “你身为亲王,守牧一方,只能强调国家法律,居然在这里强调故旧关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不在的话,如果你这小正太胆敢不轨,你的太子二哥收拾你易如反掌!你还保你这些垃圾下属,到时他们救得了你?”

    杨谅经过这样一次敲打,收敛了很多,不过,他并不打算从此改过自新,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揭竿而起,不同的是他的准备工作隐蔽了很多,他坚信,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杨谅是对的,这个机会他不久就抓住了,他感觉他已经准备好了。

    这个机会就是:杨坚死了,他可以放开手脚一搏了。

    杨谅想造反的念头杨广心知肚明,杨谅以为他已经做得十分隐蔽,但在狡猾程度不逊老狐狸的小狐狸杨广面前,仍然是个小正太。

    杨谅在并州大权在握,杨广也不放心,他要做的,就是把弟弟召到身边来。

    在杨坚病重的时候,杨谅深怕老爹一死,弟弟会趁机做乱,于是他假借老爹的名义,要杨谅到大兴来。

    杨谅对哥哥的好意很领情,但只是心领,身体是坚决不来大兴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杨坚同志驾崩了。

    老爹一死,杨广再次令弟弟回京。这一次,他仍是以前任的皇帝隋文帝杨坚的名义下旨给弟弟的,而且,派去传旨的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是屈突通。

    屈突通是隋朝大臣,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唐朝大臣,而且位列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也就是说,屈突通是隋朝的叛臣。

    这样说大抵没错。

    屈突通出身名门,性格刚烈严酷。

    以后,我们还会在这位唐初名臣身上再花不少笔墨。

    车骑将军屈突通持诏书去宣汉王杨谅,这两份诏书其实到达杨谅手中的时间差不多,杨谅展开诏书一看就知道出事了,因为他知道,这道诏书不是出自老爹之手。

    原因很简单,他和老爹曾经有过约定,凡是杨坚写给他的诏书,都在“赦”字上再加一点,而这道诏书上的“赦”字,没有多那一点。

    这个故事十分耳熟,简直是当年高欢和侯景的翻版。高欢也是与侯景有过类似的约定,所以高欢死后,高澄给侯景写信,赚他回来时,侯景一眼识破,知道高欢一定死了。这才引出这位南北朝当之无愧的超一流灾星倾情出演的“侯景之乱”。

    杨谅接到诏书,心想: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又来了。

    不过,杨谅不是侯景,他既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也没有那么野的心。

    杨谅先是设宴招待屈突通,想从他嘴里套出实情,屈突通是什么人,怎么被一个小正太搞定?他只是咬定一个事实,诏书是老皇帝杨坚写的,别的,一概不知。杨谅气得发疯,真想一刀把屈突通劈了。但面对杨谅的又叫又骂,屈突通很淡定,既不惊慌,也不害怕,甚至一如既往地气定神闲,这一下,轮到杨谅不淡定了。

    人和人的斗争的气场就是这样,你无所畏惧的时候,一定是能量最强大的时候,可能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有时候,唯心主义也不见得没有道理。

    总之,杨谅拿铁豌豆屈突通毫无办法,只出礼送他回大兴。

    这一出外交好戏,以杨谅既丢面子,又失信心收场。

    杨谅恨得牙根痒痒,决定对哥哥翻脸,施以老拳。他给自己的叛乱行径找了个理由:清君侧,这是个喜欢搞阴谋叛乱的同志都十分喜欢的大旗,最早扯起这面大旗吓唬人的就是西汉七国之乱的带头大哥吴王刘濞。

    杨谅之所以下定决心,和亲哥哥兵戎相见,是因为受了两个人的蛊惑。这两个人,一个前陈朝著名的勇将萧摩诃,另一个是陈武帝陈霸先的好朋友、儿女亲家兼死对头王僧辩的儿子王頍。

    这一文一武真是绝配。

    萧摩诃是我们的老熟人了,早在陈朝司空吴明彻北伐被擒的时候,我们就见识过这位陈朝勇将的风采;之后是正只他准备誓死保卫陈叔定的时候,陈叔宝送了一顶华丽的绿帽子给他,导致他被俘降隋;现在的萧摩诃,须发皆白,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十多岁,对这位萧摩诃来说,只是多长了一些胡子和皱纹,并不能改变他缺心眼儿的事实。杨谅灰头土脸地向老爹报告这次军事行动的惨状,开始杨坚还耐着性子听着,认为胜败兵家常事。但后来杨谅居然要求特赦他那些打了败仗应该流放岭南的亲信们,这下杨坚火了,象训孙子似的训这个儿子:

    “你身为亲王,守牧一方,只能强调国家法律,居然在这里强调故旧关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不在的话,如果你这小正太胆敢不轨,你的太子二哥收拾你易如反掌!你还保...........

