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 历史穿越 > 隋唐风云 > 第181章 吓唬
    乌合之众唯一能做的,就是吓唬人。

    看到这些乌合之众手持大刀长矛,聒噪而来,还真把守门的卫兵吓着了,一哄而散——看来,锐意改革而尚武的北周大帝宇文邕需要好好训练他的御林军了。

    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宫城卫士们惊散,连宫门都来不及关就逃。

    尉迟运正在殿中,赶忙亲自去关门,哪知晚了一步,门正要关上的时候,宇文直的乱党已经冲到眼前,尉迟运拼死把门抵住,手指却被叛党的大刀劈下好几个。

    关键时刻,尉迟运显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他不顾疼痛,抵死将大门关闭。宇文直乱党进不了门,在外堆积木材,放火烧门。

    风借火势,顿时肃章门外烈焰熊熊,大门随时有被烧坏的可能,形势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尉迟运显示出他不同凡人的灵光,命人把宫内能找到的所有的木制品都找出来,一股脑堆起来,象小山一样。刹时间,门内门外一片火海,门早烧坏了,但宇文直只能在外面干瞪眼,除非他以烤白薯的身份进到皇宫。

    你不是会放火吗?我也放,放得比你更凶,看谁狠!

    尉迟运这一以毒攻毒的毒计得逞,整个宫城门一片火海,别说过人了,离近了都觉得烤得慌。选择派头子宇文直一看火势一时半会儿小不了,外围的军队已经层层包围上来,估计没有希望杀进皇宫了,长叹一声“天绝我也”,率众退走。

    就这样,一场叛乱就此土崩瓦解,人家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位亲王造反,检验时间只用了三个时辰。

    没长造反派的脑袋,你造什么反!不要脑袋了?

    这位不要脑袋的造反派现在想起了脑袋的重要性,开始往反方向逃亡。

    尉迟运此时充分了发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率军出击,把宇文直擒回。顺便说一句,宇文直是在荆州被捉回的,荆州即现在的江陵,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地图上用直尺量一下,再乘以比例尺,看看直线距离有多远。尉迟运这一壮举堪“千里追凶”。

    宇文直放着好好的皇亲、亲王、大司徒不当,非要当什么皇帝,也不看看,您长了皇帝脑袋了吗?

    周武帝宇文邕闻变,立即赶回京都。

    但这次武帝没有表现出一贯的残刻少恩,只是把宇文直废为庶人,囚禁起来——看来武帝多多少少有点人道主义,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一奶同胞。

    在平定宇文直叛乱中立下大功的尉迟运,升任大将军,武帝赐他土地、豪宅、金银、名车、美女……,这下他有得忙了。

    尉迟运在这次斗争中,失去的仅仅是几个手指,却得到了几乎整个世界——他赚大了,象宇文直这种2B发动的叛乱,连我们公司的前台小姐也能轻松平定。

    尽管尉迟运在这次平叛过程中成为风云人物,但还不是能最终避免被命运捉弄。要不了几年,他将迎来自己的最终结局:在顽主小皇帝的猜忌面前忧死。

    记得多年前蜀汉的重臣廖化和董厥,在后主刘禅降晋的情况下,“后皆忧死”。

    与其说忧死,不如说是“忧惧而死”。

    不过这是后话,目前的尉迟运,金钱、荣誉、权力、美女、荣宠,扑面而来,让他目不睱给。

    再说宇文直,这位前卫亲王,现在的囚徒,本来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就此过着铁窗生活——如果表现良好、改造成功的话,也许还能提前出狱。

    但他没有,这丫不甘心,如果他心甘情愿地在这个冬凉夏暖的地方吃牢饭,那当初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当他的王爷。于是他在监狱里不可能老实,扇阴风,点鬼火,搞串连,准备东山再起。这一行为触及了武帝的最后底限,于是立即将宇文直诛杀,顺便把宇文直的十个儿子也一起杀死,算是连本带利一起还。到这时候,武帝才把獠牙亮出来,让你看看什么叫一个英主的残刻少恩,哪怕你是我的亲兄弟!

    其实,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是“同志加兄弟”式的,包括以君臣和睦著称的唐太宗,和以“仁慈”闻名的康熙皇帝,有兴趣的话,可以查查魏征先生生前身后不同的遭遇。

    君和臣,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我不会迷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迷信是人最可笑的一个特点,迷信某种文化最优秀或最不优秀都一样的可笑。

    奴性是什么?我前面说了,群居的人类目前还没有希望摆脱社会的束缚,服从于规则约束和服从于权威约束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规则也是有权威者制定的,体现的也是权威者的意志。

    你给老板工作,你就要服从老板的意志。也许有人会说,我自己可以选老板,我可以炒老板,所以我没有奴性------有什么区别吗?你有无数的选择权,可你最终还是要服从老板的意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细数一下,历史上有哪个民族比中国人有过更多的反抗?

