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15章 卖命
    城上的士兵如此卖命,倒不是因为豆卢毓有多少影响力,而是因为这些士兵是一些少数民族兄弟,他们根本不认识杨谅。

    杨谅气得发疯,心想我镇守晋阳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我离开没一会儿城上就跟不认识我似的呢?

    他很聪明,知道不能在一颗树上吊死,于是,他想试试看别的树上能不能吊死。

    他转到了西门,这一次,他进城了,因为西门的士兵认识他。杨谅一进城,晋阳立刻又姓杨了。里通中央军的奸细豆卢毓和皇甫诞兵败被俘,被汉王杨谅的大片刀砍下了人头。

    与这两位英雄人物同时被杀的,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

    这是一个年轻人,追随豆卢毓和皇甫诞闹革命,也想把杨谅拒于晋阳之外,可惜,他失败了。他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他坚守住了他的信仰,代价是他的青春、热血和梦想。

    他曾渴望着象他果决睿智的父亲一样,在大漠金戈铁马,在草原立马横刀,只是,他没有这个机会了。

    这个年轻人叫长孙行布,他的父亲就是令突厥人闻风丧胆的长孙晟。

    杨谅夺回晋阳之后,命大将余公理向河内发动猛攻。

    此河内非彼河内,和越南没关系,是现在的河南沁阳。

    隋炀帝杨广,令右卫将军(首都军区卫戍司令之一)史祥出任前敌总指挥,率大军驻屯河阴,迎战余公理。

    河阴对南北朝来说,是一个有着重要记住意义的地方,七十六年前,这里发生过一幕人间惨剧,凶猛好杀的契胡骑兵纵马狂呼,挥舞手中的圆月弯刀,向在地上连滚带爬、哭爹喊娘的王公亲贵们一通猛剁,刹时间尊贵的人头满地乱滚,两千多朝廷大员和皇亲国戚死于非命。

    从此,北魏朝廷走向没落,契胡人的伟大领袖兼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者的杰出代表尔朱荣同志控制了局势。

    这就是令王亲贵胄们至今不寒而栗的河阴之屠。

    如今,两军在河阴对磊,就象当年的尔朱荣一样,都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隋朝大军的司令官史祥同志,面临穷凶极恶的敌人,一点不怕,对自己的部属说:“余公理轻率无谋,仰仗人多势众,盲目乐观,如果以智取胜的话,可一战而定。”

    史祥说到做到,决定与余公理大打智力牌——既然已经说出去要以智取胜,不玩点心眼,那就算说话不算数。

    史祥在黄河南岸大肆集结战舰,积极扩军备战。

    河对岸的余公理也不甘示弱,准备与史祥撸胳膊袖子,准备大规模群殴。

    然而余公理等得花儿也谢了,史详在河对面也没什么动静。

    正当余公理一脸的纳闷的时候,突然,得到探报,说史祥的军队在自己的侧翼从天而降,正对着自己的大军猛砍猛杀。余公理一听,脑袋顿时大了三圈,这史详不是在河对岸布置吗?怎么跑我的侧面来了?他怎么过的河?

    我们完全理解余公理的困惑,因为以他的智力要想明白史祥的布局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实,在黄河南岸与余公理打星球大战计划的并不是史详,而是史祥的影子,真正的史详,已经集结精兵,从下游渡过了黄河。余公理不知道,那是因为史祥的保密工作做得好,悄悄地,打枪地不要。

    余公理缓过神来,奋起余勇,说:“没什么,我们立即集中优势兵力,对付敌人。”

    但是,气势救不了他,他的手下军队有一半已经投降了史详的朝廷大军,还有另一半,已经在朝廷军队如削瓜切菜一样的攻势中,全部壮烈了。余公理见状,打起精神,奋起两条飞毛腿,一口气逃到了离战场至少一百公里的地方。

    史祥率大军随后追击,杨谅大军的綦良还想组织抵抗,敌人还没到,先被余公理的败兵把自己的阵脚冲乱了。

    没有办法,綦良只好憋足了一口气和余公理比赛,看谁跑得快,跑得远。

    击败綦良和余公理,朝廷大军的形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因为此时的代州还在杨谅的包围圈,已经被杨谅大军围了很久。

    代州之围,杨谅方的代表是帝国大将(柱国)乔钟葵,朝廷方的代表是李景。

    杨广对代州局势十分忧心,派朔州刺史杨义臣率兵驰援。

    杨义臣在隋朝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不是汉人,是鲜卑人。他的父亲尉迟老爷子是隋文帝杨坚的好朋友。

    嗯?

    尉迟老爷子?