    就象小时候看电视一样,一到情节紧张处就不知不觉入戏了。

    小时候看《武松》,潘金莲在灌武大郎砒霜时,大家都异口同声喊:“不要喝,不要喝!杨谅起兵反对哥哥杨勇,并非所有人都象萧摩诃和王頍一样支持他,反对的人多了去了,但这些人统统都被杨谅当成二心的,非杀即囚,就这样,杨谅还没等出兵,先在人心上输了一着。

    最强烈反对杨谅出兵的,就是并州军区司令长官公署的参谋长皇甫诞。

    杨谅起兵初期,倒也有些进展,就象当年的尉迟迥,与司马消难和王谦,先后反叛,天下震动,似乎有些声势。

    王頍给杨谅出了一个主意,听起来还是有点战略味道:

    “大王您带的将领,基本都是关西人,如果用他们当主力,应该集中兵力、所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如果您只是图自保,守住您这五十二州领土,再造北齐,与长安分庭抗礼,那用东方人就好。”

    应该说,这个办法并非没有道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在消灭强秦之后,就衣锦还乡,定都彭城。因为彭城是他的老家。

    但杨谅脑子没有王頍那么发达,他想来想去没有决断,后来做了一个非常完美、两边都兼顾的办法:都用,管他东方人西方人呢。

    杨谅的这个办法基本等于什么都没做,王頍估计想猛抽自己:跟错人了。

    作战参谋裴文安也说了自己的想法:“目前山西全部都由我们控制,山东也基本是我们的势力范围,我们要把所有兵力全部动员起来,派弱些的兵守关,派精兵强将由蒲津关渡河直扑灞上,咸阳可一鼓而下,咸阳既下,大兴近在咫尺,如果敌人惊惶失措,调动失灵,则长安可不战而得,这样的话,我们以逸待劳,挟兵威传缴以定远,不出十天,天下可定。”隋唐的皇帝可能会有外国血统,这是隋唐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的原因之一。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四女,李世民也自然跟着有胡人血统。但这不能表明他们就不是汉人。再往前追溯,李虎又叫大野虎,杨坚又叫普六如坚,这是因功赐鲜卑姓。如果这杨、李两家的自述是可靠的,那杨坚杨忠的祖先是汉太尉杨震之后,李虎李昺是汉将军李广之后,更说明他们是汉人,除非我们有证据说明杨震和李广也是胡人。杨谅听了裴文安的话,拍着他的肩头说:吾之孔明也。

    这位亲王还真看得起自己,就算裴文安是诸葛亮,你当得了刘备吗?

    所以,想起后世韩愈老先生的话,愈发觉得有理:千里马常有,还伯乐不常有。

    聪明的下属多的是,但一样聪明的主子难找。

    杨谅听了裴文安和王頍的计策,大为兴奋,立即调兵遣将,实现裴文安的“隆中对”:

    派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进攻河阳;

    派大将军綦良从滏口进逼黎阳;

    派大将军刘建从井陉攻打河北;

    派柱国乔钟葵、柱国裴文安、柱国纥单贵等直指大兴。

    应该说,这一番军事部署,会对杨广造成很大的压力。

    事实也是,新即位的皇帝杨广,面对弟弟杨谅咄咄逼人的攻势,表示鸭梨很大。现在,他只能靠最老成的人来帮他渡过难关,因为他知道,这个人现在是不会抛弃他的。

    杨广猜得很对,这个老同志现在确实不可能抛弃他,因为他是杨谅发兵清君侧的对象。

    这个人就是杨素。

    杨谅的进军出乎意料得顺利。

    他们的第一站就是蒲州,如果顺利拿下蒲州,则渡河之后就是蒲津关,蒲津关以西就是关中,而从蒲建关到咫尺之遥,而且,这段距离无险可守。

    其实,这一战杨谅打得很漂亮,完全实现了兵不血刃,体现了杨谅高超的斗争艺术。

    他令数百精壮武士伪装成妇女,身披潇洒飘逸的长纱,来到蒲州城下叫门,说是汉王殿下的宫女要返回长安城。城上的守军一听是汉王的女人,没有人敢拦,更没有人怀疑其中有诈。于是,等城门大开,这些“妇女”一拥而入,蒲州就变成杨谅的了。蒲州落入杨谅之手,这对杨广是极大的打击,因为,杨谅的尖刀,刀类已经逼近大隋朝的心脏了,而杨谅大军,还在昼夜向蒲津关。

    可以说,蒲津关一失,则胜败就基本确定了。这一战,杨广实在是伤不起啊!