    我不会迷信中国文化,但我生长于斯,我就有责任把我所属的文化血脉传承,发扬好的,摒弃不好的-----有人要笑话我:你不就是个P民嘛?你能改变什么?我能改变我自己,改变我的孩子。

    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个同学去了一趟,回来跟我们大发感慨,说日...

    ----

    卫王宇文直,以他的愚蠢行为诠释了什么叫做愚蠢。

    宇文直叛乱平定,武帝宇文邕可以放开手脚,大张旗鼓地想干的事情了。

    想起蒋先生所说的名言:“攘外必先安内”,并非没有道理。

    武帝想做的事情就是东征,灭齐。

    象东征北齐这样的国家头等大事,必然要先征求一下群臣的意见。

    柱国于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先与北齐修好。”

    于翼不是一般人,他的父亲是南北朝后期首屈一指的谋略大师、位列八柱国家之一的于瑾。

    很明显,于翼非常有效地继承了父亲这一优良传统。

    西魏八柱国,都是当时的人精,各有各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铸就他们的辉煌,也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荣宠兴衰:

    八柱国中赵贵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独孤信以德抚民。

    现在八柱国已经烟消云散,独孤信的“信”,没能帮他不被迫自杀;侯莫陈崇的“勇”,没能帮他不被迫自杀,赵贵的“佐”,更不能妨碍其直接被杀。

    八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谋略才是王道,其它神马都统统只是浮云。

    而且,于瑾和于翼的荣宠,才刚刚是个开头。

    于翼向武帝说:“战场上交兵,无非损耗兵力而已,与大局无益,不如两国罢兵交好,让对方松懈下来,到时乘机进兵,攻其不备,可以一举平定。”

    可以说,于翼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老谋略家的儿子和作为一个年轻的谋略家的高瞻远瞩。

    武帝继续向诸大臣问计,这时,出现了一个人,向武帝提出了自己的平齐策略。

    这个人是韦孝宽,时任郧州刺史。

    这是个熟悉的陌生人,上一次我们见他,是在北齐的老国主兼老流氓高欢同志第二次在玉璧碰壁了(第一次是遇到王思政)。

    正是因为被韦孝宽挡在玉璧弹丸之地五十天,不能前进一步,高欢气恨交加,不久在前线病逝,还逼得斛律光的老爸斛律金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敕勒歌。

    一晃近三十年过去了,韦孝宽居然还健在,而玉璧之战的几个当事人,宇文泰、高欢、祖珽、王思政等人,都已经做古。

    那时,韦孝宽正值不惑,现在,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而且,这三十几年,他基本没有动过窝,他任刺史的郧州,州治正是玉璧。

    更重要的,韦孝宽的辉煌,也才是刚刚起步。

    他向武帝宇文邕提出了三条破齐策略:

    第一条是急的:

    我在边关多年,清楚敌人弱点,我军三次东征,都没有成功,是因为机遇没有抓住。江南残陈,居然一鼓荡平淮南,说明北齐已经穷途末路,他们外有叛乱,内有奸党,正是好机会。我们同陈国合作,一东一南,邺城,同时,令各地志愿军、少数民族兄弟军队和北齐境内的投诚者共同进军,现在灭齐,正是时候。

    第二条是缓的:

    如果第一条太急,则可以与陈结盟,北齐,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开荒、储备军粮、招募新兵。北齐出兵,我们或直接击退,或坚壁清野,让他们疲于奔命,敌人内部混乱,奸臣当道,民不聊生。这样不出一两年,北齐自会土崩瓦解。到时我们再趁势朝后,成吃回扣摧枯拉朽之势,灭齐必矣。

    第三条不仅缓,还是长远的、策略性的:

    勾践灭吴,花了十年;武王伐纣,出兵两次。如果我们想让北齐整治更加国力更加衰微,可以和他们恢复邦交,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样北齐感觉强敌不再,自会把精力放在自我享受和自我毁灭上,“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等时机成熟,军事打击为主,治诱降为辅,想不灭齐都难。

    看了上述的平齐三策,感觉历史是不公平的。

    历史向来对韦孝宽的评价只限于名将,在我看来,用谋略家形容他已经是很委屈他了,这一平齐三策,完全可以和隆中对相提并论。

    更重要的,隆中对从来没有真正地实现过,而韦孝宽的平齐三策却是货真价实的、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策略,在此,请允许我把它与伟人的《论持久战》并列。