    没错,杨义臣其实叫尉迟义臣,父亲是尉迟崇。

    尉迟迥之乱,尉迟崇因为是尉迟迥的同宗,为避嫌疑,自囚于狱,遣使请罪。杨坚很受感动,特地下诏宽慰。

    尉迟崇后来在与突厥的战争中成为烈士,杨坚十分痛惜,特地把年轻的尉迟义臣接入宫中,赐国姓,从此,尉迟义臣变成了杨义臣。

    后来突厥进犯,杨义臣与史万岁一样,在战争中立下大功,可就是因为杨素的忌妒,在杨坚面前挑拨离间,致使史万岁和杨义臣都没有得到封赏(这件事情是史万岁和杨素交恶的起因)。

    在杨谅起兵反对他的哥哥皇帝的时候,杨义臣正任朔州刺史(朔州省长)。接到命令,立即点齐两万士兵,星夜赶赴战场。这个年轻人叫长孙行布,他的父亲就是令突厥人闻风丧胆的长孙晟。

    和长孙皇后有什么关系吗?

    长孙皇后在这一点上可以与后世的武则天比较一下,都曾母仪天下,年轻时都受过异母哥哥的欺凌,但他们掌权后,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这些“仇人”时,高下立判,或者不是道德和胸怀的问题,而是性格。长孙皇后将自己的异母哥哥当成亲哥哥;武则天则把自己的异母哥哥当成敌人。所以,有人说,长孙皇后是武则天永远没能超越的一个女人,貌似有一定道理。讽刺的是,长孙皇后盛年而逝,只有36岁,而武则天,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三个皇帝之一。

    包围代州已久的杨谅大将乔钟葵一惊,心想谁这么大胆子,才带两万人就敢与我叫板?待我来会会他。

    于是兵锋一转,拦住了杨义臣的去路。

    杨义臣不敢大意,他的力量比起乔钟葵来说,实在太少。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很可笑,但战争的结果并不可笑,杨义臣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杨义臣令清点了一下军中的畜牲,大约有几千头。又找了几百个士兵,充作饲养员,每人一只鼓,将这些畜牲都赶进山涧密林中。

    杨义臣看到这些畜牲都进密林了,立即擂鼓,吹响了对乔钟葵的进攻号角。

    两军交锋的时候,天色刚晚,初一接触,杨义臣就知道,这是一步险棋,敌我力量的对比,太悬殊了。

    因此,他立即下令,启用他的牲口部队。

    于是,几千头牛、马、驴等各色牲口,在五百名饲养员的驱赶之下,从密林和山涧中奔出。当时,天色已晚,伸出不见五指。乔钟葵的大军就见远处里黑压压冲出一群怪兽,远处里金鼓大作,征尘蔽日,正不知有多少人马向他的军队如泰山压顶般扑来。

    乔钟葵心中一凛,心想,中了杨义臣的奸计。于是,他用了一计策,这一计,足可以化解所有厉害的敌人,那就是,走为上计。

    主帅一走,代州之围自然解开,杨谅在代州摔了个鼻青脸肿,十万大军,瞬间就没了。杨谅从此一蹶不振,一直到他走向灭亡。代州之围解了之后,朝廷大军势如破竹,杨谅节节败退。在这个时候,他后悔了,后悔不该这么冒失地举起反叛大旗,如今骑虎难下。谋反是一条不归路,不成功便成仁,一旦沾了谋反的边,要么风风光光成为皇帝或开国元勋,要么凄凄惨惨地人头落地、夷灭三族。

    但杨谅已经没有退路了,他现在能做的,只有一条道走到黑。

    朝廷平叛大军的主帅杨素乘胜追击,连克吕、绛、晋州三州,杨谅的地盘大幅度缩水,只剩晋阳一地,负隅顽抗,这时的他,只剩十余万士兵。

    杨谅准备率领剩下的十万人与杨素做一个了结,拼一下,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这种气概还是可取的,如果历史按这个想法发展下去,就算杨谅失败,他固然已经注定是悲剧收场,但他至少是悲剧英雄。

    可是,他连悲剧英雄都不算。他只是个血统高贵的可怜虫。

    杨谅聚集这十万大军,正准备和杨素决一死战,这时,突然天降暴雨,刹那间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平地水深三尺。

    可能是这大暴雨把杨谅的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雄心壮志又给浇灭了,他下令已经集结起来的三军解散。王頍劝阻道:“杨素孤军深入,人困马乏,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您率精兵出其不意发动猛攻,一定可胜。如果现在一见敌人就抽身退走,会动摇我们的士气,同时助长敌军的气焰。”应该说,王頍不愧是王僧辩的儿子,完全继承了乃父的枭雄气质。如果杨谅能够听众王頍的话,胜负很难料定。