    但是,这时战场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就在杨谅大军势如破竹,离蒲津关只剩不到五十公里的时候,杨谅军突然不动了。

    大军接到命令,退回到黄河以东,烧断黄河大桥。

    这一行为,就象已经把绳子绕到杨广的脖子上的时候,绳子打了个死结。这样,不管你再怎么用力,这个绳索永远也拉不紧了。

    就这样,杨谅拱手让出了战场的主动权。战场上,你不打人家,人家就要打你;你不把绳索勒紧,那你就得被人家套上绞索。

    这一诡异的现象至今无法解释,唯一的可能就是,在杨谅的华丽外衣下、在亲王的光环下、在兵精粮足的表象下,隐藏着一个孱弱的灵魂。

    狮子的外表,兔子的心,这是杨谅,除了弱智,还不时脑子进水。大野虎、普六茹坚之类的名字并不能表明他们的民族。南北朝的由来是西晋末八王乱,汉人政权削弱,造成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导致的南北分治。虽说“衣冠南渡”,但走的大都是汉人的上流社会和一些知识分子(衣冠者,非P民也),北方社会的主体仍由汉人贫民构成。但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中许多人都依附于某个少数民族军阀集团,而这些少数民族军阀为了笼络汉人卖命,也采取了很多政策,其中“赐胡姓”便是其中之一,汉人而胡姓,本来势如破竹的反武装,兵锋直指长安,但在其首脑杨谅秀逗大脑的直接指挥下,莫名其妙停步不前,杨谅只是封了一大批自己的亲信当各地守牧。

    就这样,杨谅得到了一大堆平庸的官僚,而失去的,则是行载难逢的战机。从此,杨谅再不能越黄河一步。

    杨谅的进攻停滞下来,而杨素却没有闲着。作为平灭叛乱分子的大军主帅,杨素身先士卒,亲自带领五千精兵,突然出现在蒲州城下。

    据说杨素并没有带自己的水军,只是到了黄河边之后,连偷带抢,弄了几百条做生意的人的船只,连夜把五千人马悄悄渡过了河。

    蒲州现在成为了交战双方的前沿,杨谅在漂亮地占领蒲州之后,没有乘胜追击,已经丧失了战略的主动权,现在,轮到杨素意气风发了。

    等杨素到了蒲州城下时,天还没有亮,蒲州纥单贵正在城里大梦其周公,忽然一声喊,隋军对蒲州发动了突然袭击,杨谅的人马还没等从床上爬起来,杨素就进城了。纥单贵只身逃走,另一守将王聃无计可施,只好投降。

    蒲州一失,杨谅彻底走向被动。

    杨素旗开得胜之后,杨广为了庆贺自己慧眼识人,特地将杨素从战地召回,亲自表彰,授杨素并州方面军团司令长官职位,兼任黄河以北区域绥靖公署主任。之后,让他风风光光地又回到了前线。

    这一吃饱了撑的的措施极大鼓舞了隋军特别是杨素本人的士气,纷纷表示感谢国家的赏识,一定会全力以赴平定叛党,灭此朝食。杨谅看到朝廷平叛大军兵锋甚锐,决定也主动一回,他打算离开晋阳,亲自率兵到介州,准备在那里与杨素决战。

    他到介州,对于并州的首府、整个北中国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晋阳,他交给了他的心腹豆卢毓镇守。豆卢毓把胸脯拍得山响,表示决不辜负汉王的重托,等杨谅一走,他立即把皇甫诞从狱中放了出来。皇甫诞就是因为反对杨谅反对中央的并州军区司令长官公署的参谋长。

    豆卢毓和皇甫诞把城门一闭,决心不再让杨谅有机会回来。

    但他们的动作太慢了,豆卢毓反抗杨谅的决心刚下,杨谅就得到了情报。这位险些后院起火的亲王到了晋阳城下,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要打架。

    杨谅脸红脖子粗地在城下指挥攻城,豆卢毓告诉他的手下,这人不是汉王杨谅,是山贼。

    这些手下十分实心眼,既然豆卢毓说了,那不是杨谅,那就不是吧,给我狠狠打。于是,城上乱箭齐发,杨谅的士兵伤亡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