    诸葛亮一生活在他给自己画的大饼中,韦孝宽则现实得多,他只想灭齐。

    武帝将韦孝宽的平齐三策阅读再三,不断称善。并招入开府仪同三司伊娄谦备咨询。

    北周与北齐一样,都有开府仪同三司,但职位名称相同,实际内容不太一样。北齐这一职位是副总理级别的,地位相当高,北周的开府仪同三司,地位则明显不如。

    这位伊娄谦,在当时也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世代官宦,为人忠直、谦和,非常宽厚,极有人缘。很得武帝的赏识。

    鉴于今后我们将基本不会再见到这位伊娄同志,顺便讲一下他的一桩轶事,尽管这桩轶事是以后才发生的。

    杨坚掌握北周大权之后,与北周皇族关系密切的尉迟迥、司马消难和王谦发动了叛乱,想推翻杨坚的统治,还政于宇文家族。

    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杨坚为此一度愁得茶饭不思,当然最后叛乱还是平定了,平定叛乱的,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韦孝宽。

    本来这事同伊娄谦同志毫无瓜葛,但他一定要和自己扯上关系。

    他耻于同发动叛乱的王谦同名,于是不再叫“谦”,而称自己的字:彦恭。

    现在,他还是伊娄谦,被武帝召入,问:“我想用兵,你看哪国为先?”

    伊娄谦说:“齐。”

    武帝问:“为何?”

    伊娄谦说:“齐君昏臣谗,折冲之将斛律光冤死,上下离心,道路以目,灭齐易如反掌。”

    武帝大笑,派伊娄谦和部副部长元卫假借访问北齐之名,刺探虚实。

    伊娄谦和元卫到了北齐,做正常进行国事访问状,后主高纬问:“现正值盛夏,贵朝无故征兵,意欲何为?”

    伊娄谦反应极快,说:“兵马的调动很正常,不只我朝有之,贵朝也一样有啊。”

    于是高纬说不出话。

    高纬君臣从伊娄谦的嘴里套不出什么话,但伊娄谦的参军高遵却把实情告诉了北齐。高纬很生气,于是扣留伊娄谦,不放他回国。

    周武帝宇文邕,见伊娄谦不回来,于是下诏伐齐:

    前三军:由陈王宇文纯、荥阳公司马消难、郑公达奚震率领;

    后三军:由越王宇文盛、赵王宇文招、周昌公侯莫陈琼率领;

    齐王宇文宪,率兵两万,直取黎阳;

    随国公杨坚、广宁公薛迥,率水军三万,由渭水入黄河;

    梁公侯莫陈芮,率军守太行;

    申公李穆,率众守河阳;

    常山公于翼,率众两万出陈汝。

    武帝宇文邕,亲率六军,以前汾州刺史杨敷之子杨素为先锋,师出长安。

    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北周这么整齐的军容了,上一次,还是在宇文泰的西魏八柱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北周呢。

    看看这些灿若群星的将星吧,这让我们依稀又回到当年宇文泰那一代人金戈铁马的时代。

    司马消难,是北齐宰相司马子如之子,就是年纪轻轻与父亲的宠姬私通却被戴了绿帽子的老爹无可奈何的那位,后来得罪北齐,到北周难;

    郑公达奚震,是十二大将军之一的达奚武之子;

    侯莫陈琼,前西魏八柱国之一的侯莫陈崇的弟弟;侯莫陈芮,侯莫陈崇之子;

    随公杨坚,本书的主角,是前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之子;

    申公李穆,今后我们还会不止一次地提到他,他不仅是关陇军事贵族的核心成员,更是在以后杨坚篡周的关键时该发挥了关键作用;

    常山公于翼,我们刚提到过,是八柱国中以谋略见长的于瑾的儿子;

    还有杨素,这是他第一次崭露头角,作为新朋友,他将会陪同我们一起见证北齐灭亡、北周灭亡,南陈灭亡,如果他老人家能再长寿一点,说不定能赶上大隋灭亡——从而成为我们的老朋友。

    周武帝宇文邕,率师伐齐,兵锋直指河阴。

    河阴就是当年尔朱荣将北魏文武大臣悉数杀死,又沉宣武灵太后及幼主元钊于河的地方。河阴之变是对这次事件的总结。

    周军进入齐境,秋毫无犯。

    这是代表进步势力的军队的必然特征,不管是刘邦的约法三章,还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相反,看看我们一衣带水的好邻居举着太阳旗进入南京后的所作所为,看看老大哥出兵东北后的文治武功。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北周兵由周武帝亲自督战,三军用命,不几天就顺利地攻下河阴。

    齐王宇文宪也进围洛口,克东西两城,纵火焚毁河桥。幸亏有北齐大都督傅伏竭力保守,