    可惜,这种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历史,不容假设。

    杨谅不听王頍的劝告,一昧回军退守晋阳。

    就这样,杨谅最后的一线生机被他自己掐灭了,这个诡异的现象无从解释,唯一可以自圆其说的就是:杨谅跟自己有仇。

    杨素不允许杨谅躲在晋阳不出来,他发动大军攻城。失去战斗的能力和欲望的城是一座危城,只需敌人在外轻轻一掌,城池立马沦陷。

    这是晋阳现在的写照,杨素的朝廷大军,将晋阳城围得铁桶相似。其实,故事已经结束了,晋阳城破,杨谅被擒。

    对王頍来说,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他从围城里逃出来了;坏消息是,逃出来也没有逃得过死神对他的追捕。

    王頍本打算投奔突厥,但道路断绝,无法成行,他叹口气,对儿子说:“我的谋略不亚杨素,如果虎落平阳,使竖子成名。我已经油尽灯枯了,你们快跑,不要坐以待毙。记住,千万别投奔什么亲戚朋友。”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苦,王頍思想上还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他以他毕生的经验总结出来:当你身处逆境的时候,你的亲戚朋友并不可靠王頍说毕,自杀身亡。他的身后,是杨谅的末日和如早晨的太阳般喷薄的隋炀帝杨广。

    他死之后,他的儿子在荒野逗留了十几天,饿得实在不行了,就跑出来投奔了亲戚——他老爹猜得一点没错,这个木有良心的亲戚转身就把他卖了。

    王公子的结局最后是被砍了头——王老先生一语成谶,他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厚黑学。虽然他脸皮不见得很厚,心眼不见得很黑。

    杨谅在晋阳,束手就擒(不算自首)。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封建主义的兄弟间抢班夺权大剧,就这样草草闭幕了。

    杨谅被押回大兴城,文武百官都主张杀掉杨谅,但杨广不同意。他只是把弟弟囚禁起来,当然,这种囚禁不可能象秦城监狱的个别犯人那样,用纳税人的钱过着衣食无忧的上等人生活。

    一年以后,被囚的杨谅死于幽所,年仅三十岁。宣告了他的皇帝梦的终结。

    杨谅是他们兄弟五个倒数第三个死的,他们的死亡情况如下:

    第一个是秦王杨俊,是心悸而死;

    第二个是前太子杨勇,被缢死;

    第三个就是汉王杨谅,被幽死;

    第四个就是前晋王、皇太子和皇帝,在农民战争的滔天巨澜中陨落,被人用白练缢死;

    第五个是蜀王杨秀,他活到了隋朝灭亡汉王杨谅的叛乱被杨素平定,他本人被仁慈的二哥囚禁,杨谅得以“善终”,所谓善终,就是让杨谅一直活到死,反正也浪费不了多少粮食,因为杨谅在监狱里只活了一年。

    如果说杨谅之死是因为他智力不够的话,则他手下一个重要人物的死就是因为缺心眼儿。

    这个人是萧摩诃。

    萧摩诃的一生是复杂的,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先是小将,后是骁将,再是降将,最后成了叛将。

    他这一生,一共跟了四个主人:

    他十八岁之前的主人是著名的灾星侯景先生;

    后来归附了他的第二个主人:陈武帝陈霸先先生(他的实际领导者是陈的大将侯安都,后来一度还是著名陈将吴明彻的手下);

    隋灭陈的时候,因为陈叔宝一定要送他绿帽子当礼物,萧摩诃消极抗战,被俘投降了他的第三个主人隋文帝杨坚。

    杨坚死后,萧摩诃随杨谅起兵反叛,杨谅就是他的第四个主人,同时也是最后一个主人。

    杨谅叛乱被平定,叛军的老巢被占,老得已经走不动路的萧摩诃再一次当了俘虏。这一次,新皇杨广对他可不怎么客气,直接将他白发苍苍的脑袋砍了下来。

    这一年,萧摩诃已经七十三岁了。

    萧摩诃的死,标志着杨谅叛乱的彻底失败,从此,在隋朝统治阶级的内部,已经无人能够对杨广的皇位构成任何威胁了。

    平定杨谅之乱,功劳最大的当然是主帅杨素,只是杨素本来就是宰相,地位已经高到无以复加,没法进行封赏了,再封赏,只能是杨广自己把皇位让给杨素。杨广寻思了半天,决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愉悦这位大功臣:封杨素的三个儿子(不是杨玄感和杨玄同,这两人已经封过)为仪同三司,赏赐大量绫罗绸缎,并把二十位美女送给杨素使唤(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二十名美女给他;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二十名美女给他)。

    隋炀帝杨广镇压了亲弟弟的叛乱,地位稳固,公元605年的一月一日,杨广在他刚刚开始兴建的洛阳行宫接受百官朝拜,正式改元大业,这一年就是大业元年同,宣告大赦天下。

    所谓大赦天下,就是遇到皇帝高兴的大事(比如登极、改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